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丹参片剂与黏附微丸体外释放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笑南 黎丹奇 +3 位作者 赵梦迪 杜守颖 陆洋 李鹏跃 《天津中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565-569,共5页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黏附微丸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及丹酚酸B、丹参酮ⅡA 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以6种成分为指标比较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黏附微丸体外溶出度差异。[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成复方丹参...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黏附微丸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d及丹酚酸B、丹参酮ⅡA 6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以6种成分为指标比较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黏附微丸体外溶出度差异。[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成复方丹参黏附微丸。溶出介质为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转篮法测定6种成分的体外溶出度,比较复方丹参片与黏附微丸体外溶出速率及累积溶出量。[结果]三七皂苷R1(丸剂4.02%,片剂2.19%);人参皂苷Rg1(丸剂22.31%,片剂8.73%);人参皂苷Rb1(丸剂14.33%,片剂7.69%);人参皂苷Rd(丸剂3.29%,片剂1.56%);丹酚酸B(丸剂17.41%,片剂21.70%);丹参酮ⅡA(丸剂0.34%,片剂1.17%)。溶出结果显示120 min内复方丹参片中6种成分累计溶出度基本能达到90%,相比之下黏附微丸各成分释放缓慢持久,720 min在人工肠液中仍有释放。[结论]从体外溶出实验结果分析,较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在体内停留时间长,释放速度缓慢持久,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可实现药物在体内达到缓释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黏附微丸 复方丹参片 体外溶出
下载PDF
Kalman滤波-分光光度法评价栀子缓释片的体外释放 被引量:4
2
作者 黎丹奇 杜守颖 +3 位作者 陆洋 郭懿望 马诗瑜 李鹏跃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29-1933,共5页
目的采用Kalman滤波-分光光度法对栀子缓释片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栀子提取物的紫外光谱,计算栀子缓释片中标准化学成分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度,对DPPH法所得释放曲线及其拟合方程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化学成分组体外释... 目的采用Kalman滤波-分光光度法对栀子缓释片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栀子提取物的紫外光谱,计算栀子缓释片中标准化学成分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度,对DPPH法所得释放曲线及其拟合方程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化学成分组体外释放曲线接近于Ritger-Peppas模型,为扩散-溶蚀混合机制。而且,r为0.995 3,f2为54.770 8,具有良好的相似性。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评价栀子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缓释片 体外释放 Kalman滤波-分光光度法 DPPH
下载PDF
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对黏膜刺激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梦迪 黎丹奇 +5 位作者 陈笑南 喻刚艳 白洁 李鹏跃 陆洋 杜守颖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对黏膜的刺激性。方法 (1)体外刺激性:蟾蜍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KB)、空白黏附微丸组(CL)、阳性对照组(SD)、普通复方丹参微丸组(PT)、复方丹参冰片包合黏附微丸组(BNF)、复方丹参冰片不包合黏附微丸组(NBN...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对黏膜的刺激性。方法 (1)体外刺激性:蟾蜍3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KB)、空白黏附微丸组(CL)、阳性对照组(SD)、普通复方丹参微丸组(PT)、复方丹参冰片包合黏附微丸组(BNF)、复方丹参冰片不包合黏附微丸组(NBNF),每组6只。将不同药物置于蟾蜍上颚,观察纤毛形态并记录纤毛持续运动时间(PVD),从而评价各制剂对蟾蜍纤毛的毒性;(2)体内刺激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KB)、空白黏附微丸组(CL)、普通复方丹参微丸组(PT)、复方丹参冰片包合黏附微丸组(BNF)、复方丹参冰片不包合黏附微丸组(NBNF),每组9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药剂量为2.4 g/(kg·d),空白对照组给予等质量的水,每组分为3批,分别给药1、2、4周,处死,对大鼠胃肠道黏膜分别进行肉眼观察、病理切片观察及试剂盒检测。结果 CL组、PT组、BNF组、NBNF组的纤毛持续运动时间(PVD)为(620±22.58)、(602±22.08)、(610±12.25)、(605±20.49)min,比KB组略有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制剂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制剂体内刺激性胃、肠黏膜病理切片及试剂盒检测结果均表明,空白黏附微丸及不同复方丹参微丸组灌胃给药后,未造成大鼠胃肠道黏膜出血,细胞结构变化及组织损伤。结论空白黏附制剂及3种复方丹参制剂对纤毛没有显著性刺激,连续给药1、2、4周后,未出现明显的胃、肠黏膜刺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 黏附制剂 胃肠刺激性 大鼠 蟾蜍
下载PDF
药效学结合正交试验优选参连颗粒的水提工艺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敏 杜守颖 +5 位作者 田志浩 白洁 李鹏跃 张林 黎丹奇 万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31,共5页
目的: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参连方的水提工艺,为参连颗粒的生产提供工艺参数。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提取物Ⅰ组(水提),提取物Ⅱ组(水提醇沉),提取物Ⅲ组(党参等水提醇沉,丹参等醇提),提取物Ⅳ组(党参等水提,丹参等醇提),在以大鼠... 目的: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参连方的水提工艺,为参连颗粒的生产提供工艺参数。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提取物Ⅰ组(水提),提取物Ⅱ组(水提醇沉),提取物Ⅲ组(党参等水提醇沉,丹参等醇提),提取物Ⅳ组(党参等水提,丹参等醇提),在以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颤动的总时间为指标考察不同提取工艺路线的基础上,采用HPLC测定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8 min,86%B;18~30 min,86%~72%B;30~40 min,72%~65%B;40~50 min,65%~60%B;50~55 min,60%~40%B;55~60 min,40%~86%B;60~65 min,86%B),流速1.0 mL·min^(-1),芍药苷检测波长230 nm,甘草苷和甘草酸检测波长237 nm。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溶剂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3种成分含量的影响,利用综合评分法优选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3次,分别加10,8,8倍量水提取1.5 h;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提取量分别为22.88,15.17,13.54 mg·g^(-1)。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参连颗粒的生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连方 水提工艺 综合评分 芍药苷 甘草苷 甘草酸 心肌缺血再灌注
原文传递
三七总皂苷联合奥扎格雷钠对血栓素A2合成酶的抑制作用及相互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武慧超 白洁 +4 位作者 黎丹奇 王振 田志浩 杜守颖 陆洋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93-1695,共3页
目的:探讨单独使用三七总皂苷、奥扎格雷钠及两者合用(5∶1,2∶1,1∶1)后对大鼠血清中血栓素A2(TXA2)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对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三七总皂苷、奥扎格雷钠及两者合用药液后于不同时间点大鼠眼眶取血,加入大鼠TXA2酶联免... 目的:探讨单独使用三七总皂苷、奥扎格雷钠及两者合用(5∶1,2∶1,1∶1)后对大鼠血清中血栓素A2(TXA2)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对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三七总皂苷、奥扎格雷钠及两者合用药液后于不同时间点大鼠眼眶取血,加入大鼠TXA2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采用酶标仪测定大鼠血清中TXA2含量。结果:注射三七总皂苷、奥扎格雷钠组及合用各组大鼠血清中TXA2含量均有所下降(P<0.05),且合用组(5∶1)和(2∶1)效果优于合用组(1∶1);另外奥扎格雷钠组在4h时TXA2的含量已恢复到与正常组一样的水平。结论:三七总皂苷对TXA2酶有抑制作用,三七总皂苷与奥扎格雷钠不同的配比亦对TXA2酶有抑制作用,两者联用后可持续平稳的发挥抑制作用,提高疗效,降低用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奥扎格雷钠 血栓素A2 酶标仪
原文传递
不同处方复方丹参黏附微丸黏附性能的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振 陈笑南 +8 位作者 黎丹奇 杜守颖 陆洋 白洁 李鹏跃 王承 田志浩 张林 武慧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45-948,共4页
目的考察不同处方复方丹参黏附微丸的黏附性能,从而筛选出黏附性能较为合适的处方。方法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100M(HPMCK100M)、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制备不同处方的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并对其黏附性能进行测定。体外黏附性能的测定... 目的考察不同处方复方丹参黏附微丸的黏附性能,从而筛选出黏附性能较为合适的处方。方法以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100M(HPMCK100M)、卡波姆为黏附材料,制备不同处方的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并对其黏附性能进行测定。体外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最小剥离力法即测定黏附微丸与猪小肠的剥离力,组织残留法即测定微丸在猪小肠的滞留数。体内黏附性能的测定采用了直接灌胃法,通过测定微丸在小肠各部位的滞留数目,计算其黏附指数。结果组织残留法试验结果在相同时间内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残留数目较黏附材料占比30%的微丸多,最小剥离力法试验结果表明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最小剥离力较大,同组织残留法结果一致。体内黏附试验显示黏附材料占比40%的微丸其黏附指数较小,但在胃中有一定的滞留。结论当黏附材料总占比一致时,各处方之间黏附性能并没有显著性差异,黏附材料增加时其黏附性能也会增加,但会增加在胃中的滞留时间,可能会破坏方中的有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黏附微丸 不同处方 黏附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