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角岛生态物联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作者 卢鑫 申键 +3 位作者 逯玲燕 鲍虞园 张群珧 陈厚 《现代信息科技》 2024年第15期179-184,189,共7页
为探索海岛监视监测新模式,以“和美海岛”三角岛为例,设计和实现了海岛生态物联网系统,并针对岛内安全管理、环境监测、旅游活动三大场景,围绕生态物联网监视监测要素及指标,建立了三角岛安全、环境、活力3个分项9个评价内容的评价标... 为探索海岛监视监测新模式,以“和美海岛”三角岛为例,设计和实现了海岛生态物联网系统,并针对岛内安全管理、环境监测、旅游活动三大场景,围绕生态物联网监视监测要素及指标,建立了三角岛安全、环境、活力3个分项9个评价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实现了三角岛生态物联网监视监测要素—评价方法—业务应用评价体系构建,为海岛生态物联网监测信息化提供实例参考,丰富了无居民海岛监视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生态物联网 监视监测 评价体系 系统设计与实现 WEBGIS
下载PDF
中国鲎幼鲎形态性状与体重的通径分析及异速生长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银康 钟金香 +2 位作者 鲍虞园 应紫薇 颉晓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19,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X_(1))、头胸部宽(X_(2))、腹部长(X_(3))、腹部宽(X_(4))、剑尾长(X_(5))、全长(X6)和体重(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 为了探究不同龄期中国鲎幼鲎生长特性,实验测定了2~4龄幼鲎头胸部长(X_(1))、头胸部宽(X_(2))、腹部长(X_(3))、腹部宽(X_(4))、剑尾长(X_(5))、全长(X6)和体重(Y)等参数,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探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2~4龄幼鲎体重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均为头胸部宽(X_(2));通径分析发现,头胸部宽(X_(2))对2龄和3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腹部宽(X_(4))对4龄幼鲎体重直接影响最大;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对2~4龄幼鲎头胸部宽和体重进行对数处理,获得异速生长方程回归系数(b)为2.746,表明此阶段幼鲎体重增长率大于头胸部宽增长率,处于正生长期。实验表明,不同龄期阶段中国鲎苗种筛选所依据的形态性状有所差异,中国鲎幼鲎阶段种质评价应考虑其异速生长规律,同时也为探究鲎的生长与性状、结构与生理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形态性状 体重 通径分析 异速生长
原文传递
夏季广东省鲎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银康 鲍虞园 +3 位作者 林吴颖 KWAN Kit Yue 饶义勇 颉晓勇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1期83-94,共12页
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6个鲎保护区中仅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和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发现有幼鲎分布,其中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内幼鲎丰度极低,调查整个保护区仅发现2只幼鲎;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幼鲎丰度为6.45 ind·100m^(-2),但低龄期幼鲎个体数量明显低于高龄期。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分析显示,遂溪大型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食者为主,徐闻以植食者为主,浮游动物、微藻类以及浮游植物等天然饵料资源充足,符合幼鲎的摄食习性。此次鲎保护区资源调查表明广东省鲎资源现状严峻,鲎保护区管理亟待改善。提升鲎的保护等级、科学的人工放流、行之有效的保护区管理措施等行动已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调查 保护区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群
下载PDF
桤叶唐棣-蓝莓复合果醋的研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卓睿 鲍虞园 +1 位作者 姜贵全 毛迪锐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1-185,共5页
以桤叶唐棣、蓝莓为主要原料,对桤叶唐棣蓝莓复合果醋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确定桤叶唐棣和蓝莓适宜质量比为1∶2;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到酒精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初始糖度18%,酵母接种量0.1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6... 以桤叶唐棣、蓝莓为主要原料,对桤叶唐棣蓝莓复合果醋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确定桤叶唐棣和蓝莓适宜质量比为1∶2;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到酒精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初始糖度18%,酵母接种量0.1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6 d,在此条件下酒精度可达9.4%vol;由响应面试验确定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酒精度7%vol,发酵温度30℃,醋酸菌接种量为12%,此条件下发酵所得的复合果醋中总酸含量可达5.33 g/10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桤叶唐棣 蓝莓 果醋 响应面
下载PDF
Hg^(2+)对中国鲎幼体急性毒性及MT的诱导效应 被引量:5
5
作者 鲍虞园 叶国玲 +4 位作者 钟金香 陈海刚 李银康 关杰耀 颉晓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0-307,共8页
汞是一种以多种形式、广泛而持久地污染水体的重金属,具有高毒性、非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富集性。为探究汞(Hg)对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方法进行Hg^(2+)96 h胁迫对中国鲎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并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 汞是一种以多种形式、广泛而持久地污染水体的重金属,具有高毒性、非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富集性。为探究汞(Hg)对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方法进行Hg^(2+)96 h胁迫对中国鲎幼体的急性毒性实验,并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0.005、0.025和0.250 mg·L^(-1))Hg^(2+)处理对幼年中国鲎体内金属硫蛋白(MT)的影响。结果表明,Hg^(2+)对中国鲎幼体的毒性类型为急性Ⅱ,其24、48、72和96 h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5.013、7.084、4.008和2.683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473 mg·L^(-1)。在安全浓度范围内,不同浓度的Hg^(2+)均能显著诱导MT的产生(P<0.05),MT含量与Hg^(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0~0.025 mg·L^(-1))和暴露时间(72 h)内表现为正相关;实验组MT含量为对照组的1.152倍~1.716倍。其中以72 h时0.025 mg·L^(-1)组的MT诱导量最高,为(8.93±0.16)ng·mL^(-1)。本研究为天然水环境中幼鲎的安全性评估及渔业部门制定水质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急性毒性 金属硫蛋白
下载PDF
中国鲎人工繁育及1龄稚鲎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鲍虞园 叶国玲 颉晓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84,共8页
2018年5~9月,在广东湛江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进行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在水温为28℃~32℃、盐度为26~30、p H为7.4~7.8条件下,9对中国鲎共产卵8.713×10^4粒,受精率为56%~68%;受精卵历时约45 d后,胚胎发育孵化成1龄... 2018年5~9月,在广东湛江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进行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在水温为28℃~32℃、盐度为26~30、p H为7.4~7.8条件下,9对中国鲎共产卵8.713×10^4粒,受精率为56%~68%;受精卵历时约45 d后,胚胎发育孵化成1龄稚鲎,孵化率达92%,共获得1龄稚鲎4.827万尾。随机取样人工繁育1龄中国鲎500尾,测量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头胸甲高(X3)、腹部长(X4)和体质量(Y)5个形态性状,应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通径分析、决定系数分析等方法,分别计算得出各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一步分析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结果显示,所有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通径系数最大的是头胸甲宽,说明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各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Σd=0.863,表明所选形态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经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以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和腹部长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0.228+0.248X1+0.073X2+0.333X3+0.073X4。本研究表明,1龄中国鲎的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种质评价和放流苗种筛选应以头胸甲宽度为首选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人工繁育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中国鲎消化道发育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鲍虞园 叶国玲 +3 位作者 李银康 谢木娇 蓝军南 颉晓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15日龄~2龄及成年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消化道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15日龄,消化道组织结构尚未出现明显分化,为一管道状结构,此时黏膜上皮清晰可见,且出现黏膜皱褶;26日龄,食道和胃...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15日龄~2龄及成年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的消化道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15日龄,消化道组织结构尚未出现明显分化,为一管道状结构,此时黏膜上皮清晰可见,且出现黏膜皱褶;26日龄,食道和胃的黏膜上皮边缘层均出现深色条带,肌纤维增多;30日龄,中肠和直肠的黏膜上皮顶部出现纹状缘,肌层纤维束增厚;60日龄,食道和胃的黏膜上皮边缘层的深色条带发育为纹状缘;70日龄,中肠和直肠黏膜皱褶增高,数量增加,纹状缘着色加深;2龄(约90日龄),消化道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组成,食道、胃、中肠、直肠的组织结构可明显区分;成年个体,其消化道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及浆膜各层组织均较前期明显增厚,为完整的消化道组织结构。结果表明,中国鲎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在2龄时基本发育形成,与其2龄开口摄食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研究丰富了中国鲎的基础生物学内容,可为今后开展消化生理、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消化道 发育 组织学
下载PDF
中华鲎的食物组成及营养位置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郭清扬 谷阳光 +3 位作者 鲍虞园 李银康 周传江 颉晓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40,共6页
通过对北部湾海域采集的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样品及其食物网链中具有食源可能性的种类(虾类、蟹类、双壳类和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比值测定,采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分析北部湾中华鲎食物组... 通过对北部湾海域采集的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样品及其食物网链中具有食源可能性的种类(虾类、蟹类、双壳类和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比值测定,采用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分析北部湾中华鲎食物组成及其营养位置。结果显示,中华鲎δ^(13)C均值为(-17.11±0.03)‰,δ^(15)N均值为(12.14±0.20)‰。SIAR模型显示双壳类为中华鲎的主要食物来源,其平均贡献率为31.27%;其次为鱼类,平均贡献率为25.91%;蟹类平均贡献率占比为23.50%;虾类平均贡献率占比最低(19.32%)。营养位置分析显示中华鲎营养位置为2.02±0.06。该研究涉及的中华鲎潜在食源样本中,鱼类、虾类和蟹类的营养位置分别为2.13±0.51、2.36±0.09和2.61±0.21。营养位置分析表明中华鲎在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在已然濒危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科学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鲎 食物组成 营养位置 碳稳定同位素 氮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中华鲎幼鲎生态养殖模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银康 鲍虞园 +3 位作者 钟金香 陈晓海 李俊伟 颉晓勇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中华鲎被IUCN列入“濒危”名录,进行鲎的人工培育并增殖放流是恢复鲎资源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适宜的幼鲎批量化生产培育技术。为探索幼鲎人工培育新方法,利用方斑东风螺养殖系统开展了中华鲎幼鲎生态养殖试验。结果显示,中... 中华鲎被IUCN列入“濒危”名录,进行鲎的人工培育并增殖放流是恢复鲎资源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未有适宜的幼鲎批量化生产培育技术。为探索幼鲎人工培育新方法,利用方斑东风螺养殖系统开展了中华鲎幼鲎生态养殖试验。结果显示,中华鲎幼鲎生态养殖模式显著提高了幼鲎成活率,并促进了幼鲎群体生长发育;经过9个月养殖,生态养殖池幼鲎90%以上个体达到3龄及以上,而单养池中幼鲎超过一半个体仍停滞在1龄;单养池和生态养殖池中螺的存活率和经济效益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表明,中华鲎幼鲎生态养殖模式可有效促进幼鲎生长率并提高存活率,且不影响方斑东风螺养殖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鲎 方斑东风螺 生态养殖
原文传递
中国南海北部近海鲎资源调查及北部湾潮间带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鲍虞园 李银康 +3 位作者 林吴颖 周志琴 肖晓波 颉晓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86,共11页
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鲎资源和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本研究对中国南海北部近海海域成鲎和北部湾沿岸潮间带幼鲎进行调查,并... 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生物,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鲎资源和栖息地保护迫在眉睫。本研究对中国南海北部近海海域成鲎和北部湾沿岸潮间带幼鲎进行调查,并基于幼鲎调查结果,运用MaxEnt模型对北部湾沿岸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进行预测。2018年和2019年调查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海域成鲎资源分布稀疏,两次调查的99个站点中,仅在15个站点累计发现18只成年中华鲎,且主要集中在北部湾海域;潮间带幼鲎调查显示,2019年10个调查点幼鲎丰度为0.01–0.33 ind./100 m2,2020年14个调查点幼鲎丰度为0.01–0.65 ind./100 m2,其中北部湾海南沿岸海域发现鲎育幼场。根据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结果,最湿季均温(bio 8)和平均海表温度(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北部湾中国沿岸海域潮间带的幼鲎高适宜区占比达18.39%,主要为北部湾广西沿岸海域、广东遂溪县沿岸海域和海南新英湾,这些区域值得重点保护。本研究结果可丰富中华鲎种群本底数据,为今后鲎资源保护和恢复行动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鲎 北部湾 资源现状 最大熵模型 栖息地
原文传递
饥饿对高体革鯻消化道黏液细胞分布的影响
11
作者 谢木娇 钟金香 +5 位作者 颉晓勇 朱长波 李俊伟 叶国玲 鲍虞园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685-1691,共7页
利用石蜡组织切片与AB-PAS染色技术研究饥饿0天(S0)、10天(S10)、20天(S20)对高体革消化道黏液细胞形态及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高体革饥饿20天后存活率为100%,食道含有Ⅱ、Ⅲ、Ⅳ型黏液细胞, S0组黏液细胞总密度为(2 839.13±261.... 利用石蜡组织切片与AB-PAS染色技术研究饥饿0天(S0)、10天(S10)、20天(S20)对高体革消化道黏液细胞形态及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高体革饥饿20天后存活率为100%,食道含有Ⅱ、Ⅲ、Ⅳ型黏液细胞, S0组黏液细胞总密度为(2 839.13±261.52)个/mm2,饥饿不影响食道黏液细胞的种类,但S10组黏液细胞总密度减少[(1 546.00±70.02)个/mm2], S20组则表现为增加[(3 095.00±162.04)个/mm2]。S0、S10、S20三组胃部黏液细胞分布差异不大。S0和S10组幽门盲囊含Ⅰ和Ⅱ型黏液细胞, S20组则只有Ⅱ型黏液细胞,总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分别是(215.22±21.52)、(466.31±63.05)、(369.46±43.49)个/mm2。肠道只含Ⅱ型黏液细胞,饥饿使其密度逐渐增多,尤其是后肠,S0、S10、S20组密度分别是(1 683.50±219.64)、(2 068.71±65.38)、(4 622.50±85.60)个/mm2。不同部位黏液细胞对饥饿的响应存在差异,反映消化道不同部位结构功能的差异,饥饿显著影响消化道中Ⅱ型黏液细胞的分布,推测Ⅱ型黏液细胞分泌的变化有可能是高体革响应饥饿应激的敏感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体革鯻 饥饿 黏液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