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AM模型的东海中南部大黄鱼资源密度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
作者 谢世君 刘世刚 +5 位作者 宋普庆 王芮 李渊 王艺红 黄凌风 林龙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69,共10页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资源密度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18年秋季和2019年春季东海中南部两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对大黄鱼资源密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资源密度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18年秋季和2019年春季东海中南部两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对大黄鱼资源密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黄鱼尾数密度和生物量密度秋季为106.2 ind/km^(2)和6.57 kg/km^(2),春季为7.9 ind/km^(2)和0.45 kg/km^(2)。春季大黄鱼分布重心位于鱼山渔场,秋季分布重心南移进入温台渔场。广义加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春秋两季最优模型均由离岸距离、温度、盐度组成,其中秋季最优模型的温度和盐度因子均为底层水体,而春季环境因子均为表层水体;春秋两季大黄鱼生物量密度均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秋季随着底层盐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最适底层盐度为33.7;春季随表层盐度升高而呈单调增加趋势。春季和秋季大黄鱼分布受到了不同水层环境的影响,这是由其栖息和繁殖特性的季节变动所导致的。本研究结果阐明了春秋季东海中南部大黄鱼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对海洋环境因子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时空分布 资源密度 环境因子 广义加性模型 东海
下载PDF
厦门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核算研究——以休闲娱乐服务为例
2
作者 王骏博 贺志斌 +4 位作者 冯淑芳 彭本荣 黄凌风 吴黄铭 陈克亮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5-743,共9页
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是海洋生态系统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包括休闲娱乐服务、景观增值服务、科学研究和教育服务。休闲娱乐服务作为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可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休闲旅游机会,为... 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是海洋生态系统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包括休闲娱乐服务、景观增值服务、科学研究和教育服务。休闲娱乐服务作为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可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休闲旅游机会,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本研究以厦门市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的休闲娱乐服务为研究对象,从核算的角度,研究了2006-2020年厦门市休闲娱乐服务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厦门市休闲娱乐服务的实物量即滨海旅游人次由1677.70万人次增加到6036.55万人次;②厦门市休闲娱乐服务的价值由67.60亿元增加到251.97亿元;③基于休闲娱乐服务价值的核算结果,厦门核算区范围内单位海域面积的平均价值由22.14元/m^(2)增加到82.97元/m^(2)。核算结果反映出在城市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厦门市海域面积有所减少,但厦门市海洋生态系统提供海洋生态产品的能力并没有下降,反而明显提升;而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映出人们对文化服务类海洋生态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本研究还提出了明晰产权归属、创新经营模式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等有关提升并实现休闲娱乐服务价值的机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生态产品 休闲娱乐服务 实物量核算 价值量核算 厦门市
下载PDF
异养性海洋鞭毛虫摄食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黄凌风 潘科 +2 位作者 郭丰 欧林坚 林施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8-82,共5页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学研究 鞭毛虫 异养 摄食 浮游生物群落 微食物环 植食性动物 个体大小 细菌
下载PDF
我国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4
作者 黄凌风 潘科 +2 位作者 郭丰 林施泉 篮文陆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62-67,共6页
微型异养鞭毛虫作为海洋微食物环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营养盐再生等方面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当代海洋微食物环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就我国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结合国际上... 微型异养鞭毛虫作为海洋微食物环的关键环节之一,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营养盐再生等方面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当代海洋微食物环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就我国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结合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对今后我国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微型异养鞭毛虫 现状 展望
下载PDF
初夏黄海中部和北部海洋鞭毛虫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5
作者 黄凌风 郭丰 +1 位作者 黄邦钦 肖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82-87,共6页
调查发现初夏黄海中部和北部海洋鞭毛虫的丰度为45~1278个/cm3,平均为479个/cm3;从水平方向上看,黄海中部高于北部,鞭毛虫的丰度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递减,近岸水域的数量最高,与等温线的分布比较吻合;在垂直分布上,鞭毛虫的个体密度高峰... 调查发现初夏黄海中部和北部海洋鞭毛虫的丰度为45~1278个/cm3,平均为479个/cm3;从水平方向上看,黄海中部高于北部,鞭毛虫的丰度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递减,近岸水域的数量最高,与等温线的分布比较吻合;在垂直分布上,鞭毛虫的个体密度高峰大多位于温跃层下部,在黄海冷水团中心区域有一高密度区.分析了影响鞭毛虫分布的主要因素,发现温度(尤其是温跃层的存在)对鞭毛虫的分布影响比盐度明显,异养细菌、蓝细菌、甲藻和纤毛虫等鞭毛虫的食物和捕食者对鞭毛虫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异养细菌∶蓝细菌∶鞭毛虫∶甲藻∶纤毛虫比为105∶103∶102∶101∶100,表明这些微型生物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食物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鞭毛虫 数量分布 影响因素 初夏 黄海
下载PDF
海洋底栖甲藻的浮游行为特征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凌风 郭丰 +1 位作者 门谷茂 李少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8-11,F003,共5页
研究了日本濑户内海屋岛湾沙质海滩底栖甲藻中具有底栖 浮游兼性行为的种类及其浮游行为特征。发现具有浮游兼性特征的有8种 ,分别是Amphidiniumcarterae,A.klebsii,A.herdmanae,Gymnodiniumsp1,G.pyrenoidosum,Peridiniumquinquecorne... 研究了日本濑户内海屋岛湾沙质海滩底栖甲藻中具有底栖 浮游兼性行为的种类及其浮游行为特征。发现具有浮游兼性特征的有8种 ,分别是Amphidiniumcarterae,A.klebsii,A.herdmanae,Gymnodiniumsp1,G.pyrenoidosum,Peridiniumquinquecorne,Prorocentrumemargina tum和Pror.sp1,几乎全是该潮间带底栖甲藻的优势种 ,占水样中甲藻种数的11.6%。个体数占海水样品中甲藻总个体密度的0~51.3%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当这些种类在沉积物样品中数量较少时 ,在海水样品中就极少出现 ,具有随潮汐变化的行为特征。研究表明这些种类是真底栖种 ,浮游生活只是其兼性行为特征 ,是长期进化和对潮间带特殊环境适应的结果。本文还探讨了底栖甲藻的浮游习性及其与内湾近岸赤潮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甲藻 浮游兼性行为 沙质海滩
下载PDF
微型异养鞭毛虫摄食选择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凌风 林施泉 +2 位作者 熊源 陆家昌 吴林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共8页
微型异养鞭毛虫(HNF)是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的重要摄食者,通过摄食作用对后者的种类(或类群)组成、粒径分布、数量结构和营养价值等属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与HNF的摄食选择性有直接关系。对HNF摄食选择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HNF在海洋... 微型异养鞭毛虫(HNF)是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的重要摄食者,通过摄食作用对后者的种类(或类群)组成、粒径分布、数量结构和营养价值等属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与HNF的摄食选择性有直接关系。对HNF摄食选择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HNF在海洋微食物环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就国际上已开展的HNF摄食选择性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和总结了影响HNF选择性摄食的关键因素,如食物大小、游动性、营养价值及食物细胞表面的生化结构特征等,并重点介绍了HNF摄食选择性形成的主要机制以及HNF的选择性摄食在调节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异养鞭毛虫 微微型浮游生物 异养细菌 摄食选择性
下载PDF
温度对一种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凌风 汪文澜 +3 位作者 林施泉 潘科 贾晓燕 朱致盛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10-15,共6页
研究了温度对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Cafeteria roenbergensis的生长率和细胞体积的影响,观察了细胞体积在不同生长期的变化。结果显示,当食物浓度满足饱和摄食要求时,在12~28℃的实验温度区间内,该种异养鞭毛虫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 研究了温度对海洋微型异养鞭毛虫Cafeteria roenbergensis的生长率和细胞体积的影响,观察了细胞体积在不同生长期的变化。结果显示,当食物浓度满足饱和摄食要求时,在12~28℃的实验温度区间内,该种异养鞭毛虫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率为0.19~2.09d-1;不同培养温度和不同生长期的鞭毛虫平均细胞体积有很大差异,最大平均细胞体积均出现在开始进入指数生长期的阶段;20℃和28℃条件下,C.roenbergensis分别于接种后48、36h平均细胞体积达到最大,分别为31.92和26.03um3,是实验初始阶段细胞体积的304%和253%,其后,细胞体积逐渐减小,但仍明显大于初始阶段的细胞体积。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该鞭毛虫的生长适应策略可能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异养鞭毛虫 Cafeteria roenbergensis 温度 生长率 细胞体积
下载PDF
厦门岛东海岸沙滩底栖甲藻的春季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凌风 郭丰 +1 位作者 闵雪峰 侯宇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07-811,共5页
20 0 0年春季 ,对厦门岛东海岸黄厝沙滩底栖甲藻的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 .发现初春甲藻数量少 ,而春末夏初数量显著增多 ,由春初的 0~ 2 0个 / 10 0 0 g湿砂增加到春末夏初的几千个 / 10 g湿砂 ,相差 3个数量级以上 ;Amphidini... 20 0 0年春季 ,对厦门岛东海岸黄厝沙滩底栖甲藻的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 .发现初春甲藻数量少 ,而春末夏初数量显著增多 ,由春初的 0~ 2 0个 / 10 0 0 g湿砂增加到春末夏初的几千个 / 10 g湿砂 ,相差 3个数量级以上 ;Amphidinium britanicum和 Adenoides eludens为春季优势种 ;Gyrodinium viridescense和 Peridinium quinquecorne在 5月份数量明显增多 ,与温度升高以及底栖藻类各类群总量增加有密切关系 ;底栖甲藻的总细胞密度和主要优势种的细胞密度呈现由高潮带向中、低潮带增加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甲藻 种类组成 时空分布 春季
下载PDF
海洋底栖甲藻研究——国际有害藻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凌风 李少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3-16,共4页
关键词 海洋底栖甲藻 有害藻华 毒物 毒理学 生现生态学
下载PDF
东海、黄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粒级结构及时空分布 被引量:42
11
作者 黄邦钦 刘媛 +6 位作者 陈纪新 王大志 洪华生 吕瑞华 黄凌风 林以安 魏皓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6-164,共9页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物量 粒级结构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东海 黄海
下载PDF
内湾沉积物中生物硅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初探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立波 黄凌风 +2 位作者 潘科 郭丰 向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8期153-158,共6页
生物硅指来源于硅藻、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的生源无定形硅.生物硅积累的时空变动被看作是古生产力和古气候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内湾水域,生物硅可作为初级生产力和营养盐变动状况的良好指标.我们通过文献查阅和对比实验建立一套针对内... 生物硅指来源于硅藻、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的生源无定形硅.生物硅积累的时空变动被看作是古生产力和古气候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内湾水域,生物硅可作为初级生产力和营养盐变动状况的良好指标.我们通过文献查阅和对比实验建立一套针对内湾沉积物样品的生物硅测定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析了厦门西海域沉积物样品中的生物硅含量,同时讨论了利用生物硅数据推断此海域的各种环境参数的变动情况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湾 沉积物 生物硅 测定方法 水域环境 水平分布
下载PDF
筼筜湖C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及其污染示踪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卓健富 郭卫东 +3 位作者 邓荀 张志英 徐静 黄凌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39-1544,共6页
测定了2008年4~5月厦门筼筜湖52个CDOM样的三维荧光及吸收光谱,以探讨利用其光谱特征示踪高污染近海浅水湿地生物修复过程中有机污染程度的可行性。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对三维荧光光谱进行解谱。结果表明,筼筜湖CDOM可识别出3类5个荧光组... 测定了2008年4~5月厦门筼筜湖52个CDOM样的三维荧光及吸收光谱,以探讨利用其光谱特征示踪高污染近海浅水湿地生物修复过程中有机污染程度的可行性。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对三维荧光光谱进行解谱。结果表明,筼筜湖CDOM可识别出3类5个荧光组分,包括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240,325/422nm)和C5(260,380/474nm)、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2(225,275/350nm)和C4(240,300/354nm)以及有机污染组分C3(225/342nm),其中C3可作为外来有机污染物输入的指纹特征。松柏湖干渠及污水处理厂排放口C3组分及DOC浓度很高,表明周边污水输入是筼筜湖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及吸收系数a(280)与COD之间、类蛋白质荧光组分C2与BOD5之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CDOM的光谱特性可很好地指示有机污染程度,对评价有机污染严重水域生物修复作用机理及效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溶解有机物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有机污染 筼筜湖
下载PDF
厦门潘涂对虾养殖垦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郭丰 林均民 +2 位作者 黄凌风 周时强 沈国英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69-482,共14页
1 995年 6月至 1 996年 5月对厦门市潘涂对虾养殖垦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 ,鉴定虾池浮游植物 82属 3 0 0种 .其中 ,硅藻 2 2 9种 (底栖种类为主 ) ,甲藻 3 0种 ,绿藻 3 0种 ,蓝藻 5种 ,隐藻和裸藻各 3种 .发现虾池浮游植物数量上以硅... 1 995年 6月至 1 996年 5月对厦门市潘涂对虾养殖垦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 ,鉴定虾池浮游植物 82属 3 0 0种 .其中 ,硅藻 2 2 9种 (底栖种类为主 ) ,甲藻 3 0种 ,绿藻 3 0种 ,蓝藻 5种 ,隐藻和裸藻各 3种 .发现虾池浮游植物数量上以硅藻、绿藻和甲藻为主 ,并且多属于微型和超微型种类 .调查虾池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与邻近海区有较大的差别 .文中还对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其与保持虾池水质环境稳定性关系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市 对虾养殖垦区 浮游植物 生态特征 硅藻 绿藻 甲藻
下载PDF
浮床栽培海马齿对海水中悬浮颗粒物清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林永青 吴佳鑫 +1 位作者 郑新庆 黄凌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9-914,共6页
当前,我国许多流域和沿岸水体悬浮颗粒物的浓度较高,给大型海藻和其他底栖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如何有效降低水体的悬浮物浓度,是沿岸水域生态恢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了植物浮床系统中滩涂耐盐植物海马齿(Sesuviu... 当前,我国许多流域和沿岸水体悬浮颗粒物的浓度较高,给大型海藻和其他底栖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如何有效降低水体的悬浮物浓度,是沿岸水域生态恢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了植物浮床系统中滩涂耐盐植物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L.)的根系对海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种植海马齿的实验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24 h内,由海马齿构成的生态浮床模拟系统对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清除率达到90%以上;海马齿根系对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物清除效果不同,主要作用于粒径<20μm的悬浮颗粒物,且颗粒物粒径越小,根系对其清除效果越明显;随着粒径增大,悬浮颗粒物的自然沉降作用增强,尤其是粒径≥20μm的颗粒物.研究还表明,海马齿根系不仅对水中悬浮颗粒物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同时能使其浓度提前达到稳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 悬浮颗粒物 吸附作用 粒径
下载PDF
细基江蓠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及其对赤潮发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娟 黄凌风 +2 位作者 郭丰 蔡阿员 郑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1-225,共5页
报道了实验室模拟筼筜湖富营养化条件下细基江篱(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对磷和氨氮的吸收作用,以及细基江蓠对赤潮发生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细基江篱对磷和氨氮在实验设置的浓度下吸收速率都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在最高磷浓度36μmol/... 报道了实验室模拟筼筜湖富营养化条件下细基江篱(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对磷和氨氮的吸收作用,以及细基江蓠对赤潮发生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细基江篱对磷和氨氮在实验设置的浓度下吸收速率都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在最高磷浓度36μmol/L时的吸收速率为2.76μmol/(g dm.h),在最高氨氮浓度500μmol/L时的吸收速率为232μmol/(g dm.h).抑制赤潮实验证明细基江蓠能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并可能通过分泌抑藻物质来抑制赤潮发生.研究结果为细基江篱应用于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修复和赤潮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细基江蓠 赤潮 吸收速率
下载PDF
对虾养殖早期虾池初级生产力及其作用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沈国英 林均民 +1 位作者 黄凌风 朱小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88-193,共6页
调查了福建省晋江和厦门地区对虾养殖早期(5~6月份)施肥虾池的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为60.39~274.50mg c/m^3·h,叶绿素含量:9.69~45.20 mg/m^3,光合指数(PI)与水温(t)呈正相关:PI=0.439 t-5.822,大部分虾池的浮游植物... 调查了福建省晋江和厦门地区对虾养殖早期(5~6月份)施肥虾池的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为60.39~274.50mg c/m^3·h,叶绿素含量:9.69~45.20 mg/m^3,光合指数(PI)与水温(t)呈正相关:PI=0.439 t-5.822,大部分虾池的浮游植物优势种是硅藻,但有的池子也出现甲藻占优势,通过生产实践证明,虾池施肥增殖浮游生物在提供幼虾食物能量和稳定水质方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池 初级生产力 叶绿素 浮游植物
下载PDF
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三种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郑新庆 黄凌风 +1 位作者 李元超 林荣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66-7172,共7页
在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3种优势大型海藻,即石莼(Ulva lactuc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的摄食实验研究,并以海藻的干湿比、总有机碳、总有机氮、碳氮比和蛋白质含... 在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3种优势大型海藻,即石莼(Ulva lactuc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的摄食实验研究,并以海藻的干湿比、总有机碳、总有机氮、碳氮比和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分析了大型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产生的影响。无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摄食率与3种海藻的干湿比和鲜海藻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该端足类存在着明显的"补偿性摄食"行为。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对石莼和根枝藻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其摄食率与鲜海藻的总有机碳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藻的总氮含量则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并未产生可以预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壮藻钩虾 干湿比 总有机碳 摄食率
下载PDF
厦门潘涂虾池及其附近内湾各态氮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丰 聂鑫 +2 位作者 黄凌风 周时强 沈国英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48,共5页
1996年6月至1997年2月 ,对厦门市潘涂垦区两口虾池及附近内湾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与动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虾池的可溶性有机氮 (DON)含量明显高于邻近内湾 ,颗粒有机氮 (PN)多数时间也高于内湾 ,而邻近内湾可溶性无机氮 (DIN)含量则明显... 1996年6月至1997年2月 ,对厦门市潘涂垦区两口虾池及附近内湾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与动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虾池的可溶性有机氮 (DON)含量明显高于邻近内湾 ,颗粒有机氮 (PN)多数时间也高于内湾 ,而邻近内湾可溶性无机氮 (DIN)含量则明显比池内的高。虾池中的氮主要以DON形态存在 (59.76 % ) ,DIN ,PN含量较少 (9.37 %和20.87 % ) ;邻近内湾则是以DIN为主 (59.97 % ) ,其次为DON(29.55 % ) ,PN所占比例最小 (10.48 % )。虾池与邻近内湾不同形态氮的季节变化也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养殖垦区 虾池 海湾 氮形态 氮含量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厦门筼筜湖两种优势端足类食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新庆 王倩 +4 位作者 黄凌风 王建佳 林荣澄 黄丁勇 孙晓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589-7597,共9页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 测定了厦门市筼筜湖(内、外湖)大型海藻群落两种优势端足类(强壮藻钩虾Ampitheoe valida和上野蜾蠃蜚Corophium uenoi)及其潜在食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分析研究了这两种端足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变动特征。研究发现,端足类的潜在食源包括悬浮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石莼(Ulva lactuca:Ulva)及其表面的附生生物(Epiphytes:Epi),它们的δ^(13)C和δ^(15)N值分别介于-24.0‰(POM)—-11.8‰(Ulva)和-1.7‰(POM)—4.7‰(Ulva)之间。其中,Ulva和POM的δ^(13)C值的内、外湖差异不显著;而外湖SOM和Epi的δ^(13)C值则明显高于内湖。采样区SOM有机质来源的空间差异是其δ^(13)C内、外湖差异的主要原因。除POM外,外湖有机碳源的δ^(15)N明显高于内湖,这与它们利用氮源的δ^(15)N的差异有关。潜在食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差异,使得筼筜湖端足类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尤其是δ^(15)N值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动特征(强壮藻钩虾和上野蜾蠃蜚δ^(15)N的内、外湖差异高达1.6‰和4.2‰,变幅约1个营养级),但2种端足类食性的空间差异却不尽相同:强壮藻钩虾的食性相对稳定,其δ^(13)C值介于Ulva和Epi之间,表明它主要从Ulva及其表面的Epi获取碳源;而上野蜾蠃蜚的食性内、外湖差异较大:内湖从石莼表面的Epi获取碳源,约20%是来自POM的贡献,而外湖则主要以Ulva及其表面的Epi为食。分析显示,筼筜湖内、外湖端足类δ^(15)N的空间差异并不是端足类的营养级发生了变化,而是由于端足类食源δ^(15)N的空间差异引起的,而不同端足类食性的内、外湖差异则可能与环境中饵料的丰度和生物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强壮藻钩虾 上野蜾蠃蜚 端足类 食性 筼筜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