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模拟
1
作者 张顺顺 陆开来 +4 位作者 马润美 刘欣 班婕 费鲜芸 李湉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目的探索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我国近地面臭氧浓度高精度模拟方法。方法基于2013—2017年的多源数据,建立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全国近地面臭氧浓度模拟模型。结果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的性能最佳,R^(2)为0.752,RMSE和MAE... 目的探索基于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我国近地面臭氧浓度高精度模拟方法。方法基于2013—2017年的多源数据,建立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全国近地面臭氧浓度模拟模型。结果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的性能最佳,R^(2)为0.752,RMSE和MAE分别为23.264和16.094μg/m^(3)。地面下沉短波辐射为近地面臭氧浓度模拟的最关键因素。结论基于气象、地理、排放等多元变量的RF模型可实现近地面臭氧高精度模拟。未来可进一步引入空气污染物的自然源排放量数据以提高模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臭氧 模拟 机器学习算法 多源数据
下载PDF
我国各区域非适宜气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超额死亡风险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怀悦 王情 +2 位作者 马润美 班婕 李湉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1期1-9,44,共10页
目的定量评估我国七大地理区域人群非适宜气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死亡数。方法基于我国2013—2018年180个区县的温度暴露和死亡数据,运用时间序列研究拟合各区域的温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评估我国2015和202... 目的定量评估我国七大地理区域人群非适宜气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死亡数。方法基于我国2013—2018年180个区县的温度暴露和死亡数据,运用时间序列研究拟合各区域的温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评估我国2015和2020年非适宜气温、低温、高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超额死亡数。结果2015和2020年,我国因非适宜温度暴露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39.6万(29/10万)和42.5万(30/10万),大部分可归因于低温(76.5%和62.8%)。相较于2015年,2020年我国人群非适宜气温暴露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超额死亡数增加了7.3%,其中高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增加了70.0%,而低温相关的超额死亡数下降了11.9%。非适宜气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超额死亡数的高值区为华东地区。结论2015—2020年非适宜气温对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并且存在增加的趋势。随着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加重,我国需针对地区间气候和人口特征差异,对各地区采取相应的适应性政策来进行人群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适宜气温 暴露反应关系 META分析 七大地理区域 超额死亡数
下载PDF
中国十省市土壤重金属镉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日 张盈盈 +4 位作者 臧加伟 郑泽华 杜艳君 班婕 王情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3年第9期680-685,695,共7页
目的了解我国十省市土壤中重金属镉的污染情况,评估其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为相关部门制定污染防治政策与健康风险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0年全国十省市1200个点位共1730份土壤重金属镉含量监测数据,基于单因素污染指... 目的了解我国十省市土壤中重金属镉的污染情况,评估其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为相关部门制定污染防治政策与健康风险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20年全国十省市1200个点位共1730份土壤重金属镉含量监测数据,基于单因素污染指数法、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 EPA)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开展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1730份土壤数据中镉的浓度平均值为0.29 mg/kg,超标点位率为29.6%(355/1200);镉平均浓度最高年份为2016年(0.42 mg/kg),最低年份为2018年(0.21 mg/kg)。单因素污染指数法显示分别有269、72和37份土壤数据提示有轻度、中度、重度的镉污染现象。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镉对儿童产生的致癌风险范围在1.63×10^(-9)~2.09×10^(-5)之间,成人在8.58×10^(-10)~1.10×10^(-5)之间,两者均值均低于US EPA提出的最大可接受致癌风险10^(-6),但有500份土壤数据中镉对儿童的致癌风险介于10^(-6)~10^(-4),148份土壤数据中镉对成人的致癌风险介于10^(-6)~10^(-4)。在空间分布上,土壤中镉浓度及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四川省的土壤镉对儿童群体的致癌风险均值高于10^(-6)。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中各途径风险值均小于阈值1。结论我国十省市监测点位土壤中重金属镉非致癌风险总体较低,预期不会造成明显非致癌危险;局部地区污染较重,已对人体产生了可能的致癌健康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镉 生态风险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温度对血压变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许丹丹 张翼 +3 位作者 班婕 陈晨 杜宗豪 王蛟男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51-157,161,共8页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虽然国内外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温度与血压之间关系,但是相关的综述却很少。该文对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温度与血压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进行综述。联机检索数据库包括Pub Med、Web of...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虽然国内外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温度与血压之间关系,但是相关的综述却很少。该文对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温度与血压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进行综述。联机检索数据库包括Pub 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CNKI、万方,甄选的方法采用关键词和相关参考文献追溯等途径,收集1980—2016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温度与血压关系的所有流行病学文献。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31篇,关注温度对血压影响的研究26篇,极端低温对血压影响的研究3篇,极端高温对血压影响的研究2篇。多数研究证明温度与血压呈负相关关系,部分研究结果发现温度对血压变化的影响存在温度阈值,其中,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高于温度阈值时,温度与血压才呈负相关关系;另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低于温度阈值时,温度与血压呈负相关关系,高于温度阈值时,温度与血压呈正相关关系。关于亚人群易感性的分析仍存在争议,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予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血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中国热相关死亡风险的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陆开来 班婕 +3 位作者 王情 陈晨 许怀悦 李湉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9-357,共9页
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未来近期、中期及远期温度热相关人群超额死亡风险,为未来热相关人群健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中国网格化日均气温数据集与3种排放情景下未来日均气温数据、历史人口数据与3种生育率情景下未来人口数据以... 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未来近期、中期及远期温度热相关人群超额死亡风险,为未来热相关人群健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基于中国网格化日均气温数据集与3种排放情景下未来日均气温数据、历史人口数据与3种生育率情景下未来人口数据以及死因数据资料计算的热效应暴露-反应关系,计算每日热相关死亡人数。结果表明:(1)未来中国平均气温将持续升高,且北方地区升温幅度较大。(2)1986—2005年中国热相关非意外总死亡人数约为7.1(95%置信区间:5.7—8.5)万。(3)RCP2.6、RCP4.5情景下未来中国热相关非意外总死亡人数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21世纪末,不同情景下的热相关非意外总死亡人数均高于基准年代。(4)未来不同情景下中国热相关非意外总死亡人数在黄淮海地区以及成渝地区均呈上升趋势,在RCP2.6、RCP4.5情景下北方地区热相关非意外总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东南沿海地区在21世纪30年代后开始呈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热相关死亡风险将上升,而在RCP2.6情景下可以有效抑制其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热效应 超额死亡 预估
下载PDF
燕麦根腐病病原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杨琰珊 姚拓 +6 位作者 张建贵 白洁 撖冬荣 李琦 李昌宁 董凯 付卫刚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1年第2期60-69,共10页
采集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燕麦主产区燕麦根腐病病株,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以明确引起甘肃省燕麦根腐病病原菌种类,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从燕麦... 采集甘肃省通渭县华家岭燕麦主产区燕麦根腐病病株,用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以明确引起甘肃省燕麦根腐病病原菌种类,为该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从燕麦病根分离并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株真菌,Y2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Y5为禾谷镰刀菌(F.gramineae)、Y13为串珠赤霉菌(Gibberella moniliformi)、Y18为G.acuminata、Y31为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致病性测定表明5株真菌均为燕麦根腐病的致病菌,以禾谷镰刀菌致病力最强,茄病镰刀菌致病力最弱,病情指数分别为79.69与47.00。其中茄病镰刀菌、G.acuminata、串珠赤霉菌引起燕麦根腐病为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根腐病 致病菌 鉴定 致病性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用俄语新闻讲好中国故事——俄语报刊选读课教学改革
7
作者 班婕 《科教文汇》 2019年第5期180-181,190,共3页
本文是笔者几年俄语报刊选读课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凝练,从俄语报刊选读课改革的立论依据、研究与实践方案两方面来阐释一个问题——俄语报刊选读课必须从实际出发,与当前形势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获益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俄语 新闻 中国故事
下载PDF
农村易受伤人群热浪风险感知和防护行为个体差异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杨洋 娄佳宁 +4 位作者 李湉湉 王情 班婕 孙雪 黄蕾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0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分析农村地区面对热浪灾害应对能力不足或更易受到伤害的人群特征,将这部分人群定义为热浪灾害下的农村脆弱人群,提出改善建议。方法以江苏省为例,以问卷形式实地调研江苏省九市农村居民,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对江苏省农村人群的热浪风... 目的分析农村地区面对热浪灾害应对能力不足或更易受到伤害的人群特征,将这部分人群定义为热浪灾害下的农村脆弱人群,提出改善建议。方法以江苏省为例,以问卷形式实地调研江苏省九市农村居民,运用统计分析手段对江苏省农村人群的热浪风险感知、防护行为与个人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结果农村人群风险感知的认识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并干扰其抵御热浪天气的选择方式。女性比男性更关注热浪带来的健康威胁(F=7.702,P<0.01),教育程度高的人对热浪的了解度也越高(r=0.252,P<0.01),脆弱人群对热浪严重度的感知存在地区差异(F=3.095,P<0.05);农村脆弱人群抵御热浪的防护行为受年龄(F=4.284,P<0.01)、性别(F=5.539,P<0.05)与收入(F=2.816,P<0.05)等因素影响。结论受热浪灾害干扰的农村人群主要为低收入、低学历或自身患有疾病的老年人,这类人群面对热浪更具有脆弱性,经济水平、年龄、教育程度等个体差异以及对热浪的风险感知影响防护行为的采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脆弱人群 热浪灾害 风险感知 防护行为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PM_(2.5)成分NO_(3)^(-)浓度估算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珍 张亚一 +4 位作者 王情 高祥伟 马润美 班婕 陆开来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77-183,共7页
目的以硝酸根离子(NO_(3)^(-))为例,建立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PM_(2.5)成分浓度估算模型,并获得对NO_(3)^(-)浓度影响较大的因子,以及NO_(3)^(-)浓度的连续时间序列特征。方法研究以2013—2017年气象、土地利用、排放清单和PM_(2.5)、NO_... 目的以硝酸根离子(NO_(3)^(-))为例,建立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PM_(2.5)成分浓度估算模型,并获得对NO_(3)^(-)浓度影响较大的因子,以及NO_(3)^(-)浓度的连续时间序列特征。方法研究以2013—2017年气象、土地利用、排放清单和PM_(2.5)、NO_(2)、PM_(10)、SO_(2)、CO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自变量,以NO_(3)^(-)浓度数据为因变量,利用值提取至点、反距离权重插值和设置1 km缓冲区等方法将各类数据集标准化。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并采用十折交叉法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和真实值的拟合程度较高,日均、月均和年均浓度R^(2)分别为0.61,0.77和0.83。由NO_(3)^(-)浓度的模型特征参数重要性排序可得,PM_(2.5)质量浓度的重要性得分最高(0.387),反照率滞后2日(lag2)、反照率滞后1日(lag1)、10 m经向风速,边界层高度等气象因素与NO_(3)^(-)浓度变化关系较密切。此外,交通、民用、工业和电力部门排放的一次PM_(2.5)源均排在重要性前20名。结论多参数的随机森林模型在PM_(2.5)成分模拟中有一定的优越性;PM_(2.5)质量浓度、NO_(2)、10 m经向风速、生活源和交通源的一次PM_(2.5)源等因子对于NO_(3)^(-)浓度模拟影响较大;NO_(3)^(-)浓度存在一定的季节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成分 硝酸根离子(NO_(3)^(-)) 随机森林 浓度模拟
下载PDF
大气臭氧对北京某城区居民焦虑状况的影响
10
作者 陆皓泉 班婕 +2 位作者 赵金辉 崔亮亮 李湉湉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9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空气污染物O_3与城市人群焦虑的关系,为开展空气污染现状下人群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化焦虑自评量表(SAS)收集北京市某区居民的焦虑状况,并构建大气污染物O_3与焦虑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_3暴... 目的探讨空气污染物O_3与城市人群焦虑的关系,为开展空气污染现状下人群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化焦虑自评量表(SAS)收集北京市某区居民的焦虑状况,并构建大气污染物O_3与焦虑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_3暴露与人群焦虑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共调查北京某区居民991名,获得有效问卷962份,有效率为97. 07%;检出有焦虑症状者122名,检出率12. 68%。调查期间O_3平均浓度为102. 21μg/m^3。结果显示,O_3暴露与焦虑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不仅调查当天的O_3暴露浓度升高(每10μg/m^3)增加焦虑发生风险(OR:1. 08,95%CI:1. 03~1. 14),滞后1 d(lag1)和累积滞后(1~4) d(lag01~lag04)也均能显著增加焦虑的发生风险,其中lag04对焦虑发生风险的影响最大(OR:1. 30,95%CI:1. 09~1. 56)。结论大气臭氧暴露可能是人群焦虑的危险因素之一,空气重污染区域人群的精神健康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O3 焦虑 城市人群
下载PDF
Willingness to Pay for Measures of Managing the Health Effects of Heat Wave in Beijing,China:a Cross-sectional Survey 被引量:1
11
作者 ZHANG Yi CHEN Chen +4 位作者 ban jie ZHAO Jin Hui XU Dan Dan ZHU Peng Fei LI Tian Tia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628-638,共11页
Objective There are evidences that heat wave events cause deaths and emergency cases. This article used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to find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investigated the f... Objective There are evidences that heat wave events cause deaths and emergency cases. This article used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to find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investigat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willingness to pay.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face-to-face household survey was completed by 637 urban long-term residents and 591 rural long-term residents aged 15-79 in Beijing, Chin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identify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payment rate or payment amount for the protective measures, including independent variables for district, gender, age, education, income, air conditioner ownership, heat wave experience, and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Results The payment rate was 41.1% for protective measures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39.5% by measures provided by the market. Most of the respondents were willing to pay 40 CNY per capita annually for measures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or the marke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willingness to pay were district, gender, income, air conditioner ownership, heat wave experience, and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Conclusion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heat waves need to be provided immediatel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itua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such as people who live in urban areas, those without air conditioning, and those who have experienced a heat wave in the p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保护的措施 心甘情愿将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15年中国PM_(2.5)相关超额死亡数集成评估
12
作者 王情 许怀悦 +3 位作者 朱欢欢 马润美 班婕 李湉湉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1年第5期45-51,共7页
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是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基于国内外5套不同来源的2015年中国PM_(2.5)年均暴露浓度数据和5种暴露-反应关系(exposure-response,E-R)模型,设置了不同PM_(2.5)暴露浓度与... 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是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基于国内外5套不同来源的2015年中国PM_(2.5)年均暴露浓度数据和5种暴露-反应关系(exposure-response,E-R)模型,设置了不同PM_(2.5)暴露浓度与E-R模型的25种组合情景,评估了2015年中国归因于环境PM_(2.5)导致的超额死亡数。结果表明,2015年全国(覆盖2826个区县)PM_(2.5)相关超额死亡数为75.0万~256.5万例,其中应用国内E-R模型评估得到的超额死亡数(186.0万~256.5万例)大于国外模型评估得到的超额死亡数(75.0万~133.2万例);空间分布上,京津冀、河南、山东等重污染地区及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的PM_(2.5)相关疾病负担较重,这些地区需制定更严格的政策来改善空气质量及保护公众健康。指出,我国地面监测站获得的暴露数据通常会高估全国PM 2.5的实际浓度均值,运用多套PM_(2.5)暴露浓度数据和多种E-R模型评估疾病负担,有利于减少评估的不确定性。提出,应加强我国PM_(2.5)与人群健康的队列研究及数据积累,以获取更准确的E-R关系,提升PM_(2.5)相关疾病负担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空气污染 细颗粒物 慢性死亡效应 超额死亡数
下载PDF
天丹通络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神经细胞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柴臣通 刘爱景 +1 位作者 班洁 丁来霞 《临床研究》 2022年第5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恢复期患者给予天丹通络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临床疗效、神经细胞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夏邑县中医院治疗的CI恢复期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45例)和...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恢复期患者给予天丹通络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临床疗效、神经细胞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夏邑县中医院治疗的CI恢复期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给予天丹通络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细胞因子、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T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BDNF水平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恢复期患者给予天丹通络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细胞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丹通络胶囊 依达拉奉 脑梗死恢复期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良好习惯的培养之于思想品德课教学
14
作者 班洁 《黑河教育》 2019年第4期10-11,共2页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是学校"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是学校"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可见,学好思想品德课是多么重要。如何学好思想品德课,在学习中养成怎样的好习惯就成为教师不断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俗话说:好办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益终身。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使思想品德教学事半功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习惯 品德教育 自主学习 评价
下载PDF
脑心通胶囊辅助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柴臣通 刘爱景 +1 位作者 班洁 丁来霞 《临床研究》 2022年第6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辅助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夏邑县中医院确诊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均...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辅助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夏邑县中医院确诊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患者均接受脑心通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炎症因子水平。记录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36%,高于对照组的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VEGF和BDNF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8(IL-6)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血清TNF-α、IL-8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药物治疗的恶心呕吐、腹泻、头疼、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辅助依达拉奉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通胶囊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氧化应激
下载PDF
2013-2015年大气PM2.5持续高暴露对中国40个区/县人群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晨 孙志颖 +2 位作者 孙庆华 班婕 李湉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大气PM2.5持续高暴露对中国40个区/县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我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黑龙江、山西、太原、四川选取40个区/县作为研究现场,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PM2.5... 目的探讨大气PM2.5持续高暴露对中国40个区/县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我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黑龙江、山西、太原、四川选取40个区/县作为研究现场,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PM2.5浓度、气象资料及人群死亡数据。以PM2.5日均浓度值(分别为75 μg/m^3、各区/县日均浓度值的P75和P90)和持续时间(≥2 d和≥3 d)定义6种持续高PM2.5暴露情景,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Meta分析研究持续高PM2.5暴露对40区/县人群死亡的影响。结果2013—2015年,40个区/县日均温度为(15.26±10.48)℃,P50(P25,P75)为17.20(7.50,23.70)℃;日均相对湿度为(67.31±19.26)%,P50(P25,P75)为72.00%(57.00%,81.00%);PM2.5日均浓度为(72.81±60.93)μg/m^3,P50(P25,P75)为55.38(33.77,91.45)μg/m^3;每个区/县每日非意外总死亡为(12±7)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为(5±4)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为(2±2)例。PM2.5日均浓度值≥75 μg/m^3且持续≥2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77%(0.89%,2.66%)和2.69%(1.06%,4.35%);PM2.5日均浓度值≥P75且持续≥2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67%(0.59%,2.76%)和2.31%(0.67%,3.97%);PM2.5日均浓度值≥P90且持续≥2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0.71%(-0.75%,2.20%)和1.95%(0.08%,3.86%);PM2.5日均浓度值≥75 μg/m^3且持续≥3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15%(0.12%,2.18%)和1.85%(0.25%,3.47%);PM2.5日均浓度值≥P75且持续≥3 d的暴露情景引起的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ER(95%CI)值分别为1.39%(0.15%,2.64%)和2.29%(0.39%,4.23%)。结论持续高PM2.5暴露与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死亡 多中心研究 生态学研究
原文传递
我国典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现状及需求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晨 李湉湉 +3 位作者 方建龙 班婕 赵靓 王情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36-1038,共3页
为全面推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本研究深入调研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开展现况及工作需求等内容。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基础呈现地区发展不均衡、制度... 为全面推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本研究深入调研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开展现况及工作需求等内容。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基础呈现地区发展不均衡、制度体系不完善、指南及规范性文件缺乏等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对现存问题的梳理,提出未来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中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现状 工作需求
原文传递
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指南编制的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翼 王情 +4 位作者 王苏玮 朱迅 孙庆华 班婕 李湉湉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46-1048,共3页
通过调研国内外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指南编制进展,厘清我国已发布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指南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体而言,我国指南发布缺乏长期的积累,且存在覆盖范围较窄、框架体系尚不清晰等不足。借鉴国际较为完善的环境健康风险... 通过调研国内外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指南编制进展,厘清我国已发布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指南与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体而言,我国指南发布缺乏长期的积累,且存在覆盖范围较窄、框架体系尚不清晰等不足。借鉴国际较为完善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指南体系,考虑我国风险评估工作基础,针对我国指南编制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建议我国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指南按照"分类编"、"分步走"的框架进行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指南 编制 建议
原文传递
臭氧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急性效应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庆华 班婕 +1 位作者 陈晨 李湉湉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我国臭氧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利用2013—2015年我国34个区县的冠心病、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死因数据、空气污染和气象数据,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纳入气象数据和星期几变量作为... 目的探讨我国臭氧暴露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利用2013—2015年我国34个区县的冠心病、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死因数据、空气污染和气象数据,使用广义线性模型(GLM),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纳入气象数据和星期几变量作为混杂因子,计算O38 h浓度最大值(O3-8hmax)短期暴露对冠心病、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急性效应,并对不同季节和性别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在全年尺度下,O3-8hmax每升高10μg/m3,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风险分别升高0.39%(95%CI:-0.03%~0.81%)、0.34%(95%CI:-0.05%~0.72%)、0.4%(95%CI:-0.16%~0.96%),男性和女性差别不明显。通过不同季节的比较发现:秋季风险最高,O3-8hmax每升高10μg/m3,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风险分别升高0.76%(95%CI:-0.15%~1.67%)、1.04%(95%CI:0.16%~1.92%)、1.28%(95%CI:0.08%~2.48%),其中,男性风险比女性高。结论 O3-8hmax短期暴露增加冠心病、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冠心病 脑卒中 急性心肌梗死 死亡
原文传递
《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解读
20
作者 杜艳君 班婕 +5 位作者 孙庆华 张翼 王情 陈晨 刘园园 李湉湉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23,共4页
我国对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有重要需求。2021年3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实施WS/T 777-2021《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简称《指南》),以规范我国的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本文就背景、主要内容... 我国对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有重要需求。2021年3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布实施WS/T 777-2021《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简称《指南》),以规范我国的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本文就背景、主要内容、指南特色等方面对《指南》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物质 环境介质 暴露 健康风险评估 指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