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花时代”地缘电影的三重面向(1955-1960)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望莉 王馨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3,共6页
中国电影史学界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划分的基本共识为三个半高潮或四次高潮,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蓬勃发展”“1956年前后”“1959年的高峰”以及“一个未成形的电影创新高潮”。[1]其中对于1956年的成就多被认为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毛... 中国电影史学界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划分的基本共识为三个半高潮或四次高潮,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蓬勃发展”“1956年前后”“1959年的高峰”以及“一个未成形的电影创新高潮”。[1]其中对于1956年的成就多被认为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毛泽东“双百方针”的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电影创新 双百方针 百花时代 十七年 基本共识
下载PDF
“媒介机器学习”冲击下理解/重构媒介的技术发展思考——基于对奈飞匹配剪辑算法的考察
2
作者 黄望莉 王馨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80,共11页
流媒体内容平台奈飞于2022年底开始转型部署“奈飞机器学习平台”(MLP),以匹配剪辑算法为代表,基于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模态内容理解。“奈飞机器学习平台”将应用于原创剧集内容制作和发行全流程,赋能面向订阅会... 流媒体内容平台奈飞于2022年底开始转型部署“奈飞机器学习平台”(MLP),以匹配剪辑算法为代表,基于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模态内容理解。“奈飞机器学习平台”将应用于原创剧集内容制作和发行全流程,赋能面向订阅会员的个性化内容服务,预示着流媒体将从传统内容制作、发行平台转型成为“媒介机器学习”基础设施。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应用和监管问题,当前“奈飞机器学习平台”又为创意产业带来新一轮“媒介机器学习”冲击。不同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日趋成熟的提示词研究和“拼装”美学特征,以奈飞匹配剪辑算法为代表的“媒介机器学习”在“规模理论”影响下对“数据洪流”进行特征提取,出于明确的营销意图向用户输出定制化视觉体验,以此强化推荐系统效能、提高用户留存率。回顾匹配剪辑在先锋艺术时期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算法演进,当前奈飞匹配剪辑算法已然脱离构成主义趣味,在流媒体深耕“媒介机器学习”的转型策略下展露出理解/重构“媒介”的“算法文化”。在此趋势下,“媒介机器学习”虽然赋能流媒体平台快速迭代其创意理念,但同时也促使内容创作生态彻底融入庞大的算法推荐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飞 媒介机器学习 流媒体转型 算法文化批评
原文传递
“风景”与“生态”:新农村电影中“流动现代性”
3
作者 黄望莉 宗欣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共5页
农村题材电影中农村风貌的变迁见证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农村电影以不同的视觉呈现与主题表达洞悉农村所出现的新变化。风景与自然的影像呈现出新型文化与生态意识,摩托车、卡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穿梭其中,携带着不同的文化经验往返于... 农村题材电影中农村风貌的变迁见证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农村电影以不同的视觉呈现与主题表达洞悉农村所出现的新变化。风景与自然的影像呈现出新型文化与生态意识,摩托车、卡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穿梭其中,携带着不同的文化经验往返于城市与乡村,在现代与传统接壤的缝隙中逐渐模糊了乡村的边界。因此,将“风景”作为方法,借用“去疆域化”和“再疆域化”理论,通过农村影像中作为现代性载体的“器物”来审视时代的变迁,探寻当下农村现代化的演变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新农村 现代性 疆域化 再疆域化
下载PDF
从胶片记录到数字生成:数智时代下的电影长镜头美学
4
作者 黄望莉 杨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10,共8页
电影长镜头作为巴赞影像本体论的理论基石,在数智时代经历了重大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强化了电影长镜头对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性表现,另一方面拓展了其对非现实题材的艺术表现力,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时空形变、具身性交互和空间性拼贴等... 电影长镜头作为巴赞影像本体论的理论基石,在数智时代经历了重大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强化了电影长镜头对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性表现,另一方面拓展了其对非现实题材的艺术表现力,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时空形变、具身性交互和空间性拼贴等美学特征。但同时,基于工业化、虚拟化建构的数字长镜头也挑战了传统的“影像真实”概念,削弱了对现实世界的“索引性”和传统长镜头的复杂多义性。其“超真实”审美体验更凸显了后人文主义的主体性危机。这种变革促使我们反思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以及在数字化时代重新定义电影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赞电影理论 长镜头美学 虚拟美学 超真实
下载PDF
可见的左翼“十七年”郑君里电影的再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望莉 李林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7-76,共10页
郑君里最为重要的导演生涯是在1949年前后到1964年期间,这个时期他的电影作品与政治导向紧密关联,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郑君里是中国早期左翼剧联《最近行动纲领》的起草人,其作品在延续以左翼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理念的同... 郑君里最为重要的导演生涯是在1949年前后到1964年期间,这个时期他的电影作品与政治导向紧密关联,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郑君里是中国早期左翼剧联《最近行动纲领》的起草人,其作品在延续以左翼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理念的同时,又将政治规训自我内化,不断拓展电影在思想和美学的表现空间。通过梳理郑君里"十七年"导演的五部影片,佐证极"左"政治高压下对艺术创作主体的影响,乃至对艺术家的人身伤害;左翼文化有其积极的时代和社会文化建设意义,但当其要求电影艺术的美学实践依附在强势政治文化下时,也就失去了自身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对郑君里"十七年"期间导演的作品进行考察,也为我们今天对左翼文化在当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君里 左翼电影 《枯木逢春》 《我们夫妇之间》
下载PDF
变容·分裂·生死:马徐维邦影片的叙事特色——重读《秋海棠》 被引量:2
6
作者 黄望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88,共4页
关键词 《秋海棠》 叙事特色 重读 影片 生死 分裂 股份有限公司 故事梗概 毕业生 革命军
下载PDF
主流与类型——浅析中国主流电影的当下流向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望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8-130,共3页
2007年的春节前后,《三峡好人》选择了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天上映,带着“殉情”的目的与《满城尽带黄金甲》火拼,最终以170万元人民币的国内票房收场。(12)贾樟柯就此表明了自己对当下一些国产大片的看法:“在喧嚣的商业片的... 2007年的春节前后,《三峡好人》选择了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天上映,带着“殉情”的目的与《满城尽带黄金甲》火拼,最终以170万元人民币的国内票房收场。(12)贾樟柯就此表明了自己对当下一些国产大片的看法:“在喧嚣的商业片的包围中,在太多以黄金为名的影片的轰炸下,在娱乐为重的氛围中,中国银幕正在丧失思想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电影 中国 春节前 黄金 人民币 商业片 贾樟柯 思想力
下载PDF
文华电影:一次商业结构的阐释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望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48,共4页
文华电影业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有趣的个案,它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融入主流的生存环境,不仅映射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电影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更是我们今天寻找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的课题。本文借用了陈犀禾教授的有关中国电影... 文华电影业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有趣的个案,它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融入主流的生存环境,不仅映射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电影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更是我们今天寻找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的课题。本文借用了陈犀禾教授的有关中国电影美学和经济学的性质和关系的理论模型,将文华影业的创作以1949年为界,分成了前后两个时期,分别对各个时期的“资本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作了一次疏理,并对文华影业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平衡作了详细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华电影业 商业结构 商业电影 资本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 公私合营 电影美学
下载PDF
被编码的明星:华语电影中“明星”整合现象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望莉 孙凰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4-57,共4页
21世纪的中国电影已经开始迈向全球化的进程。在面向国际市场的同时,电影明星的整合和编码也成为日益凸显的电影文化现象。因此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新世纪的电影发展态势:即大众文化下的多元文本的互动和明星多向度的... 21世纪的中国电影已经开始迈向全球化的进程。在面向国际市场的同时,电影明星的整合和编码也成为日益凸显的电影文化现象。因此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新世纪的电影发展态势:即大众文化下的多元文本的互动和明星多向度的整合,不仅实现了电影工业过程中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所进行的利益最大化,而且客观上呈现出当下主流意识形态日益趋于一种共性,而非个性。文章以华语电影中的三地明星整合现象为例,以窥视出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及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差异是如何通过明星来实现消弭和同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 明星研究 明星整合现象
下载PDF
类型·明星·意识形态表述——兼论《建国大业》的产业化策略的得失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望莉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2-56,共5页
在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主流"化策略的影响下,《建国大业》无论在票房上还是在意识形态的表述上都获得了官方、学界和民众的一致赞赏。然而,反观其成功的商业策略的背后,却不是一个常规的电影产业操作方式,这不得... 在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主流"化策略的影响下,《建国大业》无论在票房上还是在意识形态的表述上都获得了官方、学界和民众的一致赞赏。然而,反观其成功的商业策略的背后,却不是一个常规的电影产业操作方式,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建国大业》带给中国主流电影的是一个个案,抑或是一个范例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大业》 意识形态 主流电影 产业化策略
下载PDF
历史图景的重构——成龙和他的“一带一路”电影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望莉 刘效廷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第3期40-41,共2页
影片《天将雄狮》将叙事空间设置在这一链接起西域各部族的历史空间之中。而此期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正成热议,使得这部影片的国家意识凸显。
关键词 美国电影 成龙 重构 历史 艺术与科学 终身成就奖 颁奖典礼 洛杉矶
下载PDF
《清宫秘史》20年:上海电影传统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望莉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0-57,129,共8页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清宫秘史》 华语电影 上海电影
下载PDF
从现实到纪实——对佐临及其《表》的解读
13
作者 黄望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83,共5页
佐临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上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导演,他在"文华"期间共创作了五部电影作品,其中尤其以电影《表》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他在这部作品中"纪实性"影像产生的原因目前还未见到相关研究。... 佐临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电影史上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导演,他在"文华"期间共创作了五部电影作品,其中尤其以电影《表》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他在这部作品中"纪实性"影像产生的原因目前还未见到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就这部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形式特点最终形成的原因予以细致的梳理,并与他的"写意戏剧观"两厢对比,从中探寻作者在时代与创作间的双重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临 《表》 纪实 “文华”电影
下载PDF
退隐的城市 无家的路——论张扬影片中城市意象的流变
14
作者 黄望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城市意象 流变 影片 张扬 退隐 电影票房 第六代导演 叶落归根
下载PDF
女性的战争:简析张爱玲早期电影中的女性意识
15
作者 黄望莉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8-12,共5页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主要为"文华"电影公司进行电影剧本的写作,正是她的介入开创了"文华"电影创作的成功范式——"都市生活喜剧"样式。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史上对她的探讨显得过于凋零。今天在重写电...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主要为"文华"电影公司进行电影剧本的写作,正是她的介入开创了"文华"电影创作的成功范式——"都市生活喜剧"样式。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史上对她的探讨显得过于凋零。今天在重写电影史的时期,重新认识张爱玲在电影创作中的影响也日益显得必要了。本文着重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手,探讨张爱玲如何将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意识彰显在她的"去父"文本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意识 中国早期电影
下载PDF
《无极》与男权世界话语
16
作者 黄望莉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8-20,共3页
文章试图从女性主义理论角度,结合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以陈凯歌的力作《无极》为例,来解读文化工业下的商业电影是如何进行其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的。
关键词 《无极》 女性主义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越轨”的女性与“滑动”的文化保守主义——从1930年代张恨水小说改编的影片说开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望莉 翟耀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40-147,共8页
19311941年期间,张恨水“鸳蝴”小说被频频搬上银幕,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语境下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现代性价值。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元叙事”的自反性探索,众多电影公司对张恨水小说改编电影发起了有声片的突破性尝试,如联华影业公司推出的... 19311941年期间,张恨水“鸳蝴”小说被频频搬上银幕,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语境下焕发着与时俱进的现代性价值。伴随着中国早期电影“元叙事”的自反性探索,众多电影公司对张恨水小说改编电影发起了有声片的突破性尝试,如联华影业公司推出的《银汉双星》、明星影片公司的《啼笑因缘》等。张恨水一系列小说被各电影公司导演不断改编并推向银幕,这一文学改编电影的现象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社会文化转型、上海“孤岛”电影时期和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沦陷”时期,不断展现出通俗剧适时性价值与银幕生命力,在情爱叙事的感伤现代性下折射了女性形象的“越轨”特点。其中,张恨水小说改编电影作品中的价值评判标准呈现出跟随时代而调整的适时性特点,集中体现了女性命运截然不同的走向,反馈出文化保守主义下“犹疑”的评价标准和社会转型下“滑动”的价值选择;此外,还依据不同时代的女性站位适时而变地呈现出从鼓励到规训的过程。在民族形势严峻的特殊历史时期,张恨水作品的“银幕化”现象彰显了在革命电影叙事文学背后隐藏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市民的整体风貌与广泛的社会现实。在“通俗”外衣包裹下,其作者意识与社会呼吁借用银幕得到了广泛传播,完成了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都市的映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恨水 女性电影 感伤现代性 元叙事
下载PDF
“祭祀”场景的代指错乱
18
作者 黄望莉 《社会观察》 2009年第6期75-75,共1页
我想从影片中“祭祀”的镜头谈起。陆川导演谈到想要反符号、反常规的电影语言,想把日本人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表现,但是在观影过程中,这种符号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在祭祀这组镜头中,首先是仰拍,然后大量的特写镜头追上,直到仪式的后... 我想从影片中“祭祀”的镜头谈起。陆川导演谈到想要反符号、反常规的电影语言,想把日本人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表现,但是在观影过程中,这种符号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在祭祀这组镜头中,首先是仰拍,然后大量的特写镜头追上,直到仪式的后半部分才开始是中远景,慢慢地往外拉,让我们看到是一个孤城,有一批军国主义者在祭悼他们的亡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 错乱 场景 特写镜头 电影语言 约定俗成 军国主义 正常人
下载PDF
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 被引量:27
19
作者 陈犀禾 黄望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2,共8页
关键词 谢晋 电影导演 政治意识 女性形象 叙事风格 电影创作 民族精神 拍摄手法
下载PDF
第六代导演研究
20
作者 黄望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03-103,共1页
拥有代际特质的“第六代”导演群体,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其创作经历了中国大众文化和电影商业机制的转型过程,已有近30年的历程了。以当下的视野重新审视这一群体,从宏观的视角可以发现,他们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艰... 拥有代际特质的“第六代”导演群体,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其创作经历了中国大众文化和电影商业机制的转型过程,已有近30年的历程了。以当下的视野重新审视这一群体,从宏观的视角可以发现,他们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艰难创意,如《叛逆·迷惘·回归:社会文化语境中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实践》认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实践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变迁关系甚密,社会文化作为镜语忠实反映着第六代创作的现实逻辑,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浪潮使第六代导演最终妥协,走向回归之路;对底层创作的“内源性”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代导演 社会文化语境 创作经历 电影实践 中国大众文化 现实逻辑 商业机制 忠实反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