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二氧化碳核能动力系统的兴起和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彦平 刘旻昀 +9 位作者 卓文彬 叶绿 唐佳 陈尧兴 刘睿龙 刘秀婷 唐瑜 赵学斌 宫厚军 昝元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65-1680,共16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核能动力系统以S-CO_(2)为工质,通过直接或间接循环将核释热转换为电能或机械能。本文总结了国际上S-CO_(2)核能动力系统的概念初创、研究重启、协同创新3个历史阶段近6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S-CO_(2)核能动力...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核能动力系统以S-CO_(2)为工质,通过直接或间接循环将核释热转换为电能或机械能。本文总结了国际上S-CO_(2)核能动力系统的概念初创、研究重启、协同创新3个历史阶段近6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S-CO_(2)核能动力系统在核反应堆设计、材料工艺、热工流体力学、换热器、涡轮发电系统、系统运行、控制及安全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S-CO_(2)核能动力系统在基础研究和工程攻关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攻关方向。目前,以中美为代表的能源强国已初步完成S-CO_(2)动力转换系统的实验室级测试,预计可在5~10年内实现中等规模工程示范甚至规模化应用。S-CO_(2)核能动力系统基本具备了走向工程的前提条件,有望引领先进核能技术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核反应堆 核能动力系统
下载PDF
黄彦平作品
2
作者 黄彦平 《中华书画家》 2017年第10期92-93,共2页
推荐语:黄彦平的楷书从颜真卿入手,循序渐进,得其沉雄崎岖的用笔、法度严谨的结体,后转习王羲之小楷《黄庭经》等。行书从"二王"法帖入手,旁参董其昌,以帖学为主,精研细凿,用功甚勤。
关键词 黄彦平 礼器碑 曹全碑 黄庭经 张迁碑 王羲之 结体 颜真卿 二王 小楷
原文传递
堵流工况下棒束子通道流场实验与模拟研究
3
作者 陈登高 毕景良 +3 位作者 黄彦平 袁德文 昝元峰 徐建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3,共10页
为探究堵流状态下的棒束子通道流场和流量分布特征,本文使用激光粒子测速(PIV)方法对5×5棒束子通道在堵流情况下的流场和子通道流量进行了实验测量,同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子通道最大堵流比例72%情况下的子通道下... 为探究堵流状态下的棒束子通道流场和流量分布特征,本文使用激光粒子测速(PIV)方法对5×5棒束子通道在堵流情况下的流场和子通道流量进行了实验测量,同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子通道最大堵流比例72%情况下的子通道下游流场以及子通道流量分布数据,结果表明:子通道堵塞会导致对应子通道流速和流量出现明显降低,非堵塞通道的明显加强。对于实验测试的最大72%堵流比例,堵塞物对下游约0.5D范围影响最大,其子通道流速仅有平均流速的约30%,中心堵流子通道流量仅为平均流量的25%左右。使用浸入界面方法模拟了堵流工况,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有效地模拟子通道堵流情况,堵塞物带来的局部回流是导致堵流件下游0.5D范围内流速过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子通道流场 棒束子通道流量 堵流 数值模拟 浸入界面方法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核能系统负荷运行策略研究
4
作者 薛琪 冯民 +3 位作者 马云铎 吴攀 单建强 黄彦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148,共13页
为了确保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直接冷却核能系统在变负荷工况下的安全经济运行,利用稳态和瞬态回热器换热实验验证了自主研发的瞬态分析程序SCTRAN/CO_(2)在预测布雷顿循环动态特性方面的可行性,并以该程序作为分析工具,开展... 为了确保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布雷顿循环直接冷却核能系统在变负荷工况下的安全经济运行,利用稳态和瞬态回热器换热实验验证了自主研发的瞬态分析程序SCTRAN/CO_(2)在预测布雷顿循环动态特性方面的可行性,并以该程序作为分析工具,开展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再压缩布雷顿循环核能系统分别在反应堆反应性扰动和二次侧冷却水流量扰动两种典型瞬态工况下的开环动态特性研究,开发了主压缩机入口温度恒定、堆芯出口温度恒定及改变循环工质装量的负荷运行策略,研究了系统在100%~50%~100%变负荷工况下的瞬态响应。结果表明,装量控制策略能实现以额定满功率5%/min的速率追踪负荷,并保证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此过程中,堆芯压力波动0.6 MPa,堆芯出口温度波动不超过5℃。研究获得的瞬态分析工具、开环特性和控制策略为此核能系统的负荷运行策略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直接冷却反应堆 再压缩布雷顿循环 动态特性 负荷运行策略
下载PDF
复杂微小通道内超临界CO_(2)-水换热特性试验研究
5
作者 金峰 陈德奇 +1 位作者 胡练 黄彦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50-1760,共11页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作为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的重要候选设备,其性能对新一代核反应堆安全性及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索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Z字形PCHE预冷器通道内的换热性能,本文针对Z字形微小通道内的超临界CO_(...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作为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的重要候选设备,其性能对新一代核反应堆安全性及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索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Z字形PCHE预冷器通道内的换热性能,本文针对Z字形微小通道内的超临界CO_(2)-水换热开展了试验研究。超临界CO_(2)试验条件如下:压力7.5~9.0 MPa、温度50~90℃、流量300~600 kg/(m^(2)·s);试验本体直径2.0 mm、节距7.24 mm、弯折角40°。通过布置多个温度测点,获得复杂微小通道内沿程温度分布数据,研究了不同工况参数对沿程对数平均温差及整体换热系数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估了整体法与分段法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换热系数在拟临界区附近呈现较高水平。在给定工况下,提高CO_(2)入口温度对换热器整体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小;随着入口压力的提高,整体换热系数峰值降低;增大入口质量流速可明显提高换热器的整体换热能力。另外,在靠近拟临界的换热工况中,整体法与分段法的整体换热系数计算结果偏差明显,而在跨拟临界的换热工况中,计算结果偏差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布雷顿循环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Z字形通道
下载PDF
CO_(2)-SF_(6)混合工质布雷顿循环特性初步分析
6
作者 席大鹏 刘旻昀 +3 位作者 刘秀婷 费俊杰 臧金光 黄彦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91-1698,共8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是近年来备受学界与工业界关注的高效能量转换系统,具有系统简单紧凑、噪声小、效率高等优点。然而,目前的S-CO_(2)布雷顿循环研究通常考虑的是环境温度为20℃的应用场景,循环最低温度通常为32℃,而...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循环是近年来备受学界与工业界关注的高效能量转换系统,具有系统简单紧凑、噪声小、效率高等优点。然而,目前的S-CO_(2)布雷顿循环研究通常考虑的是环境温度为20℃的应用场景,循环最低温度通常为32℃,而未对深海、极地等低温冷源场景做适应性的分析优化。CO_(2)-SF_(6)混合工质有着较纯CO_(2)工质更低的临界参数,有望在低温冷源场景下进一步降低压缩功、提升透平压比,进而提高循环效率。本文选取PR方程与范德瓦尔斯混合规则,使用Nishiumi相互作用系数模型计算了相互作用系数,以及CO_(2)-SF_(6)混合物的热物性,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基于混合工质物性计算模型,对最高压力12 MPa、循环最低温度15~55℃、最低压力略高于临界压力的简单回热循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CO_(2)-SF_(6)混合工质代替纯CO_(2)工质可有效提升透平压比,进而提升循环效率,同时降低临界温度及最优压缩机入口温度。并且使用CO_(2)-SF_(6)混合工质可有效改善压缩机入口温度低于拟临界温度时循环效率下降的问题,提高循环在低温冷源下的稳定性。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使用CO_(2)-SF_(6)混合工质替代纯CO_(2)工质可有效提升循环在低温冷源环境下的表现,这也表明混合工质方案是拓展S-CO_(2)布雷顿循环适用温度范围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混合工质 物性计算 循环效率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反应堆空泡反应性研究
7
作者 刘旻昀 崔容益 +3 位作者 赵星宇 韩文斌 黄善仿 黄彦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99-1705,共7页
由于二氧化碳本身的慢化能力较弱,因此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反应堆通常具有较硬的能谱,在冷却剂丧失事故发生时容易出现由正反应性反馈引入的安全问题。本文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堆的能谱特点,提出了描述其中子循环过程的三因子公式,并... 由于二氧化碳本身的慢化能力较弱,因此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反应堆通常具有较硬的能谱,在冷却剂丧失事故发生时容易出现由正反应性反馈引入的安全问题。本文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堆的能谱特点,提出了描述其中子循环过程的三因子公式,并将冷却剂丧失对反应性的影响拆分为能谱项和泄漏项,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理论依据。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提出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反应堆堆设计方案进行了建模计算和验证,分析了径向反射层、添加慢化材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堆的设计需要注重能谱的软化与合理的堆芯几何设计,通过分区设置慢化材料的方案可以展平通量、软化能谱,同时降低冷却剂丧失事故引入的反应性;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反射层材料,可以通过增大冷却剂丧失事故时的泄漏率在保证中子经济性的同时实现较低的空泡反应性;在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堆设计时,需综合考虑空泡反应性随燃耗的变化,并可以通过优化燃料核素组成来降低空泡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反应堆 冷却剂丧失事故 空泡反应性 气冷快堆
下载PDF
低温热阱环境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概念设计研究
8
作者 王典乐 黄彦平 +4 位作者 殷凯凯 刘旻昀 周源 赖相鹏 李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81-1690,共10页
针对低温热阱应用环境下的核能动力转换系统,在简单回热循环和再压缩循环的基础上进行了冷端优化设计研究,根据循环冷端工质压缩状态的不同,提出了3种冷端优化方式。研究建立了热力学分析程序,并验证了热力学分析程序的准确性。使用程... 针对低温热阱应用环境下的核能动力转换系统,在简单回热循环和再压缩循环的基础上进行了冷端优化设计研究,根据循环冷端工质压缩状态的不同,提出了3种冷端优化方式。研究建立了热力学分析程序,并验证了热力学分析程序的准确性。使用程序针对100 MW规模发电机组分别对透平入口温度为550℃的中高温反应堆热源和温度为315℃的中低温反应堆热源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发现,冷端优化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动力循环系统运行压力降低,循环效率提高了2%~4%。S-CO_(2)动力循环冷端优化构型在具有低温热阱的核能动力转换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 低温热阱 冷端优化
下载PDF
多管平行通道流动不稳定性类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黄彦平 马介亮 +2 位作者 肖泽军 张兴武 赵俭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9-295,共7页
针对由 7根双层套管单管组成的多管平行通道流动不稳定性试验段 ,进行了流动不稳定性类型试验 ,结果表明 ,试验段的管间脉动主要表现为密度波脉动、不规则脉动和热力型脉动 3类 ,与单通道流动不稳定性、两管平行通道管间脉动 。
关键词 多管平行通道 试验研究 流动不稳定性 双面传热管 反应堆 热工水力学
下载PDF
CATHARE程序的主要特征及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彦平 曹念 +1 位作者 文彦 贾斗南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0-544,共5页
介绍了CATHARE程序的主要特征、应用范围、开发策略,简要描述了程序的基本方程、物理方程、数值解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并对CATHARE程序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空泡物理和自然循环实验室(BPNCL)的应用进行了简要描述。应用结果表明,我... 介绍了CATHARE程序的主要特征、应用范围、开发策略,简要描述了程序的基本方程、物理方程、数值解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并对CATHARE程序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空泡物理和自然循环实验室(BPNCL)的应用进行了简要描述。应用结果表明,我国在利用引进的程序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计算时,对大型程序手册上描述的一些计算能力的计算精度需要进行充分的实验验证和评价,不可盲目用于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ARE程序 最佳估算 安全分析 反应堆热工水力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圆管临界热流密度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彦平 单建强 +3 位作者 陈炳德 朱继洲 郎雪梅 贾斗南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51,共7页
将人工神经网络 (ANN)应用到圆管CHF实验数据的分析中 ,得到了一套基本成熟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圆管CHF预测系统 ,并基本建成了训练这一系统的可随时进行更新和对网络进行再培训的圆管CHF实验数据库。与常规CHF预测关系式和CHF查询表... 将人工神经网络 (ANN)应用到圆管CHF实验数据的分析中 ,得到了一套基本成熟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圆管CHF预测系统 ,并基本建成了训练这一系统的可随时进行更新和对网络进行再培训的圆管CHF实验数据库。与常规CHF预测关系式和CHF查询表方法相比 ,ANN方法主要优势在于其具备较强的容错能力和较好的鲁棒性 ,可在宽范围内提高CHF的预测精度 ,更新和使用更为方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分析 人工神经网络 临界热流密度 热工水力学 反应堆工程 安全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核反应堆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83
12
作者 黄彦平 王俊峰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27,共7页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应用于核反应堆系统的主要优势,介绍目前国际上超临界二氧化碳应用于核反应堆系统的相关研究进展,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在我国未来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中潜在的应用对象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应用于核反应堆系统的主要优势,介绍目前国际上超临界二氧化碳应用于核反应堆系统的相关研究进展,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在我国未来先进核能技术研发中潜在的应用对象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布雷顿循环 核反应堆 应用
下载PDF
先进压水堆非能动余热排出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彦平 卓文彬 +2 位作者 杨祖毛 肖泽军 陈炳德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23,共6页
总结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空泡物理和自然循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年来开展的先进压水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技术试验研究和专用程序开发研究,提出了下一步开展相关工程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先进压水堆 非能动余热排出 自然循环 热工水力
下载PDF
多管平行通道管间脉动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彦平 马介亮 +2 位作者 肖泽军 张兴武 刘少波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4-318,336,共6页
试验研究了主要运行参数和通道进口节流压降对由7根传热单管组成的平行通道试验体管间脉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参数范围内,给水温度增加,管间脉动幅值增加,但给水温度对管间脉动的影响并非线性关系;蒸汽压力增加可减小管间脉动的... 试验研究了主要运行参数和通道进口节流压降对由7根传热单管组成的平行通道试验体管间脉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参数范围内,给水温度增加,管间脉动幅值增加,但给水温度对管间脉动的影响并非线性关系;蒸汽压力增加可减小管间脉动的幅值,但不影响脉动的周期;给水流量增加会减小脉动幅值,提高脉动频率;输入功率增加可提高二次侧的流动稳定性,反之会加大对管间脉动的影响;节流压降增加,试验系统的稳定性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动不稳定性 平行通道 反应堆热工水力
下载PDF
自然循环流动阻力系统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彦平 穆全厚 贾斗南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02-207,共6页
研究了闭式自然循环实验回路单相流动阻力的系统特性。结果表明:在本文的实验参数范围内,以一维充分发展强迫流动关系式为基础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有一定的偏离,这与RFLAP5/MOD2程序对LSTF等装置及DoelPl... 研究了闭式自然循环实验回路单相流动阻力的系统特性。结果表明:在本文的实验参数范围内,以一维充分发展强迫流动关系式为基础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有一定的偏离,这与RFLAP5/MOD2程序对LSTF等装置及DoelPlant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建立了自然循环流动阻力系统特性的归一化分析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分析,得到了一组新的自然循环系统等效摩擦阻力系数的经验关系式。本文较大地拓宽了该基础研究领域的实验数据范围,从系统的角度确证了自然循环与强制流动存在的差别并分析其机理成因,结论可供先进反应堆的研究和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摩擦阻力 系统特性 先进反应堆
下载PDF
超临界态二氧化碳梳齿密封泄漏特性数值研究
16
作者 王伟光 曾成天 +1 位作者 周源 黄彦平 《核科学与技术》 2023年第3期305-315,共11页
密封技术是一项关系到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O2)核动力力系统中旋转机械能否高效、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为尽可能地减小密封泄漏,使用数值计算的手段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直通式梳齿密封的泄漏特性。... 密封技术是一项关系到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O2)核动力力系统中旋转机械能否高效、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为尽可能地减小密封泄漏,使用数值计算的手段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直通式梳齿密封的泄漏特性。首先,对密封的泄漏量进行无量纲化以便后续描述密封的泄漏特性。随后,研究了密封上下游滞止工况以及密封几何参数对密封泄漏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温度及压力等热力学参数对密封的无量纲泄漏量影响较小;减小密封间隙,增加密封腔长,减小密封齿宽均会改善密封泄漏性能;齿高对密封泄漏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最优值,该最优值在齿高比腔长约为0.13时出现;增加齿数同样可以减小密封泄漏量,但这一点无法反映在无量纲化后的泄漏量上。本文的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的无量纲泄漏量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密封结构和泄漏之间的关系;除了传统的梳齿密封所使用的减小密封泄漏的手段之外,对于结构紧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梳齿密封来说,优化密封腔室结构,调整齿高也可以有效降低密封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二氧化碳 密封 数值分析
下载PDF
竖直圆管下降流过渡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彦平 肖泽军 +1 位作者 陈炳德 赵华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0-117,共8页
采用热块骤冷实验技术、非稳态一维数值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对竖直圆形元件管内下降流过渡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组以CHF点和最小膜态沸腾点(MIN)为基础的过渡沸腾传热特性两点模型,和可以反映压力、流量和... 采用热块骤冷实验技术、非稳态一维数值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技术对竖直圆形元件管内下降流过渡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组以CHF点和最小膜态沸腾点(MIN)为基础的过渡沸腾传热特性两点模型,和可以反映压力、流量和入口过冷度对过渡沸腾曲线影响的多变量数据分析模型。采用一维非稳态数值分析方法建立热块及试验管的精细温场分布,推导管内壁温度和热流密度,采用本文的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技术整理实验数据,得到一组过渡沸腾传热特性的半经验关系式,其适用于:G=70-2256kg/m2·s;P=0.3-16MPa;ΔTsub=6℃-75℃;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对主要流动参数对过渡沸腾传热特性的影响作了趋势分析和机理浅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沸腾 热块聚冷 下降流 反应堆 安全分析
下载PDF
采用BETHSY自然循环实验数据对CATHARE2V1.5qR6程序的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彦平 贾斗南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1-317,共7页
采用BETHSY自然循环实验数据对CATHARE2 V1.5qR6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ATHRE2V1.5程序能较好地预测试验装置单相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热工水力现象,对单相自然循环向两相自然循环的转变以及两相自然循环向回流冷凝运行方式的转变发生时的一... 采用BETHSY自然循环实验数据对CATHARE2 V1.5qR6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ATHRE2V1.5程序能较好地预测试验装置单相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热工水力现象,对单相自然循环向两相自然循环的转变以及两相自然循环向回流冷凝运行方式的转变发生时的一回路水装量预测也比较准确,但对于两相自然循环及回流冷凝运行方式下系统的一些主要热工水力参数预测欠佳。评价结果表明,与许多国际性大型热工水力分析程序一样,CATHARE2V1.5qR6程序对剧烈两相流动的预测能力仍有待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堆 安全防护 核电站 稳压器
下载PDF
骤冷前沿区域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彦平 郎雪梅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8-143,共6页
骤冷过程中骤冷前沿区域的传热特性是研究骤冷过程的主要参数之一,也是研究骤冷前沿移动速度的一个主要输入自变量。本文采用瞬态热块实验技术和变物性非稳态两维数值分析技术,研究了低压低质量流速条件下管内顶部骤冷过程中骤冷前沿... 骤冷过程中骤冷前沿区域的传热特性是研究骤冷过程的主要参数之一,也是研究骤冷前沿移动速度的一个主要输入自变量。本文采用瞬态热块实验技术和变物性非稳态两维数值分析技术,研究了低压低质量流速条件下管内顶部骤冷过程中骤冷前沿区域的传热特性,以适用的物理模型为基础,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分析了相关参数对骤冷前沿区域传热特性的影响特征。在初始热壁温度为450~600℃,系统压力为0.31~0.88MPa,质量流速为17.7~902.0kg/m2·s,入口过冷度为3~77℃的条件下,得到了骤冷前沿区域传热系数的最终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系数 反应堆 失水事故 骤冷前沿
下载PDF
液态金属钠高温沸腾实验回路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彦平 肖泽军 贾斗南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51-457,共7页
本文主要完成了液态金属钠高温沸腾实验回路的应力分析与计算,确定了回路高温区连接管系的布置型式和支吊架系统,是该回路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沸腾 回路 钠冷堆 应力分析 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