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工科背景下西部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类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1
作者 夏天骄 王刚 黄懿梅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年第2期4-6,共3页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从顶层作出的整体布局,也对传统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探索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创新训练和完善质...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从顶层作出的整体布局,也对传统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探索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创新训练和完善质量评价反馈机制等途径改革西部高等农林院校环境类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西部高等农林院校 环境类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葡萄枝堆肥腐殖化的微生物养分限制机理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齐熙平 黄懿梅 +4 位作者 贾鹏辉 刘一帆 谢健宇 傅彬欣 李建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1-911,共11页
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可以反映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类型,调理剂添加或超高温预处理可促进好氧堆肥腐殖化效果,为研究其对葡萄枝堆肥养分限制及其调节机制,本研究以葡萄枝+鸡粪(CK)为基本堆肥原料,另设置添加15%(m/m)菇渣组(M)和进行... 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可以反映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类型,调理剂添加或超高温预处理可促进好氧堆肥腐殖化效果,为研究其对葡萄枝堆肥养分限制及其调节机制,本研究以葡萄枝+鸡粪(CK)为基本堆肥原料,另设置添加15%(m/m)菇渣组(M)和进行高温预处理组(H)两个处理,在60 L强制曝气好氧发酵罐中进行45 d的堆肥化试验,测定不同阶段堆肥理化指标及参与C、N、P转化的功能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旨在从微生物养分限制的角度探讨这两种措施对葡萄枝高温堆肥腐殖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添加菇渣和高温预处理改变了堆肥基质的特性,加速有机质降解,提升养分含量,并促进了腐殖化。CK、M、H的高温期(>50℃)分别保持了19、15、19 d,均能满足种子发芽指数≥70%,pH值在5.5~8.5之间等腐熟标准指标。堆肥结束时,M和H相比CK分别提升了9.81%、12.44%的TN含量和9.84%、9.04%的TP含量。M和H使堆肥中胡敏酸碳含量在第14~44天分别较CK提升7.64%~37.62%和9.26%~36.96%;第0~7天,M的碱性磷酸酶(AP)、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酶活性显著高于CK(P<0.05),第14~21天,H的AP、BG、NAG的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M和H中的微生物受到N和P养分的限制,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这两个处理的微生物群落会分泌较多的N和P获取酶来对有机氮和有机磷进行矿化以应对养分限制,提升TN、TP的含量,促进胡敏酸的生成。研究表明,在葡萄枝鸡粪堆肥中添加菇渣以及使用高温预处理可以增强胞外酶活性、提升养分含量,促进胡敏酸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葡萄枝 菇渣 超高温预处理 胞外酶 化学计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娥女 王宝荣 +2 位作者 姚宏佳 黄懿梅 安韶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3,40,共10页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重要的土壤碳库,其比例的变化决定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及稳定性。探讨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分配比例和差异性特征,对于深刻认识初始土...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是重要的土壤碳库,其比例的变化决定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及稳定性。探讨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分配比例和差异性特征,对于深刻认识初始土壤形成过程中有机碳库形成、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神木市六道沟流域生物土壤结皮4个发育阶段(藻结皮、藻结皮+少量藓结皮、藓结皮+少量藻结皮、藓结皮)为研究对象,裸沙作为对照,研究生物结皮层及结皮层下层0—2 cm,2—10 cm,10—20 cm土层土壤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BSCs土层,POC的增加速率大于MAOC,MAOC处于饱和状态;(2)在BSCs和0—2 cm土层,以微生物源有机碳为主导的MAOC主要贡献有机碳积累,在2—10 cm和10—20 cm土层,以植物源有机碳为主导的POC主要贡献有机碳积累;(3)POC和MAOC含量随土层增加而降低,随着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而增加;(4)POC和MAOC与SOC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结皮定殖和发育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积累。这些结果表明生物土壤结皮的定殖和发育能够显著促进POC和MAOC增加进而贡献土壤有机碳的固存。在土壤早期发育过程中,MAOC对SOC的贡献占主导地位。然而由于沙土黏粒含量的缺乏导致MAOC趋于饱和时,SOC的增加或主要由POC的积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土 发育阶段 生物土壤结皮 颗粒态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下载PDF
鸡粪与不同秸秆高温堆肥中氮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7
4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1 位作者 白红英 赵永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3-58,共6页
 以鸡粪与小麦秸杆和玉米秸杆为堆肥原料,在自制的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反应器中进行堆肥试验,研究堆肥制作过程中各种氮素形态的变化及迁移特征。结果显示,堆制中堆温变化分为高温期、降温期、稳定期3个阶段;含水量的减少量较低;两处理...  以鸡粪与小麦秸杆和玉米秸杆为堆肥原料,在自制的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反应器中进行堆肥试验,研究堆肥制作过程中各种氮素形态的变化及迁移特征。结果显示,堆制中堆温变化分为高温期、降温期、稳定期3个阶段;含水量的减少量较低;两处理铵态氮含量在高温期增加,在降温期降低,整个堆制期间分别减少了69.9%和57.0%;硝态氮含量在高温期分别降低了0.236和0.254g/kg,降温期和稳定期增加,堆制结束时较初始分别增加了1.52和3.04倍;有机氮在高温期和降温期增加,在降温后期和稳定期降低,堆制期间分别减少了1.4%和20.7%;堆制结束时总氮分别减少了7.7%和22.2%,渗沥液中硝态氮和有机氮的浓度较高。堆制期间有机碳分别降解了37.9%和37.3%;pH值在高温期分别达9.16和9.37,堆制结束时分别为8.05和8.27。综合分析表明,氮素的损失主要是降温期氨的挥发和稳定期硝态氮与水溶性有机氮的淋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 小麦秸杆 玉米秸杆 高温堆肥 氮素 含水量
下载PDF
调理剂在鸡粪锯末堆肥中的保氮效果 被引量:69
5
作者 黄懿梅 曲东 李国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在自动高温堆肥装置中 ,进行了 4种调理剂对鸡粪锯末高温堆肥中的保氮效果实验 ,分析了堆肥化不同时期各处理中的堆温、pH值、水溶性氨氮、水溶性有机氮、全氮和有机碳的变化 .结果表明 ,几种调理剂的加入对高温堆肥的堆温、pH值、水溶... 在自动高温堆肥装置中 ,进行了 4种调理剂对鸡粪锯末高温堆肥中的保氮效果实验 ,分析了堆肥化不同时期各处理中的堆温、pH值、水溶性氨氮、水溶性有机氮、全氮和有机碳的变化 .结果表明 ,几种调理剂的加入对高温堆肥的堆温、pH值、水溶性氨氮、水溶性有机氮、TN和OC指标都有影响 .都可降低堆肥过程氮素的损失 ;对OC的分解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同时添加草炭和过磷酸钙使堆肥高温期延长了 5d ,使堆制初期和高温期的 pH值分别降低了 0 89pH单位和 0 44pH单位 ,使OC的降解率增加了 60 7% ,且使堆制过程中氮素的损失率下降了 65 1 % ,有明显的保氮效果 ;而单加草炭或过磷酸钙效果次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粪锯末 高温堆肥 调理剂 保氮效果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呼吸熵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35
6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薛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11-2818,共8页
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土壤呼吸熵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地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恢复前23a,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20cm土层年增加率为24.1%;20~4... 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土壤呼吸熵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地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恢复前23a,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20cm土层年增加率为24.1%;20~40cm为104.4%。植被恢复23a后,0~20cm土层增长率为0.83%,20~40cm为0.19%。土壤微生物量N表现为在植被恢复的初期略有下降,3a后,开始出现明显增加。0~20cm土层年增长率为20.14%,20~40cm为15.11%。在植被恢复23a后,0~20cm土层的年增长率为0.14%,20~40cm变化不大。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加强;土壤呼吸熵随植被封育时间的增加而呈对数降低趋势。土壤呼吸熵(qCO2)在反映土壤的生物质量变化时,显得更加稳定,受植物生长状况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粘粒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粉粒含量明显负相关;表层土壤pH值对其也有明显影响。草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碳、氮 草地土壤 植被恢复 土壤基础呼吸 土壤呼吸熵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两种外源微生物对鸡粪高温堆肥的影响 被引量:66
7
作者 黄懿梅 曲东 +1 位作者 李国学 张福锁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8-210,共3页
利用鸡粪和锯末在自动化高温堆肥装置中进行堆肥试验,并引入两种外源微生物:FM菌和EM菌,探讨了二者对堆肥过程氮素保存和堆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外源菌对水溶性氨态氮的转化和水溶性有机氮的形成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氮素保存... 利用鸡粪和锯末在自动化高温堆肥装置中进行堆肥试验,并引入两种外源微生物:FM菌和EM菌,探讨了二者对堆肥过程氮素保存和堆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外源菌对水溶性氨态氮的转化和水溶性有机氮的形成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氮素保存有较好的效果。其中,FM菌对促进有机碳的分解、有机氮的形成和缩短堆肥时间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外源菌 氮素保存 高温堆肥 鸡粪
原文传递
两种测定土壤微生物量氮方法的比较初探 被引量:25
8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1 位作者 曲东 李盟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30-835,共6页
用氯仿熏蒸-0.5mol/L的K2SO4直接浸提,280nm紫外比色法和熏蒸-淹水培养法测定了20种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差异较大的土样的土壤微生物量N。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20种土样的土壤微生物量N数值呈极显著正相关;280nm紫外比色法操作步... 用氯仿熏蒸-0.5mol/L的K2SO4直接浸提,280nm紫外比色法和熏蒸-淹水培养法测定了20种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差异较大的土样的土壤微生物量N。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20种土样的土壤微生物量N数值呈极显著正相关;280nm紫外比色法操作步骤简单、产生误差的环节少、测定所需时间短、且测定数据比熏蒸-淹水培养法有更好的重现性。初步认为,280nm紫外比色法来反映土壤微生物量的大小。结果还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都与土壤的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机碳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速效氮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上,与全氮、有机碳和速效氮的相关性有所不同。用280nm紫外比色法测定两种土壤的新鲜和风干样的微生物生物量的结果说明,可用风干土经预培养后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风干土样的预培养时间初步确定为1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壤微生物量氮 熏蒸-淹水培养法 熏蒸-280nm紫外比色法 土壤呼吸
下载PDF
两种添加剂对牛粪秸秆堆肥化中氮素损失的控制效果探讨 被引量:29
9
作者 黄懿梅 苟春林 梁军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19-1225,共7页
新鲜牛粪和玉米秸秆以鲜重2.8∶1的比例,分别添加5.5%的果园土壤和炉渣,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反应器中进行了堆肥化试验。在堆制的49d里,根据堆温变化分7次采样分析堆肥中各种氮素、有机碳含量和其他性质。结果表明:对照、添加土壤和加... 新鲜牛粪和玉米秸秆以鲜重2.8∶1的比例,分别添加5.5%的果园土壤和炉渣,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反应器中进行了堆肥化试验。在堆制的49d里,根据堆温变化分7次采样分析堆肥中各种氮素、有机碳含量和其他性质。结果表明:对照、添加土壤和加炉渣处理在堆制期间堆肥空间氨气浓度的峰值分别为6070.58、5125.18、4127.08mg·m-3(25℃值);堆制49d后,堆肥中铵氮的浓度分别减少了83.0%、81.4%和63.5%;硝态氮的浓度分别增加了200%、110%和410%;有机氮的浓度分别增加了61.0%、82.4%和84.2%;总氮浓度分别增加了28.8%、38.8%和54.4%;堆肥后期部分硝态氮淋失。加土和炉渣可以降低堆肥高温期水溶性氨氮的浓度,减少氨气的排放,有利于后期硝态氮和有机氮的形成,从而降低堆肥中氮素的损失。果园土壤的加入可以提高堆肥温度,而炉渣的加入使堆温降低,高温期缩短;pH和电导率(EC)在堆制过程中都呈下降趋势,堆制结束时,各处理的粪大肠菌值均大于0.111,达到堆肥卫生学标准;堆肥的C/N比在10~11之间、EC值小于3mS·cm-1、pH值在6~9之间,堆肥基本稳定,但GI值均小于80%,植物毒性没有完全消失。添加果园土壤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 玉米秸秆 果园土壤 炉渣 氮素变化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响应与演变 被引量:35
10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1 位作者 曲东 赵伟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2-155,共4页
对宁夏南部丘陵区不同植被自然恢复阶段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基本上随着植被封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于植被恢复... 对宁夏南部丘陵区不同植被自然恢复阶段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基本上随着植被封育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过氧化氢酶活性对于植被恢复年限的响应不明显。植被封育的前23年中,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增加明显,23年后基本趋于稳定,增加不明显。封育78年的大针茅群落下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转化酶)活性最强,其土壤中碳素和氮素营养循环强度最大。脲酶与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的活性极显著相关,表明土壤酶在促进土壤有机物转化中存在共性关系。这几种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植被群落的演替和植被的恢复程度,自然封育对提高土壤生物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土壤基础呼吸对草地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1 位作者 刘连杰 薛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2-869,共8页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草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时空互代"法采集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8个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春、夏两季0~20cm和20~40cm的土样,用室内密闭静态培养—碱液吸收法测定了...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草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时空互代"法采集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8个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春、夏两季0~20cm和20~40cm的土样,用室内密闭静态培养—碱液吸收法测定了新鲜和风干土样的基础呼吸。结果表明:土壤基础呼吸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呼吸强度和累积呼吸量都表现为植被恢复73年和78年较高,而耕地和植被恢复3年最低。采样季节对呼吸强度测定有较大影响,春季土样能更好地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变化。风干土样可以通过预培养后测定土壤的呼吸作用,且能更加稳定地反映不同土壤之间的差异。在测定土壤基础呼吸时,利用1d或3d的培养平均值能更稳定地表现不同土壤的特性。累积呼吸量可较呼吸强度更直观地反映不同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土壤呼吸强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呼吸强度 土壤累积呼吸 微生物活性 黄土丘陵区 风干土样
下载PDF
两种添加剂对猪粪玉米秸秆堆肥氮素转化和堆肥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懿梅 苟春林 +1 位作者 来航线 梁军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2-118,共7页
鲜猪粪和玉米秸秆以鲜重65:10的比例,分别添加5%的果园土壤和5%的炉渣作为添加剂,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反应器中进行了堆肥化试验.在堆制的44 d里,根据堆温变化分6次采样分析堆肥中各种氮素、有机碳含量和其他性质指标.结果表明:土壤和... 鲜猪粪和玉米秸秆以鲜重65:10的比例,分别添加5%的果园土壤和5%的炉渣作为添加剂,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反应器中进行了堆肥化试验.在堆制的44 d里,根据堆温变化分6次采样分析堆肥中各种氮素、有机碳含量和其他性质指标.结果表明:土壤和炉渣的加入对堆温影响不大;但可以降低堆肥高温期水溶性氨氮的浓度,减少氨气的排放,有利于后期有机氮的形成.对照、添加土壤和加炉渣处理在堆制期间有机氮含量的增加幅度分别为:47.4%、 56.8%和74.6%;而总氮的增加幅度分别为:46.4%、 46.0%和45.3%;堆肥后期有硝态氮的淋失.有机碳的降解率分别为30.7%、 29.5%和28.2%;堆肥后期各处理的粪大肠菌值均大于0.111,达到堆肥卫生学标准;且堆制结束时,堆肥的碳氮比在10~13之间,pH值在6~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秸秆堆肥 添加剂 氮素转化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与革新
13
作者 杨晓梅 黄懿梅 宋小燕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0期5-7,共3页
文章基于当前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综合分析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科学专业日常教学及实践问题,分别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3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举措,以期为实现国家山水林田湖草... 文章基于当前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综合分析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科学专业日常教学及实践问题,分别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3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农林院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举措,以期为实现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绿色发展目标而培养更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的高素质复合型环保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环境科学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3
14
作者 黄懿梅 周莉娜 +2 位作者 刘婷 梁东丽 曲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9期166-168,共3页
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而环境类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却存在矛盾,根源在于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新目标和重视学... 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而环境类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却存在矛盾,根源在于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新目标和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层层递进,不断升级的"5+3环节、核心5模块"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新体系。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院校 环境科学 实践教学体系
下载PDF
农林院校“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教学创新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懿梅 毛晖 +2 位作者 殷宪强 刘婷 屈广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1期15552-15554,共3页
为了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环保产业对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创新人才的需求,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改革,提出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所需不断优化、模块化设计、突出农林院校特色、选择... 为了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环保产业对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创新人才的需求,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改革,提出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所需不断优化、模块化设计、突出农林院校特色、选择最佳教材和制作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等创新措施。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学的多元化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采用设问法、讨论归纳法讲授、专题讨论+课程论文的方式使学生学思结合;通过增加体验性学习、采用案例法+课程设计以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教学创新 内容优化和模块化 教学方法多元化
下载PDF
畜禽粪便复混肥研制及其肥效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56,共4页
利用猪粪、鸡粪及其垫料进行了高温堆肥化及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研制和应用效果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堆肥化温度升至55℃以上保持了一周时间,达到了无害化要求;经过100d的堆制,堆肥基本腐熟。腐熟堆肥与化肥配制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明显... 利用猪粪、鸡粪及其垫料进行了高温堆肥化及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研制和应用效果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堆肥化温度升至55℃以上保持了一周时间,达到了无害化要求;经过100d的堆制,堆肥基本腐熟。腐熟堆肥与化肥配制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明显促进玉米株高和生物量的增加,与对照相比,施用复混肥的玉米株高和生物量在中肥力土壤上分别增加了11.4%和71.8%,在低肥力土壤上分别增加了8.9%和43.2%;复混肥对水稻的生长促进作用非常明显,与对照相比,施用复混肥水稻的株高、分蘖数和生物量在中肥力土壤上分别增加了15.4%、58.5%和78.3%,在低肥力土壤上分别增加了29.4%、104.5%和247%。即在低肥力土壤上的促进作用高于中肥力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复混肥 肥效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98
17
作者 赵彤 闫浩 +2 位作者 蒋跃利 黄懿梅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615-5622,共8页
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4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此流域的典型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中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15.15—400.89... 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4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此流域的典型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中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15.15—400.89、246.56—321.25、267.76—347.05和118.96—245.14 mg/kg,土壤微生物量氮(MB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87—47.63、27.63—42.89、24.66—36.20和15.64—22.56 mg/kg,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4.14—22.96、12.89—19.75、11.54—14.40和7.23—11.59 mg/kg;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现出天然草地最高、人工乔、灌木林次之,且均显著高于农地的趋势,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49—10.87和16.27—24.1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百分比的范围分别为2.70%—4.85%、2.56%—4.45%、2.08%—5.34%。其中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和农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比、碳磷比均显著小于人工乔木林(P<0.05);MBC/SOC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差异不显著,MBN/TN和MBP/TP均呈现出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率呈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与土壤pH值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表明植被类型对这些与土壤微生物量紧密相关的理化性质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不同植被类型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西北半干旱地区葡萄园生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惠竹梅 李华 +2 位作者 张振文 黄懿梅 王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3-126,共4页
在生产园行间播种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草,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使土壤容重平均降低5.68%,总孔隙度提高6.15%。同时生草可降低葡萄园土壤水分含量,在葡萄根系生长的土... 在生产园行间播种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草,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使土壤容重平均降低5.68%,总孔隙度提高6.15%。同时生草可降低葡萄园土壤水分含量,在葡萄根系生长的土层(0~60cm)范围内,行间种植白三叶草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紫花苜蓿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草 葡萄园 白三叶草 紫花苜蓿 土壤水分 土壤含水量 半干旱地区 影响 西北 生产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植物根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基础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45
19
作者 李国辉 陈庆芳 +3 位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郑粉莉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6-983,共8页
选择黄土高原7种典型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的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基础呼吸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7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基础呼吸均存在显著差异;除... 选择黄土高原7种典型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的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基础呼吸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7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基础呼吸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冷蒿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以外,其他各种植物的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基础呼吸均比非根际土壤的高;土壤有机碳、全氮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基础呼吸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关系,表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可以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状况的生物学指标,同时也可为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培肥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植物 根际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 基础呼吸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用典范相关分析研究宁南宽谷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5
20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1 位作者 李壁成 刘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4-709,共6页
关键词 典范相关分析 土壤酶活性 土地利用方式 肥力因子 丘陵区 植物营养元素 宽谷 宁南 生物化学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