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井冈蜜柚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1
作者 林小兵 王斌强 +5 位作者 成艳红 周利军 黄尚书 武琳 黄欠如 何绍浪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8-200,共13页
为探明井冈蜜柚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状况,采集江西省吉安市4个主产区18个具有代表性的井冈蜜柚园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Pb、As、Hg和Cr)含量,采用单因子、地累积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评价其污染程度,并... 为探明井冈蜜柚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状况,采集江西省吉安市4个主产区18个具有代表性的井冈蜜柚园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Pb、As、Hg和Cr)含量,采用单因子、地累积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评价其污染程度,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肥力呈中下水平,酸化严重,碱解氮较缺乏。0—20 cm土壤Cd、Pb、As、Hg和Cr平均含量为0.23、63.81、13.95、0.10和167.28 mg·kg^(-1),为背景值的2.30、1.99、1.35、1.25和3.49倍;20—40 cm平均含量为0.26、62.40、13.51、0.10和167.87 mg·kg^(-1),为背景值的2.60、1.94、1.31、1.25和3.50倍;不同深度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小。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均表明研究区土壤Cr、Pb和Cd累积程度较为严重,其中Cd有11.11%的属于重度污染。以标准值为参比,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主要呈轻度污染,属低生态危害程度;以背景值为参比,研究区土壤主要为中、重度污染,属中等、强危害程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重金属Cr与Pb、As具有较好的同源性。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井冈蜜柚土壤重金属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上,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轻,但部分果园存在土壤重金属超标和Cd、Cr和Pb的累积程度较严重的问题,果农和有关部门需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其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蜜柚园 重金属 污染特征 环境因子 潜在生态风险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粉葛对农田土壤镉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小兵 武琳 +5 位作者 周利军 黄欠如 陈燕 刘少华 陈绪龙 张秋梅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2期153-158,共6页
为揭示不同种植年限粉葛对土壤重金属镉的富集特征,以江西新余中度镉污染农田种植的一年生、两年生粉葛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年限间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块根(葛粉和葛渣)、葛头、主藤、侧枝和叶片中重金属镉的含量及其富... 为揭示不同种植年限粉葛对土壤重金属镉的富集特征,以江西新余中度镉污染农田种植的一年生、两年生粉葛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年限间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块根(葛粉和葛渣)、葛头、主藤、侧枝和叶片中重金属镉的含量及其富集情况。结果表明,除叶片外,两年生粉葛各部位镉含量显著高于一年生的;粉葛不同部位镉含量大小排序为侧枝>主藤>葛头>叶片>葛渣>块根>葛粉;粉葛对土壤镉富集系数均>1,说明粉葛对土壤中镉的吸收能力较强。除一年生粉葛葛粉外,一年生粉葛块根和两年生粉葛块根、葛粉中镉含量均超过国家食品安全限量标准。相关分析表明,粉葛各部位镉含量与土壤总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粉葛各部分中镉含量随种植年限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因此,在中度镉污染农田宜选择种植一年生粉葛,且食用方式以葛粉最佳,以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葛 种植年限 富集特征 重金属污染 食品安全
下载PDF
起垄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粉葛生物量及其重金属镉富集的影响
3
作者 林小兵 武琳 +4 位作者 刘少华 张秋梅 陈燕 黄欠如 周利军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6期164-169,共6页
为研究新余地区镉污染稻田治理方法,筛选稻田替代种植经济作物,以赣葛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栽培方式(平作、垄作),分析起垄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镉含量、粉葛葛根产量、生物量及其对重金属镉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作栽培相比,垄作... 为研究新余地区镉污染稻田治理方法,筛选稻田替代种植经济作物,以赣葛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栽培方式(平作、垄作),分析起垄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镉含量、粉葛葛根产量、生物量及其对重金属镉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作栽培相比,垄作栽培增加了粉葛块根产量(13.96%)和地上部生物量(7.02%)。垄作栽培增加了土壤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镉和有效态镉含量,增幅分别为7.34%、11.48%、0.97%、16.67%和8.00%。垄作栽培还提高了粉葛块根、葛渣、葛头和叶片中镉含量,分别增加了67.74%、52.24%、20.51%和5.43%,但减轻了葛粉、主藤和侧枝中镉含量,分别降低了20.00%、10.13%和3.54%。粉葛不同部位中镉含量表现为:侧枝>主藤>葛头>叶片>块根。综上,起垄栽培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粉葛产量和生物量,但有增加土壤和粉葛中镉含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葛 起垄栽培 稻田土壤 生物量
下载PDF
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旱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林小兵 成艳红 +5 位作者 王斌强 何绍浪 黄尚书 周际海 蔡晓斌 黄欠如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35,共8页
为揭示生物炭对于旱地红壤土壤改良的长期影响,通过连续8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试验处理:不施生物炭(CK)、750 kg·hm^(-2)生物炭(C1)和1500 kg·hm^(-2)生物炭(C2)。研究了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旱地红壤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 为揭示生物炭对于旱地红壤土壤改良的长期影响,通过连续8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试验处理:不施生物炭(CK)、750 kg·hm^(-2)生物炭(C1)和1500 kg·hm^(-2)生物炭(C2)。研究了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旱地红壤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理化因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6个门类是所有处理的优势菌群;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 0.11~0.29个单位、碳氮比7.85%~8.21%和有机质8.70%~11.97%,而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10.57%~38.63%。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组成(R=0.52,P=0.02);在门水平上,与CK处理相比,C1处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24.73%,C2处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39.03%,而C1处理的绿弯菌门显著低于CK,降幅为18.90%。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R~2=0.77,P<0.01)和pH(R~2=0.54,P<0.05)是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主导性环境因子;细菌群落与环境因素相关性表明,优势菌群受土壤pH、有机质、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和碳氮比的影响。综上,生物炭施用8年后对土壤环境因子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某些关键环境因子的改变驱动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生态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连续施用 细菌 群落结构 理化因子
下载PDF
红壤性水稻土施肥的产量效应及与气候、地力的关系 被引量:62
5
作者 黄欠如 胡锋 +2 位作者 李辉信 赖涛 袁颖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6-933,共8页
以23a红壤性水稻土化肥定位试验为对象,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产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地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的产量效应均显著受气候的年成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气候的季相变化因不同施肥措施而异,对CK、NK、NPKM... 以23a红壤性水稻土化肥定位试验为对象,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产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地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的产量效应均显著受气候的年成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气候的季相变化因不同施肥措施而异,对CK、NK、NPKM处理影响不大,而对N、NP、NPK处理有强烈的影响;红壤性水稻土基础地力贡献率较稳定,为46.3%,72.0%。随着施肥结构完善,对地力贡献的依赖性表现出NPKM〈NPK〈NK、NP〈N的趋势;各施肥管理水稻平均增产效果表现为NPKM〉NPK〉NK〉NP〉N。连续施用氮(N)肥,增产效果达持续显著水平的年限为17a,钾(K)肥的为98,而磷(P)肥不明显。N肥单施或与P肥、K肥配施,生产稳定性显著下降,且随时间的延长,增产效率均呈线性下降,其下降速率表现出NP〉N〉NK的趋势,至18~218后,产量水平相当或者低于无肥区(CK)。N肥与PK肥配施,可显著提高水稻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再配施有机肥,水稻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效应 地力贡献 施肥管理 红壤性水稻土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9
6
作者 黄欠如 胡锋 +2 位作者 袁颖红 刘满强 李辉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8-613,共6页
利用干筛法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连续施肥23年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特征值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NPKM、OM)与CK相比,可提高粒径3~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25.4%~24.6%,并分别降低粒径0.05~0.25 mm、<0.05mm团聚体含量70.6%~71... 利用干筛法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连续施肥23年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特征值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NPKM、OM)与CK相比,可提高粒径3~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25.4%~24.6%,并分别降低粒径0.05~0.25 mm、<0.05mm团聚体含量70.6%~71.1%和113.6%~121.7%,差异达显著水平;单施化肥处理(N、NP、NPK)与CK相比,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无明显差异,表明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影响主要受有机肥的控制.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而降低团聚体的分形维D值:水稻土团聚体的MWD、GMD与>3 mm团聚体含量和水稻年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团聚体分形维D值则与>3 mm团聚体含量和水稻年产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而土壤团聚体的MWD、GMD和分形维D值可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的状态.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年产量与粒径3~5 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0.05~0.25 mm、<0.05 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干筛分析条件下,粒径3~5 mm、0.05~0.25 mm、<0.05 mm团聚体含量可作为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表征的物理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特征 红壤性水稻土 长期施肥 干筛法
下载PDF
香根草篱防治红壤坡耕地侵蚀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黄欠如 章新亮 +3 位作者 李清平 余喜初 贺湘逸 周慕卿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40-44,共5页
1 997~ 1 999年试验结果表明 :丘陵红壤坡耕地实施香根草篱开发 ,可使地表径流量、土壤冲刷量和养分流失总量分别减少 60 .1 %~ 72 .4%、5 6.2 %~ 77.9%、69.2 %~ 90 .4% ,可使土壤临界侵蚀量提高 2 .7mm ,花生产量年均提高 1 0 .3... 1 997~ 1 999年试验结果表明 :丘陵红壤坡耕地实施香根草篱开发 ,可使地表径流量、土壤冲刷量和养分流失总量分别减少 60 .1 %~ 72 .4%、5 6.2 %~ 77.9%、69.2 %~ 90 .4% ,可使土壤临界侵蚀量提高 2 .7mm ,花生产量年均提高 1 0 .3%。而且 ,2~ 3年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根草蓠 土壤侵蚀 丘陵红壤 坡耕地 植物篱 水土保持
下载PDF
丘陵红壤旱地花生套作木薯产量效益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黄欠如 孙永明 +4 位作者 熊春贵 熊国根 李靖 胡惠文 章新亮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43-45,共3页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丘陵红壤旱地花生套种木薯,对花生的总产量影响不大,无明显差异(p>0.05);空间影响表现为距木薯越近,花生产量越低,负面影响的空间距离为40 cm左右;此外花生木薯间作可明显提高红壤旱地的光能利用率,辅助能转换效率...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丘陵红壤旱地花生套种木薯,对花生的总产量影响不大,无明显差异(p>0.05);空间影响表现为距木薯越近,花生产量越低,负面影响的空间距离为40 cm左右;此外花生木薯间作可明显提高红壤旱地的光能利用率,辅助能转换效率也较花生纯作提高69.42%,产值增加20.3%,纯收入提高2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木薯 产量 经济效益 间作 红壤旱地
下载PDF
红壤丘陵果农复合系统的小气候效应初步观察 被引量:17
9
作者 黄欠如 贺湘逸 +2 位作者 周慕卿 蔡浔之 胡建业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76-83,共8页
果农复合系统是江西丘陵红壤开发的主要模式。试验表明,果农复合系统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温度,稳定土壤水热状况,对改善小气候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为改善整个小流域的气候环境创造了条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耕作模式。
关键词 丘陵红壤 果农复合系统 气候效应 棵树栽培
下载PDF
丘陵红壤旱地春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被引量:33
10
作者 黄欠如 叶川 +2 位作者 余喜初 熊国根 章新亮 《江西农业学报》 2000年第3期22-26,共5页
研究了覆膜和垄作栽培以及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春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栽培较裸地栽培增产 48.2 %~ 5 7.6 % ,每公顷纯收入增加 7734.90~ 781 3.35元 ;垄作栽培较平畦栽培增产 7.92 % ;三元复合肥施用量以每公顷 6 0 0kg为... 研究了覆膜和垄作栽培以及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春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栽培较裸地栽培增产 48.2 %~ 5 7.6 % ,每公顷纯收入增加 7734.90~ 781 3.35元 ;垄作栽培较平畦栽培增产 7.92 % ;三元复合肥施用量以每公顷 6 0 0kg为宜 ;种植密度以8.2 5~ 9.75万株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旱地 马铃薯 栽培技术 高产
下载PDF
丘陵红壤不同生态类型土壤侵蚀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欠如 蔡浔之 +2 位作者 贺湘逸 周慕卿 胡建业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8年第3期7-12,共6页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等高梯地、荒草地、侵蚀地三种类型水土肥流失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各季节径流量均为侵蚀地>荒草地>等高梯地,而冲刷量则是侵蚀地>等高梯地>荒草地;等高梯地全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养分(氮、磷...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等高梯地、荒草地、侵蚀地三种类型水土肥流失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各季节径流量均为侵蚀地>荒草地>等高梯地,而冲刷量则是侵蚀地>等高梯地>荒草地;等高梯地全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养分(氮、磷、钾)流失总量分别比荒草地高50.10%和1.03倍,却较侵蚀地减少34.50%和14.20%;养分流失具有明显的富集性,其富集总规律为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全磷>全氮>有机质,且有侵蚀地>荒草地>等高梯地的趋势。等高梯地年侵蚀模数为550~650t/km2·a,明显低于丘陵红壤区允许侵蚀模数,而不致形成显著的人为加速侵蚀,构建等高梯地是丘陵红壤资源利用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生态类型 丘陵红壤
下载PDF
鄱阳湖单退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以江西都昌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欠如 叶川 +4 位作者 孙永明 黄齐 刘青 李靖 熊国根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117-121,共5页
针对鄱阳湖单退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都昌县作为典型区域,开展了单退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技术研究。采取面上调查与典型分析、试验与示范、引进创新与组装集成相结合,分别开展了河港湿地香根草截... 针对鄱阳湖单退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都昌县作为典型区域,开展了单退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技术研究。采取面上调查与典型分析、试验与示范、引进创新与组装集成相结合,分别开展了河港湿地香根草截污修复技术,退居地土地整理技术、耕地高效多维用地技术,低洼地莲藕避洪高效种植技术以及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养分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试验区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33.6%,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增加52.6%,主要农作物水稻增产11.2%,棉地效益提高8%~20%,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11.1%,河港湿地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下降60%和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单退区 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葛渣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陈慧 何绍浪 +3 位作者 王馨悦 成艳红 王斌强 黄欠如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62-168,共7页
葛渣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淀粉、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脂肪、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还含有黄酮、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葛渣的主要成分及其在食品加工、医药与化妆品、农业生产、动物养殖及环境领域中... 葛渣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淀粉、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脂肪、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还含有黄酮、多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葛渣的主要成分及其在食品加工、医药与化妆品、农业生产、动物养殖及环境领域中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提高葛渣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促进葛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渣 营养成分 生物活性成分 综合利用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2
14
作者 李辉信 袁颖红 +2 位作者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2-429,共8页
通过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观测,研究了施肥对红壤水稻土不同发生层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库分布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 通过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观测,研究了施肥对红壤水稻土不同发生层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库分布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3 mm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呈增加趋势,而其他粒径的团聚体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施肥处理有利于1~3 mm和0.25~1 mm团聚体含量增加.各处理中,各层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A>P>W1、W2.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差异,除<0.05 mm团聚体外,粒径愈细,有机碳含量愈高.1~3 mm和0.25~1 mm团聚体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施肥处理有机碳储量表现出NPKM>OM>NPK>CK的趋势.同施肥处理同发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 mm、1~3 mm、0.25~1 mm、0.05~0.25 mm和<0.05 mm,且差异显著.施肥处理增加的新碳主要向1~3 mm、0.25~1 mm团聚体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壤水稻土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41
15
作者 夏昕 石坤 +5 位作者 黄欠如 李大明 刘满强 李辉信 胡锋 焦加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7-705,共9页
以位于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内长期定位试验的水稻土(始于1981年)为研究对象,运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和BIOLOG分析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及有机肥与化肥混施(NPKM)三种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 以位于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内长期定位试验的水稻土(始于1981年)为研究对象,运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和BIOLOG分析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及有机肥与化肥混施(NPKM)三种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化肥和有机肥与化肥混施处理的PLFA总量均高于未施肥处理,两者分别较未施肥处理高91%和309%;PLFA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施肥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其中NPKM处理增加了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的数量,NPK处理增加了革兰氏阳性细菌(G+细菌)的数量,不施肥处理较施肥处理提高了真菌/细菌比例,CK和NPK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相似;各施肥处理间土壤的AWCD值(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表明,NPKM处理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进而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整体活性,而NPK处理减弱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同时表明,NPKM处理增加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而NPK处理使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土壤PLFA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总PLFA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速效养分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性水稻土 磷脂脂肪酸 BIOLOG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袁颖红 李辉信 +3 位作者 黄欠如 胡锋 潘根兴 樊后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3-360,共8页
在23 a的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A层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 在23 a的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A层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含量比P层高,随着土层的加深呈下降的趋势;而矿物态有机物呈相反的趋势。增施有机肥(NPKM,OM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中游离态和闭蓄态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以及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占土壤团聚体重量的比例及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明显增加。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团聚体特别是微团聚体(<0.25mm)中颗粒有机物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容积土壤中颗粒有机物的有机碳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微团聚体对颗粒有机物具有富集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水稻土 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下载PDF
南方红壤稻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李昌新 黄山 +2 位作者 彭现宪 黄欠如 张卫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6-611,共6页
大量研究证明稻田土壤比旱地土壤更具固碳潜力,但至今对稻田土壤固碳机制的认识尚不甚清楚。本研究于2007年利用两个开垦年代相似,近20多年分别一直种植双季稻和双季玉米的长期定位试验,来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差异... 大量研究证明稻田土壤比旱地土壤更具固碳潜力,但至今对稻田土壤固碳机制的认识尚不甚清楚。本研究于2007年利用两个开垦年代相似,近20多年分别一直种植双季稻和双季玉米的长期定位试验,来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总有机碳和总氮的浓度分别是旱地的2.2倍和2.5倍。与试验前相比,水稻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增幅达到30.8%,而旱地的前后差异不显著。在所有团聚体粒径水平上,水田有机碳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旱地。其中53~250μm微团聚体相差最大,水田是旱地的近3倍。水田微团聚体保护碳(iPOM_m)在土壤中的浓度是旱地的4.2倍,微团聚体保护碳在总有机碳中的比重也显著高于旱地,达到25.5%,是旱地的2倍。水田和旱地iPOM_m组分碳的差异能够解释其总有机碳差异的42.8%。上述结果可以增强我们对稻田土壤固碳机制的了解,为稻田土壤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团聚体 全球变化
下载PDF
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成艳红 武琳 +5 位作者 孙慧娟 钟义军 孙永明 章新亮 黄尚书 黄欠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518-3524,共7页
基于植物篱和秸秆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香根草篱+稻草覆盖(HM)水保措施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等高农作模式(CK)相比,草篱、稻草覆盖、草篱+稻... 基于植物篱和秸秆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香根草篱+稻草覆盖(HM)水保措施下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常规等高农作模式(CK)相比,草篱、稻草覆盖、草篱+稻草覆盖模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提高0.07—2.42 g/kg。草篱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在篱内效果显著,随着与草篱距离增大影响减弱。草篱和稻草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结合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同,草篱主要增加>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结合有机碳含量,稻草覆盖增加<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结合有机碳含量。综合来看,草篱和稻草覆盖相结合对改善坡面土壤结构作用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时,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粒径>2mm的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59);随着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土壤0.25—0.053 mm和<0.053 mm微小团聚体碳含量相关性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覆盖 香根草篱 红壤 水稳性团聚体组成 团聚体结合碳
下载PDF
控释肥对稻草覆盖红壤花生产量及土壤有效氮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成艳红 武琳 +4 位作者 钟义军 黄欠如 章新亮 孙永明 叶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6-313,共8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等量施肥条件下,配施控释肥(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CRF)20%(MF20)、40%(MF40)、60%(MF60)、传统一次施肥(MF0)、不施肥(CK1)以及无覆盖分次施肥(CK2)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有效氮平衡的影...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等量施肥条件下,配施控释肥(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CRF)20%(MF20)、40%(MF40)、60%(MF60)、传统一次施肥(MF0)、不施肥(CK1)以及无覆盖分次施肥(CK2)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有效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次性施肥条件下,配施20%控释肥(MF20)处理,花生产量最佳,达到分次施肥产量水平,过多配施控释肥将影响产量;氮素表观利用率随控释肥配施比例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MF20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57.39%),分别较MF0和CK2处理增加20.94%和3.84%。MF2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以及花生吸氮量均最高,但随着控释肥配施比例的增加均呈降低趋势,而氮素表观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反。土壤氮盈余则随着控释肥比例增大而明显增加。综合有效氮平衡,本试验的土壤条件下,减氮施肥技术对挖掘花生自身固氮潜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保证红壤区花生高产稳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控释肥 稻草覆盖 有效氮平衡 产量
下载PDF
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缓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黄尚书 成艳红 +5 位作者 钟义军 黄欠如 孙永明 武琳 章新亮 许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8-476,共9页
基于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花生常规等高种植为对照(CK),研究红壤缓坡地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3种水保措施下旱、雨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不同... 基于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花生常规等高种植为对照(CK),研究红壤缓坡地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3种水保措施下旱、雨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水保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草覆盖、香根草篱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p<0.05),其中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相结合效果最佳,且在旱季提升效果优于雨季;而稻草覆盖是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稻草覆盖和稻草覆盖+香根草篱2种水土保持措施均能显著提高雨季土壤酶活性(p<0.05),其中稻草覆盖起决定作用;各水土保持措施对旱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小。(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p<0.05),对于评价红壤缓坡地水土保持措施土壤环境质量功能、指导实际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缓坡地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