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空探测超宽光谱定标黑体源研制
1
作者 董惠文 张家平 +3 位作者 练敏隆 肖大舟 王伟刚 鲁越晖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9,共13页
针对深空探测超宽光谱定标黑体源的关键技术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优化微结构和纳米超黑涂层的深空探测星上黑体定标源。基于有限元方法仿真,验证了微锥结构不同宽高比与黑体发射率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周期性线阵V槽结构相对于平面结构在... 针对深空探测超宽光谱定标黑体源的关键技术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优化微结构和纳米超黑涂层的深空探测星上黑体定标源。基于有限元方法仿真,验证了微锥结构不同宽高比与黑体发射率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周期性线阵V槽结构相对于平面结构在黑体发射率方面的提升作用。优化星上黑体源高发射率微结构,优选空间超黑高发射涂层,设计星上黑体源高精度测温系统,进而完成黑体源工程设计。最后,通过星上黑体源发射率计量及实验室辐射定标稳定性测试进行验证。检测结果表明,深空探测超宽光谱定标黑体源具有超宽光谱范围、高发射率、高温度稳定性等特点,其光谱范围为5~50μm,法向平均发射率为0.986,温度稳定性达到0.16 K。该定标黑体源可大幅提升高发射率辐射定标源的光谱范围,为深空探测载荷的在轨高精度星上辐射定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定标 超宽光谱 高发射率 PID控温 高稳定性
下载PDF
光伏玻璃减反射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林昇华 张景 +3 位作者 艾玲 鲁越晖 王林军 宋伟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588-3595,共8页
典型的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结构由光伏玻璃、胶膜、电池片、背膜等部分组成,由于光伏封装玻璃与空气之间存在界面,会带来约4%的太阳光反射,这部分太阳光无法参与到光电转换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光损耗。减反射膜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 典型的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结构由光伏玻璃、胶膜、电池片、背膜等部分组成,由于光伏封装玻璃与空气之间存在界面,会带来约4%的太阳光反射,这部分太阳光无法参与到光电转换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光损耗。减反射膜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界面存在折射率差而导致的光反射损耗,因此,在光伏组件中普遍需要在光伏玻璃表面镀减反射膜,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太阳光的宽谱特性,光伏组件面临着严苛的户外环境使用要求,这需要光伏玻璃减反射膜不仅具有较好的减反增透特性,还需在复杂环境下保持稳定,并且符合光伏产业大面积、低成本、均匀成膜的技术要求。事实上,实现兼具以上特性的减反射膜材料制备和镀膜是极具挑战的。与玻璃衬底折射率匹配的减反射膜需要具有极低的折射率(低于自然界中天然材料的折射率),为了获得这种超低折射率需要在材料中引入一定比例的孔隙结构,而这与所要求的严苛环境下材料的稳定性存在矛盾。因此,光伏玻璃减反射膜研究除追求优异的光学特性外,维持其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减反射膜耐候性、机械强度以及多功能特性(如自清洁、防尘抗污和防潮等)增强方面的探索都成为主要研究课题。在光学特性方面,利用仿生折射率渐变结构提升减反射膜的宽光谱、广角减反特性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而在光伏产业中,基于光学特性、稳定性和制造成本的考虑普遍采用溶胶-凝胶二氧化硅单层减反体系,相比于传统的纳米实心二氧化硅颗粒制备的多孔二氧化硅减反射膜,新型介孔二氧化硅和具有封闭孔隙结构的空心二氧化硅减反射膜体现出更好的耐候性和机械强度,同时维持了所需的孔隙率,保持了较好的减反增透特性。此外,为了应对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长期应用需求,研究者们进行了一些二氧化硅减反射膜自清洁和防尘抗污等多功能改性方面的探索,但目前在实现同时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较高的力学性能和长效的耐候性的多功能减反射膜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本文归纳了光伏玻璃减反射膜的研究进展,从减反射膜的基本概念、原理出发,介绍了针对光伏玻璃减反射膜的特定评价方法,并围绕当前光伏产业中普遍采用的溶胶-凝胶二氧化硅单层减反射膜制备技术进一步对具有三类不同孔隙结构的二氧化硅减反射膜体系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光伏玻璃减反射膜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制备减反增透特性更优异、在极端环境下更稳定和具有更丰富表面功能特性的新型光伏玻璃减反射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反射膜 光伏玻璃 溶胶-凝胶 改性
下载PDF
撒哈拉银蚁仿生结构在光伏组件冷却中的应用
3
作者 吴万春 黄金华 +3 位作者 魏明明 李东 徐华 鲁越晖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0年第3期74-80,共7页
对当前晶硅太阳电池的太阳吸收特性进行了太阳光谱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撒哈拉银蚁仿生结构的热管理方法,该仿生结构由氧化物-金属-氧化物Oxide-metal-oxide(OMO)和表面具有微纳结构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 对当前晶硅太阳电池的太阳吸收特性进行了太阳光谱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撒哈拉银蚁仿生结构的热管理方法,该仿生结构由氧化物-金属-氧化物Oxide-metal-oxide(OMO)和表面具有微纳结构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薄膜共同组成,可通过热辐射进行表面散热,同时也能显著地反射近红外波段的太阳光,进一步降低表面温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将该冷却器应用于光伏组件可使电池温度降低约7.2 K.研究结果为光伏组件的热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辐射制冷 热辐射 辐射热交换 热管理
下载PDF
Origin of strain-induced resonances in flexible terahertz metamaterials 被引量:2
4
作者 孙秀云 郑立人 +7 位作者 李枭宁 徐华 梁先庭 张贤鹏 鲁越晖 Young-Pak Lee Joo-Yull Rhee 宋伟杰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88-392,共5页
Two types of flexible terahertz metamaterials were fabricated on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 substrates. The unit cell of one type consists of two identical split-ring resonators(SRRs) that are arranged face-to-face... Two types of flexible terahertz metamaterials were fabricated on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 substrates. The unit cell of one type consists of two identical split-ring resonators(SRRs) that are arranged face-to-face(i.e., Flex Meta F); the unit cell of the other type has nothing different but is arranged back-to-back(i.e., Flex Meta B). Flex Meta F and Flex Meta B illustrate the similar transmission dips under zero strain because the excitation of fundamental inductive–capacitive(LC)resonance is mainly dependent on the geometric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SRR. However, if a gradually variant strain is applied to bend Flex Meta F and Flex Meta B, the new resonant peaks appear: in the case of Flex Meta F, the peaks are located at the lower frequencies; in the case of Flex Meta B, the peaks appear at the frequencies adjacent to the LC resonanc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strain-induced resonances are studied. The origin is ascribed to the detuning effect and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to strain from Flex Meta F and Flex Meta B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coupling effect. These findings may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n flexible terahertz metamaterials and benefit their applications in flexible or curved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诱导 共振峰 太赫兹 材料 起源 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FLEX 弯曲元
原文传递
双通道计算全息及仿真再现 被引量:3
5
作者 鲁越晖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8-550,547,共4页
本文在单通道罗曼Ⅲ型计算全息的基础上 ,介绍了双通道计算全息的编码原理和制作技术 ,并用计算机仿真得到了双通道计算全息图的再现像 ,实现了双通道计算全息制作再现全过程计算机处理 。
关键词 计算全息图 双通道 仿真 编码原理 计算机
原文传递
透明防雾材料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啸 艾玲 +3 位作者 张景 张贤鹏 鲁越晖 宋伟杰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4-871,共8页
透明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由于结雾问题会带来诸多不便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因此,透明防雾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防雾的基本原理和实现防雾的两种主要途径,即亲水和疏水防雾... 透明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由于结雾问题会带来诸多不便甚至造成经济损失,因此,透明防雾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防雾的基本原理和实现防雾的两种主要途径,即亲水和疏水防雾,再详细介绍了通过不同途径以实现防雾功能的具体防雾材料体系及制备方法,最后对透明防雾材料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雾 亲水 疏水 微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