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改进门控循环单元的叠前时变子波提取方法
1
作者 戴永寿 李泓浩 +2 位作者 孙伟峰 万勇 孙家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3-1600,共18页
子波的精确提取是地震勘探后续反演与成像的前提,针对传统时变子波提取方法受到的各类假设限制,且需分别提取子波振幅谱与相位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门控循环单元(GRU)网络的叠前时变地震子波提取方法.根据实际叠前地震数据... 子波的精确提取是地震勘探后续反演与成像的前提,针对传统时变子波提取方法受到的各类假设限制,且需分别提取子波振幅谱与相位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门控循环单元(GRU)网络的叠前时变地震子波提取方法.根据实际叠前地震数据分布特征与非平稳性质,本方法首先建立非平稳地震记录与添加随机噪声的时变子波训练数据集;为对提取出的时序特征进行拓展,提升传统GRU网络对长时序列的处理能力,本方法搭建起含多层GRU模块与全连接神经网络的改进门控循环单元网络模型;利用建立的训练数据集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使网络具备提取时变子波的能力;为提高训练效率与提取精度,本方法在训练的反向传播过程中应用自定义WaveLoss损失函数衡量误差,最终实现叠前时变子波的估计.经合成数据仿真实验与不同方法对比验证,本文提出的叠前时变子波提取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经对中国西部不同地区实际叠前地震资料处理与反褶积验证分析,该方法可有效提高目标区叠前地震剖面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子波提取 门控循环单元 叠前地震记录 反褶积
下载PDF
无人船避障导航算法仿真测试平台设计与开发
2
作者 张乐乐 戴永寿 李立刚 《电子设计工程》 2024年第4期17-21,26,共6页
为解决无人船避障导航算法验证成本高的问题,在实验室中为相关算法提供便捷高效的离线测试方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基于Unity 3D开发平台,采用插件动态加载方法,设计开发了一款仿真测试软件平台。在此软件平台中能够实时生成具有随机障... 为解决无人船避障导航算法验证成本高的问题,在实验室中为相关算法提供便捷高效的离线测试方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基于Unity 3D开发平台,采用插件动态加载方法,设计开发了一款仿真测试软件平台。在此软件平台中能够实时生成具有随机障碍物的虚拟近岸海洋环境,将自主设计开发的避障导航算法嵌入无人船运动过程中,对相关算法的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和记录展示。设计开发的无人船避障导航算法仿真测试平台,为无人船关键测控算法的离线仿真测试验证提供了新的手段,实验过程易于复现,算法效果比对直观。与实船实验相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算法测试验证的便捷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船 算法测试 仿真平台 虚拟现实技术 Unity 3D
下载PDF
应用自编码——解码架构的ConvGRU网络空变子波提取方法
3
作者 戴永寿 李泓浩 +2 位作者 孙伟峰 宋建国 孙家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3-765,共13页
地震勘探的成像和反演质量取决于地震子波的提取精度。地震子波在传播过程中主频和相位会改变,即子波形态会出现变化。现有的子波估计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子波的空变特性,同时传统空变子波提取方法对测井资料等先验信息依赖性较强,且受各... 地震勘探的成像和反演质量取决于地震子波的提取精度。地震子波在传播过程中主频和相位会改变,即子波形态会出现变化。现有的子波估计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子波的空变特性,同时传统空变子波提取方法对测井资料等先验信息依赖性较强,且受各类假设限制。为此,提出了一种使用自编码—解码架构与卷积门控循环单元(ConvGRU)网络的空变子波提取方法。该方法使用卷积运算与门控运算同步提取不同地震道子波的主频和相位变化特征;将提取的子波变化特征经编码得到特征变量,特征变量经解码器可更高效地提取横向道间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特征。使用有限差分正演和非平稳褶积模型建立符合实际数据分布特点的训练数据;搭建自编码—解码网络并迭代训练网络,得到空变子波提取模型;使用该模型提取地震多道空变子波。数值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比传统子波提取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中国西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空变子波提取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变子波提取 门控循环单元 自编码—解码器 卷积神经网络 反褶积
下载PDF
一种改进深度残差网络的变频器故障分类方法
4
作者 戴永寿 张志坤 李立刚 《电子设计工程》 2023年第24期1-6,共6页
变频器(Frequency Converter)作为电动机的调速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故障情况。针对传统的变频器故障诊断方法存在准确率和实效性较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twork,DRN)的故障分类方法。通过... 变频器(Frequency Converter)作为电动机的调速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故障情况。针对传统的变频器故障诊断方法存在准确率和实效性较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twork,DRN)的故障分类方法。通过对传统Resnet50模型减少卷积核数目和大小,使模型计算量明显减少,模型训练时间缩短1分54秒,提高了实效性。通过改进深度残差网络的激活函数和池化方式,保证梯度为负时,同样可以被激活,防止了高维信息的丢失,故障分类准确率提高至99.88%。分别利用不同的变频器故障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改进的深度残差网络故障分类方法准确率最高、实效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频器 故障诊断 仿真模型 深度残差网络
下载PDF
基于小样本音频信号的柱塞泵故障诊断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禹 戴永寿 李立刚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147,273,共7页
针对音频信号在柱塞泵故障诊断中存在的样本数量不足、故障特征微弱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音频信号结合元迁移学习(Meta-transfer Learning,MTL)的柱塞泵故障诊断方法(Fault Diagnosis of Plunger Pump Based on MTL,MTL-PAFD)。该方法以... 针对音频信号在柱塞泵故障诊断中存在的样本数量不足、故障特征微弱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音频信号结合元迁移学习(Meta-transfer Learning,MTL)的柱塞泵故障诊断方法(Fault Diagnosis of Plunger Pump Based on MTL,MTL-PAFD)。该方法以柱塞泵的音频信号为样本,在单一传感器条件下,通过Gammatone滤波器组对信号进行处理,可有效提高强噪声干扰下音频信号的表征能力,然后结合元迁移学习,能实现小样本条件下的柱塞泵故障诊断。同时,根据柱塞泵故障诊断的实际需求,改进元迁移学习在故障诊断应用中的测试方法,能够自适应处理未知故障类。实验结果表明,MTL-PAFD仅对已知类别的故障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1.41%,而经过快速自适应学习后,其在识别未知故障类时准确率能达到89.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柱塞泵 音频信号 小样本学习 元学习
下载PDF
基于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的无人船避碰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荣翔 戴永寿 +1 位作者 李立刚 金久才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5期119-125,共7页
为提高无人船局部动态避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的无人船避碰决策方法。首先,根据无人船运动约束、避免碰撞约束与避碰规则约束限定避碰决策的搜索空间;其次,以船舶碰撞的危险程度和航程损失为指标... 为提高无人船局部动态避障的规范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的无人船避碰决策方法。首先,根据无人船运动约束、避免碰撞约束与避碰规则约束限定避碰决策的搜索空间;其次,以船舶碰撞的危险程度和航程损失为指标建立避碰目标函数;最后,提出基于种群更新成功率的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求取约束范围内的最优避碰决策。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最优个体适应度曲线在30次迭代内都能稳定收敛,且其最优值最小,优于其余智能算法,具有一定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船 船舶避碰 避碰规划 海洋捕食者算法 全局优化算法 航行规则 仿真验证
下载PDF
基于漂角估计的无人船智能避碰方法
7
作者 张荣翔 戴永寿 +1 位作者 李立刚 金久才 《舰船电子工程》 2023年第12期65-70,90,共7页
为提高无人船局部动态避碰的经济性、安全性和规范性。提出基于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的无人船避碰决策方法。首先,根据无人船避碰需求建立船舶避碰问题模型。然后,提出基于种群更新成功率的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求取最优避碰决策。最后,考... 为提高无人船局部动态避碰的经济性、安全性和规范性。提出基于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的无人船避碰决策方法。首先,根据无人船避碰需求建立船舶避碰问题模型。然后,提出基于种群更新成功率的改进海洋捕食者算法,求取最优避碰决策。最后,考虑海洋扰动,提出利用横向位置误差与姿态数据估计漂角,并在无人船的航向上进行补偿。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避碰 避碰规划 海洋捕食者算法
下载PDF
Wave Azimuth Cutoff Compensation Method and the Multisatellite Networking Mode of SAR
8
作者 WAN Yong CUI Kun +4 位作者 QU Ruozhao dai yongshou LI Ligang QU Xiaojun ZHANG Xiaoyu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683-696,共14页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SARs)encounter the azimuth cutoff problem when observing sea waves.Consequently,SARs can only capture the waves with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the cutoff wavelength and lose the information of ...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SARs)encounter the azimuth cutoff problem when observing sea waves.Consequently,SARs can only capture the waves with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the cutoff wavelength and lose the information of waves with smaller wavelengths.To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SAR wave observation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 azimuth cutoff compens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simulated multiview SAR wave synchronization data obtained by the collaborative observation via networked satellites.Based on the simulated data and the equivalent multiview measured data from Sentinel-1 virtual networking,the method is verified and the cutoff wavelengths decrease by 16.40%and 14.00%.The biases of the inversion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with true values decrease by 0.04 m and 0.14 m,and the biases of the mean wave period decrease by 0.17 s and 0.22 s,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zimuth cutoff compensation method.Based on the azimuth cutoff compensation method,the multisatellite SAR networking mode for wave observations are discussed.The highest compensation effect is obtained when the combination of azimuth angle is(95°,115°,135°),the orbital intersection angle is(50°,50°),and three or four satellites are used.The study of the multisatellite networking mode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compensation of azimuth cutoff and the observation of waves by a multisatellite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compensation effect cutoff wavelength multisatellite networking mode
下载PDF
基于局部Otsu分割与Hough变换的海天线检测 被引量:8
9
作者 戴永寿 刘博文 +3 位作者 李立刚 金久才 孙伟峰 邵峰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62,共9页
海面波浪、船只与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可见光海面图像中的海天线难以被准确检测。为提高海天线检测的准确性与鲁棒性,提出了基于局部Otsu分割与Hough变换的海天线检测方法。首先,通过纵向中值滤波快速地抑制灰度图像中的光斑等高频噪... 海面波浪、船只与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可见光海面图像中的海天线难以被准确检测。为提高海天线检测的准确性与鲁棒性,提出了基于局部Otsu分割与Hough变换的海天线检测方法。首先,通过纵向中值滤波快速地抑制灰度图像中的光斑等高频噪声。然后,根据图像特点进行纵向分块处理来补偿光照的不均匀性并将船只的干扰范围限定在部分图像块中,再进行局部Otsu分割得到二值图像并提取其中的边缘像素,抑制了波浪边缘的干扰。最后,采用Hough变换拟合边缘像素以得到海天线。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鲁棒性与实时性,其检测准确率达93.0%,显著高于三种代表性的海天线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天线检测 边缘提取 图像分块 OTSU分割 纵向中值滤波 HOUGH变换
下载PDF
山东半岛周边近岸海域波浪能开发潜力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万勇 范陈清 +3 位作者 戴永寿 李立刚 孙伟峰 周鹏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311-3318,共8页
利用近20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海浪场数据,对山东半岛周边近岸海域波浪能开发潜力进行评估,重点研究优势区域重点单站和波浪能装置有关的指标。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周边近岸海域波浪能资源开发潜力较高的优势区域位于威海东北部近岸海域... 利用近20年的ERA-Interim再分析海浪场数据,对山东半岛周边近岸海域波浪能开发潜力进行评估,重点研究优势区域重点单站和波浪能装置有关的指标。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周边近岸海域波浪能资源开发潜力较高的优势区域位于威海东北部近岸海域、荣成东部和东南部近岸海域。优势区域重点单站波浪能的集中度较好,各季节主波功率密度的方向集中在北向上;对总能量有突出贡献的波高和波周期范围大致相同,为Hs:0~3.5 m,Te:0~8 s。Wave Star是目前最适合于重点单站波浪能开发的装置,但其能量利用率仅约为6.2%,并非最理想的选择,还需研发效率更高的波浪能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浪 波功率 能量开发潜力 山东半岛周边海域 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
原文传递
时变子波提取及其在地震资料智能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戴永寿 张鹏 +4 位作者 万勇 孙伟峰 张彧豪 韩浩宇 吴莎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35,共8页
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时变子波提取及其在地震资料智能处理中的应用。首先提出采用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极零点配置方法,分别估计子波振幅谱与相位谱,从而实现时变地震子波的准确提取。然后基于稀疏表示理论构建复杂噪声干扰下... 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时变子波提取及其在地震资料智能处理中的应用。首先提出采用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极零点配置方法,分别估计子波振幅谱与相位谱,从而实现时变地震子波的准确提取。然后基于稀疏表示理论构建复杂噪声干扰下的叠后非平稳反褶积目标函数,利用提取的子波与分裂Bregman迭代法反演反射系数序列。最后研究时变子波在叠前偏移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并验证基于时变子波的地震资料智能处理技术在实际地震数据处理方面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稀疏表示的叠后非平稳反褶积方法在复杂噪声干扰下反演反射系数序列,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通过准确估计震源子波,拓宽叠前资料频带,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地层结构,进一步提高成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地震子波 叠后反褶积 叠前偏移 智能信息处理
下载PDF
利用EMD和子波振幅谱与相位谱关系的时变子波提取方法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鹏 戴永寿 +2 位作者 谭永成 张红倩 王春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80-696,共17页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震波在黏弹介质的传播规律,基于黏弹介质地震波动方程总结了时变子波振幅谱和相位谱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准确估计子波相位谱初值和不同时刻的子波振幅谱是实现时变子波准确提取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方法限...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震波在黏弹介质的传播规律,基于黏弹介质地震波动方程总结了时变子波振幅谱和相位谱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准确估计子波相位谱初值和不同时刻的子波振幅谱是实现时变子波准确提取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方法限制子波振幅谱形态且受限于分段平稳假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EMD(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和子波振幅谱与相位谱关系的时变子波提取方法,根据子波对数振幅谱光滑连续而反射系数对数振幅谱振荡剧烈的特点,采用EMD方法将不同时刻地震记录的对数振幅谱分解为一组具有不同振荡尺度的模态分量,通过滤除振荡剧烈分量、重构光滑连续分量提取时变子波振幅谱;再应用子波振幅谱和相位谱的关系提取时变子波相位谱,将分别提取的振幅谱和相位谱逐点进行合成,最终实现时变子波的准确提取.本文方法不需要求取Q值,适用于变Q值的情况,具有良好的抗噪性能.数值仿真和叠后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分段提取方法,利用本文方法提取的时变子波准确度更高,研究成果对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子波提取 EMD 振幅谱 相位谱 地震波波动方程
下载PDF
基于JVC的紧凑型地波雷达海上目标点迹-航迹最优关联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戴永寿 马鹏 +3 位作者 孙伟峰 刘培学 纪永刚 庞真真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32-2839,共8页
紧凑型地波雷达由于接收天线阵列孔径减小导致对海上目标的定位精度低,在多目标跟踪算法中采用序贯式的点迹-航迹关联方式易发生误关联导致航迹断裂、误跟踪等问题。对此,该文将多目标点迹-航迹关联转化为最优分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JVC... 紧凑型地波雷达由于接收天线阵列孔径减小导致对海上目标的定位精度低,在多目标跟踪算法中采用序贯式的点迹-航迹关联方式易发生误关联导致航迹断裂、误跟踪等问题。对此,该文将多目标点迹-航迹关联转化为最优分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JVC算法的多目标点迹-航迹最优关联方法。对于关联波门重叠区域内存在公共候选点迹的多条航迹,首先以雷达获取的目标多普勒速度、距离与方位角作为目标特征参数,利用最小代价函数确定公共候选点迹与所有航迹之间的相似度,得到关联代价矩阵;然后以总关联代价最小化作为优化准则,采用JVC算法求解得到最优的点迹-航迹关联结果。利用仿真与实测目标数据开展了点迹-航迹关联实验,并与序贯最近邻关联方法的关联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文所提方法跟踪得到的航迹时长明显优于序贯最近邻关联方法的结果,解决了序贯式关联因关联错误导致的航迹断裂、误跟踪等问题,提高了航迹跟踪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高频地波雷达 多目标跟踪 点迹-航迹关联 最优关联
下载PDF
时变地震子波提取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4
14
作者 戴永寿 张彧豪 +2 位作者 张鹏 张红倩 王春娴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9-176,共8页
受地下介质非均匀性、非完全弹性等因素影响,实际地震资料中的地震子波具有时变特征,即子波在传播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传统的地震子波提取方法大多基于时不变的假设,往往不能满足勘探所需的精度要求,如何从非平稳地震记录中准确提取时... 受地下介质非均匀性、非完全弹性等因素影响,实际地震资料中的地震子波具有时变特征,即子波在传播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传统的地震子波提取方法大多基于时不变的假设,往往不能满足勘探所需的精度要求,如何从非平稳地震记录中准确提取时变子波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概括总结了时变子波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认为对非平稳地震记录进行衰减补偿和分段处理以及分别估计子波振幅谱和相位谱后再进行匹配融合是实现时变子波提取的两类主要方法。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衰减补偿和分段处理难以真实反映地震记录的非平稳性,而子波振幅谱和相位谱的估计精度仍需提高。因此,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应充分考虑地下复杂衰减和噪声干扰的影响,采用先进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发适用范围更广、准确度更高的时变子波提取方法,并应用于叠前全波形反演与深层复杂构造的成像,从而有效提高地震资料的处理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子波 衰减补偿 分段处理 时频分析 振幅谱 相位谱
下载PDF
一种用于低频漏磁检测的交流恒流激励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宪锋 戴永寿 +2 位作者 孙伟峰 王安泉 陈健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29,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闭环反馈控制和线性大功率放大器的恒流源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增量型PID控制算法,以输出电流采样值为反馈量形成闭环反馈控制,通过动态调节幅度控制单元输出电压,实现对输出电流的闭环调节。选用线性大功率放大器,...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闭环反馈控制和线性大功率放大器的恒流源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增量型PID控制算法,以输出电流采样值为反馈量形成闭环反馈控制,通过动态调节幅度控制单元输出电压,实现对输出电流的闭环调节。选用线性大功率放大器,并采用双运放差分放大方式设计了功率放大单元,有效提升了输出电压幅度和线性度。采用最小二乘法修正了输出电流,恒流源输出精度获得了提升。利用所研制恒流源开展了低频漏磁检测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恒流源输出稳定,调节精度高,线性度好,以其作为低频交流漏磁检测激励源,有效避免了因激励信号频率、提离值发生变化和线圈自身发热等因素所造成的激励电流改变,保证了激励磁场的稳定,可有效提高低频漏磁检测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漏磁 交流恒流源 现场可编程门列阵 数字电位器 线性功率放大器
下载PDF
结合改进CNN和双约束损失函数的叠前地震数据低频补偿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戴永寿 高倩倩 +2 位作者 孙伟峰 万勇 吴莎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7-1295,I0001,I0002,共11页
陆地深层、超深层地震资料低频信息缺失、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影响后续地震资料的准确解释。基于模型驱动的低频补偿方法依赖严格假设且参数调整不灵活;卷积神经网络(CNN)对细微变化的特征提取能力有限且梯度变化不明显、网络易陷入局部最... 陆地深层、超深层地震资料低频信息缺失、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影响后续地震资料的准确解释。基于模型驱动的低频补偿方法依赖严格假设且参数调整不灵活;卷积神经网络(CNN)对细微变化的特征提取能力有限且梯度变化不明显、网络易陷入局部最优,导致低频欠补偿或补偿精度低。为此,提出一种结合改进CNN和双约束损失函数的叠前地震数据低频补偿方法。为解决梯度消失问题,在不增加CNN计算复杂度的前提下,加入可直接学习输入与输出之间残差特征的网络单元(残差块),并采用批归一化处理,使网络对细微变化更敏感,从而提高网络训练效率。为解决梯度变化不明显导致网络过早收敛的问题,以网络输出与原始地震记录差异和相关度为优化目标,通过均方误差和皮尔逊距离的加权求和建立双约束条件的损失函数计算补偿误差,使梯度变化更明显以保证梯度下降过程可跳出局部最优,从而提高低频补偿精度。合成数据和中国西部X地区实际叠前地震数据低频补偿处理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基于CNN低频补偿方法及反褶积结合宽带俞式低通滤波器的低频补偿方法相比,在补偿低频成分的同时不会破坏原始信号的中高频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地震数据 残差块 皮尔逊距离 低频补偿 卷积神经网络(CNN)
下载PDF
基于功率谱密度峰值的大提离下脉冲涡流测厚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安泉 刘禹 +3 位作者 郝宪锋 戴永寿 闫泰松 姜朝 《无损检测》 CAS 2021年第10期29-33,共5页
以脉冲涡流检测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峰值作为特征量,并借助COMSOL软件开展了仿真试验,分析了该特征量与管道壁厚、提离值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基于该特征量的壁厚反演方法研究,形成了可应用于大提离下铁磁性管道壁厚检测的方法;最后在实验室... 以脉冲涡流检测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峰值作为特征量,并借助COMSOL软件开展了仿真试验,分析了该特征量与管道壁厚、提离值之间的关系;开展了基于该特征量的壁厚反演方法研究,形成了可应用于大提离下铁磁性管道壁厚检测的方法;最后在实验室加工的Q235管道阶梯试件上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大提离条件下,壁厚测量误差能控制在±9%以内,且抗干扰能力强,多次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涡流 功率谱密度峰值 大提离 铁磁性管道 厚度测量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的采油厂智能化高效作业运行系统开发 被引量:4
18
作者 戴永寿 舒华文 +3 位作者 李立刚 马增海 刘延文 周鹏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8年第3期50-54,共5页
为提高采油厂作业生产的时效性,实现全作业生产过程中数据共享、资源优化匹配和优化调度以及作业效果智能化考核,结合物联网、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采用B/S架构并利用C#语言开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采油厂智能化高效作业运行系统。该系... 为提高采油厂作业生产的时效性,实现全作业生产过程中数据共享、资源优化匹配和优化调度以及作业效果智能化考核,结合物联网、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采用B/S架构并利用C#语言开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采油厂智能化高效作业运行系统。该系统利用Oracle 10g版本数据库软件构建数据库管理平台,设计开发相应的数据表结构,采用Dreamweaver、ASP.net实现动态网页的开发与后台数据处理程序的编制。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全作业生产过程信息的采集、监控和共享,具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度以及作业效果智能化考核功能,提高了作业生产过程的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厂 物联网 智能化 作业运行系统
下载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塔里木深层超深层叠前地震子波提取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浩宇 戴永寿 +3 位作者 宋建国 万勇 孙伟峰 李泓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63-772,共10页
深层超深层叠前地震子波的准确提取可有效提高全波形反演及叠前偏移成像等方法的准确性,对储层预测和油气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塔里木低信噪比叠前地震记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塔里木深层超深层叠前地震子波提取方法... 深层超深层叠前地震子波的准确提取可有效提高全波形反演及叠前偏移成像等方法的准确性,对储层预测和油气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塔里木低信噪比叠前地震记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塔里木深层超深层叠前地震子波提取方法.结合柯东地区地质构造特点及噪声特性,采用有限差分法正演叠前地震记录,构建了塔里木柯东地区叠前地震记录及对应子波的训练样本集,利用地震子波、反射系数及噪声特征的区别训练生成对抗网络,实现了从叠前地震记录中有效分离地震子波.合成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对塔里木深层超深层叠前地震子波提取具有有效性和较高的准确性,较传统方法更具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地震子波提取 塔里木深层超深层 生成对抗网络
下载PDF
PCA-based sea-ice image fusion of optical data by HIS transform and SAR data by wavelet transform 被引量:11
20
作者 LIU Meijie dai yongshou +3 位作者 ZHANG Jie ZHANG Xi MENG Junmin XIE Qinchu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59-67,共9页
Sea ice as a disaster has recently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China. Its monitoring has become a routine task for the maritime sector. Remote sensing, which depends mainly on SAR and optical sensors, has b... Sea ice as a disaster has recently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China. Its monitoring has become a routine task for the maritime sector. Remote sensing, which depends mainly on SAR and optical sensors, has become the primary means for sea-ice research. Optical images contain abundant sea-ice multi-spectral information, whereas SAR images contain rich sea-ice texture information. If th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s of SAR and optical images could be combined for sea-ice study, the ability of sea-ice monitoring would be improved. In this stud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a-ice SAR and optical imag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fusion methods for these images were chosen. Also, a fusion method of optical and SAR images was proposed in order to improve sea-ice identification. Texture information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a-ice classification. Haar wavelet transformation was found to be suitable for the sea-ice SAR images, and the texture information of the sea-ice SAR image from 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ASAR) loaded on ENVISAT was documented. The results of our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optical images in the hue-intensity-saturation(HIS) space could reflect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ice types more efficiently than in the red-green-blue(RGB) space, and the optical image from the China-Brazil Earth Resources Satellite(CBERS-02B) was transferred from the RGB space to the HIS spac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method could potentially contain the maximum information of the sea-ice images by fusing the HIS and texture images. The fusion image was obtained by a PCA method, which included the advantages of both the sea-ice SAR image and the optical image. To validate the fusion method, three metho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fused image, i.e., objective, su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fusion method proposed c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sea-ice ide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AR小波变换 合成孔径雷达 HIS变换 海冰灾害 光学传感器 图像融合 PCA 雷达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