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探讨烧伤酊治疗烧烫伤的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龚福恺 马小春 +3 位作者 杨肖 焦敏 于鲁海 吴建华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 以网络药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烧伤酊治疗烧烫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P)及中药系统药理... 目的 以网络药理学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烧伤酊治疗烧烫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P)及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筛选烧伤酊(榆树皮、黄柏或关黄柏)的相关靶点及其活性成分,采用UniProt数据库标准化靶点,并利用Cytoscape可视化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在数据库Gene Cards中检索与烧烫伤有关的基因,利用数据库STRING构建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网络,并同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接核心的活性成分和靶位置。结果 通过类药性(drug likeness, DL)参数筛选得出烧伤酊组分榆树皮、黄柏和关黄柏中的主要活性化合物118个、核心靶点248个;检索疾病数据库得到烧烫伤疾病相关靶点2 147个;通过可视化数据分析得到38个潜在核心靶点及与其对应的51个中药潜在活性单体成分;结合GO功能与KEGG通路分析,烧伤酊中的活性成分槲皮素、沃戈宁黄酮、黄芩素主要通过调节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上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等蛋白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癌症中的蛋白多糖和细胞因子之间的受体作用等信号通路来发挥炎症应答、免疫应答、信号转导以及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烧烫伤的效果。结论 初步揭示了烧伤酊多层次、多环节治疗烧烫伤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酊 烧烫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筛选肉苁蓉复方制剂中AChE抑制剂的研究
2
作者 龚福恺 刘佳丽 张石蕾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3年第5期349-354,359,共7页
目的:虚拟筛选肉苁蓉复方制剂中潜在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小分子抑制剂,为发现新型AChE抑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及文献检索建立肉苁蓉复方制剂即肉苁蓉、人参和黄芪虚拟筛选的数据库,运用Rosetta软件进... 目的:虚拟筛选肉苁蓉复方制剂中潜在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小分子抑制剂,为发现新型AChE抑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及文献检索建立肉苁蓉复方制剂即肉苁蓉、人参和黄芪虚拟筛选的数据库,运用Rosetta软件进行Glide分子对接,利用围绕AChE受体活性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形成一个大范围的Box,应用不同类型的成分作为探针进行扫描,计算格点能量进行能量排名,之后对配体在Box范围内进行构象搜索,根据配体的不同构象、方向、位置及能量进行评分,对结果进行排序,并最终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对主要活性成分和AChE蛋白进行结合力验证。结果:AChE蛋白与肉苁蓉、人参和黄芪中挑选出来的典型性先导化合物结合模式以及结合能量均较好。在所有化合物分子对接体系中,肉苁蓉能量评分在-9.397~-0.858 kcal/mol之间;人参能量评分在-9.929~-0.211 kcal/mol之间;黄芪能量评分在-9.408~-1.555 kcal/mol之间;所有化合物对接小分子能量均小于-7.0 kcal/mol。SPR亲和力验证结果发现,槲皮素、山奈酚和染料木素均可与AChE蛋白显示出较好的结合力。结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肉苁蓉复方制剂中潜在的AChE抑制剂,结合SPR技术验证了AChE蛋白与活性成分之间良好的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肉苁蓉复方制剂 分子对接虚拟筛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诱导小鼠皮疹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3
作者 焦敏 滕威 +3 位作者 沈皓 龚福恺 于鲁海 吴建华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5期34-38,共5页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GFR-TKI)诱导的小鼠皮疹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给予EGFR-TKI靶向药物厄洛替尼成功建立皮疹模型的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阿司匹林高、中、低剂量组,...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GFR-TKI)诱导的小鼠皮疹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给予EGFR-TKI靶向药物厄洛替尼成功建立皮疹模型的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阿司匹林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另取正常雄性Balb/c小鼠10只作为对照组。阿司匹林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阿司匹林1.13、0.75、0.38 mg,对照组灌胃给予100 mg/kg蒸馏水,1次/天,共30 d。记录各组小鼠皮肤情况及饮食、饮水、排尿、排便、精神状态、瘙痒等情况,皮肤水分测试分析仪检测皮肤水分,并进行皮肤炎症情况评分。处死后取背部皮肤,HE染色后观察皮肤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 对照组小鼠皮肤及一般情况均正常;模型组、阿司匹林低剂量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皮疹、结痂、脱屑,从第1周开始出现饮食减少、饮水增多、排尿增多、排便减少等情况,伴随焦躁不安、抓挠背部等行为;阿司匹林高、中剂量组小鼠皮肤皮疹、结痂、脱屑等均较模型组好转,从第2周开始饮食慢慢恢复正常。仅模型组小鼠出现轻度瘙痒,其余各组小鼠均未出现瘙痒。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表皮各层未见异常改变;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有表皮增厚现象,真皮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阿司匹林高、中剂量组有轻微表皮增厚现象,真皮浅层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阿司匹林低剂量组真皮浅层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但三组炎症情况均较模型组减轻。各组皮肤水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疹部位、脱屑、渗出、皮肤增厚评分及血清TNF-α、IL-1β水平:对照组<阿司匹林高剂量组<阿司匹林中剂量组<阿司匹林低剂量组、模型组(P均<0.05)。结论 阿司匹林可减轻EGFR-TKI诱导的小鼠皮疹情况,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TNF-α、IL-1β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 炎症因子 皮疹
下载PDF
基于FAERS数据库的达雷妥尤单抗相关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4
作者 焦敏 滕威 +2 位作者 沈皓 龚福恺 吴建华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3年第12期1528-1531,1536,共5页
目的: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达雷妥尤单抗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挖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FAERS数据库中达雷妥尤单抗自2014年在美国上市后连续32个季度的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 目的: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达雷妥尤单抗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挖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FAERS数据库中达雷妥尤单抗自2014年在美国上市后连续32个季度的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比例报告比法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结果:共得到达雷妥尤单抗相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7757例,目标不良反应(死亡)报告772例;患者年龄主要在17~79岁,男性多于女性;报告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国家为美国、印度及法国;发生频次较高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输液相关反应、肺炎、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结论:临床使用达雷妥尤单抗时,不仅需要关注常见的不良反应,而且应对药品说明书中没有提到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雷妥尤单抗 药品不良反应 信号挖掘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下载PDF
α-维尼非林经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K562细胞凋亡 被引量:3
5
作者 龚福恺 王晓琴 +2 位作者 李照雪 孔庆军 张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1-395,共5页
目的旨在研究α-维尼非林(α-viniferin)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的作用与相关机制。方法 MTT法评价α-viniferin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采用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化学荧光法对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caspas... 目的旨在研究α-维尼非林(α-viniferin)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的作用与相关机制。方法 MTT法评价α-viniferin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采用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化学荧光法对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caspase-9、caspase-3活性分析。通过半定量RT-PCR表达分析来确定Bcl-2家族相关基因在α-viniferin诱导K56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α-viniferin能抑制K562细胞增殖,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IC50为13.61 mg · L-1。α-viniferin引起K562细胞出现死亡并伴随有染色质聚集、核破碎、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特征;此外还伴随有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caspase-9、caspase-3活性升高等现象;α-viniferin(2~32 mg·L-1)引起K562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持续升高,Bax、Bad、Bim、Bid促凋亡基因mRNA表达增加,而Bcl-2、Bcl-xL抗凋亡基因mRNA表达持续下降。结论α-viniferin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K562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维尼非林 凋亡 Bcl-2家族基因 caspase活性 K562细胞 线粒体凋亡途径
下载PDF
维尼非林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龚福恺 孔庆军 +2 位作者 王晓琴 李照雪 张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4-922,共9页
维尼非林(viniferin)是白藜芦醇寡聚体的总称,其作为植保素存在于豆科、蓼科、葡萄科、毛茛科和龙脑香科等植物中,并承担抗菌、抗真菌和病毒侵染以及紫外损伤等生理功能。维尼非林具有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且... 维尼非林(viniferin)是白藜芦醇寡聚体的总称,其作为植保素存在于豆科、蓼科、葡萄科、毛茛科和龙脑香科等植物中,并承担抗菌、抗真菌和病毒侵染以及紫外损伤等生理功能。维尼非林具有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且对心脑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改善和防治作用。本文对近年维尼非林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药物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尼非林 药理作用
下载PDF
新疆某三甲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PDCA循环质量管理工具的使用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吴建华 韩启明 +1 位作者 龚福恺 王建华 《新疆医学》 2018年第10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探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在新疆某三甲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30个病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个病区,分别采用常规管理(对照组)及PDCA循环对高危药物进行管理(PDCA组)。采用问... 目的探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循环在新疆某三甲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30个病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个病区,分别采用常规管理(对照组)及PDCA循环对高危药物进行管理(PDCA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比较两种管理方式实施后高危药品安全管理评分、使用不合理比例和使用效率的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病区中高危药品的药品目录、定期查对、专人管理、专册登记、专人管理、专用标识、标准化流程、专区存放和有效期管理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病区中高危药品使用的剂量不合理、浓度不合理、频率不合理、发放不合理和输出不合理比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3)对照组相比,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病区中高危药品使用的药品显效显著提高,不合格报废率、复审错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结论在高危药品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药品的安全管理质量,降低药品使用不合理率,同时增加使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某三甲医院 高危药品 PDCA管理 效果
下载PDF
新疆某三甲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再造后的效果分析
8
作者 龚福恺 吴建华 《新疆医学》 2018年第10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探讨新疆某三甲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分析其管理效果。方法收集医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住院病例信息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住院病例信息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目的探讨新疆某三甲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分析其管理效果。方法收集医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住院病例信息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住院病例信息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观察组采用优化的规范化管理办法。比较两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比率、使用强度、使用前病原学检查率、使用会诊率及使用合理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无显著改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检查率、会诊率和使用合理率显著增加,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 <0.01)。结论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特殊级抗菌药的使用量,提高了临床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使用流程再造 效果
下载PDF
烧伤酊治疗Ⅱ度烧伤临床疗效评价
9
作者 焦敏 龚福恺 +1 位作者 杨肖 吴建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12期152-152,154,共2页
研究烧伤酊治疗II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90例Ⅱ度烧伤住院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分为观察组(45例单用烧伤酊治疗)、对照组(45例单用磺胺嘧啶银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 研究烧伤酊治疗II度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90例Ⅱ度烧伤住院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分为观察组(45例单用烧伤酊治疗)、对照组(45例单用磺胺嘧啶银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单用烧伤酊)平均创面面积16.73±9.63,对照组(单用磺胺嘧啶银乳膏)平均创面面积19.86±19.98。在治疗Ⅱ度烧伤面积小于10%的患者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创面总有效率为64.44%;X2检验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在治疗Ⅱ度烧伤烧伤面积小于10%患者中,单用烧伤酊的临床疗效较单用磺胺嘧啶银的临床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酊 Ⅱ度烧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肉苁蓉防治癌因性疲劳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石蕾 刘佳丽 +2 位作者 龚福恺 杨建华 胡君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0-1342,共13页
网络药理学结合体内外实验探究肉苁蓉治疗癌因性疲劳(cancer-related fatigue,CRF)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网络药理学结合体内外实验探究肉苁蓉治疗癌因性疲劳(cancer-related fatigue,CRF)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平台检索肉苁蓉中的化学成分和中药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筛选CRF疾病的作用靶点,取中药与疾病的共同靶点,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可视化的中药-疾病靶点相关的信号通路;建立紫杉醇(paclitaxel,PTX)诱导的CRF小鼠模型,分为对照组,PTX组,肉苁蓉提取物250、500 mg·kg^(-1)组,旷场、悬尾实验及力竭游泳时间评价小鼠抗CRF作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评价小鼠骨骼肌的病理形态;构建用C26共培养诱导的C2C12肌肉细胞癌性恶病质模型,分为对照组、条件培养液模型组及肉苁蓉提取物62.5、125、250μg·mL^(-1)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透射电镜评价各组细胞内线粒体状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BNIP3L及Bec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从肉苁蓉中筛选出6个有效成分,肉苁蓉治疗CRF的核心基因有AKT1、IL-6、VEGFA、CASP3、JUN、EGFR、MYC、EGF、MAPK1、PTGS2、MMP9、IL-1B、FOS以及IL-10等;与肉苁蓉治疗CRF相关的通路有AGE-RAGE、HIF-1等信号通路;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主要涉及的生物功能有脂质过氧化、营养缺乏、化学应激、氧化应激以及氧气含量等生物过程;体内实验结果表明,肉苁蓉提取物可以显著改善小鼠骨骼肌萎缩,缓解CRF;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肉苁蓉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胞内ROS的含量、线粒体碎裂百分率及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自噬小体数目、HIF-1α和BNIP3L蛋白表达。肉苁蓉显示出良好的抗CRF作用,其机制可能与HIF-1α信号通路关键靶蛋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癌因性疲劳 网络药理学 实验验证 机制
原文传递
ε-葡萄素抑制bFGF诱导血管新生作用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景磊 陈韩英 +3 位作者 王晓琴 陈虹 龚福恺 张波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64-168,共5页
目的:葡萄素(viniferin)是一类寡聚芪类物质,存在于葡萄等植物中,本文探讨ε-葡萄素(ε-viniferin)对血管新生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方法:MTT比色法测定ECV304细胞密度5×104/mL条件下ε-viniferin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 μm... 目的:葡萄素(viniferin)是一类寡聚芪类物质,存在于葡萄等植物中,本文探讨ε-葡萄素(ε-viniferin)对血管新生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方法:MTT比色法测定ECV304细胞密度5×104/mL条件下ε-viniferin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 μmol·L^-1时24 h和48 h的增殖抑制率;体外模型以0.5,1,5,10 mol·L^-1ε-葡萄素的含药血清组和空白血清组培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用细胞划痕法和重建基底膜法测定药物对细胞迁移作用和内皮细胞拟管腔形成的影响;体内模型,用含5,10 mol· L^-1ε-葡萄素的基质胶,Matrigel plug法测定药物对bFGF诱导体内新生血管的影响;通过酶联反应法(ELISA法)检测5,10,20 mol·L^-1药物处理24 h的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FGF浓度.结果:20 μmol· L^-1以上的ε-葡萄素能有效抑制ECV304细胞的增殖,0.5 ~10μmol· L^-1的ε-葡萄素能抑制bFGF诱导的ECV304细胞迁移,在1~ 10 μmol· L^-1ε-葡萄素的作用下均可抑制bFGF诱导的ECV304细胞管腔形成,5 ~ 10 μmol· L^-1ε-葡萄素在体内Matrigel Plus模型也表现出抑制血管新生的活性.5~20 μmol·L^-1的ε-葡萄素能抑制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分泌bFGF和VEGF,其抑制能力强于紫檀芪.结论:ε-葡萄素可以抑制血管的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葡萄素 血管新生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