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BRAFV600E突变及TERT启动子突变基因检测对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价值研究
1
作者 林占 李枢 +3 位作者 师柔 李德祥 黄卓雅 廖观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3期4076-4078,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BRAFV600E突变及TERT启动子突变基因检测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在本院手术证实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病理标本,根据病灶是否突破甲状腺被膜或有无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侵袭... 目的:探讨联合BRAFV600E突变及TERT启动子突变基因检测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4月在本院手术证实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病理标本,根据病灶是否突破甲状腺被膜或有无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侵袭组和惰性组,对侵袭组与惰性组患者BRAFV600E、TERT启动子两个位点突变阳性率以及临床因素(年龄、性别、肿瘤直径、UICC分期、双侧累及)进行分析,统计侵袭性的危险因素。结果:侵袭组与惰性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UICC分期、双侧累及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侵袭组患者男性患病率更高、年龄更小、肿瘤直径更大、UICC分期更高、双侧累及更多。侵袭组患者BRAFV600E、TERT启动子突变率,以及BRAFV600E+TERT启动子同时突变率均显著高于惰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UICC分期、双侧累及情况、BRAFV600E、TERT启动子突变均为PTC患者侵袭性的危险因素。结论:联合BRAFV600E突变及TERT启动子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相关,虽然机制尚未明确,但可以作为判断PTC患者侵袭性的分子标志物,为PTC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FV600E突变 TERT启动子突变 甲状腺乳头状癌 侵袭性
下载PDF
miR-138靶向调控SIRT1表达及其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卓雅 缪伟贤 +2 位作者 王晓冰 朱淑玲 武彤彤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138(miRNA-138)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靶基因。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法检测膀胱癌细胞T24和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1中miR-138的表达水平。将T24细胞分为3组... 目的探讨微小RNA-138(miRNA-138)在膀胱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靶基因。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法检测膀胱癌细胞T24和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1中miR-138的表达水平。将T24细胞分为3组:未转染组、miR-138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片段)和miR-138转染组(转染miR-138mimics)。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38与SIRT1间的靶向关系。结果膀胱癌T24细胞中miR-138的表达量为0.57±0.19,低于SV-HUC-1细胞的1.00±0.26(P<0.05)。miR-138转染组的miR-138表达量为2.59±0.67,高于未转染组的1.00±0.36和miR-138对照组的1.08±0.49(P<0.05)。miR-138转染组T24细胞的增殖率显著低于未转染组和miR-138对照组(P<0.05)。转染48 h后,miR-138转染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9.8±1.9)%,高于未转染组的(5.8±1.2)%和miR-138对照组的(7.7±0.9)%(P<0.05)。miR-138转染组SIRT1的相对表达量为0.59±0.22,低于未转染组的1.00±0.35和miR-138对照组的1.20±0.42(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SIRT1是miR-138的直接作用靶点。结论 miR-138在膀胱癌细胞中低表达,可能通过靶向SIRT1调控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微小RNA-138(miR-138)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ER、AR、PR、MMP-2、COX-2在前列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卓雅 陈思 +4 位作者 钟鸣 廖鹏娟 谢骐同 易智君 赵文丽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72-374,377,共4页
前列腺腺癌是前列腺最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前列腺恶性肿瘤的95%以上。近年来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前列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 前列腺腺癌是前列腺最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占前列腺恶性肿瘤的95%以上。近年来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前列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MMP-2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能够促进肿瘤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 雄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环氧化酶-2 前列腺癌
原文传递
热休克蛋白70和骨桥蛋白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卓雅 胡琛 +4 位作者 易智君 张耀忠 廖鹏娟 钟晓华 赵文丽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7年第9期684-688,共5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骨桥蛋白(OPN)在甲状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取92例甲状腺癌组织及癌旁2 cm处正常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实时聚合酶联法和Westen Blot法测定组织中HSP70、OP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HSP70、OPN的表达...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骨桥蛋白(OPN)在甲状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取92例甲状腺癌组织及癌旁2 cm处正常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实时聚合酶联法和Westen Blot法测定组织中HSP70、OP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析HSP70、OP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甲状腺癌组织HSP70、OP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升高(P<0.01);(2)甲状腺癌组织中HSP70和OP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年龄和性别无相关性(P>0.05),但是与甲状腺癌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包膜浸润情况及颈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1)。结论 HSP70和OPN可能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并且与甲状腺癌的分化、浸润和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骨桥蛋白 甲状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PI3K/Akt通路与肿瘤的化疗耐药关系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黄卓雅 姜汉国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6期2438-2440,共3页
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其产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PI3K/Akt通路不仅与细胞的增殖、凋亡有关,而且在肿瘤的生长、对化疗的反应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异性抑制PI3K/Akt通路的活性可减少肿瘤细... 肿瘤细胞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其产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PI3K/Akt通路不仅与细胞的增殖、凋亡有关,而且在肿瘤的生长、对化疗的反应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异性抑制PI3K/Akt通路的活性可减少肿瘤细胞的化疗耐药性,通路抑制剂联合化疗可增强化疗效果,这提示了PI3K/Akt通路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 肿瘤 药物疗法 耐药
下载PDF
EGFR、GPE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表达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卓雅 廖鹏娟 +5 位作者 黄楚楚 蔡敏仪 苏桂晓 王秀平 张旻 王晓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年第7期1378-1382,1539,共6页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就诊并手术治疗的EMT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因子宫平滑肌瘤而行全子宫切除手术患...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组织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就诊并手术治疗的EMT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因子宫平滑肌瘤而行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内膜组织中EGFR、GPER蛋白表达情况,采用qRT-PCR法检测EMT组织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GFR和GPER mRNA表达水平,分析EMT组织中EGFR与GPER mRNA表达相关性。结果:EMT异位与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GPE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异但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EMT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GPER蛋白在增生期阳性表达率表达高于分泌期,EMT异位内膜组织中EGFR、GPER蛋白在Ⅲ-Ⅳ期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均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EMT组织中EGFR与GPER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31,P=0.000)。结论:EMT组织中EGFR、GPER高表达,与EMT的发生及临床分期可能相关,二者在EMT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相互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膜组织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 相关性
下载PDF
宫颈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卓雅 刘英霞 +5 位作者 王秀平 廖鹏娟 钟鸣 苏桂晓 王晓冰 赵文丽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24期182-185,共4页
目的:分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本质,为正确的病理诊断提供科学证据。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9年12月诊断原发性宫颈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共10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 目的:分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本质,为正确的病理诊断提供科学证据。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9年12月诊断原发性宫颈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共10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其神经内分泌标记物表达特征并进行随访。病理切片由3位病理医生独立评估。结果:10例患者年龄33~78岁,中位年龄47岁,平均年龄(50.1±15.1)岁。9例小细胞型,1例大细胞型;8例单纯性,2例混合性。1例液基细胞学提示阳性结果。1例二代测序检测出携带体细胞突变。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CK阳性率100%(9/9),Ki67增殖指数60%~90%。神经内分泌标记物Syn、CgA、NSE、CD56阳性率分别为90.0%(9/10)、55.6%(5/9)、83.3%(5/6)、85.7%(6/7),癌细胞CK阳性率最高。获得随访资料3例患者均发生远处转移,最常见转移部位胰腺、肝脏。结论: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病理类型以单纯性小细胞型最常见,正确诊断基于HE及免疫组化染色,液基细胞学检查可有阳性发现但诊断价值有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组罕见而高度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常见,预后差,除放化疗外还需更加个体化的靶向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神经内分泌癌 免疫组化 二代测序 临床病理
下载PDF
睾丸肿瘤61例临床与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卓雅 陈思 +4 位作者 蓝创歆 廖鹏娟 黄楚楚 田玺择 曾丽华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17期2191-2194,共4页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发病率、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常见恶性肿瘤的预后,结合文献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08-2019年间经病理确诊的61例睾丸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包括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治疗经...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发病率、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常见恶性肿瘤的预后,结合文献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08-2019年间经病理确诊的61例睾丸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包括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治疗经过及预后等,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例患者年龄5个月~88岁,中位年龄35.5岁;病理学类型包括精原细胞瘤18例(29.5%),非精原细胞瘤25例(41.0%),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6例(26.2%),转移癌2例(3.3%);精原细胞瘤患者的中位年龄37岁,肿瘤平均最大径6 cm,均累及单侧睾丸,6例患者有隐睾病史,病理类型包括经典型及间变型,中位随访时间36.5个月,获得随访资料的14例患者均存活,总体预后佳;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64岁,肿瘤平均最大径5.7 cm,有4例累及双侧睾丸,中位随访时间35.5个月,获得随访资料的11例患者中4例死亡,总体预后不良;畸胎瘤患者的中位年龄15岁。结论精原细胞瘤、淋巴瘤、畸胎瘤占常见睾丸肿瘤前三位,分别为中青年、老年人、青少年最常见肿瘤,>55岁患者还需注意继发性肿瘤的存在;精原细胞瘤与淋巴瘤两者肿物平均最大径相当,约6 cm,前者均发生于单侧睾丸,后者具有累及双侧睾丸的倾向;年龄及部位对精原细胞瘤与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精原细胞瘤总体预后良好,淋巴瘤以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性多见且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 精原细胞瘤 淋巴瘤 畸胎瘤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基因表达对前列腺移植瘤生长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9
作者 黄卓雅 陈思 +4 位作者 廖鹏娟 张耀忠 黄楚楚 谢骐同 吴喜链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年第4期297-299,共3页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家族是近年来研究发现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的新蛋白,Ang是唯一的既含有受体激动剂又含有受体抑制剂的血管生长因子家族,它们与其他血管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血管生成的过程。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家族是近年来研究发现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的新蛋白,Ang是唯一的既含有受体激动剂又含有受体抑制剂的血管生长因子家族,它们与其他血管生长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血管生成的过程。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分子信号转道通路作为细胞内非常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血管生成素 PI3K/AK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0
作者 黄卓雅 胡琛 +4 位作者 陈思 缪伟贤 廖鹏娟 苏桂晓 蔡敏仪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2期67-70,共4页
目的探究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脂肪肉瘤的认识。方法48例脂肪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脂肪肉瘤于四肢和腹膜后发病率较高,其次为腹腔、肩背部、臀部,占比分别为33.33%、29.17%、12.50%、6.25%、6.25%... 目的探究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脂肪肉瘤的认识。方法48例脂肪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脂肪肉瘤于四肢和腹膜后发病率较高,其次为腹腔、肩背部、臀部,占比分别为33.33%、29.17%、12.50%、6.25%、6.25%;腹腔、四肢、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复发率较高,占比分别为50.00%、43.75%、35.71%;阴囊、乳腺发病率最低,占比分别为2.08%、2.08%。脂肪肉瘤患者中黏液性、非典型/高分化、去分化、脂肪瘤样病理类型比例较高,占比分别为25.00%、22.92%、18.75%、18.75%;其次为梭形细胞、小圆形细胞,占比分别为6.25%、4.17%;硬化性,梭形、多形、黏液性病理类型最少,占比分别为2.08%、2.08%。影像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高。48例肪肉瘤患者中,复发7例,复发率为14.58%(7/48)。48例脂肪肉瘤患者中,31例行免疫组化染色以协助诊断,结果显示:Vim阳性率为100.00%(19/19)、S-100阳性率为78.26%(18/23),Ki67增殖指数范围为1%~70%。结论在临床上,脂肪肉瘤的病理学诊断是最后的确诊方式,也最为准确,不同分化型的脂肪肉瘤病理特征明显不同,分析其病理特征有利于提高对脂肪肉瘤的认识,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病理特征 分析
下载PDF
甲状腺手术“偶然”检出73例微小乳头状癌的回顾性分析
11
作者 黄卓雅 廖鹏娟 +3 位作者 欧阳考滨 钟国方 苏桂晓 黄楚楚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6期17-21,共5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在行良性甲状腺疾病(BTD)手术中的“偶然”检出率,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合并发生的甲状腺病变类型的关系,以期发现PTMC的潜在预测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因甲...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在行良性甲状腺疾病(BTD)手术中的“偶然”检出率,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合并发生的甲状腺病变类型的关系,以期发现PTMC的潜在预测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因甲状腺疾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共939名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939名患者中男性194名(20.7%),女性745名(79.3%);年龄范围11~84岁。73名经病理切片确诊为PTMC,男性15名(7.1%),女性58名(7.5%);年龄范围18~66岁。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TMC的总“偶然”检出率为7.8%,且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73名PTMC患者中26名无合并良性病变;33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6名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名合并毒性结节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OR=0.115,95%CI=0.064-0.206,P<0.001)是“偶然”检出率的阴性预测因素,毒性结节性/弥漫性甲状腺肿(OR=0.085,95%CI=0.019-0.379,P=0.001)是“偶然”检出率的阴性预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OR=0.102,95%CI=0.055-0.189,P<0.001)和毒性结节性/弥漫性甲状腺肿(OR=0.090,95%CI=0.020-0.401,P=0.002)可视为PTMC独立的潜在阴性预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TMC“偶然”检出率与患者年龄、性别均无关。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PTMC的检出率在所有甲状腺病变中最高,而毒性结节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合并PTMC最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结节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可视为PTMC独立的潜在阴性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乳头状癌 微小 结节性甲状腺肿 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和播散肿瘤细胞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石晓欣 安建虹 +5 位作者 黄业恩 张耀忠 黄卓雅 邹振宁 陈清 申洪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6-273,共8页
目的用循环肿瘤细胞(CTCs)和播散肿瘤细胞(DTCs)预测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究食管癌患者CTCs/DTCs是否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生存状况存在相关性。方法通过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及Cochrane数据库检索所... 目的用循环肿瘤细胞(CTCs)和播散肿瘤细胞(DTCs)预测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究食管癌患者CTCs/DTCs是否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生存状况存在相关性。方法通过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及Cochrane数据库检索所有CTCs/DTCs相关研究。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并依此选择文献。以比值比(OR)、相对危险度(RR)、风险比(HR)和95%可信区间(95%CI)作为效应指标,用Review Manager5.3、Stata12.0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研究,包含1766例食管癌患者。Meta分析显示,CTCs/DTCs与患者下列临床病理参数:肿瘤分期(OR=1.95)、浸润深度(OR=1.99)、淋巴结转移(OR=2.44SEN)、远处转移(OR=5.98SEN)、分化程度(OR=1.67)、淋巴脉管转移(OR=4.48);预后:复发(RR=6.86SEN)、转移(RR=3.22);生存状况:总体生存率(OS)整体分析(HR=3.46)、无病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DFS/PFS)整体分析(HR=3.00)显著相关。结论食管癌患者CTCs/DTCs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淋巴脉管转移、复发、转移显著相关,也与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显著相关。因此,CTCs/DTCs可作为食管癌患者临床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播散肿瘤细胞 食管癌 预后 META分析
下载PDF
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与鼻咽癌的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13
作者 黄卓雅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10X期53-53,55,共2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其鼻咽癌细胞株(CNE2)之间的关系。方法按诊断标准选取我院门诊、健康体检和住院病人鼻咽癌患者研究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例。比较2组鼻咽癌患者磷脂酰肌醇3-激酶...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其鼻咽癌细胞株(CNE2)之间的关系。方法按诊断标准选取我院门诊、健康体检和住院病人鼻咽癌患者研究组和空白对照组,各5例。比较2组鼻咽癌患者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及其鼻咽癌细胞株(CNE2)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和空白对照组的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值。而LY294002对CNE2细胞生长、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呈剂量依赖性。LY294002作用后鼻咽癌细胞株CNE2细胞的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均减弱。LY294002可以诱导CNE2细胞的凋亡。随着LY294002浓度的增加,凋亡率呈上升趋势,15、30、50nmol/L的LY294002作用后CNE2细胞所产生的凋亡率分别为(5.621±0.125)、(18.522±0.764)、(24.270±0.215),而空白对照组为(3.430±0.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Y294002与鼻咽癌鼻咽癌细胞株CNE2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并可以抑制鼻咽癌鼻咽癌细胞株CNE2的生长和增殖从而诱导其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及其鼻咽癌细胞株(CNE2)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鼻咽癌 相关性
下载PDF
上皮-间质转换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易智君 黄卓雅 +4 位作者 冯得财 彭剑丰 苏桂晓 赵文丽 王晓冰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9期1362-1365,共4页
目的:探讨上皮-间质转换标记物E-cadherin和Vimentin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患者中的表达及与HER-2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75例,其中经临床和病理诊断为对新辅助化疗耐药的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手术切除病灶并行病... 目的:探讨上皮-间质转换标记物E-cadherin和Vimentin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患者中的表达及与HER-2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75例,其中经临床和病理诊断为对新辅助化疗耐药的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手术切除病灶并行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上皮-间质转换标记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耐药组Vimentin表达水平增加,而E-cadherin表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3例HER-2阳性组织中,Vimentin表达水平增加,E-cadherin降低,与HER-2阴性表达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ER-2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36,P=0.031),而与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0.587,P=0.004)。结论: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耐药患者中,特别是HER-2阳性患者,可能存在上调Vimentin的表达、下调E-cadherin的表达促进上皮-间质转换而促使耐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间质转换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耐药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上皮-间叶转换的检测及与其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罗爱华 高嵋 +4 位作者 谢乐 黄卓雅 李飞虹 蔡琼珍 姜汉国 《实用癌症杂志》 2012年第5期449-452,458,共5页
目的检测鼻咽癌组织中上皮-间叶转换(EMT),探讨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0例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23例鼻咽癌及其配对淋巴结转移癌中E-钙黏连蛋白(E-cd)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鼻咽癌转移组与... 目的检测鼻咽癌组织中上皮-间叶转换(EMT),探讨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0例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23例鼻咽癌及其配对淋巴结转移癌中E-钙黏连蛋白(E-cd)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鼻咽癌转移组与非转移组中E-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3%(33/53)、60.4%(32/53)和84.4%(65/77)、27.3%(21/77)。转移组与非转移组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鼻咽癌原发灶与其配对淋巴结转移灶E-cadherin和Vimentin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Vimentin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结论鼻咽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具有上皮-间叶转换(EMT)样作用,同时其EMT与鼻咽癌的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上皮-间叶转换 E-钙黏连蛋白 转移
下载PDF
LINC00672对微小RNA-629-3p的靶向调控作用及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剑波 罗洪海 +3 位作者 曾思安 钟晓坡 黄卓雅 杨超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687-693,共7页
目的探讨长基因间非编码RNA 672(LINC00672)对微小RNA-629-3p(miR-629-3p)的靶向作用及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胶质瘤细胞(U118、U87和U251)以及人星形胶质细胞NHAs的LINC0067... 目的探讨长基因间非编码RNA 672(LINC00672)对微小RNA-629-3p(miR-629-3p)的靶向作用及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胶质瘤细胞(U118、U87和U251)以及人星形胶质细胞NHAs的LINC00672和miR-629-3p水平,经DIANA Tools在线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INC00672和miR-629-3p间的靶向关系。将U251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pcDNA)、LINC00672过表达组(转染pcDNA-LINC00672)和共过表达组(转染pcDNA-LINC00672+miR-629-3p模拟物mimics)。MTT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经转染处理后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q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EMT相关指标[E-钙黏蛋白(E-Cad)、N-钙黏蛋白(N-Cad)和纤维黏连蛋白(FN)]以及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2(CDK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与NHAs细胞相比,胶质瘤细胞的LINC00672水平降低,而miR-629-3p水平升高(P<0.05);LINC00672能够靶向负调控miR-629-3p。LINC00672过表达组U251细胞的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较阴性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而共过表达组U251细胞的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较LINC00672过表达组升高(P<0.05)且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INC00672过表达组U251细胞的E-Cad水平升高,而CDK2、MMP-9、N-Cad和FN水平降低(P<0.05);与LINC00672过表达组相比,共过表达组U251细胞的E-Cad水平降低,而CDK2、MMP-9、N-Cad和FN水平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U251细胞上述指标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NC00672通过靶向调控miR-629-3p来抑制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EMT过程,在胶质瘤中发挥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长基因间非编码RNA 672 微小RNA-629-3p 迁移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下载PDF
膀胱肿瘤电凝剜除法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喜链 董忠 +2 位作者 黄卓雅 谢骐同 向天哲 《新医学》 2017年第9期655-659,共5页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电凝剜除法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74例NMIBC患者,其中43例采用电凝剜除法治疗(电凝剜除组),另31例采用传统电切法治疗(传统电切组),对2组NMIBC患者的术后病理、危险度分级、治疗...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电凝剜除法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74例NMIBC患者,其中43例采用电凝剜除法治疗(电凝剜除组),另31例采用传统电切法治疗(传统电切组),对2组NMIBC患者的术后病理、危险度分级、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无闭孔神经反射,未出现膀胱穿孔病例。与传统电切组比较,电凝剜除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均<0.05)。电凝剜除组患者在术后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病理学分期,2组的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肉眼血尿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NMIBC,膀胱肿瘤电凝剜除法能够有效切除肿瘤,提高病理学分期的准确性,且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非肌层浸润 电凝剜除
下载PDF
细胞周期调节因子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疾病及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武彤彤 吴春莲 +2 位作者 罗京华 黄卓雅 杨清绪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9期1-2,共2页
目的研究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蛋白(Ataxia-Telangiectasa mutated protein,ATM protein)、检测点激酶2(Checkpointskinase1,Chk2)及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 目的研究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蛋白(Ataxia-Telangiectasa mutated protein,ATM protein)、检测点激酶2(Checkpointskinase1,Chk2)及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非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癌旁正常乳腺组织(normal brease tissues adjacent to cancer,NBTA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9例导管内癌、42例非典型导管增生、56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ATM、Chk2及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ATM、Chk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ATM、Chk2与P53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乳腺浸润性癌ATM、Chk2表达缺失及P53的表达增高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联合检测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及判断乳腺癌预后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蛋白(ATM) 检测点激酶2(Chk2) P53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癌术前胃镜病理与术后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异同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易智君 黄卓雅 +4 位作者 冯得财 彭剑丰 苏桂晓 赵文丽 王晓冰 《哈尔滨医药》 2018年第3期268-269,共2页
目的比较胃癌术前胃镜病理与术后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异同,探讨胃镜病理检查在胃癌患者术前对临床医生掌握疾病情况提供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经治的100例胃癌患者术前胃镜病理及术后切除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比较胃癌术前胃镜病理与术后切除组织病理检查异同,探讨胃镜病理检查在胃癌患者术前对临床医生掌握疾病情况提供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经治的100例胃癌患者术前胃镜病理及术后切除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临床确诊率、分化程度高低及疾病病理类型。结果术前胃镜活检确诊率低于术后组织病检(P<0.05)。术前胃镜活检组织高分化率显著高于术后组织病检,而低分化率显著低于术后组织病检(P<0.05)。术前胃镜活检组织中分化率与术后组织病检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胃镜活检各病理类型分别与术后组织病检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前胃镜活检管状腺癌比例最高,而术后组织病检低分化腺癌比例最高。结论术后组织病理检查对胃癌诊断优于术前胃镜病理检查,但术前胃镜活检可作为胃癌术前诊断的有力证据;临床中,可采用多种措施使术前活检诊断准确性提高,为临床医师术前判定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术前胃镜病理 术后切除组织病理
下载PDF
宫颈癌病理分期与临床分期差异性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英霞 黄卓雅 +2 位作者 钟鸣 陈明铨 赵文丽 《哈尔滨医药》 2021年第3期29-31,共3页
目的探究宫颈癌病理分期与临床分期差异性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此为临床提供科学的理论作为参考。方法纳入8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的病理分期和临床分期进行分析,并予以比较,同时了解淋巴结转移的危险... 目的探究宫颈癌病理分期与临床分期差异性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此为临床提供科学的理论作为参考。方法纳入80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者的病理分期和临床分期进行分析,并予以比较,同时了解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临床分期ⅠA、ⅠB、ⅡA、ⅡB期符合率分别为66.67%、62.50%、57.14%、53.33%,临床分期总符合率为60.00%。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淋巴结转移在临床分期、有无化疗、肌层浸润深度、宫旁组织浸润、肿瘤直径各因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临床分期、有化疗、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有宫旁组织浸润、肿瘤直径≥4cm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在宫颈癌的分期中,临床分期相较于病理分期符合率偏低,临床分期、是否化疗、肌层浸润深度、宫旁组织浸润、肿瘤直径等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病理分期 临床分期 差异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