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辐照杀菌对低盐切片腊肉风味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1
作者 黄业传 孙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剂量的辐照杀菌对低盐切片腊肉品质的影响,常温下采用高能电子加速器对样品进行辐照处理,剂量分别设定为2、3、4 kGy,以未杀菌组为对照,于4℃储藏的第0、60、120、180 d测定其菌落总数、风味物质及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相同条... 为探究不同剂量的辐照杀菌对低盐切片腊肉品质的影响,常温下采用高能电子加速器对样品进行辐照处理,剂量分别设定为2、3、4 kGy,以未杀菌组为对照,于4℃储藏的第0、60、120、180 d测定其菌落总数、风味物质及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随辐照剂量的增加,低盐切片腊肉的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P<0.05),a^(*)值和过氧化值(POV)升高。第180 d时,辐照组的水分含量和b^(*)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和a^(*)值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POV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储藏阶段,辐照组菌落总数增长缓慢,且始终低于对照组。二甲基二硫醚等异味物质含量增高,与对照组的风味差异增大,香味评分降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辐照异味随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主要风味物质含量占比增加,与对照组的风味差异减小。综合分析可得,2、3 kGy处理的腊肉样品脂肪氧化程度较低;辐照后与对照组的风味差异较小,异味相对较弱;储藏后的水分含量较高,风味较好。但杀菌效果及质构方面,3 kGy组略优于2 kGy组,杀菌效果更强,组织结构评分略高,因此3 kGy为本实验的最佳辐照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 切片腊肉 辐照 理化性质 风味品质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工程生产实践案例教学体系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业传 简清梅 +3 位作者 张喜才 朱德艳 陈清婵 易庆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9-356,共8页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已成全球共识,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服务地方产业,培养当地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已成全球共识,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服务地方产业,培养当地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绝大多数案例教学均与食品安全事件有关,而生产实践类案例教学较为缺乏。作者及团队成员在OBE理念指导下,探索开发和实施食品工程类生产实践案例教学的方法。为完善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继续引导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开展综合实验、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打造“基础知识-案例教学-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一体化特色培养体系,进而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理念 案例教学 食品工程 生产实践
下载PDF
超声波和碱性蛋白酶处理对克氏原螯虾脱壳及虾仁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张喜才 张新林 +1 位作者 黄业传 陈清婵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5期90-96,共7页
为研究超声波和碱性蛋白酶处理对克氏原螯虾脱壳及虾仁品质的影响,通过壳分离功、虾仁得率、虾仁质构、色泽、气味、嫩度、离心损失、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克氏原螯虾脱壳的最佳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加工方式... 为研究超声波和碱性蛋白酶处理对克氏原螯虾脱壳及虾仁品质的影响,通过壳分离功、虾仁得率、虾仁质构、色泽、气味、嫩度、离心损失、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克氏原螯虾脱壳的最佳前处理方式。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加工方式,0.5%碱性蛋白酶和300 W超声波联合处理,能有效降低壳分离功21.8%,提高虾仁得率31%,并且显著提高了虾仁的嫩度和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硬度有所下降,气味和色泽方面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克氏原螯虾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碱性蛋白酶 超声波 脱壳 虾仁品质
下载PDF
超高压杀菌对低盐切片腊肉风味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梦 冉佩灵 +1 位作者 黄业传 李占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9,共9页
为探究不同压力的超高压杀菌对低盐切片腊肉品质的影响,样品在22℃下分别经200、400、600 MPa压力处理10 min,以未杀菌组为对照,于4℃储藏的第0、60、120、180 d测定理化指标、风味物质及菌落总数。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后,低盐切片腊肉... 为探究不同压力的超高压杀菌对低盐切片腊肉品质的影响,样品在22℃下分别经200、400、600 MPa压力处理10 min,以未杀菌组为对照,于4℃储藏的第0、60、120、180 d测定理化指标、风味物质及菌落总数。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后,低盐切片腊肉的水分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硬度、a*值、b*值及菌落总数均降低,pH、POV值、L*值、弹性、回复力及内聚性均升高。储藏过程中,超高压增强了腊肉的持水性,减缓了脂肪氧化,有效抑制了微生物生长。第180 d时,超高压组的水分含量、L*值、a*值、弹性及内聚性均高于对照组,pH、亚硝酸盐含量、硬度及菌落总数均低于对照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电子鼻分析结果均显示,超高压组与对照组风味成分相似,含量占比差异较小,且超高压对腊肉风味的形成有促进和保护作用。但压力过高(600 MPa)会加剧脂肪氧化,影响腊肉的色泽和质构,进而影响其感官评分。综合分析可得,400 MPa为本研究的最佳处理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 切片腊肉 超高压 理化性质 风味品质
下载PDF
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作用 被引量:76
5
作者 黄业传 贺稚非 +3 位作者 李洪军 秦刚 王庭 马明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18-2130,共13页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贡献,为改善猪肉产品风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猪瘦肉中添加不同比例或种类的皮下脂肪,或在去脂猪肉中添加肌内或皮下脂肪,热处理后,用GC-MS和电子鼻对各样品的风味进行测定。【结果】...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和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贡献,为改善猪肉产品风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猪瘦肉中添加不同比例或种类的皮下脂肪,或在去脂猪肉中添加肌内或皮下脂肪,热处理后,用GC-MS和电子鼻对各样品的风味进行测定。【结果】在猪肉中添加不同比例或种类的皮下脂肪不会使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种类上发生显著变化,只是在部分物质的峰面积上有不同程度改变;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电子鼻分析表明,添加不同种类或比例的皮下脂肪不会引起猪肉整体风味太大的改变。在去脂肉中添加5%的皮下脂肪后,挥发性物质中醛和酮的种类显著增加,总的峰面积增加了50%左右;添加5%的肌内脂肪后,酮和醛的种类也会显著增加,总的峰面积增加了150%左右,但会引起含氮化合物种类的显著减少;PLSR和电子鼻分析表明,在去脂肉中添加皮下脂肪不会引起样品整体风味的较大改变,而肌内脂肪的添加会使其整体风味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皮下脂肪的添加对猪肉整体风味的改变非常有限,肌内脂肪对猪肉风味的作用远大于皮下脂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皮下脂肪 肌内脂肪 风味
下载PDF
不同部位荣昌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对比 被引量:24
6
作者 黄业传 李洪军 +1 位作者 吴照民 李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16-220,共5页
研究不同部位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以荣昌猪4个不同部位的肌肉为原料,对比四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4部位肌内总脂和甘三酯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磷脂和游离脂... 研究不同部位猪肉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以荣昌猪4个不同部位的肌肉为原料,对比四者脂肪含量和肌内总脂、甘三酯、磷脂、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4部位肌内总脂和甘三酯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部位总脂肪酸和游离脂肪组成有显著差异(P<0.05),而甘三酯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游离脂肪酸在肌内脂肪中比较很小,不足以对总脂肪酸组成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不同部位荣昌猪样品间肌内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显著差异主要都是由肌内甘三酯含量的显著差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部位 肌内脂肪 脂肪含量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与时间对猪肉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黄业传 李洪军 +1 位作者 秦刚 王庭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9-163,174,共6页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和时间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的影响,以PIC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经不同时间的蒸煮或烤制加工后,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加工时间主要影响PUFA/SFA和SFA+MUFA值、磷脂的含量...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和时间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的影响,以PIC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经不同时间的蒸煮或烤制加工后,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加工时间主要影响PUFA/SFA和SFA+MUFA值、磷脂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肌内总脂肪酸的组成;加工方式主要影响肌内脂肪总含量、甘三酯的含量、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同时受加工时间和方式的影响,而甘三酯的脂肪酸组成在加工中没有明显变化。因此采用不同时间的蒸煮或烤制加工时,加工方式和时间都会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产生影响,但加工时间对脂肪酸组成、营养和风味的影响更大,而加工方式对脂肪含量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组成 脂肪含量 PIC猪 蒸煮
原文传递
利用电子鼻和气质联用研究腊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规律 被引量:16
8
作者 黄业传 李凤 +1 位作者 黄甜 孙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80,共6页
为研究腊肉加工过程中整体风味的变化,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川味传统烟熏腊肉不同加工阶段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鉴定,并应用电子鼻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分析比较各加工阶段样品的整体风味。结果表... 为研究腊肉加工过程中整体风味的变化,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川味传统烟熏腊肉不同加工阶段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鉴定,并应用电子鼻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分析比较各加工阶段样品的整体风味。结果表明,在川味腊肉加工的6个阶段,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成分183种,包括醛、酮、酯、醇、酸、酚、醚和杂环类等;随着加工的不断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不断增加,从原料中的75种增加到成品中的116种,其峰面积也增加了近4倍;PLS分析和电子鼻可以很好地区分6个不同加工阶段的样品。因此川味腊肉加工过程中,无论是整体风味还是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其风味是在加工中逐渐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腊肉 挥发性风味物质 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电子鼻
原文传递
猪肉烤制过程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业传 李洪军 +1 位作者 吴照民 李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13-219,共7页
为研究不同烤制方式和时间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的影响,以荣昌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经不同时间和方式的烤制加工后,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烤制方式主要影响样品的风味、营养以及肌内总脂、游... 为研究不同烤制方式和时间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的影响,以荣昌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经不同时间和方式的烤制加工后,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烤制方式主要影响样品的风味、营养以及肌内总脂、游离脂肪酸和甘三酯的脂肪酸组成;加工时间主要影响脂肪含量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因此采用烤制加工时,加工方式和加工时间的不同都会对猪肉脂肪酸组成、脂肪含量、营养及风味产生影响,加工方式对脂肪酸组成、营养和风味的影响更大,而加工时间对脂肪含量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 脂肪酸 猪肉 烤制
下载PDF
菠萝汁对牛肉的嫩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业传 李洪军 李凤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5-68,共4页
以菠萝汁和牛肉为原料,研究菠萝汁中菠萝蛋白酶对牛肉的嫩化作用,得到了嫩化的最佳工艺:菠萝汁浓度6%、时间60min、温度50℃、pH7.0。在此条件下,牛肉剪切力可降低50%左右。对菠萝汁、生姜汁、木瓜蛋白酶嫩化产品与对照组进行了风味、... 以菠萝汁和牛肉为原料,研究菠萝汁中菠萝蛋白酶对牛肉的嫩化作用,得到了嫩化的最佳工艺:菠萝汁浓度6%、时间60min、温度50℃、pH7.0。在此条件下,牛肉剪切力可降低50%左右。对菠萝汁、生姜汁、木瓜蛋白酶嫩化产品与对照组进行了风味、色泽、剪切力的对比,结果表明:菠萝汁较生姜汁能够显著(p≤0.05)提高产品的风味,相比木瓜蛋白酶及对照组其风味也有不同程度提高;菠萝汁、生姜汁、木瓜蛋白酶都能极显著(p≤0.01)的提高产品的嫩度,而三种嫩化产品之间嫩度没有显著差异;用菠萝汁嫩化牛肉,在牛肉腌制后,其色度的b值和a/b值相对于对照组有极显著(p≤0.01)提高,而在煮制后,只有b值和对照组有显著(p≤0.05)差异,而a/b值无显著差异,表明用菠萝汁嫩化牛肉不会对产品的色泽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汁 牛肉 嫩化
下载PDF
高压结合热处理对猪肉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业传 李婷婷 +1 位作者 龚道楷 李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7-232,共6页
为研究高压结合热处理对猪肉风味的影响,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用不同压力(200~600 MPa)结合热处理(20~60℃)10 min,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对各样品的风味进行分析。在不同样品中共鉴定出141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醛、酮、醇、酯、酸... 为研究高压结合热处理对猪肉风味的影响,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用不同压力(200~600 MPa)结合热处理(20~60℃)10 min,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对各样品的风味进行分析。在不同样品中共鉴定出141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醛、酮、醇、酯、酸、烷烃等。处理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总峰面积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所增加,且样品的总峰面积随温度或压力的升高而增加,醛类、酮类和醇类是引起总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压力对风味的影响较温度更大,处理条件越剧烈对样品风味改变越大;电子鼻分析表明,600 MPa的压力处理能显著改变样品风味。因此对猪肉进行高压处理时,压力应控制在400 MPa左右为宜,而温度在不超过60℃时对风味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高压 热处理 风味
下载PDF
高压结合热处理对猪肉滋味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业传 李婷婷 +1 位作者 李凤 雷裕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54-61,67,共9页
为研究高压结合热处理对猪肉滋味物质的影响,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用不同压力(200~600 MPa)结合热(20~60℃)处理10 min,然后测定各样品氨基酸组成、核苷酸组成、还原糖含量、硫胺素含量、脂肪酸组成,并用电子舌对样品的整体滋味进行评价... 为研究高压结合热处理对猪肉滋味物质的影响,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用不同压力(200~600 MPa)结合热(20~60℃)处理10 min,然后测定各样品氨基酸组成、核苷酸组成、还原糖含量、硫胺素含量、脂肪酸组成,并用电子舌对样品的整体滋味进行评价。高压结合热处理极显著(p<0.01)影响猪肉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和组成;核苷酸及降解产物总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特别是次黄嘌呤核苷酸(IMP);还原糖和硫胺素含量都显著降低(p<0.05);但高压结合热处理对猪肉总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明显(p>0.05)。偏最小二乘回归(APLSR)分析表明压力和温度对各样品滋味的影响程度相当;电子舌分析表明处理条件越剧烈样品的整体滋味和对照样的差异越大,在200和400 MPa下温度对整体滋味的影响较大,而在600 MPa下温度的作用很小。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好地保留新鲜肉的滋味应避免采用600 MPa或60℃的条件对猪肉进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高压 热处理 滋味物质
原文传递
再热方式和次数对猪肉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业传 李凤 严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4-231,共8页
以煮熟的猪背最长肌为材料,研究了再热方式和次数对猪肉风味品质的影响。样品在避光透气冷藏的3 d内经不同方式(微波、蒸煮、煎炒)和次数(1、2、3)再热后,评价其感官品质、氧化状态(TBARS值)和挥发性物质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再热... 以煮熟的猪背最长肌为材料,研究了再热方式和次数对猪肉风味品质的影响。样品在避光透气冷藏的3 d内经不同方式(微波、蒸煮、煎炒)和次数(1、2、3)再热后,评价其感官品质、氧化状态(TBARS值)和挥发性物质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再热能导致样品中含硫肉香味物质的迅速降低和脂肪氧化产物的大量生成,第2次再热时样品的感官品质就已不可接受;采用煎炒和蒸煮对样品进行再热处理,第2次再热后感官品质都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再热方式和次数分别显著影响感官、氧化指标和挥发性成份共54个变量中的16个和15个,分别以显著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可较好的对样品的再热方式和次数进行推断。在检出的38种挥发性物质中,对感官和氧化指标影响最大的为己醛、庚醛、壬醛、癸醛、(E,E)-2,4-庚二烯、(E)-2-癸烯醛、1-己醇、1-辛烯-3-醇、二甲基二硫等9种。因此对猪肉进行再热加工时,再热方式和次数对产品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热 猪肉 风味 脂肪氧化
下载PDF
榨菜叶酸菜发酵剂的选择 被引量:11
14
作者 黄业传 曾凡坤 《食品与机械》 CSCD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通过对蔬菜发酵中几种常见乳酸菌的发酵生理特点的研究 ,筛选出适合榨菜叶发酵酸菜的发酵剂 ,得出最优混合发酵剂为肠膜明串珠菌 3%、短乳杆菌 1 %、植物乳杆菌 1 % ,可生产出质地、风味俱佳 ,与自然发酵无明显差别的酸菜 ,但发酵时间... 通过对蔬菜发酵中几种常见乳酸菌的发酵生理特点的研究 ,筛选出适合榨菜叶发酵酸菜的发酵剂 ,得出最优混合发酵剂为肠膜明串珠菌 3%、短乳杆菌 1 %、植物乳杆菌 1 % ,可生产出质地、风味俱佳 ,与自然发酵无明显差别的酸菜 ,但发酵时间从自然发酵的 1 5d左右缩短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榨菜叶 蔬菜发酵 酸菜 乳酸菌 混合发酵剂
下载PDF
软包装卤制鸡腿的加工工艺 被引量:9
15
作者 黄业传 唐勇 曾凡坤 《肉类研究》 2002年第1期26-26,47,共2页
本文主要讨论了软包装卤制鸡腿的加工工艺。并着重介绍了着色工艺和脱水保质杀菌方法。
关键词 软包装 卤制 鸡腿 加工工艺 微波杀菌 脱水 着色
下载PDF
猪肉制品冷藏中风味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业传 李洪军 +1 位作者 吴照民 李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6-171,共6页
为了解猪肉制品冷藏时风味特征的变化,以荣昌猪和PIC猪背最长肌为材料,分别经100、120和180℃加工处理后,在避光透氧条件下冷藏,分别在冷藏的第0、3和6天测定各样品风味方面的感官特性,并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分析冷藏时间、加工... 为了解猪肉制品冷藏时风味特征的变化,以荣昌猪和PIC猪背最长肌为材料,分别经100、120和180℃加工处理后,在避光透氧条件下冷藏,分别在冷藏的第0、3和6天测定各样品风味方面的感官特性,并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分析冷藏时间、加工方式和猪肉种类对风味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样品冷藏期间肉香味和猪肉特征味明显减弱,而一些异味显著增加;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表明,冷藏时间、加工方式和猪肉种类分别解释了风味特征变化中54%、34%和3%的变量,因此猪肉制品冷藏中风味特征的变化主要受冷藏时间和加工方式的影响,而猪肉种类的影响非常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特征 猪肉制品 偏最小二乘回归 冷藏
下载PDF
不同性别、部位和饲养时间对獭兔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业传 李洪军 贺稚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89-294,共6页
为探讨不同性别、部位和饲养时间对獭兔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3月龄和5月龄的法系獭兔各6只(公母各半)为材料,对比四者腿肌和背肌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月龄样品间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 为探讨不同性别、部位和饲养时间对獭兔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3月龄和5月龄的法系獭兔各6只(公母各半)为材料,对比四者腿肌和背肌中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和月龄样品间肌内脂肪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主要是由甘油三酯含量的显著差异(P<0.05)引起的;不同性别和月龄样品间总脂肪酸组成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不同月龄样品间的显著差异主要由甘油三酯含量的显著差异(P<0.05)引起,而不同性别样品间的显著差异不仅与甘油三酯含量有关,也与甘油三酯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差异有关。因此在研究的3种因素中,性别对法系獭兔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饲养时间,而部位间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獭兔 部位 性别 饲养时间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兔肉冷藏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业传 李洪军 贺稚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52-57,共6页
为了解新鲜兔肉冷藏(4℃)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以3月龄和5月龄的法系獭兔各6只(公母各半)为材料,对比四者腿肌和背肌中脂肪酸组成在6d避光透氧冷藏条件下变化的差异,并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分析不同性别、饲养时间和部位对... 为了解新鲜兔肉冷藏(4℃)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以3月龄和5月龄的法系獭兔各6只(公母各半)为材料,对比四者腿肌和背肌中脂肪酸组成在6d避光透氧冷藏条件下变化的差异,并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分析不同性别、饲养时间和部位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各样品冷藏中甘油三酯和磷脂的脂肪酸组成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减少,而饱和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磷脂的变化更为显著;PLS2分析表明:不同性别、饲养时间和部位分别导致样品冷藏期间脂肪酸组成51%、23%和12%的变化;PLS1分析表明,样品间性别和饲养时间的不同分别对4种(甘油三酯中的硬脂酸、亚油酸,磷脂中的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和2种脂肪酸(磷脂中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在冷藏期间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可用这4种或2种脂肪酸的含量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各样品兔肉的性别或饲养时间。因此,样品冷藏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主要受性别影响,其次是饲养时间,而取样部位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獭兔 冷藏 偏最小二乘回归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排铅果奶的研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业传 曾凡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0-91,共2页
概述了铅中毒的危害及特点,并根据铅中毒人群的营养特点,选择合适的原辅料来研制一种排铅果奶。
关键词 排铅果奶 铅中毒 配方 生产工艺 开发
原文传递
乳酸菌发酵玉米渣辣椒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业传 韩珍琼 罗爽妍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2,共5页
为实现传统食品"玉米渣辣椒"的现代化加工工艺,该研究主要优化乳酸菌发酵玉米渣辣椒的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釆用响应面设计,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确定乳酸菌发酵玉米渣辣椒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植物乳杆菌与发酵乳杆... 为实现传统食品"玉米渣辣椒"的现代化加工工艺,该研究主要优化乳酸菌发酵玉米渣辣椒的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釆用响应面设计,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确定乳酸菌发酵玉米渣辣椒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植物乳杆菌与发酵乳杆菌的混菌比为2∶1、水分添加量44%、发酵时间5天。在此条件下得到的产品色泽均匀,呈自然金黄色,粘稠适中,组织细腻均匀,有浓厚的发酵香味。煎炒后色泽更为鲜艳,整体口感酥软柔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 玉米渣辣椒 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