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19年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侯承志 黄丹青 +3 位作者 桂东伟 雷加强 鹿化煜 徐志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95-1505,共11页
本文利用1961—2019年中国北方沙漠沙地腹地和周边地区61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等观测数据,选取了通用的24种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中... 本文利用1961—2019年中国北方沙漠沙地腹地和周边地区61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等观测数据,选取了通用的24种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中国北方沙漠沙地增温趋势明显,不同的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显著,并且空间差异较小。其中,气温极值指数显著上升,并且年极端低温的上升幅度最大。霜冻日数、冷昼日数等极端冷事件显著减少,夏日日数、暖昼日数等极端暖事件显著增加。②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降水指数的年际波动较大,并且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其中,西部沙漠的年降水量以5.11 mm/10a的速率显著增加,一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等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也显著增加。而东部沙地的极端降水显著减少,呈现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③中国北方沙漠沙地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与中国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变化幅度大多超过了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全球陆地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幅度。④北极涛动(AO)对东部沙地极端低温和极端冷事件的变化有显著影响。近几十年来东亚夏季风的减弱是导致东部沙地极端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西部沙漠极端降水的增加可能受到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沙地 极端气候 区域差异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陕西洛南盆地延岭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葭萌 王社江 +6 位作者 孙雪峰 鹿化煜 张小兵 张红艳 张改课 夏文婷 别婧婧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 延岭地点处于东秦岭洛南盆地南洛河第二级阶地上,属盆地西部“四十里梁塬”中部,紧邻支流县河。2012年10~11月对该地点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51 m^(2),在地表耕土层和平整土地扰动层、原生黄土和古土壤层出土石料、石核、石片、各类修理的石器、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56件。延岭地点加工石制品的主要原料为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堆积中的砾石,以石英为主,石英岩次之,石英砂岩、砂岩、火成岩、硅质岩等偶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为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石器组合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凹缺器、薄刃斧和手镐。遗址地层光释光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地点埋藏石制品的地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中距今12~7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早期为石制品埋藏最为丰富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制品 延岭地点 洛南盆地 秦岭
原文传递
陕西洋县绿豆梁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被引量:1
3
作者 别婧婧 夏楠 +5 位作者 王社江 弋双文 鹿化煜 夏文婷 张改课 李葭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4,共10页
洋县绿豆梁遗址位于汉水北部一级支流金水河左岸的第四级阶地上。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2014~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26 m^(2),出土和采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656件。研究显示,早... 洋县绿豆梁遗址位于汉水北部一级支流金水河左岸的第四级阶地上。为了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2014~2015年对该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26 m^(2),出土和采集不同类型的石制品656件。研究显示,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漫滩或阶地古老砾石层中的砾石,岩性包括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石英砂岩、花岗岩等。硬锤打击法是最主要的剥片方式。石制品包含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类型。遗址石器组合中既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等尺寸较小的轻型石器,也包含重型刮削器、砍砸器等重型石器。通过与位于相同阶地部位、相距2 km的金水河口遗址的测年数据和地层堆积序列对比,绿豆梁遗址的年代属于中更新世时期或更早的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梁遗址 中更新世 金水河 洋县 秦岭地区
原文传递
洛川黄土记录的最近2500ka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周期 被引量:39
4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2 位作者 刘洪滨 杨文峰 张福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53-558,共6页
对厚约140m的陕西洛川坡头村黄土剖面进行间距3~10cm的系统采样,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和粒度。选择>30μm颗粒百分含量和磁化率分别作为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以新建立的时间标尺为基础,分析了最近2500ka以来东亚... 对厚约140m的陕西洛川坡头村黄土剖面进行间距3~10cm的系统采样,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和粒度。选择>30μm颗粒百分含量和磁化率分别作为东亚冬、夏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以新建立的时间标尺为基础,分析了最近2500ka以来东亚季风变化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第四纪东亚冬、夏季风变化时间序列包含有100ka、41ka和23ka地球运动轨道要素变化的周期,同时包含有约80ka、56ka和30ka的周期。季风变化周期表现为阶段性演化和在同一阶段冬、夏季风变化周期常常不同的特征。这些结果说明第四纪东亚季风变化既与地球轨道要素变化有关,也与季风系统内其它因素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川 黄土记录 东亚 冬夏季风 季风 变化周期
下载PDF
西宁黄土堆积记录的最近13万年高原季风气候变化 被引量:37
5
作者 鹿化煜 马海州 +6 位作者 谭红兵 李珍 苗晓东 安芷生 王晓勇 曹广超 Jef Vandenberghe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6-426,共11页
青藏高原对于大气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形成了高原季风气候现象。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盆地位于高原季风控制区 ,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堆积记录了高原季风气候变化过程。对西宁盆地湟水阶地上的黄土堆积进行了地貌观查、地层对比和探槽及探井... 青藏高原对于大气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形成了高原季风气候现象。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宁盆地位于高原季风控制区 ,末次间冰期以来的黄土堆积记录了高原季风气候变化过程。对西宁盆地湟水阶地上的黄土堆积进行了地貌观查、地层对比和探槽及探井采样 ,完成了热释光和光释光测年 ,测量了古地磁定向样品以及磁化率、频率磁化率、CaCO3含量和粒度等古气候代用指标。结果表明 ,西宁黄土堆积记录的高原夏季风环流在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e特别强 ,在 5a和 5c阶段接近于阶段 3。高原夏季风和冬季风变化存在位相差以及冬季风强的时候夏季风不一定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土堆积 高原季风 气候事件对比 气候变化 大气
下载PDF
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 被引量:41
6
作者 鹿化煜 王先彦 +4 位作者 孙雪峰 王晓勇 弋双文 周亚利 刘全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对这套风成沉积没有进行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根据钻探岩芯揭示的土壤地层、磁性地层以及磁化率变化,初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堆积底界的年代大约为2.0Ma。黄土-古土壤序列可以与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黄土地层对比,但青藏高原黄土有着更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在具有较好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某些细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对应,但是,在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有幅度大和频率高的特点。根据与标准黄土堆积的时间序列对比,在距今129~71ka,254~188ka,334~279ka,428~385ka,576~471ka,670~658ka,748~706ka,788~760ka,883~853ka,1000~967ka,和1120~1061ka等时间段,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厚层的黄土/砂层堆积,即71~12ka,188~130ka,380—334ka,471—428ka,658~576ka,853~788ka,1273~1265ka和1727~1640ka等时间段则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与冰川发育对应。对高原黄土堆积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而且可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土地层 第四纪气候变化 钻探 磁化率
下载PDF
东秦岭南洛河上游黄土地层年代的初步研究及其在旧石器考古中的意义 被引量:61
7
作者 鹿化煜 张红艳 +4 位作者 王社江 R.Cosgrove 赵存法 T.Stevens 赵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9-567,共9页
近年来,在东秦岭南洛河流域发现了大批旧石器地点,该区域被认为是中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的交汇和过渡地带。但是,早期人类在这一带的活动时间和环境背景尚不清楚。由于第四纪黄土的定年方法相对成熟,旧石器遗址的黄土堆积可为解决这些问... 近年来,在东秦岭南洛河流域发现了大批旧石器地点,该区域被认为是中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的交汇和过渡地带。但是,早期人类在这一带的活动时间和环境背景尚不清楚。由于第四纪黄土的定年方法相对成熟,旧石器遗址的黄土堆积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重要证据。对洛南盆地上白川和刘湾两个遗址的黄土剖面进行土壤地层和磁性地层研究以及光释光年龄和磁化率测定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黄土堆积可能从11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地层有明显的黄土-古土壤旋回,指示了气候和环境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的变化。黄土地层下部出土的石制品表明,至少在约80万年前后人类就在这一带活动并制作工具。石制品两面加工技术被广泛采用,大量制作精美的手斧和薄刃斧等Acheulian工业类型工具的发现,显示洛南盆地的旧石器工业可能已经突破了“莫氏线(Movius Line)”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秦岭 洛南盆地 黄土堆积 光释光测年 磁性地层 石制品
下载PDF
前处理步骤与方法对风成红粘土粒度测量的影响 被引量:57
8
作者 鹿化煜 苗晓东 孙有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9-135,共7页
中国北方晚第三纪红粘土堆积为研究古气候与古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地质记录 ,其粒度测量作为一个重要的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粒度测量结果受到前处理方法的影响 ,但是 ,现在各个实验室的前处理方法还不一致 ,这就为粒度数据分析和古气候古... 中国北方晚第三纪红粘土堆积为研究古气候与古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地质记录 ,其粒度测量作为一个重要的代用指标被广泛应用。粒度测量结果受到前处理方法的影响 ,但是 ,现在各个实验室的前处理方法还不一致 ,这就为粒度数据分析和古气候古环境解释带来了困难。在黄土高原从北到南选择了 3个具有代表性的红粘土剖面 ,对每个剖面从下向上取 10块样品总计得到 30块样品 ,对每个样品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与步骤 (包括化学分离石英的方法 )处理后用激光粒度仪进行颗粒测量。结果表明 ,前处理方法与步骤可以使同一个样品粒度参数发生几倍甚至于二十几倍的变化。综合理论和经验分析 ,推荐了一种较好的进行风尘堆积粒度测量的前处理方法 (正文中方法 C)。化学分离的纯石英的粒度分布比本文推荐的方法处理同一个样品的粒度结果偏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粒度测量 前处理方法 风尘堆积 古气候 古环境 第三纪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沙漠与黄土记录——以光释光年代为基础的直接对比 被引量:74
9
作者 鹿化煜 周亚利 +3 位作者 J.Mason T.Stevens 弋双文 J.Swinehar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8-894,共7页
中国北方有约200×10^4km^2的面积被黄土、沙漠和荒漠戈壁沉积物覆盖,这些地区堆积物的形成变化与第四纪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关于中国北方沙漠与黄土记录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不少,但是,由于受到方法和条件等限制,系统的(... 中国北方有约200×10^4km^2的面积被黄土、沙漠和荒漠戈壁沉积物覆盖,这些地区堆积物的形成变化与第四纪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关于中国北方沙漠与黄土记录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不少,但是,由于受到方法和条件等限制,系统的(高密度的)和独立的年代学工作比较薄弱,从而使诸多已经发表的关于沙漠-黄土记录的亚轨道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结论受到质疑。文章通过对黄土高原代表性的4个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剖面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的20多个末次冰期-全新世的沙-砂质古土壤剖面的研究,获得了150多个独立的光释光年龄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200多个样品的粒度、有机质含量和磁化率数据,重建末次冰期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变化过程,对比分析沙地与黄土古气候记录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古气候在57.5—52.5kaB.P.相对干旱,41.5—37.3kaB.P.相对湿润,26—22kaB.P.逐渐干旱,22—18kaB.P.极端干旱,15—10kaB.P.干旱,10—8kaB.P.为干旱减弱的时期,8.0—2.4kaB.P.相对湿润,而2.4kaB.P.以来气候为相对干旱。其间,在8.0—2.4kaB.P.的湿润时期有几次干旱事件,而2.4kaB.P.以来气候变化频繁。具有独立年代控制的黄土和沙漠记录表明,中国北方的气候变化对轨道时间尺度的太阳辐射变化有大约3—4ka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晚第四纪 全新世 古气候变化 沙漠沙地 黄土
下载PDF
晚新生代亚洲干旱气候发展与全球变冷联系的风尘沉积证据 被引量:36
10
作者 鹿化煜 王先彦 李郎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49-956,共8页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常常有风尘物质的释放和传输,风尘沉积被认为是干旱环境变化良好的地质记录。在亚洲中部和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干旱区被沙漠戈壁覆盖,这些地区是粉尘物质的重要源地,释放的风尘物质影响局地和区域环境,并通过参与生物地...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常常有风尘物质的释放和传输,风尘沉积被认为是干旱环境变化良好的地质记录。在亚洲中部和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干旱区被沙漠戈壁覆盖,这些地区是粉尘物质的重要源地,释放的风尘物质影响局地和区域环境,并通过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影响更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因此,亚洲中部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发展趋势一直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关于晚新生代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的驱动机制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控制着亚洲中部的干旱化过程,随着高原的阶段性隆升亚洲干旱气候逐步增强;二是晚新生代全球变冷直接驱动着亚洲变干,全球变冷是主导因素。中国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堆积的黄土-红粘土序列是指示亚洲干旱化过程良好的地质记录,通过对新获得的风尘堆积记录的分析,发现在晚新生代中国风尘堆积的时空演化与全球变冷有较好的对应,全球变冷可以促使亚洲中部干旱气候发展并加强粉尘活动,而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和时间还不清楚,进而认为是全球变冷而不是青藏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内陆的阶段性变干。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以前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全球气候的结论可能高估了青藏高原在地球环境演化中的作用,关于高原隆升直接驱动亚洲干旱化的结论还需要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内陆 干旱化 晚新生代 全球变冷 风尘堆积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过程与未来趋向探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鹿化煜 李郎平 +2 位作者 弋双文 王先彦 Joseph A.Maso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6-344,共9页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规律以及未来趋向的认识有限。结合对沙漠沙地-黄土沉积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测试结果,基于地统计法和遥感分析的黄土堆积量估算以及现代降尘、地表侵蚀的观察研究,认为沙漠沙地-黄土堆积区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受气候变化控制,这里既是堆积区,又是侵蚀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黄土比沙地沉积保存着更完整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水蚀和风蚀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存在,人类活动加强了侵蚀过程,但可能还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这一趋向。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分析,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沙地地区可能由于有效湿度减少变干而使风尘活动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粉尘沉积速率也将随之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沉积 沉积和侵蚀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中国北方
下载PDF
黄土高原红粘土与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对比——红粘土风成成因的新证据 被引量:151
12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26-232,共7页
对黄土高原具有代表意义四个剖面的晚第三纪红粘土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将结果与典型风成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得到红粘土是风成成因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红粘土与其上覆第四纪古土壤形成环境相似,红... 对黄土高原具有代表意义四个剖面的晚第三纪红粘土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将结果与典型风成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得到红粘土是风成成因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红粘土与其上覆第四纪古土壤形成环境相似,红粘土是在相对于黄土堆积搬运风动力变幅小的条件下沉积的,在沉积之后受到较强的风化成壤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粒度特征 成因 黄土高原 古土壤 古气候
下载PDF
轨道调谐建立洛川黄土地层的时间标尺 被引量:10
13
作者 鹿化煜 杨文峰 +1 位作者 刘晓东 安芷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04-810,共7页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厚140m黄土剖面进行了黄土层间隔5cm、古土壤层间隔3cm的采样,在室内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以磁化率变化作为东亚夏季风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利用轨道调谐方法建立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时间标尺.结果表明,B/...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厚140m黄土剖面进行了黄土层间隔5cm、古土壤层间隔3cm的采样,在室内测量了全部样品的磁化率.以磁化率变化作为东亚夏季风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利用轨道调谐方法建立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时间标尺.结果表明,B/M界线处的年龄是772KaB.P,午城黄土与离石黄土分界线的年龄为1348KaB.P,黄土堆积底界的年龄为2471KaB.P..通过和古地磁场倒转点绝对年龄对比以及与太阳辐射量变化时间序列进行交叉谱分析,证明了新时间标尺的可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时间标尺 轨道调谐 磁化率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北方更新世极端冷期冬季风的快速变化 被引量:14
14
作者 鹿化煜 KovanHuissteden +3 位作者 周杰 JefVandenberghe 刘晓东 安芷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4-196,共3页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西峰黄土堆积的“上、下粉砂层”进行了间隔 5~ 6 cm的详细采样 ,测量了 80 0多个样品的粒度分布和磁化率值 ,根据沉积速率模式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较精确的时间标尺。结果表明 ,中国北方更新世极端冷期的黄土...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西峰黄土堆积的“上、下粉砂层”进行了间隔 5~ 6 cm的详细采样 ,测量了 80 0多个样品的粒度分布和磁化率值 ,根据沉积速率模式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较精确的时间标尺。结果表明 ,中国北方更新世极端冷期的黄土堆积记录了东亚冬季风频繁的和较大幅度的千年尺度变化。冬季风加强事件一般持续约1.8~ 2 .4ka。亚轨道时间尺度冬季风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在极端冷期赤道和极地气温差增大 ,纬向西风环流加强引起的大气环流和蒙古高亚不稳定 ,从而引起东亚冬季风千年尺度变化。在极端冷期降雨量和平均温度低于某个阈值的时候 ,虽然夏季风强度存在变化 ,但不足以影响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的形成 ,所以那时磁化率的变化不能很好地记录夏季风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极端冷期 千年尺度变化 黄土粒度
下载PDF
1100万年以来中国北方风尘堆积与古气候变化的周期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鹿化煜 胡挺 王先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中国北方连续堆积的晚新生代风成红粘土-黄土,是气候干湿变化的良好地质记录。对第四纪黄土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北方干湿的周期变化,但是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还不清楚。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红粘土-黄土序列的粒度测试,... 中国北方连续堆积的晚新生代风成红粘土-黄土,是气候干湿变化的良好地质记录。对第四纪黄土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北方干湿的周期变化,但是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还不清楚。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红粘土-黄土序列的粒度测试,并根据独立的古地磁地层年代控制,建立了我国北方1100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应用传统谱分析和小波变换的方法,对1100万年以来的干湿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11-7.3Ma,8.0-5.0Ma,5.3-2.5Ma,2.5-1.2Ma和1.2-0Ma期间我国北方和亚洲中部干湿变化的周期,发现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存在着-20ka的岁差周期、-40ka的黄赤交角周期和-100ka的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获得了地球轨道运动变化引起太阳辐射变化驱动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湿变化的新证据。同时,还发现风尘沉积的粒度时间序列存在非轨道周期,可能是轨道周期谐振和时间标尺不确定性造成的。地球轨道运动变化引起的北半球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从而引起北半球冰期-间冰期旋回、西风带位置移动和亚洲季风强度的共同变化,可能控制着晚新生代我国北方粉尘沉积过程和古气候变化。加强粉尘堆积记录和古气候模拟研究,可深入认识我国北方晚新生代干湿变化的规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风尘堆积 古气候变化 米兰柯维奇周期 晚新生代
下载PDF
早、中更新世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快速变化 被引量:17
16
作者 鹿化煜 K V Huissteden +2 位作者 安芷生 G Nugteren J Vandenberghe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5-83,共9页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黄土堆积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和磁化率测量,以黄土-古土壤中的粗颗粒组分,即>30μm颗粒的百分含量作为冬季风强度代用指标,根据一个独立的时间标尺,发现在145~165、240~280、320~350、3...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黄土堆积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和磁化率测量,以黄土-古土壤中的粗颗粒组分,即>30μm颗粒的百分含量作为冬季风强度代用指标,根据一个独立的时间标尺,发现在145~165、240~280、320~350、390~440、600~640、860~890、900~930和1330~1400kaB.P.东亚冬季风强度存在千年尺度快速变化的特征,冬季风加强事件的持续时间在1.4~7.2ka之间,变化幅度也不相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古气候变化存在1.89~4.0ka之间的周期,由于时间标尺的精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这里没有把冬季风强度变化与北大西洋沉积物记录的古气候事件进行对比,但是,实验结果证明在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季风 风强度 东亚季风 早更新世
下载PDF
洛川黄土地层定年的一个模式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3 位作者 J.Vandenberghe G.Nugteren N.Mingaars J.Schwan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50-152,共3页
选择黄土中2~16μm的颗粒作为沉积速率相对稳定的大气粉尘沉降组分,根据黄土粒度变化与沉积速率变化的相关性,设计了以下的年代学模型:Tm=T1+(T2-T1)(∑mi=1CiHi)/(∑ni=1CiHi)以黄土地层中... 选择黄土中2~16μm的颗粒作为沉积速率相对稳定的大气粉尘沉降组分,根据黄土粒度变化与沉积速率变化的相关性,设计了以下的年代学模型:Tm=T1+(T2-T1)(∑mi=1CiHi)/(∑ni=1CiHi)以黄土地层中根据热释光和古地磁极性倒转点获得的绝对年代作为时间控制点,利用上面的模式对洛川第四纪黄土地层的年代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用于黄土高原中部黄土地层的精细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定年模式 洛川 黄土
下载PDF
洛川黄土序列时间标尺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21
18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杨文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230-236,共7页
对厚140m的洛川坡头黄土剖面黄土层以5cm、古土壤层以3cm系统采样,全部样品进行了室内磁化率测量。以黄土序列磁化率变化作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根据第四纪冰期的Milankovitch理论,利用轨道调谐的方法... 对厚140m的洛川坡头黄土剖面黄土层以5cm、古土壤层以3cm系统采样,全部样品进行了室内磁化率测量。以黄土序列磁化率变化作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根据第四纪冰期的Milankovitch理论,利用轨道调谐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洛川黄土地层的时间标尺。通过古地磁场倒转时间的检验以及与宝鸡黄土序列时间标尺对比,表明本文所论述的时间标尺适用于该地区古环境演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时间标尺 轨道调谐 古土壤 古气候
下载PDF
最近1000ka来东亚冬季风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鹿化煜 张福青 +2 位作者 刘晓东 Vandenberghe J 安芷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9-82,共4页
以洛川黄土剖面中 >30 μm的粗颗粒含量作为东亚冬季风强度代用指标 ,根据模式并结合绝对年代控制点建立了较精确的独立的时间标尺。对该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变换分析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 ,最近 10 2 4ka以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 12 8ka... 以洛川黄土剖面中 >30 μm的粗颗粒含量作为东亚冬季风强度代用指标 ,根据模式并结合绝对年代控制点建立了较精确的独立的时间标尺。对该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变换分析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 ,最近 10 2 4ka以来东亚冬季风变化在 12 8ka和 6 4ka时间尺度上幅度最大 ,更短或更长的时间尺度冬季风变化幅度减小。东亚冬季风变化的 10 0 ka和 2 1ka等周期可能受地球轨道运动驱动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控制 ,而 5 7ka和 33ka等周期的驱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查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小波变换 季风 多时间尺度分析
下载PDF
Heinrich事件和末次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 被引量:19
20
作者 鹿化煜 周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0-44,共5页
对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的研究表明:末次冰期北大西洋沉积物记录中有多次洋面温度降低、有孔虫含量减少、盐度降低和粗颗粒的碳酸盐碎屑快速堆积的现象,这些时间跨度上千年或几百年的气候快速波动被称为Heinrich事件[1-4]... 对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的研究表明:末次冰期北大西洋沉积物记录中有多次洋面温度降低、有孔虫含量减少、盐度降低和粗颗粒的碳酸盐碎屑快速堆积的现象,这些时间跨度上千年或几百年的气候快速波动被称为Heinrich事件[1-4],很难用古气候的米兰科维奇理论来解释。最近对末次冰期中国马兰黄土堆积的调查发现,在末次冰期之中东亚冬季风也有多次加强,它与北大西洋沉积物中的Heinrich事件对应很好,暗示着东亚季风的变迁更直接受控于北半球冰量的变化,而不是过去人们认为的东亚古季风气候变化与地球轨道变化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NRICH事件 气候 不稳定性 黄土 晚更新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