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后延迟皮瓣法外耳再造术中异位耳垂的处理
1
作者 王玉婷 丁卫 +2 位作者 张博 李高峰 龙希任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1-13,共3页
目的:耳后延迟皮瓣法外耳再造术中创新应用“Z”成形术和“Y-V”推进术处理残耳组织形成耳垂的效果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9月的20例小耳畸形患者,在耳后延迟皮瓣法外耳再造术中,根据对侧耳垂位置设计患侧耳垂位置,将异位耳垂... 目的:耳后延迟皮瓣法外耳再造术中创新应用“Z”成形术和“Y-V”推进术处理残耳组织形成耳垂的效果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9月的20例小耳畸形患者,在耳后延迟皮瓣法外耳再造术中,根据对侧耳垂位置设计患侧耳垂位置,将异位耳垂运用不规则“Z”成形或者不规则“Y-V”推进进行异位耳垂位置调整,最大限度地利用残耳组织形成柔软饱满又真实的耳垂。结果:20例患者异位耳垂移位后,耳垂血运良好,再造耳耳垂存活良好,无破溃;所有患者随访2个月~2年,再造耳与健侧耳位置基本对称,利用残耳形成的耳垂形态自然。结论:运用不规则“Z”成形术或者不规则“Y-V”推进耳后延迟皮瓣法外耳再造术中异位耳垂的处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耳再造 异位耳垂 耳后延迟皮瓣法 小耳畸形 不规则“Z”成形术 不规则“Y-V”推进术
下载PDF
内切口骨膜下平面剥离眶隔脂肪下置矫治泪沟型睑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杨 李高峰 +3 位作者 许素琪 张博 丁卫 龙希任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3,共3页
目的:探索内切口骨膜下平面剥离眶隔脂肪下置治疗泪沟型睑袋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治疗泪沟型睑袋116例,采取激光下睑结膜切口,于眼轮匝肌深面及眶隔浅面之间分离,直至弓状缘,10W超脉冲激光打开弓状缘眶骨膜,在骨膜下... 目的:探索内切口骨膜下平面剥离眶隔脂肪下置治疗泪沟型睑袋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治疗泪沟型睑袋116例,采取激光下睑结膜切口,于眼轮匝肌深面及眶隔浅面之间分离,直至弓状缘,10W超脉冲激光打开弓状缘眶骨膜,在骨膜下平面向下剥离至泪沟下缘,约10~15mm,将膨出的眶隔脂肪向下平铺于眶骨表面,末端缝合固定于骨膜及深筋膜最远端。结果:随访6个月,110例表示满意,睑袋及泪沟获得完全矫正;5例表示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术后无血肿、睑外翻、下睑退缩、下睑凹陷、下睑不平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切口骨膜下平面剥离眶隔脂肪下置治疗泪沟型睑袋,是一种良好的睑袋整形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袋 泪沟 眶隔脂肪 内切口 下睑成形术
下载PDF
眶隔法重睑成形术修复重睑术后肉条眼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高峰 龙希任 +4 位作者 张博 丁卫 朱轶 符安琪 刘小加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探讨眶隔法重睑成形术修复重睑术后肉条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的重睑术后肉条眼行修复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眶隔法重睑成形术进行肉条眼的修复,术中彻底松解瘢痕粘连,去除肌肉下层疏... 目的探讨眶隔法重睑成形术修复重睑术后肉条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的重睑术后肉条眼行修复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眶隔法重睑成形术进行肉条眼的修复,术中彻底松解瘢痕粘连,去除肌肉下层疏松脂肪筋膜组织,水平剪开眶隔,将剪开眶隔的下部以其与上睑提肌筋膜的融合处为蒂,向下翻转下置,与下方眼轮匝肌上缘及其后方睑板前筋膜缝合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重睑形态及肉条、凹陷变化情况并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共纳入51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49例,年龄21~61岁,均为双侧肉条眼;1次术后37例,2次术后11例,3次术后3例;静态性肉条眼41例,动态性肉条眼10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均于术后7 d拆线,伤口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的治疗效果评价:满意41例(满意率为80.4%),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2例。2例不满意者大小眼比较明显,小眼侧均存在轻度上睑下垂,在术后半年经矫正上睑下垂后效果基本满意。结论眶隔法重睑成形术利用眶隔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矫正重睑术后肉条眼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成形术 修复 眼睑 眶隔 睑板前筋膜 肉条眼
原文传递
眶隔法重睑成形术手术前后睑板前脂肪筋膜层组织结构差异临床超声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倩 龙希任 +2 位作者 罗由琦 符安琪 李高峰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 探究眶隔法重睑成形术睑板前组织结构的变化。方法 纳入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行眶隔法重睑成形术治疗110例先天性单睑患者,招募同样数量先天性重睑志愿者。眶隔法重... 目的 探究眶隔法重睑成形术睑板前组织结构的变化。方法 纳入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行眶隔法重睑成形术治疗110例先天性单睑患者,招募同样数量先天性重睑志愿者。眶隔法重睑成形术患者术前为A组,术后6个月为B组,先天性重睑志愿者为C组。通过超声观察眶隔法重睑成形术术前、术后与先天性重睑的睑板前脂肪筋膜层组织结构差异。结果 超声观察显示,3组睑板前脂肪筋膜层均分为两层,分别是浅面的疏松脂肪筋膜层和深面的致密筋膜层。3组致密筋膜层紧贴睑板表面且非常薄。疏松脂肪筋膜层厚度: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眶隔法重睑成形术的患者术后效果评价:满意98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3例。结论 眶隔法重睑成形术术后睑板前脂肪筋膜层组织结构接近先天性重睑的睑板前脂肪筋膜层组织结构,提示眶隔法重睑成形术能够改变睑板前组织结构,使之接近先天性重睑,是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解剖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睑成形术 睑板前脂肪筋膜层 超声观察 眶隔 结构差异性
原文传递
肿泡眼的眶隔法重睑成形术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高峰 符安琪 +3 位作者 丁卫 张博 龙希任 刘小加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眶隔法重睑成形术处理肿泡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对121例肿泡眼患者,先按常规法行切口设计并画线,按设计线去除多余的皮肤、眼轮匝肌和肌肉下脂肪,显露眶隔;切口下方保留肌皮瓣,去除... 目的探讨眶隔法重睑成形术处理肿泡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对121例肿泡眼患者,先按常规法行切口设计并画线,按设计线去除多余的皮肤、眼轮匝肌和肌肉下脂肪,显露眶隔;切口下方保留肌皮瓣,去除疏松脂肪筋膜,保留致密的睑板前筋膜;切口上方沿肌肉缘横向剪开眶隔,去除膨出的眶隔脂肪,修薄肌肉下脂肪层;将剪开眶隔的下部以其与上睑提肌腱膜的融合处为蒂,向下翻转下置,与下方眼轮匝肌上缘及其后方睑板前筋膜缝合固定;缝合皮肤、肌肉、眶隔(睑板前筋膜)、肌肉、皮肤。结果本组121例患者获随访6~12个月。满意109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3例;3例不满意者经再次修复后基本满意。结论眶隔法重睑成形术是处理肿泡眼的一种良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睑成形术 眶隔 眶隔法重睑成形术 肿泡眼
原文传递
两种低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额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博 邹勃生 +3 位作者 李高峰 丁卫 罗明灿 龙希任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680-683,共4页
目的 观察两种低浓度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额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额纹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A组和B组分别采用20 U/ml和10 U/ml浓度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额部,每点注射0.1 ml;观察两组... 目的 观察两种低浓度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额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自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额纹患者平均分为A、B两组,A组和B组分别采用20 U/ml和10 U/ml浓度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额部,每点注射0.1 ml;观察两组的疗效、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60例患者均经过1次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并随访6个月。A组在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均高于B组,而B组在治疗有效率、满意率方面均高于A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药物中毒、过敏及严重并发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额纹均有疗效,但B组的治疗浓度可获得更自然的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纹 低浓度 A型肉毒毒素
原文传递
MRSA感染性创面菌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许素琪 李高峰 +2 位作者 丁卫 张博 龙希任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272-1276,1282,共6页
目的探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性创面与创面旁菌种组成的差异并寻找可能的有益菌,为从皮肤微生态角度治疗MRSA感染性创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湖南省人民医院MRSA感染性创面及创面旁的皮肤样本,其中创面部位样本22份为D... 目的探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性创面与创面旁菌种组成的差异并寻找可能的有益菌,为从皮肤微生态角度治疗MRSA感染性创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湖南省人民医院MRSA感染性创面及创面旁的皮肤样本,其中创面部位样本22份为D组,创面旁样本11份为N组,提取样本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6SrRNA基因V3-V4区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根据Alpha多样性分析,D组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N组(Z=62,P=0.0238;Z=66,P=0.0359;Z=30,P=0.0002),而Simpson指数明显高于N组(Z=211,P=0.0003)。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2组皮肤菌群组成具有差异,表明分组合理(R=0.5843、0.4673,P=0.0010)。D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及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丰度显著性升高(Z=213,P=0.0005;Z=48.5,P=0.0048),其他常驻菌群均下降。N组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均值较D组高(Z=38,P=0.0008)。结论MRSA感染性创面的菌群结构较创面旁组具有一定变化,Lactobacillus为皮肤有益菌,可能对创面的恢复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菌群 创面 16SrR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