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核结构氧化铝@石墨烯复合粉末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1
作者 潘厚利 揭晓华 +1 位作者 梅少宇 麦永津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7-51,共5页
如何充分发挥润滑组元和耐磨组元的协同作用以提高铜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仍面临具大的挑战。以石墨烯为润滑组元,氧化铝为耐磨组元,对比了氧化铝和石墨烯组装为壳核结构前后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氧化铝和石墨... 如何充分发挥润滑组元和耐磨组元的协同作用以提高铜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仍面临具大的挑战。以石墨烯为润滑组元,氧化铝为耐磨组元,对比了氧化铝和石墨烯组装为壳核结构前后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氧化铝和石墨烯分别以独立相分布于铜基体的情况相比,氧化铝和石墨烯组装为壳核结构后可以提高铜基复合材料的致密度、硬度,并有利于在磨痕表面形成连续且具有保护性的摩擦层。因此,在10~40 N载荷范围内干摩擦,后者比前者具有更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复合材料 壳核结构 石墨烯 耐磨性
原文传递
非均匀结构氧化铝铜合金力学和电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麦俊杰 揭晓华 麦永津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88-96,共9页
在尽可能少地牺牲铜的导电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其强度,即实现铜的高强高导,仍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本文基于在铜合金中构筑非均匀结构的策略,以纯铜粉和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合金粉为原料,结合热压烧结、轧制和再结晶退火,制备了一系... 在尽可能少地牺牲铜的导电性能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其强度,即实现铜的高强高导,仍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本文基于在铜合金中构筑非均匀结构的策略,以纯铜粉和氧化铝弥散强化铜合金粉为原料,结合热压烧结、轧制和再结晶退火,制备了一系列软组元被硬组元包裹的片层状非均匀结构铜合金。研究了软/硬组元占比对非均匀结构铜合金强度、导电率和塑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软/硬组元占比为1/4时,非均匀结构铜合金获得了抗拉强度为468 MPa、导电率为89.5%IACS和均匀延伸率为8.4%的良好综合性能。软、硬组元间明显的力学性能差异和组元间较强的约束作用,使界面处产生大量的几何必需位错。这些额外储存的几何必需位错贡献了额外的强化和加工硬化,提高了非均匀结构氧化铝弥散铜合金的强度和塑性。此外,还能促使自由电子运动散射较低的纯铜组元保持较高的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结构材料 几何必需位错 额外强化 力学性能 导电率
下载PDF
基体铬合金化增强石墨烯/铜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3
作者 王杰 李英杰 +2 位作者 范国威 吴嘉杰 麦永津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86,共5页
如何通过优化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来提高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成为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采用铜铬合金(CuCr)作为基体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作为增强相,通过溶液搅拌混合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得到了R... 如何通过优化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来提高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成为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采用铜铬合金(CuCr)作为基体材料,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作为增强相,通过溶液搅拌混合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得到了RGO/CuCr复合材料。对比了添加铬元素前后复合材料的减摩耐磨性能,基于磨痕表面成份和形貌的分析探讨了铜基体铬合金化对石墨烯/铜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铜基体铬合金化使复合材料具有更小更稳定的摩擦因数和更低的比磨损率,特别是在高载荷工况下。性能提高的原因归结为铜基体铬合金化有利于在摩擦过程中复合材料表面形成致密而连续的富石墨烯摩擦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界面结合 铜基复合材料 摩擦层 磨损
原文传递
铜基体铬合金化对二硫化钼/铜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4
作者 赵书海 张泽权 +1 位作者 王杰 麦永津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3,共5页
基于铜基体铬合金化的策略,研究了铬含量对二硫化钼/铜复合材料在氮气气氛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中加入1.5wt%铬,摩擦系数低至0.07,磨损率为2.4×10^(-4)mm^(3)·N^(-1)·m^(-1),分别是未添加铬的复合材... 基于铜基体铬合金化的策略,研究了铬含量对二硫化钼/铜复合材料在氮气气氛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中加入1.5wt%铬,摩擦系数低至0.07,磨损率为2.4×10^(-4)mm^(3)·N^(-1)·m^(-1),分别是未添加铬的复合材料的64%和20%。通过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分别对二硫化钼/铜界面结构、摩擦层成分及磨痕亚表层形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铜基体铬合金化对二硫化钼/铜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复合材料 合金化 二硫化钼 摩擦学性能
原文传递
电沉积制备梯度纳米结构铜镀层及其摩擦学行为
5
作者 列锦政 黄泽雄 +1 位作者 揭晓华 麦永津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共7页
先通过测量铜电沉积的阴极极化曲线得到电镀铜的适宜电流密度,再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电沉积不同时间,得到总厚度为40μm的梯度纳米结构(GNS)铜镀层。通过循环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GNS铜镀层在室温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GNS... 先通过测量铜电沉积的阴极极化曲线得到电镀铜的适宜电流密度,再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电沉积不同时间,得到总厚度为40μm的梯度纳米结构(GNS)铜镀层。通过循环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GNS铜镀层在室温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GNS铜镀层呈现两个不同的摩擦磨损阶段。在第一稳态阶段,铜镀层亚表层结构稳定,为形成完整的Cu_(2)O薄膜提供了保障,磨损机制以氧化磨损为主,摩擦因数约为0.20,磨损率为2.53×10^(−6)mm^(3)/(N·m);在第二稳态阶段,铜镀层表面的亚表层结构变得粗大并产生裂纹,Cu_(2)O薄膜发生脱落和破损,磨损机制转变为疲劳磨损,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梯度纳米结构 摩擦磨损 亚表层结构
下载PDF
CuCrZr/Cu层状异质结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赖振民 彭康圳 +1 位作者 揭晓华 麦永津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3年第2期310-316,共7页
铜及铜合金由于其优良的导电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工业制造等领域中,但是铜合金强度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电导率的下降。异质结构材料的强度通常大于利用混合规律计算出来的理论强度,通过调控这种额外的强化有望制备出具有优良强度... 铜及铜合金由于其优良的导电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工业制造等领域中,但是铜合金强度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电导率的下降。异质结构材料的强度通常大于利用混合规律计算出来的理论强度,通过调控这种额外的强化有望制备出具有优良强度和电导率的铜合金。以纯铜片和铜铬锆合金片为原料,通过扩散焊接、轧制和热处理制备了由铜铬锆层和粗晶铜层组成的层状异质结构材料,并且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轧制量下CuCrZr/Cu层状异质结构材料的力学和导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uCrZr/Cu层状异质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大于利用混合规律计算的强度,在轧制量为92%时抗拉强度为532 MPa、电导率为80%IACS、额外强化达到最大值45 MPa,额外强化随着轧制量的进一步增大反而减小。表明,通过调节界面影响区可以提高额外强化的大小,获得具有优良强度和电导率的铜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异质结构 铜铬锆合金 扩散焊接 力学性能 电导率
下载PDF
红磷/石墨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7
作者 艾书照 谢东 +1 位作者 黄瀚 麦永津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59-1562,共4页
开发高性能的红磷基负极材料,是实现红磷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的重要环节。结合具有二维平面和均匀分布的孔隙结构的石墨炔材料,首次利用简单有效的球磨方法构筑了一种新型的红磷/石墨炔复合材料。在红磷/石墨炔复合材料中,石墨炔不仅为... 开发高性能的红磷基负极材料,是实现红磷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的重要环节。结合具有二维平面和均匀分布的孔隙结构的石墨炔材料,首次利用简单有效的球磨方法构筑了一种新型的红磷/石墨炔复合材料。在红磷/石墨炔复合材料中,石墨炔不仅为电子传输和离子扩散提供了一个导电网络,而且缓解了红磷活性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其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因此,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时,红磷/石墨炔复合材料在首次放电时表现出1688.3 mAh/g的高比容量,库仑效率约为75%,在200 mA/g条件下循环390次后保持1012.2 mAh/g的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炔 红磷 锂离子电池 高比容量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塑料模具钢激光相变硬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麦永津 揭晓华 卢国辉 《模具工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9-72,74,共5页
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激光相变硬化三维瞬态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利用ANSYS的APDL语言编写了温度场计算程序,分别计算了一定工艺条件下SM45钢和3Cr2MnNiMo钢激光相变硬化处理过程的三维瞬态温度场并预测了激光相变硬化层的厚度。分析中还分... 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激光相变硬化三维瞬态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利用ANSYS的APDL语言编写了温度场计算程序,分别计算了一定工艺条件下SM45钢和3Cr2MnNiMo钢激光相变硬化处理过程的三维瞬态温度场并预测了激光相变硬化层的厚度。分析中还分别考虑了不动热源和移动热源的情况,并把在两种情况下得到的硬化层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模具钢 激光相变硬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7050铝合金的表面增压喷丸纳米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麦永津 揭晓华 +2 位作者 于能 郑向新 卢国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0-53,共4页
在普通喷丸设备上加增压罐,采用增压喷丸方法对7050铝合金表面进行喷丸处理;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仪等对合金表层结构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表层的硬度。结果表明:经增压喷丸处理后7050... 在普通喷丸设备上加增压罐,采用增压喷丸方法对7050铝合金表面进行喷丸处理;用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仪等对合金表层结构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表层的硬度。结果表明:经增压喷丸处理后7050铝合金表层的衍射峰明显宽化,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塑性变形层厚度增加,表层晶粒细化至纳米级,平均晶粒尺寸约为40 nm;纳米化后的合金表层硬度比心部硬度提高了1.5倍,其原因可归结为细晶强化及加工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纳米化 增压 喷丸 铝合金
下载PDF
变形铝合金显微组织阳极复膜显示技术
10
作者 麦永津 揭晓华 +1 位作者 郑向新 于能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09年第9期546-548,共3页
介绍了显示7050铝合金显微组织的两组电解抛光+阳极复膜工艺,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HBF_4水溶液作制膜液的工艺对显示铝合金变形织构效果更好。
关键词 铝合金 阳极复膜 显微组织
下载PDF
45钢表面增压喷丸纳米化及其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莉莉 揭晓华 +1 位作者 于能 麦永津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24-126,共3页
采用增压喷丸方式对45钢进行表面处理,在材料表面制得纳米结构表层,利用SEM、TEM、XRD等方法对纳米结构表层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采用盘-销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纳米化前后表面的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增压喷丸使45刚表面发生严重的塑性变... 采用增压喷丸方式对45钢进行表面处理,在材料表面制得纳米结构表层,利用SEM、TEM、XRD等方法对纳米结构表层进行了观察与分析,采用盘-销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纳米化前后表面的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增压喷丸使45刚表面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变形厚度约30μm,表层纳米晶尺寸约65 nm,硬度比基体提高2倍;在低载油润滑条件下45钢表面纳米化后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喷丸 表面纳米化 45钢 耐磨性
下载PDF
45~#钢表面纳米晶层的高温磨损特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莉莉 麦永津 +2 位作者 揭晓华 于能 郑向新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5-290,共6页
通过增压喷丸方式使45#钢实现表面纳米化,采用MMU-5G高温材料端面磨损试验机进行45#钢纳米晶层摩擦磨损性能随温度变化的试验,利用TEM表征喷丸后表层的组织,DSC与显微硬度研究纳米层的热稳定性,XPS和SEM表征磨损表面的成分及形貌.结果发... 通过增压喷丸方式使45#钢实现表面纳米化,采用MMU-5G高温材料端面磨损试验机进行45#钢纳米晶层摩擦磨损性能随温度变化的试验,利用TEM表征喷丸后表层的组织,DSC与显微硬度研究纳米层的热稳定性,XPS和SEM表征磨损表面的成分及形貌.结果发现:当温度低于200℃时,喷丸样品表面硬度高,有效减少实际接触面积,耐磨性能优于未喷丸样品;在200~400℃之间时,纳米化样品表层组织结构中存在大量的晶界、位错、空位等缺陷为氧原子与金属原子提供更多的扩散通道,加速疏松的Fe2O3氧化物的形成与脱落,耐磨性能低于未喷丸样品;在400~550℃之间时,喷丸样品由于回复与再结晶,与未喷丸的耐磨性能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钢 表面纳米化 喷丸 磨损
原文传递
溶胶凝胶法合成富锂正极材料Li[Li_(0.2)Ni_(0.2)Mn_(0.6)]O_2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雪玲 唐道平 +3 位作者 麦永津 赵欣悦 王素清 张灵志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3-1018,共6页
以LiOH·H2O、Mn(CH3COO)2·4H2O和Ni(CH3COO)2·4H20为原料,分别用柠檬酸(CA)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配位剂,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固相烧结法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Li[Li0.2Ni0.2Mn0.6dO2。通过X射线衍射(XRD)... 以LiOH·H2O、Mn(CH3COO)2·4H2O和Ni(CH3COO)2·4H20为原料,分别用柠檬酸(CA)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配位剂,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固相烧结法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Li[Li0.2Ni0.2Mn0.6dO2。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形貌、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CA配位制备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优于用EDTA配位制备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室温下以18mA·g-1的电流密度,在2.0—4.8V电压范围内充放电,用CA制备的材料首次充电比容量高达324mAh·g-1,首次库伦效率达82%;在180mA·g-1的电流下,其可逆比容量保持在120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溶胶凝胶法 配位剂 固溶体 正极材料
下载PDF
718塑料模具钢激光相变强化过程中热应力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振华 曾庆湖 +2 位作者 揭晓华 李璐 麦永津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1-93,97,共4页
采用YAG固体激光器对718塑料模具钢进行表面相变强化处理,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718钢在激光照射条件下由温度场产生的应力场进行了瞬态分析。计算得到了瞬态加载条件下产生的温度分布和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当激光参数恒定时,表面... 采用YAG固体激光器对718塑料模具钢进行表面相变强化处理,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718钢在激光照射条件下由温度场产生的应力场进行了瞬态分析。计算得到了瞬态加载条件下产生的温度分布和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当激光参数恒定时,表面移动热源在工件内部沿移动方向所产生的热影响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扫描时光斑内部出现压应力,沿扫描方向应力最为突出;在光斑外部,随着距离增加,压应力不断减小,拉应力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18钢 热应力 有限元 模拟
下载PDF
有机硅电解液添加剂对锂二次电池负极表面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波 汪靖伦 +3 位作者 麦永津 邵丹 孙铭浩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 2014年第1期49-58,共10页
锂二次电池中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相容性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利用表面改性剂可以改善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相容性和界面性能,提高电池的性能。本文总结和归纳了有机硅表面改性剂对锂二次电池负极(锂金属、石墨和硅负极)改性的研... 锂二次电池中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相容性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利用表面改性剂可以改善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相容性和界面性能,提高电池的性能。本文总结和归纳了有机硅表面改性剂对锂二次电池负极(锂金属、石墨和硅负极)改性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有机硅表面改性剂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二次电池 有机硅 负极 表面改性
下载PDF
聚吡咯包覆MoS_(2)/生物质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储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莉君 谢东 +5 位作者 黄瀚 曾颖 欧阳东坤 魏育均 程发良 麦永津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12-6218,共7页
为了解决二硫化钼(MoS_(2))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容量衰减快、倍率性能差的问题,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在木棉花瓣生物质碳(PC)骨架上原位生长MoS_(2),并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聚吡咯(PPy),制备形成了PC/MoS_(2)@PPy复合材料。利用SEM、XR... 为了解决二硫化钼(MoS_(2))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容量衰减快、倍率性能差的问题,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在木棉花瓣生物质碳(PC)骨架上原位生长MoS_(2),并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聚吡咯(PPy),制备形成了PC/MoS_(2)@PPy复合材料。利用SEM、XRD、Raman与TG等表征技术分析了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成分,并通过组装半电池测试了其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时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层间距扩展至0.98 nm的MoS_(2)纳米片均匀地负载在层状网络结构的生物质碳骨架上,并采用PPy作为包覆层构建了PC/MoS_(2)@PPy三元夹心结构复合材料,这种层状夹心结构不仅提供了大量电化学反应活性位点,而且有效缓解了MoS_(2)在长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生物质碳骨架联合PPy构成的三维导电网络有效提升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促进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因此,PC/MoS_(2)@PPy电极在0.1 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高达652.9 mAh/g,循环100圈后比容量仍然保持在394 mAh/g,可逆容量保持率维持在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生物质碳 钠离子电池
下载PDF
磷掺杂二硫化钼在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美红 麦永津 揭晓华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1年第7期156-157,共2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磷掺杂二硫化钼纳米球,并研究其在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P-MoS_(2)纳米球中MoS_(2)的层间距为0.92nm。增大的层间距有利于Zn^(2+)的扩散。此外,P掺杂提高了MoS_(2)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基于以上优点,在1.0A/g的电流密度... 通过水热法合成磷掺杂二硫化钼纳米球,并研究其在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P-MoS_(2)纳米球中MoS_(2)的层间距为0.92nm。增大的层间距有利于Zn^(2+)的扩散。此外,P掺杂提高了MoS_(2)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基于以上优点,在1.0A/g的电流密度下,Zn//P-MoS_(2)电池具有108.2mAh/g的高放电比容量,经过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然有82.0%。此外,库仑效率在整个循环过程中都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电池 掺杂 二硫化钼
下载PDF
液相脉冲放电制备Cr-C表面改性层的工艺参数优化及其高温摩擦学特性研究
18
作者 何时朗 麦永津 +1 位作者 连玮琦 揭晓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共5页
以铬、石墨半烧结体电极为工具电极,利用液相脉冲放电(EDC)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出以Cr7C3为主相的表面改性层,并通过正交设计优化了放电工艺参数,研究了改性层在300、450、600℃下的摩擦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载荷一定时,该改性层的摩擦... 以铬、石墨半烧结体电极为工具电极,利用液相脉冲放电(EDC)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出以Cr7C3为主相的表面改性层,并通过正交设计优化了放电工艺参数,研究了改性层在300、450、600℃下的摩擦学特性。结果表明:在载荷一定时,该改性层的摩擦系数随试验温度的上升呈下降的趋势。摩擦系数的变化与Cr-C改性层的高温磨损行为有关,300℃时,该改性层的磨损方式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而450℃下,主要表现为氧化磨损和轻微粘着磨损;600℃条件下则主要为氧化磨损和氧化膜的变形与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C 半烧结电极 碳化铬改性层 摩擦学特性
原文传递
摩擦副对纳米晶铜摩擦学行为的影响
19
作者 龚承敏 揭晓华 +2 位作者 范国威 韩书豪 麦永津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07-111,共5页
采用脉冲电沉积法制备晶粒尺寸为10 nm的纳米晶铜镀层,并使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其摩擦磨损性能,考察了GCr15和ZrO_(2)两种不同摩擦偶件对纳米晶铜摩擦学行为的影响。通过SEM观察了磨痕、磨屑以及摩擦偶件接触表面的形貌,并使用ED... 采用脉冲电沉积法制备晶粒尺寸为10 nm的纳米晶铜镀层,并使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其摩擦磨损性能,考察了GCr15和ZrO_(2)两种不同摩擦偶件对纳米晶铜摩擦学行为的影响。通过SEM观察了磨痕、磨屑以及摩擦偶件接触表面的形貌,并使用EDS分析了磨屑的氧元素含量。通过这些分析,解释了两种摩擦副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GCr15/Cu的摩擦因数更高且波动较大。磨损机理主要以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这导致GCr15/Cu的磨损率较高。ZrO_(2)/Cu的摩擦因数更低且更平稳,磨损机理主要以轻微的疲劳磨损为主,这导致其磨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铜 脉冲电沉积 摩擦偶件 摩擦学行为
原文传递
异质结构铜铬锆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赖振民 黄泽雄 +1 位作者 揭晓华 麦永津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4,共5页
以纯铜粉和铜铬锆合金粉为原料,通过热压烧结法制备了由铜铬锆超细晶和铜粗晶组成的异质结构铜合金,研究了其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与均质结构铜合金相比,异质结构铜合金具有更稳定的摩擦因数、更好的耐磨性和更高的... 以纯铜粉和铜铬锆合金粉为原料,通过热压烧结法制备了由铜铬锆超细晶和铜粗晶组成的异质结构铜合金,研究了其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与均质结构铜合金相比,异质结构铜合金具有更稳定的摩擦因数、更好的耐磨性和更高的导电性能。性能的提高源于其独特的异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构 铜铬锆合金 热压烧结 摩擦因数 疲劳磨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