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ge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Bozhong Sag,Bohai Bay Basin,China:Evidence from Biomarkers,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1
作者 WANG Xiang LIU Guangdi +6 位作者 SONG Zezhang SUN Mingliang WANG Xiaolin WANG Feilong chen rongtao GENG Mingyang LI Yish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20-240,共21页
The organic matter(OM)enrichment mechanism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Bozhong Sag,Bohai Bay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remain controversial.To address these i... The organic matter(OM)enrichment mechanism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Bozhong Sag,Bohai Bay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remain controversial.To address these issues,based on Rock-Eval pyrolysis,kerogen macerals,H/C and O/C ratios,GC-MS,major and trace elements,the Dongying Formation Member(Mbr)3(E_(3)d_(3)),the Shahejie Formation mbrs 1 and 2(E_(2)s_(1+2)),and the Shahejie Mbr 3(E_(2)s_(3))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Bozhong Sag were studied.The above methods were used to reveal their geochemical properties,OM origin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all of which indicate that E_(2)s_(1+2)and E_(2)s_(3)are excellent source rocks,and that E_(3)d_(3)is of the second good quality.E_(3)d_(3)source rocks were formed under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mainly belong to fluvial/delta facies,the E_(3)d_(3)sediments formed under weakly oxidizing and freshwater conditions.Comparatively,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E_(2)s_(1+2)source rocks were arid and cold climate,representing saline or freshwater lacustrine facies,and the sediments of E_(2)s_(1+2)belong to anoxic or suboxic settings with large evaporation and salinity.During the period of E_(2)s_(3),the climate became warm and humid,indicating the freshwater lacustrine facies,and E_(2)s_(3)was characterized by freshwater and abundant algae.Moreover,compared with other intervals,the OM origin of E_(3)d_(3)source rocks has noticeable terrestrial input.The OM origin of the E_(2)s_(1+2)and E_(2)s_(3)are mainly plankton and bacteria.Tectonic subsidence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affected the changes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western Bozhong Sag,thu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ource rocks,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ree intervals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have distinct differences.Overall,these factors are effective to evaluate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 by biomarkers,major and trace elements.The established models may have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offshore areas with few dril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geology source rock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biomarkers major elements trace elements Bozhong Sag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2
2
作者 邓美玲 王宁 +3 位作者 李新琦 陈容涛 刘岩 徐耀辉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62,共14页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 通过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样品的热解、TOC、饱和烃GC/MS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总体为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Ⅱ型为主,整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2)通过Pr/nC_(17)-Ph/nC_(18)图版、C_(24)四环萜烷/C_(26)三环萜烷(C_(24)TeT/C_(26)TT)、C_(27)/C_(29)规则甾烷、奥利烷指数等参数判断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的混源输入;(3)综合CIA,Sr/Ba,Pr/Ph,V/(V+Ni),U/Th值和伽马蜡烷指数等分析了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认为沙三段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水体为淡水—微咸水,陆源输入较多,具有较高的初始生产力,沉积时期整体表现为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沙三下段—沙三上段沉积环境整体变化不大,古气候和古水体盐度基本保持不变,但陆源输入及水体氧化条件随沉积进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熟—成熟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陆源 沙三段 古近系 莱州湾凹陷 渤海
下载PDF
Mini-CEX联合病案思维导图在急诊科专培医师中的应用
3
作者 黄薇隗 邓飞 +4 位作者 江蓉 彭伟 陈荣涛 覃婵娟 罗飞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10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联合病案思维导图在急诊内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医师中的应用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3月在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二人民医... 目的探讨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联合病案思维导图在急诊内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专培”)医师中的应用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3月在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进行专培的医师84名,将2018年2月—2020年2月参加培训的医师36名分为对照组,将2020年3月—2022年3月参加培训的医师48名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教学培训法,观察组予以mini-CEX联合病案思维导图法。评估专培医师的满意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mini-CEX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专培医师满意度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及mini-CEX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ni-CEX联合病案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急诊科专培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满意度,提升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 病案思维导图 急诊科 专培医师 实践能力 满意度 学习效果 理论知识
下载PDF
益气活血法配合序贯八段锦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4
作者 陈镕涛 蒙苑婷 +1 位作者 孙阳 韦冬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23期3256-3261,共6页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法配合序贯八段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柳州市中医医院行急诊PCI的9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法配合序贯八段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柳州市中医医院行急诊PCI的9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行急诊PCI和临床常规治疗,康复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进行益气活血法配合序贯八段锦心脏康复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康复组患者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43/45)比82.2%(37/45),P<0.05]。治疗后康复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及对照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康复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康复组脑梗死、心绞痛发作、再发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总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15.6%(7/45)比35.6%(16/45),P<0.05]。结论 益气活血法配合序贯八段锦的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案可以有效改善AMI急诊PCI术后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 生活质量 预后
下载PDF
利用饱和烃降解率划分原油降解级别的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程付启 刘子童 +4 位作者 牛成民 陈容涛 金强 蔡盼盼 张参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53,共8页
微生物降解是浅层原油常见的次生变化,为了简单快捷地确定原油遭受生物降解的程度,提出一种利用饱和烃降解率划分原油生物降解级别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生物降解原油的饱和烃色谱图会出现“UCM”峰的特点,在同一比例尺下读取“UCM”峰面... 微生物降解是浅层原油常见的次生变化,为了简单快捷地确定原油遭受生物降解的程度,提出一种利用饱和烃降解率划分原油生物降解级别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生物降解原油的饱和烃色谱图会出现“UCM”峰的特点,在同一比例尺下读取“UCM”峰面积和残留饱和烃包络面积,计算饱和烃降解率,并依此将原油降解级别划分为10个等级。利用该方法对LDW坳陷32个原油样品饱和烃降解率进行计算,并对生物降解级别进行划分。结果表明LDW坳陷原油生物降解级别分布在1~7级,且不同构造位置原油降解级别存在差异,同一构造不同深度原油的降解级别也不尽相同;总体上中南部(D36-1构造以南)原油降解级别较高,Z25-1构造及其以北原油降解级别较低,原油降解级别随油藏埋藏深度变浅而升高,反映浅埋原油易于降解的特征;该方法步骤简单,且具有分析周期短、成本低、精度高的优点,为定量划分原油生物降解级别提供了高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降解级别 饱和烃降解率 划分方法 应用 LDW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深层烃源岩有机相预测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祥 马劲风 +3 位作者 王飞龙 王震亮 陈容涛 闫昕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0-1080,共11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烃源岩层系多、非均质性较强等特点,开展了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元素分析、岩石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在沉积相的约束下对比了Δlog R系列方法、多元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预测有机质丰度参... 针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烃源岩层系多、非均质性较强等特点,开展了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元素分析、岩石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在沉积相的约束下对比了Δlog R系列方法、多元回归法、BP神经网络法预测有机质丰度参数的优劣,优选BP神经网络法进行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裂解烃含量的单井预测,进而计算得到氢指数预测曲线,结合总有机碳含量进行有机相分析,定量刻画各层系烃源岩的有机相,分析烃源岩的优劣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法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东营组二段下亚段烃源岩主要为Ⅱ_(2)型干酪根,氢指数为125~400 mg/g,总有机碳含量基本小于3%,其有机相主要为BC相、C相和CD相;东营组三段烃源岩主要为Ⅱ_(1)—Ⅱ_(2)型干酪根,沙河街组沙一二段、沙三段烃源岩主要为Ⅰ—Ⅱ_(1)型干酪根,这三套烃源岩的氢指数为250~650 mg/g,总有机碳含量为3%左右或大于3%,其有机相主要为B相、BC相和C相。沙河街组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中南部,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含量 Δlog R方法 有机相 烃源岩 BP神经网络 渤中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黄谦 陈容涛 +2 位作者 彭晓波 李新琦 王宁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0-192,共13页
渤中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东部,主要发育沙三、沙一和东三段烃源岩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前期对渤中凹陷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主要基于岩屑样品,对岩心样品生物标志物特征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次研究综合利用岩心和岩屑样品,通过... 渤中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东部,主要发育沙三、沙一和东三段烃源岩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前期对渤中凹陷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主要基于岩屑样品,对岩心样品生物标志物特征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次研究综合利用岩心和岩屑样品,通过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族组分饱和烃色谱-质谱等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重点对渤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三段和沙河街组一段、三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母质来源与沉积环境进行研究,明确了渤中凹陷三套泥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并建立了区分3套烃源岩的典型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以期望为进一步厘清该区域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及时空分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进而有利于该区油气的勘探。研究结果表明:3套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具有显著差异,沙三段>沙一段>东三段。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为好-极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处于成熟阶段;沙一段次之,为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_(1)-Ⅱ_(2)型,整体处于成熟阶段;东三段稍差,为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1)-Ⅱ_(2)型为主,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岩心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中姥植比(Pr/Ph)、伽马蜡烷指数(Ga/C_(30)H)、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含量、4-甲基甾烷指数(4-MS/C_(29)甾烷)等参数表明母质输入和沉积环境是控制3套湖相烃源岩差异的主控因素,淡水藻源输入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键,低等水生生物输入和强还原的保存条件是沙一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键,混源输入和良好的保存条件是东三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渤中凹陷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松 王飞龙 +2 位作者 陈容涛 程付启 刘梦醒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5,26,共8页
为了揭示黄河口凹陷不同层段烃源岩供烃潜力,利用8000余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有机元素、镜质体反射率等数据,对12个层段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发现,沙三中、沙三下亚段有机质丰度最高,... 为了揭示黄河口凹陷不同层段烃源岩供烃潜力,利用8000余组总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有机元素、镜质体反射率等数据,对12个层段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发现,沙三中、沙三下亚段有机质丰度最高,达到极好烃源岩标准;沙一段、沙二段、东三段、沙三上为好烃源岩;沙四-孔店组、东二下亚段、东一段为中等—差烃源岩,东二上亚段、明化镇组与馆陶组未达到烃源岩标准。黄河口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类型总体偏腐殖型。其中,沙三中、沙三下、沙一—二段、东三段相对较好,沙三上、沙四-孔店组、东二上、东二下有机质类型普遍较差,主要是Ⅱ_(2)—Ⅲ型。沙四-孔店组烃源岩整体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沙河街组烃源岩整体处于生油窗范围,东营组烃源岩处于未熟—低熟阶段。综合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指标认为,沙三中、沙三下烃源岩最优,沙一二段、沙三上、沙四-孔店组烃源岩次之,东营组还不能大规模供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地化特征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演化程度 黄河口凹陷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南部缓坡带馆陶组河流相层序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容涛 牛成民 +3 位作者 王清斌 杨波 王飞龙 王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2-548,共7页
黄河口凹陷馆陶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泥岩盖层缺乏,勘探未予重视。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黄河口凹陷南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两种沉积体系。利用河流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 黄河口凹陷馆陶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泥岩盖层缺乏,勘探未予重视。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黄河口凹陷南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两种沉积体系。利用河流相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了2个三级层序(SQG2和SQG1),每个三级层序都包含一个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和一个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区馆陶组沉积层序演化特征,在SQG2层序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发育期,研究区为辫状河沉积,主要发育多期复合的辫状河道砂体,在SQG2层序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发育期,研究区为曲流河沉积,主要发育孤立的点砂坝砂体和高比例的泛滥平原泥。SQG1层序演化特征与馆陶组下段类似,由于SQG1层序发育时期,可容纳空间处于较高水平,因此SQG1段砂体的粒度和砂岩百分含量比馆陶组下段整体偏小。黄河口凹陷南部缓坡带馆陶组的两套曲流河沉积可以作为良好的盖层,为油气聚集创造条件。在本次研究的指导下,研究区相继获得了一定的油气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 馆陶组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 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 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 储盖组合
下载PDF
台地相碳酸盐岩层序划分新方法——以渤中凹陷奥陶系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叶涛 王清斌 +2 位作者 代黎明 陈容涛 崔普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5-103,共9页
泥质潮坪中,高自然伽马特征多指示浅水沉积环境,导致利用自然伽马测井划分层序界面的传统方法在浅水台地中并不完全适用。为此,以渤海海域渤中21-22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提出一种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层序划分新方法,并探讨了层序... 泥质潮坪中,高自然伽马特征多指示浅水沉积环境,导致利用自然伽马测井划分层序界面的传统方法在浅水台地中并不完全适用。为此,以渤海海域渤中21-22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提出一种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层序划分新方法,并探讨了层序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渤中21-22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高自然伽马可划分为风化作用、储层铀富集以及泥质沉积三大成因类型;②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中,Th/K可以有效区分不同成因的高自然伽马,是开展层序界面划分的有效参数;③基于Th/K曲线,将渤中21-22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BZ21-2-A井层序完整,而BZ22-1-B井缺少SQ5层序;(4)层序划分结果与储层对应关系表明,裂缝型储层主要分布在风化壳100 m以内,受层序界面控制作用不明显,而溶蚀孔隙型储层主要集中在SQ1—SQ2层序的顶、底面附近,受层序界面控制作用明显。该认识对台地相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划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划分 自然伽马能谱 储层展布 台地相碳酸盐岩 奥陶系 渤中凹陷
下载PDF
渤中19-6地区深层油气赋存相态差异性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飞龙 燕歌 +2 位作者 陈容涛 汤国民 于倩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68,共11页
运用多种相态类型判识方法对渤海渤中19-6大型油气田烃类流体赋存相态进行了综合判识,并基于地层流体高温高压物性特征、油气有机地化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烃源岩热演化和成藏过程,对该地区油气赋存相态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 运用多种相态类型判识方法对渤海渤中19-6大型油气田烃类流体赋存相态进行了综合判识,并基于地层流体高温高压物性特征、油气有机地化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烃源岩热演化和成藏过程,对该地区油气赋存相态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渤中13-2油藏为高挥发油藏,渤中19-6油气藏为特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渤中21-22气藏为高含CO_(2)的湿气气藏;渤中19-6地区深层油气赋存相态整体受控于烃源岩热演化导致的晚期天然气充注强度,此外新近纪以来埋深增温引起的逆蒸发、深部无机CO_(2)气体充注作用也是所形成的次生凝析气藏和高含CO_(2)气藏的重要因素;渤中19-6地区深层油气赋存相态变化可总结为烃类气充注渐变与CO_(2)气充注突变的差异充注的油气相变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海域深层未来勘探中油气相态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对类似盆地的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渤中19-6地区 深层油气 赋存相态 差异性 成因机制
下载PDF
辽西凹陷锦州20-2北油田沙二段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 被引量:3
12
作者 牛成民 王冰洁 +2 位作者 王飞龙 陈容涛 张明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7-677,共11页
利用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对辽西凹陷锦州20-2北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第二段油气的烃源岩、储层、圈闭、运移、保存条件及成藏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锦州20-2北油田沙二段储层具有辽中北洼和辽西北洼“双洼多源”供烃的优势;(2)沙... 利用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对辽西凹陷锦州20-2北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第二段油气的烃源岩、储层、圈闭、运移、保存条件及成藏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锦州20-2北油田沙二段储层具有辽中北洼和辽西北洼“双洼多源”供烃的优势;(2)沙二段储层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大多具中孔-中渗特征,区域盖层为上覆半深湖-深湖相厚层泥岩,储盖组合条件优越;(3)该油田为依附于辽西三号断层并被其派生断层切割形成的一个典型断块圈闭群,在挤压应力背景下,油田处于构造相对高部位,运移条件良好,同时受挤压应力影响,控圈断层闭合度高,保存条件良好;(4)沙二段油气具2期成藏的特征,早期为馆陶组沉积时期(23.3~12 Ma B.P.),晚期为平原组沉积时期(2.6 Ma B.P.至今),其中晚期为油气大规模充注时期。锦州20-2北油田沙二段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主要为晚期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州20-2北油田 沙河街组 成藏条件 成藏过程
下载PDF
基于成藏过程重建研究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差异聚集机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郝鹏 杨纪磊 +6 位作者 张旭东 臧春艳 陈容涛 王波 税蕾蕾 王思惠 蔡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4-1135,共12页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分布“西贫东富”,成藏条件复杂。利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原油地球化学参数、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合埋藏史、热史及构造演化,从古流体和现代流体特征角度进行系统定时定量化成...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分布“西贫东富”,成藏条件复杂。利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原油地球化学参数、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合埋藏史、热史及构造演化,从古流体和现代流体特征角度进行系统定时定量化成藏过程恢复,研究差异成藏原因。研究表明,陡坡带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开始于明化镇组沉积早期(距今7Ma),来自东南部沙河街组烃源岩的低熟油经历短距离运移在东区古近系成藏,该期原油充注量较少。第二期发生在明化镇组沉积中期(距今5.3 Ma),较高成熟度的烃类由东向西,由深向浅运移,在东、西区古近系形成大规模古油藏。明化镇组沉积晚期(距今3.7 Ma),边界断层活动性增强,西区断层活动速率强于东区,断层作用由封闭作用转为输导作用,西区古近系古油藏大规模破坏,东区东三段古油藏油水界面向上迁移,油气向浅层聚集成藏。第四纪沉积期(距今2.2Ma),断层活动性减弱,逐步形成现今油藏。距离供烃源岩的远近、经历成藏期次的不同以及控藏断裂活动的强弱差异共同导致了渤中凹陷西北缘陡坡带油气差异分布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储层定量荧光 古油藏 断层活动速率 成藏过程 陡坡带 渤中凹陷
下载PDF
基于地质导向的河流相储集层模式识别与随钻调整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润森 曹龙 +1 位作者 岳红林 陈容涛 《录井工程》 2019年第1期102-107,141,共7页
河流相储集层横向变化快往往导致水平井砂岩钻遇率较低而降低水平井的产能优势,因此需要利用地质导向技术并结合地震资料对水平井实施过程中钻遇砂体发育模式进行解析。对于河流相储集层而言,不同成因类型在随钻过程中所表现出砂泥剖面... 河流相储集层横向变化快往往导致水平井砂岩钻遇率较低而降低水平井的产能优势,因此需要利用地质导向技术并结合地震资料对水平井实施过程中钻遇砂体发育模式进行解析。对于河流相储集层而言,不同成因类型在随钻过程中所表现出砂泥剖面的测井曲线特征存在差异:"砂体拼接"型模式钻遇砂泥岩界面往往表现为砂泥"突变"的电性特征;"微构造"型模式钻遇砂泥岩界面表现为"渐变"的电性特征;"浅着陆"型模式钻遇泥岩界面可以表现出多种电性特征。通过不同的电性特征可以进一步识别河流相储集层的边界面发育模式及储集层内部砂体拼接状况。基于对地质模式的识别,采用相应的随钻调整策略,可有效提高河流相储集层水平段砂体钻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储集层 水平井 砂体钻遇率 地质导向 地质模式
下载PDF
基于深度残差学习和三线激光结构光的复杂交叉焊缝类型辨识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弛 陈荣涛 +2 位作者 王皖勇 卢军国 张轲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49-54,共6页
为实现船壁大拼接焊缝的自动化除锈,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结合三线激光结构光的复杂交叉焊接接头类型辨识方法。基于三线激光在不同类型交叉焊缝上的激光条纹特征区别,采用ResNet深度残差学习模型对其特征进行提取和学习,使... 为实现船壁大拼接焊缝的自动化除锈,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结合三线激光结构光的复杂交叉焊接接头类型辨识方法。基于三线激光在不同类型交叉焊缝上的激光条纹特征区别,采用ResNet深度残差学习模型对其特征进行提取和学习,使用迁移学习方式对模型进行训练,得到一个训练准确率接近100%的识别模型。实验验证表明,该模型能有效识别直线、十字、T字、左L、右L、左T和右T等7种交叉焊缝类型,可实现爬壁除锈机器人运行中交叉焊缝类型的实时预测,为爬壁除锈机器人的全自主除锈的路径跟踪、定位和导航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三线激光结构光 除锈爬壁机器人 焊缝交叉类型辨识
原文传递
气象条件与肾结石肾绞痛急诊就诊量之间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荣涛 屈文强 +1 位作者 江蓉 金晓晴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究气象条件与肾结石肾绞痛急诊就诊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肾结石肾绞痛急诊就诊的5 7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同期湖北省武汉市日均气温和湿度。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目的探究气象条件与肾结石肾绞痛急诊就诊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肾结石肾绞痛急诊就诊的5 7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同期湖北省武汉市日均气温和湿度。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气象条件与肾结石肾绞痛急诊就诊之间的关系。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患者访问数量和每日气温、湿度相关(R^2=0.309,P<0.05),每月患者访问数量和每月气温、湿度相关(R^2=0.642,P<0.05)。结论气温、湿度与肾结石肾绞痛急诊就诊量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气象条件 气温 湿度 急诊
原文传递
高效无尘喷砂除锈器气固两相流运动特性分析
17
作者 张弛 张宇辉 +2 位作者 秦浩然 陈荣涛 张轲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5-160,177,共7页
为分析爬壁除锈机器人的无尘喷砂除锈器中空气和磨料气固两相流的运动特性,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离散相颗粒模型,建立了喷砂除锈器有限元模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进气压力增大时,磨料对工件表面的冲蚀作用略微加强;随着进砂量的增大... 为分析爬壁除锈机器人的无尘喷砂除锈器中空气和磨料气固两相流的运动特性,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的离散相颗粒模型,建立了喷砂除锈器有限元模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进气压力增大时,磨料对工件表面的冲蚀作用略微加强;随着进砂量的增大,对弯管接头的磨损和对工件表面的冲蚀作用都增强;当真空负压开启后,回收效果显著提升,0.045MPa时基本可以实现喷砂过程的无尘化,但负压大于0.045 MPa时,磨料回收效果提升不明显,但对工件的冲蚀效果减弱。实船应用表明:在最优化参数下,除锈后表面清洁度可达到SA2.5级,粗糙度达到44μm,验证了无尘喷砂除锈器气固两相流模型的正确性,为后续的除锈器结构优化设计、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尘喷砂除锈 除锈爬壁机器人 旋转喷砂 气固两相流 运动特性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29-6油田原油稠化机制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飞龙 汤国民 +2 位作者 陈容涛 王广源 于倩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89-3202,共14页
渤中29-6油田位于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双洼供烃的有利位置,已发现原油整体表现为稠油特征,生标特征复杂多样,其油气来源及稠油成因机理尚不明确.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基于原油分析化验数据,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渤中29-... 渤中29-6油田位于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具有双洼供烃的有利位置,已发现原油整体表现为稠油特征,生标特征复杂多样,其油气来源及稠油成因机理尚不明确.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基于原油分析化验数据,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渤中29-6油田稠油来源,阐明了该原油稠化机理,并建立了原油的稠化模式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渤中29-6油田表现为双洼混合供烃的特征,其中高硫油主要来源于黄河口东洼,而低硫油主要来源于黄河口中洼;(2)渤中29-6油田整体表现为浅层稠油,其原油物性受二次充注作用、断层活动性、母源条件这3个因素的联合控制,其中断层活动性控制整体原油稠化级别,二次充注作用和母源条件分别可以改善和加剧原油稠化作用,并形成了低熟-弱断弱充注、成熟-强断弱充注、成熟-强断强充注、低熟-强断强充注这4种原油稠化模式;(3)渤中29-6油田具有双洼供烃成藏模式,且因距离洼陷远近而不同,近源形成单洼供烃-断裂垂向输导-强/弱充注-强降解-源上稠油成藏模式,远源形成双洼供烃-砂体或不整合侧向输导-弱充注-强/弱降解稠油成藏模式;(4)渤中29-6油田围区可划分为4个区带:Ⅰ区原油物性最好,Ⅱ区和Ⅳ区稠化最严重,物性最差,Ⅲ区原油物性居中.由于二次充注作用可以明显改善原油物性,中-轻原油勘探和开发应优选Ⅰ区和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来源 稠油成因机制 稠化模式 物性预测 黄河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渤海西南部石炭系—二叠系残存特征及生烃物质基础
19
作者 李科亮 王建强 +5 位作者 刘文汇 陈容涛 裴立新 陈晓艳 邓辉 彭恒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91-1101,共11页
以勘探程度较低的渤海西南部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钻井及高精度三维连片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重点厘定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残存特点和展布特征,同时结合区域烃源岩发育特点,初步探讨了渤海西南部上古生界的生烃物... 以勘探程度较低的渤海西南部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钻井及高精度三维连片地震资料,井震结合,重点厘定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残存特点和展布特征,同时结合区域烃源岩发育特点,初步探讨了渤海西南部上古生界的生烃物质基础。结果表明:渤海西南部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在埕北凹陷、埕北低凸起及东斜坡和歧南断阶带分布,残存厚度最大超过1200 m,普遍集中于200~800 m之间,具南西厚北东薄的展布特点,地层由凸起、斜坡向凹陷内逐渐减薄甚至缺失,石炭系—二叠系残存特征及分布受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影响明显。综合对比渤海湾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厚度及煤系烃源岩发育特点,指出渤海西南部具有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煤岩厚度普遍在10~40 m之间,煤系泥岩厚度普遍在60~240 m之间,与勘探程度较高的大港探区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南部 石炭系—二叠系 地层残存 三维地震 生烃物质基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