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龚氏生物反应堆:创建与应用
1
作者 龚立三 为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9年第2期7-10,共4页
龚氏重组成的生物反应堆(以下简称为GRB)是用转交法将克隆成的供体DNA转入受体创建而成的.基因表达表明这一生物反应堆能耐高剂量盐(NaCl3.2M)、抗生素(四环素Te100μg/ml和三甲氧苄二氨嘧啶Trim 50μg/ml)以及毒素(铃兰氨酸Azet 100μg... 龚氏重组成的生物反应堆(以下简称为GRB)是用转交法将克隆成的供体DNA转入受体创建而成的.基因表达表明这一生物反应堆能耐高剂量盐(NaCl3.2M)、抗生素(四环素Te100μg/ml和三甲氧苄二氨嘧啶Trim 50μg/ml)以及毒素(铃兰氨酸Azet 100μg/ml).这一生物反应堆的后代对盐、抗生素和毒素保持同样高的耐力.这表明这一生物反应堆的耐力能代代相传.在波士顿、旧金山.深圳和青岛的海水加Te(100μg/ml)的条件下,它能生长;在深圳或青岛海水加Te(200μg/ml),矿物质和碳源的条件下,也能迅速增殖(干物质1.6mg/ml/24hrs);蛋白质产量为0.59mg/ml,胞外多糖为0.26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应堆 分子克隆 基因表达 多功能 应用前景
下载PDF
激光对DNA作用机理的AFM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宗仁鹤 白春礼 +5 位作者 李振刚 汪新文 聂焰 为穗 杨安庆 龚立三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12,共6页
激光作用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产生损伤效应 ,导致DNA结构变化。利用一种改进的试样制备过程和纳米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 (AFM)能够获得可重现的激光作用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的AFM图象 ,显示它们的特殊的表面结构 。
关键词 激光作用 DNA 原子力显微镜 结构成像
下载PDF
激光作用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的AFM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宗仁鹤 白春礼 +5 位作者 李振刚 汪新文 聂焰 为穗 杨安庆 龚立三 《激光生物学》 CAS CSCD 1995年第4期723-729,共7页
激光作用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产生损伤效应,导致DNA结构变化,利用一种改进的试样制备过程和纳米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AFM)能够获得可重现的激光作用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的AFM图象,显示它们的特殊的表面... 激光作用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产生损伤效应,导致DNA结构变化,利用一种改进的试样制备过程和纳米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AFM)能够获得可重现的激光作用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的AFM图象,显示它们的特殊的表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质粒 胸腺 DNA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激光对DNA作用的损伤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宗仁鹤 谭石慈 +2 位作者 为穗 龚立三 白春礼 《量子电子学》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5,共5页
用Nd(3+):YAGQ开关二倍频激光分别照射λ-DNA/HindⅢ,鱼-DNA,小牛-DNA和酵母-RNA,在相同的激光剂量条件下,观察不同激光照射时间对DNA的作用。测定了DNA的UV谱,讨论了激光辐照导致DNA... 用Nd(3+):YAGQ开关二倍频激光分别照射λ-DNA/HindⅢ,鱼-DNA,小牛-DNA和酵母-RNA,在相同的激光剂量条件下,观察不同激光照射时间对DNA的作用。测定了DNA的UV谱,讨论了激光辐照导致DNA链断裂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生物学 激光辐射 光损伤 脱氧核糖核酸
原文传递
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在激光作用DNA的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5
作者 宗仁鹤 白春礼 +5 位作者 李振刚 江新文 聂焰 为穗 杨安庆 龚立三 《量子电子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本文描述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对原子力显微镜在激光作用DNA的结构研究中的成功应用作了介绍。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激光作用 DNA结构成像
原文传递
左手螺旋Z-DNA的研究:人工合成的Oligod(G—C)_n在PAGE中的异常泳动行为
6
作者 黄汝多 黄德民 +6 位作者 王振海 梁镇和 汤锦炎 戴艳姿 崔益本 龚立三 刘颂豪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1年第1期83-90,共8页
为研究DNA的B,Z构象的相互转换,我们人工合成了dG-dC交替互补顺序的六聚体与十二聚体,在用PAGE法纯化过程中,发现5',3'-末端为双羟基的寡聚体的泳动速率是d(G-C)_3>d(G-C)_2>d(G-C),5'—末端带磷酸基的相应寡聚体的... 为研究DNA的B,Z构象的相互转换,我们人工合成了dG-dC交替互补顺序的六聚体与十二聚体,在用PAGE法纯化过程中,发现5',3'-末端为双羟基的寡聚体的泳动速率是d(G-C)_3>d(G-C)_2>d(G-C),5'—末端带磷酸基的相应寡聚体的泳动速率则是:d~*(G-C)>d~*(G-C)_2>d~*(G-C)_3,二者行为正好相反,而5',3'—末端为双羟基的d(G-C)_5与d(G-C)_6和5'—末端带磷酸基的十聚与十二聚体在PAGE中的泳动行为是一致的。由此推测5',3'—末端为双羟基的寡聚体在PAGE中的异常行为的转折点在六聚到十聚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糖核酸 Oligod(G-C)n PAGE
下载PDF
寡聚脱氧核苷酸d(G-C)_3的激光喇曼谱及其分析
7
作者 黄汝多 戴艳姿 +6 位作者 龚立三 黄德民 梁镇和 汤锦炎 崔益本 王振海 刘颂豪 《生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5期553-559,共7页
用改进的固相磷酰三酯法合成了oligo-d(G-C)_3。以氩离子激光为激发光源,波长488nm.,在室温条件下,分别测定了纯化后的oligo-d(G-C)_3和其组分单体5’-dGMP和5’-dCMP的激光喇曼谱。观察到被测定的物质在300-2500cm^(-1)频率区间,各自... 用改进的固相磷酰三酯法合成了oligo-d(G-C)_3。以氩离子激光为激发光源,波长488nm.,在室温条件下,分别测定了纯化后的oligo-d(G-C)_3和其组分单体5’-dGMP和5’-dCMP的激光喇曼谱。观察到被测定的物质在300-2500cm^(-1)频率区间,各自都有其特征的谱形和喇曼峰。5’-dGMP和5’-dCMP谱中大多数特征峰在寡聚体的谱中消失,而在oligo-d(G-C)_3谱中出现了几处新的喇曼峰。经查证,峰832,851和899cm^(-1)系糖-磷酸主链的特征喇曼峰,另外几处峰与DNA的构象有关。实验结果表明oligo-d(G-C)_3在水溶液中(室温)主要以B-构象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喇漫谱 脱氧核苷酸
原文传递
辛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龚立三 汤益坤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8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UA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40 mg,1次/d;曲美他嗪20mg,3次/d,观察治疗后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血脂...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UA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40 mg,1次/d;曲美他嗪20mg,3次/d,观察治疗后心绞痛缓解、心电图改善、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TC、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TC、LDL-C高于治疗组,HDL-C低于治疗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UA安全有效,能显著降低血脂,心绞痛临床缓解,心电图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性/药物疗法 斯伐他汀/治疗应用 曲美他嗪/治疗应用
下载PDF
53例心肺复苏抢救体会 被引量:1
9
作者 龚立三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866-867,共2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方法对5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常规应用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根据需要辅以电击除颤等,并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生命指标。结果复苏成功16例,总成功率为30.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方法对5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常规应用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根据需要辅以电击除颤等,并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生命指标。结果复苏成功16例,总成功率为30.2%。结论规范和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加强院前急诊,可以大大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内科 心肺复苏
下载PDF
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汤益坤 龚立三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6年第4期1009-1010,共2页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1次/d;美托洛尔12.5 mg,2次/d,... 目的探讨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 mg,1次/d;美托洛尔12.5 mg,2次/d,观察治疗后心率、血压、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6-MWT)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R、LVEDD、SBP、DBP均比治疗前减少(P<0.05);LVEF和6-MWT均比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6-MWT比对照组升高明显(P<0.01),SBP、DBP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结论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心力衰竭 非洛地平缓释片 美托洛尔
下载PDF
云母和石墨表面结构的激光检测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浚瀚 成英俊 +4 位作者 戴长春 黄桂珍 谢有畅 龚立三 白春礼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0期904-905,共2页
1986年,Binnig等人研制成功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和STM不同,AFM不受样品导电性的限制,因而其应用领域更为广阔。1988年,国外开始对AFM进行改进,研制出激光检测原子力显微镜(Laser-AFM)。1989年,国外的Laser-AFM达到了原子级分辨率... 1986年,Binnig等人研制成功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和STM不同,AFM不受样品导电性的限制,因而其应用领域更为广阔。1988年,国外开始对AFM进行改进,研制出激光检测原子力显微镜(Laser-AFM)。1989年,国外的Laser-AFM达到了原子级分辨率。目前,AFM已发展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表面分析仪器。我们在已有的STM和AFM基础上,又成功地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全自动Las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母 石墨 表面结构 激光检测 AFM
原文传递
ArF准分子激光作用超螺旋PUC18 DNA的AFM研究
12
作者 宗仁鹤 杨安庆 +5 位作者 白春礼 汪新文 李振刚 聂焰 为穗 龚立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750-752,共3页
激光对DNA作用的机理研究,国内外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深入.龚立三等用YGA四倍频激光(265nm,30ps,50mJ)和准分子激光(KrF的248nm,Laser Roman的512nm)处理λ-DNA和λ-DNA/Hind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增色效应和拖... 激光对DNA作用的机理研究,国内外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深入.龚立三等用YGA四倍频激光(265nm,30ps,50mJ)和准分子激光(KrF的248nm,Laser Roman的512nm)处理λ-DNA和λ-DNA/Hind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增色效应和拖尾的出现表明DNA的结构键被激光脉冲切断.作者用YAGQ开关二倍频激光(532nm,1.5mJ,20ns)照射λ-DNA/HindⅢ、鱼精 DNA、小牛胸腺DNA和酵母RNA,测定了DNA的UV谱,并讨论了激光辐照导致DNA链断裂的分子机制.到目前为止,尚没见到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为手段研究激光对DNA作用机理的报道. 我们在文献中报道了AFM观察CO2激光作用后的质粒DNA和小牛胸腺DNA样品的结果.本文中用ArF准分子激光(193nm,单脉冲能量为220mJ,20ns)作用超螺旋PUC18 DNA,并用AFM获得了它们的结构图象,讨论了激光和DNA的可能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超螺旋 原子力显微镜 DNA PUC18质粒
原文传递
激光作用DNA双链损伤效应
13
作者 谭石慈 宗仁鹤 龚立三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3-36,共4页
用准分子激光和YAG激光分别照射DNA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激光功率密度作用下,观察DNA双键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准分子激光引起DNA双键损伤明显。
关键词 激光辐照 DNA双链损伤 生物
原文传递
激光检测原子力显微镜的研制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浚瀚 成英俊 +4 位作者 戴长春 黄桂珍 谢有畅 龚立三 白春礼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790-792,共3页
扫描探针显微术(SPM)的基本原理最初在50年代由J.A.O’Keefe提出,1982年,Binnig和Rohrer等人研制成功第一台SP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并因此获得了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Binnig又与Quate等人合作,于1986年推出第一台原子力显微... 扫描探针显微术(SPM)的基本原理最初在50年代由J.A.O’Keefe提出,1982年,Binnig和Rohrer等人研制成功第一台SP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并因此获得了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Binnig又与Quate等人合作,于1986年推出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和STM不同,AFM是通过探测微探针针尖与被测物质表面原子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来得到物质表面形貌的信息,不需在样品与探针之间形成电回路,不受样品导电性的限制,因而其应用领域更为广阔。目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检测 原子力显微镜
原文传递
DNA变异结构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白春礼 叶坚 +4 位作者 龚立三 戴长春 王大文 高凡 顾建国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4期1841-1842,共2页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命活动的主要遗传物质,它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产生结构变化,如经加热处理等会使DNA的舣螺旋发生解旋等变化。 最近有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人气下直接观察了裸露的B,A,Z-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单链DNA的结构,证明了...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命活动的主要遗传物质,它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产生结构变化,如经加热处理等会使DNA的舣螺旋发生解旋等变化。 最近有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人气下直接观察了裸露的B,A,Z-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单链DNA的结构,证明了STM是研究核酸结构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结构 三链DNA STM
原文传递
VARIANT STRUCTURES OF DNA OBSERVED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16
作者 白春礼 叶坚 +4 位作者 龚立三 戴长春 王大文 高凡 顾建国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1年第4期345-347,共3页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as the essential genetic substance in life process, may undergo structural changes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For instance, the unwinding of the original double helix of DNA could occur afte...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as the essential genetic substance in life process, may undergo structural changes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For instance, the unwinding of the original double helix of DNA could occur after being he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structure triple-stranded DNA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下载PDF
Imaging of Mica and Graphite Surfaces With the Laser-AFM
17
作者 吴浚瀚 成英俊 +4 位作者 戴长春 黄桂珍 谢有畅 龚立三 白春礼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3年第19期1621-1622,共2页
In 1986, Binnig et al. developed the first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The AFM, unlike the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STM), has no demands fo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o it has been used in science and techno... In 1986, Binnig et al. developed the first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The AFM, unlike the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STM), has no demands for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o it has been us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widely. In 1988, the AFM was improved, and the AFM employing laser beam deflection for force detection (laser-AFM) was developed. In 1990, laser-AFM got the atomic-resolution. Up till now, the AFM has developed into a very important technique for studying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A GRAPHITE SURFACE LASER AFM.
下载PDF
Atomic Force Microscopes Employing Laser Beam Deflection for Force Detection
18
作者 吴浚瀚 成英俊 +4 位作者 戴长春 黄桂珍 谢有畅 龚立三 白春礼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3年第19期1623-1625,共3页
The principle of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 (SPM) was lust described by J. A. O’Keefe in the 1960s. In 1982, the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STM), the first supreme example of SPM family, was developed; for which... The principle of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 (SPM) was lust described by J. A. O’Keefe in the 1960s. In 1982, the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STM), the first supreme example of SPM family, was developed; for which Binnig and Rohrer received the 1986 Nobel Prize in Physics. Shortly after that, in 1986 Binnig together with Quate and Gerber introduced the first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Unlike the STM, the AF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AFM atomic-resolu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