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等离子体结合光催化剂TiO_2去除甲苯 被引量:8
1
作者 黄碧纯 杨岳 +1 位作者 张晓明 叶代启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7-33,共7页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技术(NTP-P)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中的甲苯气体,考察了在等离子体光催化体系中添加O2、Ar情况下,该体系去除甲苯的作用机理,包括反应机理及宏观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发射紫外光的氮等离子体场(NTP-P-O2/...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技术(NTP-P)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中的甲苯气体,考察了在等离子体光催化体系中添加O2、Ar情况下,该体系去除甲苯的作用机理,包括反应机理及宏观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发射紫外光的氮等离子体场(NTP-P-O2/N2)中和发射可见光的氩等离子体场(NTP-P-Ar)中,TiO2均能提高体系的甲苯去除率,说明等离子体场中产生的紫外光和高能电子均能激活光催化剂TiO2;NTP-P-Ar体系中的甲苯去除率较NTP-P-O2/N2体系中的约提高5%,说明等离子体场中高能粒子对甲苯降解性能的影响要强于紫外光的影响.文中还采用经典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了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体系降解甲苯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实验对该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光催化 二氧化钛 甲苯 反应机理 降解动力学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光催化降解甲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黄碧纯 杨岳 +1 位作者 张晓明 叶代启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6-60,69,共6页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光催化技术对甲苯气体进行处理.在不同的能量密度、气体流量、放电时间以及反应器结构(即内电极直径)条件下,考察了介质阻挡放电驱动光催化剂TiO2对甲苯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TiO2能提高甲苯的转化率,并提...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光催化技术对甲苯气体进行处理.在不同的能量密度、气体流量、放电时间以及反应器结构(即内电极直径)条件下,考察了介质阻挡放电驱动光催化剂TiO2对甲苯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TiO2能提高甲苯的转化率,并提高产物的选择性;随着能量密度增大至1000 J/L,甲苯转化率提高至88.0%,对CO2的选择性增大至39%;而气体流量增大,甲苯转化率降低;放电5m in内甲苯转化率迅速提高,10min后转化率趋于平稳;随着反应器内电极直径的增大,甲苯转化率先增大后减小,而碳平衡在内电极直径增大到一定值后基本稳定,说明内电极直径存在最佳值0.8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降解 挥发性有机物 介质阻挡放电 光催化 二氧化钛
下载PDF
SO_4^(2-)-MoO_3-ZrO_2催化剂酯化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碧纯 黄仲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765-768,共4页
以乙酸和正了醇的酯化为探针反应,研究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考查了制备条件对该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用XRD和EPMA法分别考查了催化剂的物相组成及表面S、Zr相对含量。结果表明,MoO3含量和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有着显著的... 以乙酸和正了醇的酯化为探针反应,研究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考查了制备条件对该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用XRD和EPMA法分别考查了催化剂的物相组成及表面S、Zr相对含量。结果表明,MoO3含量和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有着显著的影响;MoO3的存在提高了催化剂的表面含硫量,且使得催化剂载体ZrO2的晶相以四方晶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化 催化剂 硫酸 乙酸 正丁醇
下载PDF
离子液体的研究开发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4
作者 黄碧纯 黄仲涛 《工业催化》 CAS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离子液体是在室温下为液态、具有离子特性的新型溶剂,具有超低蒸气压,也称为绿色溶剂。通过选择合适的阳离子、阴离子和配体,可以调变离子液体的化学、物理性能。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离子液体在清洁催化中的应用具有诱人前景。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研究开发 催化反应 应用 溶剂 环境友好
下载PDF
超强酸催化剂SO_4^(2-)-MoO_3-ZrO_2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碧纯 黄仲涛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4-37,共4页
合成了新型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SO42 - Mo O3 Zr O2 。考察了该催化剂在乙酸丁酯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用 XRD、AES、SEM、比表面测定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形态和性质 ,并与 SO42 - Zr O2 、Mo O3 Zr O2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SO42... 合成了新型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SO42 - Mo O3 Zr O2 。考察了该催化剂在乙酸丁酯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用 XRD、AES、SEM、比表面测定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形态和性质 ,并与 SO42 - Zr O2 、Mo O3 Zr O2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SO42 - Mo O3 Zr O2 的催化活性比 SO42 - Zr O2 和 Mo O3 Zr O2 高。Mo O3的存在明显地提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 ,并且具有稳定介稳的四方相 Zr O2 ( t)、延迟晶化、提高催化剂表面含硫量的作用。 SO42 -和 Mo O3共存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酸 催化剂 结构
下载PDF
渗透汽化膜分离酯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黄碧纯 黄仲涛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5-29,共5页
以乙酸和正丁醇的酯化为探针反应,以多元酸交联的PVA/PSA复合膜为分离膜,对渗透汽化膜分离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该复合膜的分离性能及其对酯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复合膜能选择性地将反应中生成的水... 以乙酸和正丁醇的酯化为探针反应,以多元酸交联的PVA/PSA复合膜为分离膜,对渗透汽化膜分离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该复合膜的分离性能及其对酯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复合膜能选择性地将反应中生成的水连续除去,从而使反应转化率显著提高.另外,用SEM的方法对研制的复合膜的结构进行了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汽化 酯化反应 膜反应器 膜分离
下载PDF
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_4^(2-)-MoO_3-ZrO_2 的研究——Ⅱ . 酯化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碧纯 黄仲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121-126,共6页
以乙酸和丁醇的酯化为探针反应,着重考察了制备条件对SO2-4MoO3ZrO2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结果表明,MoO3含量和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有显著影响,而H2SO4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 以乙酸和丁醇的酯化为探针反应,着重考察了制备条件对SO2-4MoO3ZrO2超强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结果表明,MoO3含量和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有显著影响,而H2SO4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却不明显;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另外,用XRD、FTIR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物性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_4^(2-)-MoO_3-ZrO_2 固体超强酸 酯化 催化剂 活性
下载PDF
固体超强酸SO_4^(2-)-MoO_3-ZrO_2的酸强度与酯化催化性能 被引量:6
8
作者 黄碧纯 《工业催化》 CAS 2000年第2期61-64,共4页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SO2 -4 - Mo O3- Zr O2 用于乙酸丁酯的合成 ,其催化活性高于 SO2 -4 - Zr O2和 Mo O3- Zr O2 。用 TPD技术对催化剂的酸强度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Mo O3对催化剂的酸强度及其分布具有调变作用 ,调变后的酸...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SO2 -4 - Mo O3- Zr O2 用于乙酸丁酯的合成 ,其催化活性高于 SO2 -4 - Zr O2和 Mo O3- Zr O2 。用 TPD技术对催化剂的酸强度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Mo O3对催化剂的酸强度及其分布具有调变作用 ,调变后的酸强度分布更有利于乙酸 /正丁醇酯化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超强酸 酸强度 酯化 催化剂 氧化物 硫酸根
下载PDF
一种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研究——I . 催化剂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9
作者 黄碧纯 黄仲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74-78,共5页
制备了新型的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2-4-MoO3-ZrO2;考察了该催化剂在乙酸丁酯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用XRD、AES、SEM、比表面测定等技术研究了该催化剂的结构形态,并与SO2-4-ZrO2、MoO3-Z... 制备了新型的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2-4-MoO3-ZrO2;考察了该催化剂在乙酸丁酯合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用XRD、AES、SEM、比表面测定等技术研究了该催化剂的结构形态,并与SO2-4-ZrO2、MoO3-ZrO2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oO3的引入明显地增大了催化剂的比表面,并且具有稳定介稳的四方相ZrO2(t)、延迟晶化、提高催化剂表面含硫量的作用;SO2-4和MoO3共存时,两者表现出较显著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超强酸 催化剂 制备 结构表征
下载PDF
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的源头追踪和行业特征研究 被引量:113
10
作者 陈颖 叶代启 +3 位作者 刘秀珍 吴军良 黄碧纯 郑雅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5,共8页
按照"源头追踪"思路,采用排放因子法,对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工业VOCs污染产生于4个环节:VOCs的生产,储存和运输,以VOCs为原料的工艺过程,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约为1206万t.4个环... 按照"源头追踪"思路,采用排放因子法,对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工业VOCs污染产生于4个环节:VOCs的生产,储存和运输,以VOCs为原料的工艺过程,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约为1206万t.4个环节的污染排放贡献分别为18.1%、6.8%、24.7%和50.3%.合成材料生产、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制造等17个排放源的年排放量达20万t以上,其排放量之和占全国总排放量的94.9%.2007~2009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分别为1023,1079,1206万t,年均增长率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源排放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源头追踪 行业特征
下载PDF
常温下MnO_2/Al_2O_3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甲苯反应 被引量:23
11
作者 龙丽萍 赵建国 +4 位作者 杨利娴 付名利 吴军良 黄碧纯 叶代启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04-916,共13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Al2O3负载的5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在常温下催化臭氧氧化甲苯的性能,并运用程序升温还原、程序升温氧化、N2吸附-脱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O/Al2O3,CoO/Al2O3和MnO2/Al2O3催...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Al2O3负载的5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考察了它们在常温下催化臭氧氧化甲苯的性能,并运用程序升温还原、程序升温氧化、N2吸附-脱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O/Al2O3,CoO/Al2O3和MnO2/Al2O3催化剂上活性氧中心数量较少,臭氧与甲苯转化率较高;而Fe2O3/Al2O3和CuO/Al2O3催化剂上则相反.催化降解臭氧效率较高的催化剂上甲苯转化率也较高,在本文实验条件下,CO2产率低于30%.当甲苯浓度为666mg/m3,O3浓度从193mg/m3提高至965mg/m3时,甲苯转化率从15.2%提高至46.7%,并且使反应后催化剂表面产物和晶格氧含量增加.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发现,反应过程中生成了含COO-,C=O和C-O官能团的物质,O3浓度的提高加速了COO-向C=O与C-O的转化,前者在573KO2气氛下几乎不发生反应,而后者在373K开始分解.基于此,提出了常温下臭氧催化氧化甲苯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铝 过渡金属氧化物 甲苯 臭氧 室温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
下载PDF
美国涂料行业VOC污染控制政策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赵建国 杨利娴 +2 位作者 陈晓珊 黄碧纯 叶代启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48,52,共6页
总结了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国家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最高可实现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指南等联邦法规政策,美国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纽约州等区域涂料VOC管控措施,以及涂料行业较为成熟的VOC控制技术,并评估了其典型控制技术和政策... 总结了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国家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最高可实现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指南等联邦法规政策,美国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纽约州等区域涂料VOC管控措施,以及涂料行业较为成熟的VOC控制技术,并评估了其典型控制技术和政策法规的实施效益、经济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VOC污染综合防治的建议,以期对"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法律法规 控制技术 效益-成本分析
下载PDF
液相进样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蒋淇忠 马紫峰 +3 位作者 刘振泰 周锦鑫 黄碧纯 林维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51,共6页
报道了用研制的Pt-Ru/C催化剂, 采用特殊工艺制备了膜电极, 并组装了直接甲醇质子交换膜单电池系统。考察了电极扩散层制备方法、催化剂层中催化剂、Teflon-C以及Nafion液的用量等电极制备工艺条件以及空气作为氧化剂对单电池性能的影... 报道了用研制的Pt-Ru/C催化剂, 采用特殊工艺制备了膜电极, 并组装了直接甲醇质子交换膜单电池系统。考察了电极扩散层制备方法、催化剂层中催化剂、Teflon-C以及Nafion液的用量等电极制备工艺条件以及空气作为氧化剂对单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刷涂法制备电极扩散层比喷涂法好,催化剂层中催化剂的优化含量为0.6mg·cm-2,Teflon-C、Nafion液的最佳用量分别为0.3 mg·cm-2、0.5 mg·cm-2。当工作温度为80℃时,输出电压为0.3V,氧气作为阴极气体的输出电流密度为36mA·cm-2;而空气作为阴极气体的输出电流密度为22.5mA·cm-2。膜电极有效面积为9cm2的的液相进样直接甲醇/氧气燃料电池三电池电堆的最大功率为0.285W,此时输出电压为0.7V,输出电流为0.407A;而液相进样直接甲醇/空气三电池电堆的输出电压为0.635V,输出电流为0.252A时,最大功率为0.160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电极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单电池 电极 电池性能
下载PDF
烟气NO_x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14
作者 韦正乐 黄碧纯 +1 位作者 叶代启 徐雪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0-325,共6页
催化剂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的核心,其催化性能直接关系到脱硝效果的好坏。近年来,由于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引起各国环保研究工作者的关注,成为近年SCR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贵金属、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和... 催化剂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的核心,其催化性能直接关系到脱硝效果的好坏。近年来,由于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引起各国环保研究工作者的关注,成为近年SCR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贵金属、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和碳基材料催化剂的低温(低于250℃)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除NOx研究进展。其中,以碳基材料为载体的催化剂显示出良好的低温选择性和稳定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SCR 氮氧化物 碳基催化剂
下载PDF
广州市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赵建国 罗红成 +2 位作者 黄碧纯 吴军良 叶代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6-101,共6页
伴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大气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可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以源头追溯的方法,将该区域工业相关的33个VOCs排放源按照物质流动过程分为4个环节,... 伴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大气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可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以源头追溯的方法,将该区域工业相关的33个VOCs排放源按照物质流动过程分为4个环节,分析了其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008年VOCs排放总量为182 362.7t,各环节的贡献率分别为:VOCs的生产环节34.5%、储存和运输环节18.4%、以VOCs为原料的工艺环节9.9%、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环节37.2%;污染主要来自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油品储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与维修等,前12大污染源的VOCs排放量共占2008年排放总量的87.3%。2006—2008年的VOCs排放总量均超过15万t,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该研究可为"十二五"期间珠三角VOCs污染物联防联治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特征 源头追溯
下载PDF
我国印刷业VOCs污染状况与控制对策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杨利娴 黄萍 +3 位作者 赵建国 叶代启 黄碧纯 吴军良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5-131,共7页
印刷业是典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源。总结了美国、欧盟、日本的印刷行业VOCs污染控制法规、政策等,以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了我国印刷业VOCs污染状况。在以上基础上,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展印刷业VOCs污染控制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印刷业 挥发性有机物 控制措施 控制技术
下载PDF
MnO_x/MWCNTs低温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硫中毒机理 被引量:13
17
作者 罗红成 黄碧纯 +2 位作者 付名利 吴军良 叶代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175-2182,共8页
以经过浓硝酸和等离子体放电预处理后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载体,锰氧化物(MnOx)为活性组分,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MnOx/MWCNTs催化剂.利用热重分析(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程序升温还原... 以经过浓硝酸和等离子体放电预处理后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载体,锰氧化物(MnOx)为活性组分,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MnOx/MWCNTs催化剂.利用热重分析(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程序升温还原/脱附(TPR/TPD)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探讨SO2对催化剂低温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x活性的影响及SO2中毒机理.结果表明,低温下SO2对MnOx/MWCNTs催化剂活性有明显毒化作用.反应温度越高,SO2浓度越大,催化剂SCR活性下降越快.活性中心Mn原子硫酸化是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另外,催化剂表面生成硫酸铵盐以及SO2对NO吸附的抑制作用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催化剂的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选择性催化还原 二氧化硫 中毒机理
下载PDF
Zr改性MnO_x/MWCNTs催化剂的结构特征与低温SCR活性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超 刘小青 +1 位作者 黄碧纯 吴友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95-1902,共8页
以ZrO(NO3)2·2H2O为前驱体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了改性并负载MnOx制备了MnOx/ZrO2/MWCNTs催化剂.考察了Zr对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r的添加对... 以ZrO(NO3)2·2H2O为前驱体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了改性并负载MnOx制备了MnOx/ZrO2/MWCNTs催化剂.考察了Zr对催化剂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r的添加对催化剂的低温SCR活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Zr负载量为30%时,催化剂活性最佳.X射线衍射(XRD)、拉曼(Raman)光谱、透射电镜(TEM)、N2吸附-脱附的表征结果分析表明,适量的Zr改性促进了MnOx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增强金属氧化物与MWCNTs之间的作用,也能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的分析结果则显示,Zr能提高催化剂表面化学吸附氧浓度,促进Mn3+转化为Mn4+,从而使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增多,氧化还原能力增强,同时还提高了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的数量和强度,促进了NH3的吸附,是MnOx/ZrO2/MWCNTs催化剂低温SCR活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氮氧化物 锰氧化物 多壁碳纳米管
下载PDF
MnO_x/SAPO-11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低温NH_3-SCR活性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小青 李时卉 +2 位作者 孙梦婷 喻成龙 黄碧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36-1246,共11页
分别采用浸渍法、柠檬酸络合法以及沉淀法在SAPO-11分子筛上负载MnO_x,制备了一系列MnO_x/SAPO-11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低温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H_3-SCR)NO_x的性能。结果表明,沉淀法制备的负载量为20%(w)的MnO_x/SAPO-11催化... 分别采用浸渍法、柠檬酸络合法以及沉淀法在SAPO-11分子筛上负载MnO_x,制备了一系列MnO_x/SAPO-11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低温NH_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H_3-SCR)NO_x的性能。结果表明,沉淀法制备的负载量为20%(w)的MnO_x/SAPO-11催化剂表现出最优异的低温NH_3-SCR性能及N_2选择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量散射谱(EDS)、原子吸收光谱(AAS)、N_2吸附-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以及NO/O_2程序升温脱附-质谱(NO/O_2-TPD-M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及表面性质进行分析。表征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方法制备催化剂时,其表面MnO_x的存在形式和晶相结构不同。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表面存在无定型态MnO_x以及MnO_2晶型,具有较大的介孔及外表面积、更多比例的Mn^(4+)和化学吸附氧,同时表面存在对反应有利的中强酸以及强酸。因此,催化剂在低温SCR反应阶段能够生成重要中间产物NO_2,从而表现出最佳低温活性。同时,三种制备方法均能使MnO_x相对均匀分散在SAPO-11表面。SAPO-11对催化剂表面MnO_x物种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催化剂的酸性,拓宽了MnO_x的活性温度窗口,提高了催化剂的N_2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催化还原 氮氧化物 SAPO-11分子筛 沉淀法 锰氧化物
下载PDF
钒钛基SCR脱硝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盘思伟 程华 +2 位作者 韦正乐 黄碧纯 阮东亮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95,共6页
针对某燃煤电厂钒钛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催化剂失活现象,运用N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热重分析(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程序升温还原(H2-TPR)分别对新鲜催化剂和已运行30 ... 针对某燃煤电厂钒钛基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催化剂失活现象,运用N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热重分析(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程序升温还原(H2-TPR)分别对新鲜催化剂和已运行30 000h的旧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并结合SCR脱硝模拟试验考察K、Na、Ca、As等元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综合分析SCR脱硝催化剂的失活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降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活性组分流失、碱/碱土金属和砷中毒是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毒性组分中又以As影响最大,Ca、Na次之,K含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催化剂的失活,但影响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硝 选择性催化还原 催化剂失活 中毒 碱金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