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龄腭裂患者两种手术模式的临床评估 被引量:2
1
作者 屈文静 王永前 +6 位作者 李海东 宋涛 吴镝 麻恒源 姜婵媛 孙敏 尹宁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3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腭裂患者的手术治疗模式,以提高大龄腭裂患者术后的腭咽闭合率和语音清晰度。方法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52例大龄腭裂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A组(8~16岁,n=18)和B组(16岁以上,n=34),A组进行改良兰氏法同期腭咽肌瓣咽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腭裂患者的手术治疗模式,以提高大龄腭裂患者术后的腭咽闭合率和语音清晰度。方法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52例大龄腭裂患者按年龄不同分为A组(8~16岁,n=18)和B组(16岁以上,n=34),A组进行改良兰氏法同期腭咽肌瓣咽成形术,B组进行改良兰氏法同期咽后壁瓣咽成形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18个月,观察创口愈合情况、语音清晰度、高低鼻音、鼻漏气及鼻咽纤维内镜检查情况。结果语音评估显示,A组和B组患者高鼻音和鼻漏气程度均显著下降,语音清晰度提高;32例患者术后腭咽闭合完全,余20例患者术后虽仍有腭咽闭合不全,但在鼻咽纤维镜下腭咽闭合率达80%以上。结论针对不同年龄的腭裂患者制定个体化手术方式,可显著提高腭裂患者术后腭咽闭合率和语音清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手术模式 腭咽肌瓣 咽后壁瓣
下载PDF
基于3dMD动态表面捕捉系统的多根肋软骨采取术后胸廓形变特征分析
2
作者 王爽 何乐人 +3 位作者 麻恒源 李秉航 姜栋文 马辰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0-1085,共6页
目的基于3dMD摄影测量技术分析多根自体肋软骨移植耳再造患儿胸廓形变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至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耳整形再造一科收治的采取多根自体肋软骨行耳廓再造耳术患儿术后的胸廓3dMD数据。以正中线为中轴线... 目的基于3dMD摄影测量技术分析多根自体肋软骨移植耳再造患儿胸廓形变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至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耳整形再造一科收治的采取多根自体肋软骨行耳廓再造耳术患儿术后的胸廓3dMD数据。以正中线为中轴线,将正常侧胸廓影像镜像翻转叠加于肋软骨采取侧胸廓进行自动注册配准,距离数值通过颜色映射技术在笛卡尔热力图中呈现(负值表示突起,正值表示凹陷)。通过观察肋软骨采取侧胸廓发生明显胸廓矢状径线形态形变的区域,测量其在矢状径线上凹凸峰值的距离差判断患儿胸廓形变程度(≤10 mm为无,>10~20 mm为轻度,>20~30 mm为中度,>30 mm为严重)。结果共纳入42例患儿,男27例,女15例,年龄7~12岁。胸廓形变笛卡尔热力图显示,胸廓明显凹陷处位于锁骨中内1/3垂直线与第7肋骨交界区,明显突起处位于乳头至第5肋上缘。上胸部乳头区域凸出峰值范围为-7.6389~-14.2884 mm;肋弓凹陷区域凹陷峰值的范围为7.2387~14.6532 mm;凹凸峰值距离差范围为14.8776~28.9416 mm。患儿胸廓形变程度:轻度5例,中度37例。结论基于3dMD摄影测量技术分析,多根自体肋软骨移植耳再造患儿术后胸廓形变的总体特征为上胸部乳头区域凸起和肋软骨采取区域凹陷同时存在,在矢状径线上距离均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畸形 耳廓再造 胸廓形变 三维重建 3dMD摄影测量系统
原文传递
唇鼻部肌肉组态的三维有限元研究及临床验证 被引量:33
3
作者 尹宁北 吴佳君 +3 位作者 陈波 王永前 宋涛 麻恒源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8-285,共8页
目的 研究唇鼻部肌肉解剖、生物力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唇裂的完美修复奠定基础.方法 对8例自然流产胎儿的唇鼻标本进行微型CT扫描,图片使用Mimics软件处理,获得了口轮匝肌和鼻肌的三维模型.结合局部解剖、组织切片制作了唇鼻肌肉三维... 目的 研究唇鼻部肌肉解剖、生物力学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唇裂的完美修复奠定基础.方法 对8例自然流产胎儿的唇鼻标本进行微型CT扫描,图片使用Mimics软件处理,获得了口轮匝肌和鼻肌的三维模型.结合局部解剖、组织切片制作了唇鼻肌肉三维组态模型,并与组织切片进行对比检验.进行唇鼻部相关肌肉生物力学与体表形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并在263例隐性唇裂手术中应用验证.结果 唇鼻部肌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唇鼻肌肉复合体.各组张力线彼此交叉作用,构成唇鼻肌肉张力体系.据此设计了新的唇裂修复术式——唇鼻肌肉三维定向重建术,并在隐性唇裂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 唇鼻肌肉在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构成了唇鼻肌肉复合体及其肌肉张力体系.唇裂修复应在恢复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取得更加完善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解剖学 局部 面部肌肉
原文传递
重睑成形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在单睑伴轻度上睑凹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蒋丽雅 李海东 +4 位作者 尹宁北 麻恒源 王永前 宋涛 吴镝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睑成形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治疗轻度上睑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一科对50例患者行重睑成形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打开外侧眶隔筋膜,去除适量位于外侧... 目的探讨重睑成形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治疗轻度上睑凹陷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一科对50例患者行重睑成形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打开外侧眶隔筋膜,去除适量位于外侧的眶隔脂肪,并予以保留,以7-0缝线行重睑线缝合,根据上睑组织的凹陷程度将去除的脂肪分离成适量大小的脂肪块,通过上睑缝合间隙将脂肪块依次置于重睑线上眼轮匝肌瓣下内中部2/3的区域。结果共45例患者获随访6~18个月,满意率为82%。未发生明显上睑不对称、凹凸不平、凹陷、多重睑等并发症。结论重睑成形术联合眶隔脂肪移植术可有效预防轻度上睑凹陷患者在重睑成形术后出现上睑凹陷和多重睑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睑成形术 眶隔脂肪移植 上睑凹陷 多重睑
原文传递
成人唇腭裂上颌后缩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郑益略 尹宁北 +5 位作者 赵振民 孙晓梅 姜婵媛 童海洲 麻恒源 宋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共6页
目的对需要正颌外科治疗的唇腭裂上颌后缩的患者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手术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121例,并进行了唇腭裂正颌外科治疗。按照以下标准选择病例:①男性≥16岁,女性≥14岁;②不伴... 目的对需要正颌外科治疗的唇腭裂上颌后缩的患者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手术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121例,并进行了唇腭裂正颌外科治疗。按照以下标准选择病例:①男性≥16岁,女性≥14岁;②不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诊断为非综合征的唇腭裂患者;③除唇裂及腭裂修复术外未行其余手术,此次手术前未经正颌正畸治疗;④除唇腭裂区,颅面部无其他结构异常。记录患者上颌骨形态及修复方式。结果93例患者符合要求,根据牙列拥挤度分为Ⅰ和Ⅱ类。Ⅰ类:牙量与牙槽骨量相对协调,牙列拥挤度≤4mm(轻度拥挤),其中上颌骨所需前移距离≤6mm,为Ⅰa型(36例),上颌骨所需前移距离〉6mm,为Ⅰb型(28例)。Ⅱ类:牙量与骨量不协调,拥挤度〉4mm(中度或重度拥挤),模拟前份牵引成骨完成后,前牙反颌得到矫正,为Ⅱa型(23例),而前牙反颌未得到矫正,为Ⅱb型(6例)。Ⅰa型采用LeFoaⅠ型截骨前移术,Ⅰb型采用LeFoaⅠ型截骨牵引成骨术,Ⅱa型采用上颌骨前份截骨牵引成骨术,而Ⅱb型采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合并前份截骨牵引成骨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所有患者面型均满意,咬合关系维持良好。结论对需要进行正颌外科治疗的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腭裂 截骨术 勒福 骨生成 牵张 分类
原文传递
唇鼻肌肉第一副张力线组重建技术修复唇裂术后继发鼻槛畸形 被引量:4
6
作者 姜婵媛 麻恒源 +5 位作者 郑益略 王永前 宋涛 李海东 吴镝 尹宁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18-923,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重建唇鼻肌肉张力线组矫正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槛畸形的方法及术后效果评估。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437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槛畸形的患者,通过重建第一副张力线组达到新的生物力学平衡进行修复。依据全球美学改善量... 目的探讨通过重建唇鼻肌肉张力线组矫正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槛畸形的方法及术后效果评估。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437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槛畸形的患者,通过重建第一副张力线组达到新的生物力学平衡进行修复。依据全球美学改善量表制定的标准,对术后效果进行主观评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24例随访期内的患者进行三维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后鼻部对称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术后11例患者由于感染或鼻底黏膜血运不良鼻底遗留明显瘢痕,其余患者均一期愈合。术后6个月至3年,378例患者完成调查表,结果显示,84%(317/378)的患者认为鼻槛形态得到明显或适度地改善;通过三维测量分析发现,鼻小柱脚、鼻翼基底部及鼻翼最外侧点的位置在患侧及健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患者的鼻部对称性较好。结论重建第一副张力线组的方法,不是简单地增加鼻槛的体积,而是恢复了唇鼻部的生物力学平衡,是修复鼻槛畸形的有效手段,而且鼻小柱偏斜及鼻翼外展畸形同时得到很好地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术后继发畸形 鼻槛 第一副张力线组
原文传递
颊肌黏膜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赵久丽 麻恒源 尹宁北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0年第5期452-454,共3页
颊肌黏膜瓣是由部分颊肌、颊黏膜和丰富血管组成的瓣,其解剖结构简单,应用方便,是外科医师重建头面部缺损的一种好方法;颊肌黏膜瓣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的一种多功能、可靠瓣膜,因其具有通用性、灵活性、柔软性,并且带来最小供区... 颊肌黏膜瓣是由部分颊肌、颊黏膜和丰富血管组成的瓣,其解剖结构简单,应用方便,是外科医师重建头面部缺损的一种好方法;颊肌黏膜瓣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重建的一种多功能、可靠瓣膜,因其具有通用性、灵活性、柔软性,并且带来最小供区并发症和最好的美容效果而广泛应用于头面部软组织及其他复杂缺损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肌黏膜瓣 外科皮瓣 口腔颌面部 岛状颊肌黏膜瓣
原文传递
口内入路改良牵引成骨与口外入路牵引成骨矫治儿童期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临床效果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庆华 杨斌 +2 位作者 孙铁成 李秉航 麻恒源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458-461,共4页
目的比较口内入路改良牵引成骨与口外入路牵引成骨两种方法治疗儿童期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颌面整形中心符... 目的比较口内入路改良牵引成骨与口外入路牵引成骨两种方法治疗儿童期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M)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颌面整形中心符合入组要求的52例HFM患者术前、术后三维头颅CT资料,其中口内入路改良牵引成骨者22例(口内组),口外入路牵引成骨者30例(口外组)。通过数字化软件Proplan 3.0对下颌骨长度、宽度、厚度及颏偏距进行三维测量,并对各项三维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随访6~24个月。结果两组患者面部对称性均获得明显改善。在下颌骨长度延长上,口外组较口内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颌骨厚度增加上,口内组与口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颌骨宽度维持上,口内组较口外组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内组的术后瘢痕评分(2.0分)明显低于口外组(8.1分)。结论两种牵引成骨方法各有优势,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HFM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牵引成骨方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侧颜面短小畸形 牵引成骨 数字化技术 矢状劈开截骨
原文传递
齿槽入路硬腭前端腭瘘修复术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海东 姜婵媛 +5 位作者 麻恒源 王永前 宋涛 吴镝 孙敏 尹宁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40-42,共3页
目的 探索应用齿槽嵴入路腭瘘修复术修复腭前端腭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齿槽嵴入路腭瘘修复术修复腭前端腭瘘,将原位黏膜瓣边缘两侧覆盖腭瘘缺损,同时矫正口鼻瘘.结果 共修复腭瘘患者25例,无切口瘢痕、接近生理状态、无张口受限、无瘢... 目的 探索应用齿槽嵴入路腭瘘修复术修复腭前端腭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齿槽嵴入路腭瘘修复术修复腭前端腭瘘,将原位黏膜瓣边缘两侧覆盖腭瘘缺损,同时矫正口鼻瘘.结果 共修复腭瘘患者25例,无切口瘢痕、接近生理状态、无张口受限、无瘢痕挛缩及咀嚼障碍,随访1年未见腭瘘复发,成功率为100%.结论 齿龈入路腭瘘修复术是1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成活率高,提供了良好的美学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瘘 齿龈 腭裂
原文传递
3D设计和打印技术在眶距增宽手术中的系统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庆华 杨斌 +3 位作者 李秉航 麻恒源 孙铁成 姜烨容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729-732,736,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3D设计和打印技术在眶距增宽手术治疗中的系统应用流程及其精准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中心将数字化技术系统性地应用于6例眶距增宽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详细... 目的探讨数字化3D设计和打印技术在眶距增宽手术治疗中的系统应用流程及其精准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中心将数字化技术系统性地应用于6例眶距增宽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详细介绍了应用流程和具体操作,并对手术效果和手术设计的准确性进行三维定量化分析。结果6例患者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手术治疗,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效果。三维测量结果的统计学分析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眶内侧壁间距、内眦间距和额鼻角均获得了明显改善(P<0.05)。与实际手术结果相比,手术设计的眶内侧壁间距具有很高的准确度(P>0.05),但是手术设计的内眦间距和额鼻角精准性欠佳(P<0.05)。结论将数字化3D设计和3D打印技术系统应用于眶距增宽症的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截骨精度,定量评价获得了更满意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距增宽 数字化技术 3D打印
原文传递
基于微米CT的一例腭裂肌肉解剖学的三维数字化研究
11
作者 赵久丽 麻恒源 +1 位作者 尹宁北 吴镝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对腭咽部肌肉、肌纤维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指导腭裂修复中的肌肉重建,理解腭裂病理语音的形成。方法无人认领的1具诊断为Ⅱ度腭裂的28周流产胎儿尸体,截取头部眶底平面至口角-下颌角平面之间部分,4%甲醛固定8 h,3.75%碘碘... 目的对腭咽部肌肉、肌纤维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指导腭裂修复中的肌肉重建,理解腭裂病理语音的形成。方法无人认领的1具诊断为Ⅱ度腭裂的28周流产胎儿尸体,截取头部眶底平面至口角-下颌角平面之间部分,4%甲醛固定8 h,3.75%碘碘化钾浸泡染色7 d,进行微米CT扫描,并根据扫描所得DICOM图像描绘肌纤维,重建肌肉解剖结构的三维模型,观察标本腭咽部肌肉解剖结构。结果由微米CT扫描图像及三维重建模型可发现腭咽部主要肌肉: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咽肌、腭舌肌、咽上缩肌上部。此例腭裂标本的肌肉局部解剖结构特点:(1)腭帆张肌发出分支止于咽侧壁;(2)咽上缩肌与腭咽肌、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交叉或延续;(3)腭裂软腭内部肌肉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交叉关系,未见腭垂肌。结论在腭裂标本中,腭咽部主要功能肌肉均与咽上缩肌存在肌纤维的交叉、延续等关联。腭部和咽部肌肉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腭咽肌肉复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三维解剖学 咽上缩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