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点、焦点结构及焦点的性质研究综述 被引量:33
1
作者 黄瓒辉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8-438,共11页
本文主要介绍国外焦点理论研究的一些成果。第一部分是焦点的概念及分类,第二部分是焦点结构的概念及其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第三部分是焦点的性质,第四部分介绍国内目前对焦点理论关注的情况。
关键词 焦点 焦点结构 焦点的性质
下载PDF
介词“给”“为”“替”用法补议 被引量:3
2
作者 黄瓒辉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9-54,共6页
本文在李晓琪(1994)文章的基础上,讨论了3个问题,一是关于“给”“替”歧义句以及“为”引进给予对象的问题;二是关于“给”“为”“替”三词与二价不及物动词共现的问题;三是“给”、“为”、“替”三词互换时的语用区别。
关键词 “给” “为” “替” 歧义 二价不及物动词
下载PDF
集合性谓词分配性语义蕴涵的蕴涵型式及制约条件
3
作者 黄瓒辉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0-527,共18页
论文考察汉语中“都”与集合性谓词的共现及语义蕴涵情况。首先指出“都”与集合性谓词共现有两种可能的蕴涵型式:个体分配性语义蕴涵和累积指称表达的单数还原。然后考察集合性谓词个体分配性语义蕴涵的制约条件,指出集合性谓词能否具... 论文考察汉语中“都”与集合性谓词的共现及语义蕴涵情况。首先指出“都”与集合性谓词共现有两种可能的蕴涵型式:个体分配性语义蕴涵和累积指称表达的单数还原。然后考察集合性谓词个体分配性语义蕴涵的制约条件,指出集合性谓词能否具有个体分配性蕴涵义,关键在于谓词的所指是否表达一定的状态,或者所搭配的时体或宾语成分能否帮助减除谓语所表集合事件的达成和完整性而增强其状态性。论文最后基于集合性谓词的两种分配义蕴涵型式,指出在形式语义刻画时,想用一种方式将两种型式都概括进去的处理方法难以两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性谓词 分配性语义蕴涵 累积 单数还原 蕴涵型式 制约条件
下载PDF
为什么是尾焦点?
4
作者 黄瓒辉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203,共13页
本文为某些成分具有特定的信息功能提供又一个个例。通过观察“X_(时段)来”“X_(时段)”和“一直”的信息功能,指出“他三十年来一直住在芜湖”和“他在芜湖一直住了三十年”的“尾焦点”特征,来自句中具有新旧信息分界功能的“一直”... 本文为某些成分具有特定的信息功能提供又一个个例。通过观察“X_(时段)来”“X_(时段)”和“一直”的信息功能,指出“他三十年来一直住在芜湖”和“他在芜湖一直住了三十年”的“尾焦点”特征,来自句中具有新旧信息分界功能的“一直”的使用,以及句中“X_(时段)来”和“X_(时段)”不同的信息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焦点结构兼容限制对语句与信息结构相关的合法性的解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焦点 谓语焦点 信息结构 “X_(时段)来” “一直” 焦点结构兼容限制
原文传递
条件型数量句的推理型式及机制——以“三个女人一台戏”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例
5
作者 黄瓒辉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70,共17页
本文讨论汉语条件型数量句的推理型式及机制。条件型数量句由于包含了作为条件的数量名成分,因此其推理型式及机制相对较为复杂。本文指出,条件型数量句涉及两种推理:一种是量化单调性推理,由条件句的全称量化义所致;另一种是极差蕴涵,... 本文讨论汉语条件型数量句的推理型式及机制。条件型数量句由于包含了作为条件的数量名成分,因此其推理型式及机制相对较为复杂。本文指出,条件型数量句涉及两种推理:一种是量化单调性推理,由条件句的全称量化义所致;另一种是极差蕴涵,由条件句所表达的事件难易程度量级所致。非条件句,如带有数量成分的功用句,不具有这样的推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句 数量 单调性 极差推理 隐涵 蕴涵
原文传递
关于汉语中的“自然焦点”和“尾焦点”
6
作者 黄瓒辉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6,255,共14页
本文讨论汉语中的“自然焦点”和“尾焦点”。自然焦点是研究汉语焦点现象的论著中经常提及的一种焦点。本文首先指出“自然焦点”的判断语境“非对比性语境”的非单一性,并指出“自然”二字容易让人误解为是孤立语境下句子语义上的重... 本文讨论汉语中的“自然焦点”和“尾焦点”。自然焦点是研究汉语焦点现象的论著中经常提及的一种焦点。本文首先指出“自然焦点”的判断语境“非对比性语境”的非单一性,并指出“自然”二字容易让人误解为是孤立语境下句子语义上的重点而非信息结构上的重点,提议用特征[±新]代替[±突显]来定义焦点。接着讨论了方式/描述性状中句中可能的信息焦点的位置,通过语义蕴涵/隐含分析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同的语义依附关系,指出语义上具有依附性的成分难以单独成为句子的已知信息;对于状中句,不能笼统地说其中可能的信息焦点位于哪个位置。本文最后指出汉语“尾焦点”特征作为一种倾向性特征是存在的,但是尾焦点存在一个“宽度”的问题。不能把尾焦点理解为仅指句子末端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焦点 尾焦点 状中句 语义依附 焦点宽度
原文传递
量化事件的“每”结构 被引量:14
7
作者 黄瓒辉 石定栩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5-318,共14页
本文分析量化事件的"每"结构,提出:在量化事件的"每"结构中,事件分类词"次"后的事件表达成分是指称事件类别而不是具体事件,因而量化事件的"每"结构和量化个体的"每"结构可以作平行... 本文分析量化事件的"每"结构,提出:在量化事件的"每"结构中,事件分类词"次"后的事件表达成分是指称事件类别而不是具体事件,因而量化事件的"每"结构和量化个体的"每"结构可以作平行的语义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 事件 量化
原文传递
“都”和“总”事件量化功能的异同 被引量:20
8
作者 黄瓒辉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1-264,288,共14页
"总"和"都"都具有全称量化事件的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换而不影响句子逻辑语义的表达。对两者的事件量化功能,以往文献或仅指出相同之处,或虽对不同之处做出比较,但语料的观察却欠全面。本文在全面观察语言事... "总"和"都"都具有全称量化事件的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换而不影响句子逻辑语义的表达。对两者的事件量化功能,以往文献或仅指出相同之处,或虽对不同之处做出比较,但语料的观察却欠全面。本文在全面观察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总"和"都"在事件量化上最大的不同在于两者量化方向的不同:"都"是左向量化,而"总"是全局量化。通过两者量化方向的不同,可以对两者分布环境的不同、语用差异以及共现时的语序特征等一系列现象作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 “总” 事件量化 左向量化 全局量化
原文传递
“都”字关系结构中中心语的宽域解读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9
作者 黄瓒辉 石定栩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4-320,379,共17页
对于"都"字关系结构中中心语的宽域解读现象,以往文献或只是描述现象,或仅从成分统制结构关系角度做出简单解释。本文充分讨论了"都"字关系结构中中心语总是作宽域解读这一语言事实,并对这一现象重新做出了解释。... 对于"都"字关系结构中中心语的宽域解读现象,以往文献或只是描述现象,或仅从成分统制结构关系角度做出简单解释。本文充分讨论了"都"字关系结构中中心语总是作宽域解读这一语言事实,并对这一现象重新做出了解释。本文坚持话题化是关系化的先导这一观点,认为"都"字关系结构都是对相应的"都"字话题结构中话题成分的关系化,因而中心语继承了后者话题成分作宽域解读的辖域特点;而对于看似不能被这一解释覆盖的"每……的……"结构,本文认为可以看作是领属结构而非关系结构,而"每"的全称量化功能在领属结构中得以传递,因而使得整个结构具有跟"每+CL+NP"同样的分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关系结构 中心语 辖域“每”
原文传递
“总”从量化个体到量化事件的历时演变——兼论汉语中个体量化与事件量化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瓒辉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9-302,383,共14页
本文通过分析"总"量化功能的历时演变,探讨汉语中彼此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的个体量化与事件量化的关系。首先详细考察"总"量化功能的历时演变,指出在"总"由个体量化词演变为事件量化词的过程中,量化历时反... 本文通过分析"总"量化功能的历时演变,探讨汉语中彼此独立而又紧密关联的个体量化与事件量化的关系。首先详细考察"总"量化功能的历时演变,指出在"总"由个体量化词演变为事件量化词的过程中,量化历时反复发生事件所涉的对象是其变化的关键。然后分析个体与事件的事理关联,指出"总"从量化个体到量化事件的语义过渡以及这一演变的逻辑顺序,从个体与事件的事理关联可以得到解释;并进一步指出汉语中个体量化与事件量化的关系:二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既存在同一表达手段的功能交替,又有不同功能共享同一表达手段,在量化领域充分显示了个体与事件之间独立而又共存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个体量化 事件量化 演变 关系
原文传递
“了_2”对事件的存在量化及标记事件焦点的功能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瓒辉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58,共17页
本文讨论"了_2"对事件的存在量化功能及标记事件焦点的功能。首先,区分"了_2"和"了_1"在是否能存在量化事件上的不同,指出"了_2"具有存在量化事件的功能,而"了_1"只是完成体标记,其... 本文讨论"了_2"对事件的存在量化功能及标记事件焦点的功能。首先,区分"了_2"和"了_1"在是否能存在量化事件上的不同,指出"了_2"具有存在量化事件的功能,而"了_1"只是完成体标记,其作用是给事件变量提供限制,所表达的存在事件义只是一种语用推导;然后,分析"了_2"标记事件焦点的功能,并比较"了_2"句和"了_1"句焦点结构的异同,指出"了_2"的存在量化事件功能与其事件焦点标记功能之间的语义关联;最后,将"了_2"句与同样指涉存在事件的表结果或状态的动补结构以及"的"字事态结构进行比较,指出"了_2"句和这些结构在存在事件表达上的异同,通过"了_2"与这些结构的不相容现象进一步证实"了_2"的事件焦点标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事件 存在量化 事件焦点
原文传递
限定量词的语义解读及其句法语义结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瓒辉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9-439,共21页
根据Herburger(1997,2000),在阶段性谓词的语境中,处在限定量词内部论元位置的焦点对弱量化词而不是强量化词的语义解读有影响,而处在VP中的焦点对强量化词和弱量化词的语义解读都有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详细考察处在VP中的焦... 根据Herburger(1997,2000),在阶段性谓词的语境中,处在限定量词内部论元位置的焦点对弱量化词而不是强量化词的语义解读有影响,而处在VP中的焦点对强量化词和弱量化词的语义解读都有影响。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详细考察处在VP中的焦点对限定量词语义解读的影响;同时考察限定量词句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的关系及其原因。本文认为,当焦点处在VP中时,全称限定量词实际难以对焦点敏感,其他限定量词对焦点敏感,但由于其比例解读和焦点解读的真值存在不同的蕴涵关系,使得其体现出的对VP内焦点的敏感性的强弱程度不同;限定量词句的语义结构在阶段性谓词的语境中受焦点影响而跟句法结构产生不一致关系,且这种不一致关系强弱量化词有别,原因在于阶段性谓词表示的具体场景中的具体事件,更容易成为参与者成分的标志而起到帮助辨识参与者的作用;弱量化词的强述谓性和强量化词的话题性,使得其内部论元位置的焦点成分在是否能移到LF层的VP中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定量词 焦点 句法结构语义结构
原文传递
从集合到分配——“都”的语义演变探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瓒辉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55,共21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检视"都"的语义演变。以往研究认为"都"由表聚集义的动词经过作状语的阶段而演变为总括副词。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主要因为"都"演变过程中的三个特点,即表聚集义的动词...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检视"都"的语义演变。以往研究认为"都"由表聚集义的动词经过作状语的阶段而演变为总括副词。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主要因为"都"演变过程中的三个特点,即表聚集义的动词"都"用例罕见,"都"作状语的用例极少,"都"在成为副词之初大量跟否定形式和消除类动词性成分连用。本文认为,"都"的总括副词用法由其作为名词性成分时语义里的聚集义要素直接引申而来。人或物聚集的状态是表空间概念的"都"的显著特征,从这一特征出发直接得到表具有共同状态的事物的类聚特征的用法,即总括用法,由此进一步发展出量化副词用法。"都"的演变过程跟"总"形成对比。后者是典型的三阶段发展,而前者只有两个阶段。"都"和"总"都由跟聚集义相关的词发展出量化副词的用法,是殊途同归。本文在分析"都"的语义演变的过程中,给出了集合与分配这两种语义特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此说明,聚合义不管经历怎样的过程,最终发展出分配义,其语义的引申都是有较强的内在逻辑语义动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 分配 “都” 语义演变
原文传递
汉语集合性谓词累积指称性质考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瓒辉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6-483,共18页
本文考察汉语集合性谓词的累积指称性质。谓词的累积指称性质是指当具有谓词所指属性的成员累积起来后,其累积后的成员仍然处在谓语所对应的外延中。集合性谓词因其对事件主体复数性的要求,在构成累积表达时,其表现较分配性谓词要复杂... 本文考察汉语集合性谓词的累积指称性质。谓词的累积指称性质是指当具有谓词所指属性的成员累积起来后,其累积后的成员仍然处在谓语所对应的外延中。集合性谓词因其对事件主体复数性的要求,在构成累积表达时,其表现较分配性谓词要复杂。本文在讨论累积性的实质和集合性事件的累积表达与单数还原的基础上,首先观察汉语集合性谓词各个小类累积指称性的表现,然后主要从词义本身,并从谓词相关搭配成分方面分析影响集合性谓词累积指称性的因素。本文指出开放的关系、数量的表达、相同的时空性,事件的强殊指性等多种因素都能阻碍集合性谓词的累积指称性的形成。而这些因素阻碍集合性谓词累积指称性的主要作用机制,就在于它们能促成集合性事件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性谓词 累积指称性 单数还原
原文传递
量化对象为何物——量化语义学里本体论的丰富和发展
15
作者 黄瓒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0-100,共11页
本文介绍不同量化对象在以往文献中的引入。对事件类相关的名称,包括事件、时间、场景、情境等,进行了比较,对可能世界、程度等对象的本体地位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对个体和事件在自然语言中与量化手段的对应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指出个体... 本文介绍不同量化对象在以往文献中的引入。对事件类相关的名称,包括事件、时间、场景、情境等,进行了比较,对可能世界、程度等对象的本体地位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对个体和事件在自然语言中与量化手段的对应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指出个体和事件的对立虽然在量化手段上有反映,但其区别不是绝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对象 本体论 事件 情境 可能世界 程度
原文传递
“合作”的词汇化——兼论现代汉语中“合V”类谓词的形成
16
作者 黄瓒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100,共13页
本文分析"合作"的词汇化过程,同时讨论现代汉语中"合V"类谓词的形成。本文认为"合作"成词的年代较晚,在明清时期完成其由短语到词的演变过程。在"合作"由短语到词的发展过程中,"作"... 本文分析"合作"的词汇化过程,同时讨论现代汉语中"合V"类谓词的形成。本文认为"合作"成词的年代较晚,在明清时期完成其由短语到词的演变过程。在"合作"由短语到词的发展过程中,"作"表示的具体行为动作义逐渐减弱是其发展的关键。本文详细描述了促成"作"的具体行为动作义减弱的语境条件。对于现代汉语中相对开放的"合V"类谓词的形成,本文认为部分是汉语史上已有"合V"的重新分析所得,部分则是已有"合V"组合的结构类推而致;而语义指向上的变化则跟汉语语序演变的整体格局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 词汇化 “合V” 集合性谓词 重新分析 类推
原文传递
量化语义学里本体论的丰富和发展
17
作者 黄瓒辉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12期154-154,共1页
量化对象为何物,这一问题是量化理论中必然涉及的内容。当我们对量化句进行语义描述时,确定量化对象是首要的步骤。量化对象的问题跟本体论有关,本体论跟存在有关。关于世界中的各种存在,我们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就是一个个具有空间特征的... 量化对象为何物,这一问题是量化理论中必然涉及的内容。当我们对量化句进行语义描述时,确定量化对象是首要的步骤。量化对象的问题跟本体论有关,本体论跟存在有关。关于世界中的各种存在,我们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就是一个个具有空间特征的事物。由于事物具体可视的空间特征,其存在性,或者说其本体地位是显见的。反映到对语言结构的认识上,人们看到的是语言中的谓词关联不同的个体性论元,或者说个体在事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描述 本体论 空间特征 直观感受 语义学 本体地位 量化 可视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