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黎庆梅 韦建瑞 +3 位作者 洪介民 陈辉 郭壮波 李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的变化。结果: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P<0.05)。抽血后10min和30minPAC-1和CD62P测定值分别相差2.7%和3.5%。且抽血后在不同的活化水平下重复检测多次,结果重复性好,其变异系数(CV)<5%。结论:在室温,枸橼酸钠抗凝条件下,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宜在30min内对采集血液免疫荧光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CD62P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EB病毒DNA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黎庆梅 陈辉 庄碧英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3期1423-1424,共2页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EB病毒(EBV)DNA定量的临床应用,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检测血浆和PBMC中EBV DNA含量的差别,并研究EBV阳性患者的病种分布特点。方法应用罗氏Light 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检...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EB病毒(EBV)DNA定量的临床应用,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检测血浆和PBMC中EBV DNA含量的差别,并研究EBV阳性患者的病种分布特点。方法应用罗氏Light Cycler荧光定量PCR仪检测375例患者PBMC中EBV DNA含量,所有阳性患者均用血浆进行复查,比较其差别,并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结果检测PBMC中EB阳性标本35例,阳性率为9.3%。阳性患者中鼻炎13例,鼻咽癌4例,鼻息肉4例,肺炎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取阳性标本检测其血浆游离EB DNA,33例阳性,其拷贝数低于相应标本中PBMC中的拷贝数。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BMC和血浆中EB DNA准确,快速,在确诊EBV感染相关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检测PBMC中EB DNA可能更优于检测血浆中EB 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聚合酶链反应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t-PSA、f-PSA和FPSAR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黎庆梅 刘敏 俞纯山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44-54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和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比值(FPSAR)对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使用雅培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用微粒子酶免疫...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和游离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比值(FPSAR)对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使用雅培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41例正常人群和经临床确诊的49例PCa和124例BPH患者血清中的t-PSA、f-PSA,并计算FPSAR。结果49例PCa患者和124例BPH患者中,PCa组和BPH组的t-PSA、f-PSA、FPSAR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有5例PCa和46例BPH患者位于诊断灰区(PSA介于4—10μg/L时)。此PCa组和BPH组的t-PSA、f-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FPSAR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在诊断灰区内的患者,FPSAR因其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有助于PCa与BPH的鉴别诊断。若将t-PSA≥20μg/L,f-PSA≥5μg/L,FPSAR〈0.1作为PCa的诊断标准,则诊断的特异性高达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特异抗原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
下载PDF
广州市2020年不同人群HIV抗体确证结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黎庆梅 吴昊 +2 位作者 梁彩云 江雪霞 刘薇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26-30,共5页
目的:分析2020年广州市HIV抗体检测阳性样本的确证检测结果,了解确证样品的来源分布,感染人群的人口学特征等流行病学信息,为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对2020年广州市各HIV初筛实验室收集的阳性送确证样品采用酶... 目的:分析2020年广州市HIV抗体检测阳性样本的确证检测结果,了解确证样品的来源分布,感染人群的人口学特征等流行病学信息,为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对2020年广州市各HIV初筛实验室收集的阳性送确证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B)方法进行复检,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和结果判定。结果:3719份HIV抗体检测阳性血清样品中,确证阳性2397份,占64.5%;确证结果为不确定的样品110份,占3.0%;阴性1212份,占32.6%。确证样品主要来源为一般医疗机构,占84.67%(3149/3719),不同来源样品的确证阳性结果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确证阳性率最高为疾控中心、羁押及戒毒人员和健康关爱中心,确证阳性率分别是90.5%(258/285)、85.5%(47/55)和82.0%(91/111),最低为采供血机构(49.6%,59/119)。确证HIV-1阳性人群中男性占86.9%(2082/2397),平均年龄(39.4±14.4),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为主,占71.2%(1707/2397),职业以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和农民、民工和工人为主,占76.9%,婚姻状况以未婚占比最高,为48.1%(1152/2397),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占比最高(P<0.05)。结论:医疗机构是本地尽早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的主要场所,在医院性病门诊开展VCT服务,有利于早期发现感染者,尤其如今艾滋病感染人群已经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应加强对一般人群的检测力度,及早发现病例,减少HIV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1抗体 确证试验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原文传递
应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血小板计数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黎庆梅 梁彩云 +3 位作者 江雪霞 高凯 麦惠霞 吴昊 《实用医技杂志》 2019年第4期416-417,共2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计数血小板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与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并与(参考方法)手工法进行比较。结果 3种方法计数血小板均有相关性(P<0.01),血小板计数在(1~300)×10~9/L相关系数>0.97,血小板计数在(...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计数血小板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与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并与(参考方法)手工法进行比较。结果 3种方法计数血小板均有相关性(P<0.01),血小板计数在(1~300)×10~9/L相关系数>0.97,血小板计数在(1~100)×10~9/L较低范围时,相关系数(r)>0.95。与参考方法比较,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2种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7,血小板<100×10~9/L时,相关系数为0.95、0.86。结论 FCM计数血小板优于电阻抗法,特别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流式细胞术 低血小板症
下载PDF
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及C4水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黎庆梅 罗远芳 刘薇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24期24-25,共2页
目的:分析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及C4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上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SLE患者70例(SLE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分为活动组(n=36)和缓解组(n=3... 目的:分析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及C4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上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SLE患者70例(SLE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LE疾病活动评分(SLEDAI)分为活动组(n=36)和缓解组(n=34),另选同期健康人员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及C4检测。结果:SLE组患者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补体C3及C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活动组患者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缓解组,补体C3及C4水平均明显低于缓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598,P<0.01);补体C4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649,P<0.01)。结论:抗双链DNA抗体、补体C3及C4与SLE疾病活动度密切相关,活动期SLE患者补体C3、C4显著降低,可作为SLE病情活动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双链DNA抗体 补体C3 补体C4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肺癌及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7
作者 黎庆梅 陈辉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8期1263-1264,共2页
目的探讨化疗对肺癌及乳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15例肺癌及5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化疗前后恶性肿瘤组抑制性T淋巴细胞(T_s)百分率升高,而辅助性T淋巴细胞... 目的探讨化疗对肺癌及乳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15例肺癌及5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化疗前后恶性肿瘤组抑制性T淋巴细胞(T_s)百分率升高,而辅助性T淋巴细胞(T_h)百分率降低,T辅助/T抑制(T_h/T_s)比值显著降低;与化疗未缓解组比较,化疗缓解组T_s百分率所占比例下降,而Th细胞百分率及T_h/T_s比值上升。结论肺癌及乳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化疗缓解后细胞免疫功能有所改善,但仍低于正常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化疗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血小板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黎庆梅 陈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年第22期2821-2824,共4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各异,其冠状动脉却具有非...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许多患者的临床症状各异,其冠状动脉却具有非常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血小板的激活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的测定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患者动脉内血栓斑块不稳定性情况、血栓栓塞风险性、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和反应性以及患者对溶栓药物治疗的反应性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血小板标志物在早期预警血管病变和ACS的发生及其疗效观察方面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标志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芪苈强心胶囊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1
9
作者 李强 郭壮波 +1 位作者 黎庆梅 郭顺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9-1122,共4页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对照胶囊和芪苈强心胶...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对照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下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量患者6 min步行距离(6-MWT),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心衰患者的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随着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增加而明显升高;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患者LVEDD和LVESD均缩小,LVEF明显提高,6-MWT明显增长,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上指标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APN和NT-proBNP水平,明显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苈强心胶囊 冠心病 心力衰竭 脂联素 心功能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文超 韦建瑞 +3 位作者 蒋作锋 黎庆梅 张锐 郭壮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及其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前后的全血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PAC-1)的表达率,采用自身对照分析阿司匹林对血...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及其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前后的全血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PAC-1)的表达率,采用自身对照分析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影响。结果:冠心病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PAC-1、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为(10.4±6.2)%和(10.7±7.1)%,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以阿司匹林为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后CD62p、PAC-1的表达率下降至(4.3±2.1)%和(4.9±2.4)%(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CD62p和PAC-1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和特异指标,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CD62P PAC-1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韦建瑞 李彪 +2 位作者 黎庆梅 郭壮波 吴沃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32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PAC-1或CD62P的表达率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最显著。治疗前,治疗第7、14天A组和B组同期的PAC-1、CD62P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相同治疗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NSTE-ACS患者,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近期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相似,且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洛他唑 氯吡格雷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膜糖蛋白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云松 何井华 +1 位作者 戴丽冰 黎庆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45-1147,共3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vessel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及体外形成血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系,二次离心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将细胞分为...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vessel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及体外形成血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细胞系,二次离心法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将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以含5%、10%、20%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条件培养液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XTT)法测定HUVECs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体外成管实验检测细胞形成血管的能力。结果:富血小板血浆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形态饱满、密度增大;XTT比色法显示各浓度实验组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S期细胞明显增多(P<0.01);体外成管实验显示实验组细胞能形成完整的管状结构,小管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小管形成结构不完整、面积小于实验组(P<0.05)。结论:PRP能在体外明显促进HUVECs的增殖及形成毛细血管腔,在组织再生或修复过程中可能发挥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血管形成
下载PDF
分娩方式、胶原代谢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茜 王孝忠 +1 位作者 黎庆梅 黄惠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2期33-35,3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和胶原蛋白特异性代谢产物吡啶酚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行产前检查、分娩并分娩后复查的产妇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和胶原蛋白特异性代谢产物吡啶酚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行产前检查、分娩并分娩后复查的产妇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4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尿吡啶酚的浓度。结果①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的总发生率为15.9%(13/82),其中阴道分娩组为26.2%(11/42),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0%(2/40),阴道分娩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发生尿失禁、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是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③产后6~8周尿吡啶酚/肌酐值:阴道分娩组为(24.61±2.27)nmol/mmol,选择性剖宫产组为(22.11±3.55)nmol/mmol,阴道分娩组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尿吡啶酚的浓度较选择性剖宫产产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分娩方式 胶原代谢 尿吡啶酚
下载PDF
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与阴道局部Th17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邓敏端 黎庆梅 兰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滴虫性阴道炎(TV)、细菌性阴道病(BV)阴道局部Th17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与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4月就诊及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分为VVC组(27例)...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滴虫性阴道炎(TV)、细菌性阴道病(BV)阴道局部Th17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与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4月就诊及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妇女,分为VVC组(27例)、RVVC组(20例)、TV组(20例)、BV组(20)、对照组(20例)。留取阴道灌洗液,采用ELISA法检测其IL-17AF和IL-23浓度。结果 1各组间阴道灌洗液中IL-17AF表达水平:RVVC组与VVC组明显高于TV组、BV组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RVVC组与VV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TV组、BV组及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也没有显著性(P>0.05)。2各组间阴道灌洗液中IL-23的表达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局部IL-17AF可能在人体抵抗假丝酵母菌的急性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可能不是影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Th17细胞在滴虫性阴道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方面的作用可能是极为有限的。在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中,阴道局部IL-23可能不是Th17细胞作用的主要调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滴虫性阴道炎 细菌性阴道病 Th17细胞
下载PDF
灵芝三萜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洪介民 黎庆梅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83-285,共3页
目的探讨灵芝三萜对人淋巴细胞活化时CD69和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灵芝三萜分别培养6h和72h后,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四色荧光标记抗体,分析T淋巴细胞的活化。结果灵芝三萜对T淋巴细胞的CD69表达有促进作用,以10μg/mL... 目的探讨灵芝三萜对人淋巴细胞活化时CD69和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灵芝三萜分别培养6h和72h后,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四色荧光标记抗体,分析T淋巴细胞的活化。结果灵芝三萜对T淋巴细胞的CD69表达有促进作用,以10μg/mL的浓度对CD3CD4亚群上CD69的表达最明显(P<0.05);10μg/mL和20μg/mL两个浓度促进T细胞表达HLA-DR(P<0.05),对CD3CD4亚群上HLA-DR表达促进更显著(P<0.01);同时灵芝三萜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无显著影响。结论适当浓度的灵芝三萜能促进人T淋巴细胞的活化,主要是促进CD3CD4亚群的活化,对HLA-DR表达的作用超过对CD69的作用,而对细胞亚群的比例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三萜 T淋巴细胞 CD69 HLA—DR
下载PDF
CFSE标记细胞的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洪介民 黎庆梅 +1 位作者 吕海峰 林之瑜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41-543,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CFSE标记细胞效果的多种因素。方法用不同配制时间、不同浓度的CFSE标记不同浓度的HL60细胞、MCG803细胞以及人淋巴细胞。结果配制的CFSE在存放2年以后标记率下降12.32%;在10μmol/L范围内细胞标记率与CFSE浓度成正比... 目的探讨影响CFSE标记细胞效果的多种因素。方法用不同配制时间、不同浓度的CFSE标记不同浓度的HL60细胞、MCG803细胞以及人淋巴细胞。结果配制的CFSE在存放2年以后标记率下降12.32%;在10μmol/L范围内细胞标记率与CFSE浓度成正比;低浓度细胞的标记率比高浓度的更高;同等条件下HL60细胞的标记率高于MCG803细胞;细胞的异质性使同一群细胞的标记率发生差异;散点图比直方图更适合CFSE标记细胞的传代分析。结论2.5~5μmol/L的CFSE是理想的标记浓度,10^6/mL是合适的标记细胞浓度。均一的细胞是高质量标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E 荧光染料 流式细胞术 细胞标记
下载PDF
灯盏花、丹参液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辉 邵跃斌 +1 位作者 黎庆梅 段朝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年第21期1-5,共5页
目的通过对灯盏花素、丹参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抑制作用观察,分析血小板相关活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中医优选活血化瘀药物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法分析灯盏花素、丹参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指标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 目的通过对灯盏花素、丹参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抑制作用观察,分析血小板相关活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中医优选活血化瘀药物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法分析灯盏花素、丹参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指标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抑制的变化。结果灯盏花素、丹参对ADP活化的血小板膜表面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血小板内P-选择素(CD62P)表达都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丹参能显著抑制PAC-1和CD62P两者的表达;灯盏花素抑制PAC-1表达的作用显著,但对CD62P表达的抑制较小。结论与灯盏花素相比,丹参是一种较强的抗血小板活化药物,既可抑制PAC-1的表达而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又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而降低其促凝血活性,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 流式细胞术 丹参 灯盏花素
下载PDF
XE-5000血细胞分析仪MCV和RDW对血小板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江雪霞 陈辉 黎庆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5期107-108,共2页
目的讨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Sysmex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采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对处于不同范围内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样本进行分组,并分别用电阻抗法和荧光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其值分别... 目的讨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SysmexXE-5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采用XE-5000血细胞分析仪对处于不同范围内平均红细胞体积的样本进行分组,并分别用电阻抗法和荧光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其值分别为(PLT-I)和(PLT-O),两者的血小板数相比较,再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CV≥80fL时,电阻法和光学法血小板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fL≤MCV<80fL时,电阻法和光学法血小板测定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70fL时,电阻抗法和荧光法血小板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70fL≤MCV<80fL、RDW>0.15时,电阻抗法和荧光法血小板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RDW<0.15时电阻法和光学法血小板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MCV<70fL或者70fL≤MCV<80fL、RDW>0.15时,血小板应该采用光学法检测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平均红细胞体积 红细胞分布宽度 影响
下载PDF
血清HBV-DNA与HBV标志物定量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伍敏仪 陈琳磊 +2 位作者 黎庆梅 何雅军 卢小卓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8期1248-1249,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与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HBV-M)定量检测的相关性。方法对200例乙肝患者血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ECLIA)检测HBV-M含量,并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与乙型肝炎血清免疫标志物(HBV-M)定量检测的相关性。方法对200例乙肝患者血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ECLIA)检测HBV-M含量,并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V-DNA含量与HBeAg、HBeAb成正相关(r=0.537,r=0.531),与HBsAg成负相关(r=-0.456),与HBcAb无相关关系。乙肝患者在HBV-DNA不同含量分组(<103、103、104、105、≥106)中,随着HBV-DNA含量增加,HBsAg+/HBeAg+/HBcAb+(大三阳)患者HBsAg含量减少,HBeAg含量升高,当HBV-DNA>104时,HBeAg随着HBV-DNA增加而高水平维持,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HBsAg+/HBeAb+/HBcAb+(小三阳)患者HB-sAg含量在同组间均比大三阳患者高,HBeAb含量变化与大三阳患者HBeAg变化相同。结论 HBV-DNA与HBeAg、HBeAb、HBsAg具有一定相关性,HBV-M定量检查可指示病人传染性强弱,但尚不是最可靠的指标,同时联合检测HBV-M和HBV-DNA可以对病情跟踪监测,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DNA HBV-M 电化学免疫发光法(ECLIA)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表达在肾衰患者结肠透析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尹海燕 李青 +3 位作者 莫靖梧 孙鹰 黎庆梅 沈仁丽 《广州医药》 2007年第4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自制灌肠液结肠透析对延缓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方法选择合格的病例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分为二组,每组30例,观察3个月。对照组:常规结肠透析机治疗。治疗组:护肾方结肠透析机... 目的探讨自制灌肠液结肠透析对延缓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方法选择合格的病例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分为二组,每组30例,观察3个月。对照组:常规结肠透析机治疗。治疗组:护肾方结肠透析机治疗。结果护肾方结肠透析机治疗途径治疗可以减少慢性肾衰患者24 h尿蛋白排泄及增加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肌酐,使慢性肾衰病人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表达下调。结论护肾方结肠透析途径治疗对慢性肾衰患者肾脏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部分下调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表达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肾方结肠透析机 慢性肾衰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