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云 方彩云 +2 位作者 龚坤雪 柏诗玉 王高法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EC)保育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妇科进行治疗的102例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30)和未复发组(n=72),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EC)保育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妇科进行治疗的102例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30)和未复发组(n=72),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C保育治疗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两组体重指数(BMI)≥24kg/m^(2)、病灶大小≥2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OLE超突变型、CN-H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病灶大小≥2 cm、CN-H型是EC保育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BMI≥24 kg/m^(2)、病灶大小≥2 cm和CN-H型是EC患者保育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保育治疗 分子分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中错配修复蛋白与ER、PR、p53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黄银银 方彩云 +5 位作者 柏诗玉 龚坤雪 赵锐 李肖肖 王云 陈修文 《中国性科学》 2023年第2期72-76,共5页
目的 通过分析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蛋白与ER、PR及p5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确诊的2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 目的 通过分析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蛋白与ER、PR及p5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确诊的2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肿瘤组织进行MMR蛋白、ER、PR及p53检测,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2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的缺失率为18.6%(42/226),ER及PR的阴性表达率分别为6.6%(15/226)、11.9%(27/226),p53突变型表达率为59.7%(135/226)。MMR蛋白缺失在肿瘤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脉管浸润(LVSI)及术后辅助治疗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突变型表达多为非子宫内膜样腺癌,且多为高级别子宫内膜癌(P<0.05)。ER与PR的表达呈正相关,ER阴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术后辅助治疗相关(P<0.01),而PR阴性表达还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LVSI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53突变型在ER阴性且PR阴性的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率高(P<0.05)。结论 MMR、ER、PR和p53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变程度相关,在ER和PR阴性表达时,MMR蛋白缺失和p53突变型表达率高提示预后不良,可以通过监测免疫组化结果进行术前手术范围的选择、术后预后的判断并予以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错配修复蛋白 ER PR P53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探索肿瘤突变负荷及差异基因与卵巢癌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柏诗玉 方彩云 +4 位作者 龚坤雪 黄银银 赵锐 王云 李肖肖 《中国性科学》 2023年第8期76-82,共7页
目的 分析肿瘤突变负荷(TMB)及基因差异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依据TMB背景下获取免疫细胞浸润分布情况分析其对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卵巢癌患者体细胞突变数据、基因转录组数据及临床信... 目的 分析肿瘤突变负荷(TMB)及基因差异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依据TMB背景下获取免疫细胞浸润分布情况分析其对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卵巢癌患者体细胞突变数据、基因转录组数据及临床信息,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生存分析及差异分析,采用非负矩阵分解CIBERSORT算法确定免疫细胞与TMB亚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卵巢癌体细胞突变数据下载的样本,其中突变种类最多的为错义突变;变异类型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占比最大。单核苷酸变异种类(SNV)中的C>T转换最多,C>A次之;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为TP53,其次为TTN,但二者是否突变与生存时间无关(P=0.921、0.431);BRAC1是否突变与生存时间无关(P=0.110);TMB水平与卵巢癌总生存时间无关(P=0.053),与无进展生存时间相关(P=0.007)。高TMB组与低TMB组之间筛选出5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是AGR3、IGSF23、ALDH1A2、GNAO1、FCRL6;其中IGSF23为上调基因(在差异分析中发现,在高TMB水平下,IGSF23呈现高表达),其余4个为下调基因。对已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存分析:ALDH1A2与总生存时间相关(P=0.048);AGR3及IGSF23与无进展生存相关(P=0.037、0.024)。对两组之间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占比进行差异分析,发现活跃B细胞及活跃自然杀伤细胞在低TMB组中占比更高(P<0.05),M0、M1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在高TMB组中占比较高,M2巨噬细胞在低TMB组中占比较高。结论 TMB与卵巢癌的预后存在相关性,高TMB能够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IGSF23的表达水平可能更好地作为卵巢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M1巨噬细胞在卵巢癌中的抗肿瘤作用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肿瘤突变负荷 预后 生存分析
下载PDF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子宫肌瘤消融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锐 张逸群 +2 位作者 黄银银 龚坤雪 方彩云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16期66-69,共4页
目的 探究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消融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5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妇科HIFU治疗中心因子宫肌瘤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的2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治疗消融... 目的 探究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消融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5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妇科HIFU治疗中心因子宫肌瘤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的2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治疗消融率,依据患者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的消融效果分为不满意消融(消融率<70%)组(A组)和满意消融(消融率≥70%)组(B组),不满意消融组患者96例、满意消融组患者1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资料,分析影响子宫肌瘤消融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肌瘤的类型、术中有无团块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体重情况、子宫体位置、有无手术瘢痕、治疗强度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子宫肌瘤类型与术中是否出现团块对患者子宫肌瘤消融率有影响(均P<0.05),高强度聚焦超声术前年龄、BMI情况、子宫体位置、术前有无手术瘢痕、治疗强度与子宫肌瘤消融率无影响(均P>0.05)。结论 子宫肌瘤的类型、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术中有无团块出现会对子宫肌瘤消融率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可能提高消融率,进而提高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子宫肌瘤 消融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不同治疗方法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龚坤雪 方彩云 张志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1年第19期4442-4445,共4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7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共182例CSP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4组,A组(甲氨蝶呤+宫腔镜下电吸人流)、B组(米非司酮+宫腔...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7年8月1日-2019年7月31日共182例CSP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4组,A组(甲氨蝶呤+宫腔镜下电吸人流)、B组(米非司酮+宫腔镜电吸人流)、C组(经腹剖宫产切口妊娠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及D组(宫腔镜腹腔镜联合妊娠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再根据CSP的类型将A组分为A1组(Ⅰ型)和A2组(Ⅱ型),B组分为B1组(Ⅰ型)和B2组(Ⅱ型),C组分为C1组(Ⅱ型)和C2组(Ⅲ型),比较几组的一般情况和术后情况,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评价。结果 A、B、C及D组的年龄、孕次、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停经时间及妊娠包块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口较薄处厚度和术前血清hC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1.07)mm vs.(4.19±1.35)mm vs.(1.06±1.81)mm vs.(0.00±0.00)mm;(76 564.83±68 375.70)IU/L vs.(64 591.50±77 901.38)IU/L vs.(33 559.86±34 759.05)IU/L vs.(2 141.01±724.08)IU/L,P<0.05],术后情况中术后血清hCG、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与A2两组在剖宫产次数、术后hCG及切口较薄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与B2两组剖宫产次数、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术前hCG、切口较薄处厚度及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可以根据切口较薄处厚度、术前血清hCG选择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案术后血清hCG、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均不相同,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CSP患者即使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案,术后情况也不相同,Ⅰ型和Ⅱ型CSP可采用药物联合宫腔镜下电吸人流术,Ⅲ型可根据病情选择经腹剖宫产切口妊娠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或者宫腔镜腹腔镜联合妊娠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 回顾性分析 治疗
原文传递
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龚坤雪 方彩云 +1 位作者 柏诗玉 黄银银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70-172,177,共4页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妇产中心2017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抽样...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妇产中心2017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抽样选取同时期收治的95例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不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以及术后情况。结果:年龄>60岁、恶性肿瘤、合并高血压、手术时长>3 h、开腹手术、术后使用止血药物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DVT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恶性肿瘤、术后使用止血药物是影响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恶性肿瘤、合并高血压、手术时长>3 h、开腹手术、术后使用止血药物的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更容易发生DVT,其中,恶性肿瘤、术后使用止血药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并做好预防措施、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慎用止血药物等都可以有效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盆腔手术 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