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湖凹陷风云1井陆相深层页岩气勘探突破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唐勇 白雨 +8 位作者 高岗 何文军 尤新才 党文龙 张磊 焦小冰 李梦瑶 晏奇 余兴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二叠系风城组是玛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和勘探层系,落实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潜力对玛湖凹陷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风云1井风城组页岩气发现及前风城组油气勘探成果,系统分析该井的岩性发育特征、烃源岩成烃条件和储层条件,明确玛湖凹... 二叠系风城组是玛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和勘探层系,落实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潜力对玛湖凹陷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风云1井风城组页岩气发现及前风城组油气勘探成果,系统分析该井的岩性发育特征、烃源岩成烃条件和储层条件,明确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气系统中页岩油、气分布序列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风云1井风城组岩性主要为盐岩、页岩与粉—细砂岩等;风城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较低,其中风一段烃源岩最为发育,平均有机碳含量达1.06%;储层整体致密,孔隙度平均为4.65%,其中云质页岩和灰质砂岩储集性能较好。此外,随深度增大玛湖凹陷风城组具有完整的由页岩油、页岩油气到页岩气的演化规律。前风城组油气来源于超深层的另一油气系统,应是下一步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风城组 风云1井 页岩油气 油气系统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部风城组火山岩油藏特征与聚集模式
2
作者 尤新才 晏奇 +7 位作者 李梦瑶 党文龙 高岗 焦小冰 吴俊 安志渊 朱伶俐 白雨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45,共15页
为明确玛南斜坡区风二段顶部薄层风化壳火山岩油藏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对研究区火山岩特征、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斜坡区火山岩的油气聚集模式。研究表明,玛湖凹陷南部风二段主要发育玄武岩和凝灰岩,其中火... 为明确玛南斜坡区风二段顶部薄层风化壳火山岩油藏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对研究区火山岩特征、油藏特征和油气富集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斜坡区火山岩的油气聚集模式。研究表明,玛湖凹陷南部风二段主要发育玄武岩和凝灰岩,其中火山溢流相的玄武岩发育较高渗透性的储集层,油气最为富集。原油整体属于中-高黏度、轻质-中质含蜡原油,其C_(20)、C_(21)、C_(23)三环萜烷分布呈山峰型,三环萜烷相对含量明显较高。原地烃源岩与原油相比,其三环萜烷分布呈上升型,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参数也显示出更低成熟度的特征,结合研究区原油碳同位素特征与风城组烃源岩一致的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油藏受到多期的油气充注。研究区火山岩的垂向与横向非均质强,原油密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认为油气主要沿火山岩之下的渗透性地层由低部位向高部位运移,在浮力作用下向上进入火山岩储集层中,并在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且保存条件良好的构造圈闭或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为典型的“斜坡区构造-岩性-多期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油气聚集模式 风城组 玛南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井下巷道纳米吸能安全防撞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3
作者 史雅娜 卫琛浩 +5 位作者 冯锋 李盟洁 党文龙 张辰阳 赵越 李茂庆 《煤矿机械》 2024年第3期25-27,共3页
针对煤矿井下巷道跑车失速事故,提出一种纳米吸能安全防撞装置,利用有限元模拟分析软件,研究了失速车辆撞击装置的最大撞击力和装置的防撞效果,同时进行了2种工况下的实车碰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纳米吸能安全防撞装置多级柔性碰撞缓冲... 针对煤矿井下巷道跑车失速事故,提出一种纳米吸能安全防撞装置,利用有限元模拟分析软件,研究了失速车辆撞击装置的最大撞击力和装置的防撞效果,同时进行了2种工况下的实车碰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纳米吸能安全防撞装置多级柔性碰撞缓冲吸收能量,快速将失控车辆导入正轨,且无骑跨翻越行为,驾驶室乘员的纵横加速度明显降低。该装置具有阻挡、导向和缓冲功能,对提高井下巷道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 巷道 纳米吸能材料 实车碰撞试验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大油区不同类型原油分布及成因 被引量:13
4
作者 党文龙 高岗 +5 位作者 尤新才 吴俊 刘诗局 晏奇 何文军 郭刘琳博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1-741,共11页
基于不同层位潜在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原油类型划分,结合生烃热模拟实验,以揭示玛湖凹陷大油区不同性质原油的来源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①玛湖凹陷发育4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烃潜力最高,有机质类型以... 基于不同层位潜在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原油类型划分,结合生烃热模拟实验,以揭示玛湖凹陷大油区不同性质原油的来源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①玛湖凹陷发育4套潜在烃源岩,其中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烃潜力最高,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和Ⅰ型为主,生油能力强;其他层位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以生气为主。②玛湖凹陷原油可分为A类、B类和C类,其C_(20)、C_(21)和C_(23)三环萜烷分布形态依次呈上升型、山峰型和下降型,三环萜烷相对含量和甾烷异构化参数逐渐增加,指示原油成熟度逐渐升高。不同类型原油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有序性,其中A类原油靠近凹陷边缘,C类原油集中在凹陷中部地区,而B类原油处于A类与C类之间的斜坡区。③油源对比和热模拟实验结果显示,3类原油来源于不同热演化阶段的风城组烃源岩。玛湖凹陷原油特征差异性成因的新认识合理解释了3类原油的来源、分布和形成机理,对于玛湖凹陷全方位立体找油、全油气系统不同性质原油分布及有利勘探区预测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潜力 原油分布 原油类型 油源对比 二叠系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烃源岩受石炭系充填影响的研究
5
作者 党文龙 高岗 +6 位作者 刘建平 刚文哲 王成云 杨尚儒 雷宇 张莉莉 段延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9-889,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是下古生界重要的勘探领域,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奥陶系烃源岩影响因素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奥陶系溶蚀孔洞中石炭系充填的影响前人基本尚未研究,这些充填的泥岩会对奥陶系烃源岩的客观评价造成极大影...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是下古生界重要的勘探领域,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奥陶系烃源岩影响因素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尤其是奥陶系溶蚀孔洞中石炭系充填的影响前人基本尚未研究,这些充填的泥岩会对奥陶系烃源岩的客观评价造成极大影响。基于烃源岩野外露头、岩心、测井曲线及地球化学参数等资料,对奥陶系溶蚀孔洞中充填的石炭系泥岩进行了地质、测井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并在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中提出了一种剔除石炭系充填影响的方法。研究表明:奥陶系风化壳及其邻近层段的烃源岩溶蚀孔洞中明显充填石炭系泥岩,在野外露头、岩心上表现为溶洞、裂缝中充填石炭系泥岩,测井曲线上表现为明显的高尖峰状自然伽马值;充填的石炭系泥岩干酪根碳同位素明显偏重,饱和烃分子组成表现为明显的后峰优势,与石炭系煤系烃源岩特征一致,而奥陶系自生泥岩干酪根碳同位素明显偏轻,饱和烃分子组成表现为前峰优势特征。根据单井泥岩发育特征和有机地化参数分布特征,将石炭系充填影响范围确定为距离风化壳顶面之下约100 m,并根据有机碳含量与深度关系对石炭系充填影响的有机碳数值进行校正。该认识提示对奥陶系烃源岩,尤其是对靠近风化壳的奥陶系烃源岩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评价时一定要扣除石炭系泥岩充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风化壳 石炭系充填 碳酸盐岩烃源岩
下载PDF
Genesis and distribution of oils in Mahu Sag,Junggar Basin,NW China 被引量:1
6
作者 dang wenlong GAO Gang +5 位作者 YOU Xincai WU Jun LIU Shiju YAN Qi HE Wenjun GUO Liulinb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4期840-850,共11页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in different formation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crude oil types,combined with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the ...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in different formation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crude oil types,combined with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the source,genesis,and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oils in the Mahu large oil province of the Junggar Basin are investigated.Four sets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are developed in the Mahu Sag.Specifically,the source rocks of the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have the highes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and contain mainly TypesⅡandⅠorganic matters,with a high oil generation capacity.In contrast,the source rocks in other formations exhibit lowe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and contain mainly TypeⅢorganic matter,with dominant gas generation.Oils in the Mahu Sag can be classified as three types:A,B and C,which display ascending,mountainous and descending C_(20)-C_(21)-C_(23)tricyclic terpenes abundance patterns in sequence,and gradually increasing relative content of tricyclic terpenes and sterane isomerization parameters,indicating an increasing oil maturity.Different types of oils are distributed spatially in an obviously orderly manner:Type A oil is close to the edge of the sag,Type C oil is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sag,and Type B oil lies in the slope area between Type A and Type C.The results of oil-source correlation and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three types of oils come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Fengcheng Formation at different thermal evolution stages.This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ial genesis of oils in the Mahu Sag reasonably explains the source,distribution,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three types of oils.The study results are of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oil exploration,the identification of oil distribution in the total petroleum system,and the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s in the Mahu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ock organic matte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rmal simulation oil type oil-source correlation Permian Fengcheng Formation Mahu Sag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矿井瓦斯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7
作者 马啸 卫琛浩 +3 位作者 景欣瑞 党文龙 王佳 李茂庆 《煤炭与化工》 CAS 2023年第3期99-102,105,共5页
瓦斯传感器是监测系统的核心监测设备,为了促进瓦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本文总结了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4类瓦斯传感器,以及传感器在矿井下产生不同类型的故障信号,分析了这些故障信号的出现原因。指出未来瓦斯传感器会由灵敏度高、耐腐... 瓦斯传感器是监测系统的核心监测设备,为了促进瓦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本文总结了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4类瓦斯传感器,以及传感器在矿井下产生不同类型的故障信号,分析了这些故障信号的出现原因。指出未来瓦斯传感器会由灵敏度高、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的新材料构成,并与现代互联网通讯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矿井瓦斯智慧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传感器 瓦斯传感器 故障类型 研究进展 发展展望
下载PDF
新型智能矿井行车安全防护系统研究
8
作者 卫琛浩 党文龙 +5 位作者 景欣瑞 刘彦军 史雅娜 高一可 赵君慧 李茂庆 《煤矿机械》 2023年第5期49-51,共3页
矿井下环境复杂,情况多变,安全事故多发,其中大多数事故由井下车辆辅助运输引起。而现今我国智能矿山行车安全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系统之间协调性较差、信息传递效率过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将纳米吸能(NEA)行车... 矿井下环境复杂,情况多变,安全事故多发,其中大多数事故由井下车辆辅助运输引起。而现今我国智能矿山行车安全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系统之间协调性较差、信息传递效率过低、自动化程度不高等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将纳米吸能(NEA)行车安全防护系统中的安全防撞装置、行车缓冲装置和阻车装置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通过与5G通信技术的结合,开发出一套集车辆调度、运行状态监测、交通指挥、事故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矿井行车安全防护系统,提高了矿井下的行车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 行车安全 安全防护系统 自动化控制
原文传递
智能柔性无轨胶轮车失速拦截系统在煤矿中的应用
9
作者 赵炳文 刘江斌 +3 位作者 卫琛浩 党文龙 李盟洁 李茂庆 《陕西煤炭》 2023年第5期195-198,共4页
随着防爆无轨胶轮车在现代化大型煤矿中的大规模使用,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无轨胶轮车失速事故也频频发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对失速无轨胶轮车进行柔性拦截,实现斜巷无轨运输安全,减少人员伤害,曹家... 随着防爆无轨胶轮车在现代化大型煤矿中的大规模使用,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无轨胶轮车失速事故也频频发生,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对失速无轨胶轮车进行柔性拦截,实现斜巷无轨运输安全,减少人员伤害,曹家滩煤矿应用了一套智能柔性无轨胶轮车失速拦截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对车辆行驶特征进行记录分析,当车辆超过限定速度时,控制器发出指令,可有效拦截失速车辆,同时所有运行状态信息可以通过云端和客户端进行实时监测,方便地面人员进行远程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轨胶轮车 失速拦截 智能化 柔性
下载PDF
纳米吸能材料在安全帽上的应用
10
作者 党文龙 卫琛浩 +3 位作者 李盟洁 马啸 景欣瑞 李茂庆 《陕西煤炭》 2023年第1期150-153,共4页
为提高安全帽的抗冲击性能,将纳米吸能材料安置于安全帽之中,得到一种新型安全帽。通过计算机模拟和落锤冲击试验对比此类安全帽与普通安全帽的抗冲击性能。模拟结果显示,放置纳米吸能材料的安全帽抗冲击性能提高了14.2%。冲击试验表明... 为提高安全帽的抗冲击性能,将纳米吸能材料安置于安全帽之中,得到一种新型安全帽。通过计算机模拟和落锤冲击试验对比此类安全帽与普通安全帽的抗冲击性能。模拟结果显示,放置纳米吸能材料的安全帽抗冲击性能提高了14.2%。冲击试验表明,放置纳米吸能材料的安全帽应力吸收最大值为27.22%;4层排列的纳米吸能材料应力吸收最大值为37.58%;在50℃高温下,应力吸收变化量为0.87%,说明高温对纳米吸能安全帽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帽 纳米吸能材料 抗冲击性能 应力吸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屈童 高岗 +4 位作者 梁晓伟 孙明亮 尤源 党文龙 淡卫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6-629,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首个亿吨级致密油赋存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层组是该盆地致密油的典型代表,但对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的分析较为缺乏。通过对长7段致密储层特征及石油运聚动力的分析,储层成岩演化、物性演化及其与生烃演化匹配关...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首个亿吨级致密油赋存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层组是该盆地致密油的典型代表,但对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的分析较为缺乏。通过对长7段致密储层特征及石油运聚动力的分析,储层成岩演化、物性演化及其与生烃演化匹配关系分析与储层润湿性分析,综合对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的生烃增压及泥岩欠压实产生的剩余压力为致密油运移提供了动力;长7段致密油为两期充注,对应于晚侏罗世中晚期及早白垩世中晚期,第一期致密油充注时期储层尚未完全压实,第二期致密油大规模充注之前发生一期溶蚀,改善了致密储层的物性,两次油气充注成藏时期储层物性均未达到如今的致密程度,相对较好的储层条件为致密油提供了良好的运移和储集条件;致密储层以中性和亲油性储层为主,减小了油气充注的阻力;高源储压差与高温高压的地层条件使得低黏度的原油得以进入致密储层成藏。这对鄂尔多斯盆地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演化 成藏机理 致密油 延长组7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Petroleum Origins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s in the Weixinan Sag in the Beibu Gulf Basin,Using Subsag B as an Example 被引量:6
12
作者 GAO Gang XU Xinde +4 位作者 QU Tong GAN Jun dang wenlong ZHOU Xiaoxiao LIU Fengy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515-1530,共16页
Crude oil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Paleogene and Neogene units of the Weixinan Sag in the Beibu Gulf Basin.To determine the source and accumulation mode of this crude oil,12 crude oil samples and 27 source rock samp... Crude oil has been discovered in the Paleogene and Neogene units of the Weixinan Sag in the Beibu Gulf Basin.To determine the source and accumulation mode of this crude oil,12 crude oil samples and 27 source rock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an extensive organic geochem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m.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analytical results,the types,origins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s of crude oil in the study area were elucidated.Except for a shallowly-buried and biodegraded crude oil deposit in Neogene rocks,the crude oil sampl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normal.All of the crude oils were derived from lacustrine source rocks.According to biomarker compositions,the crude oil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families,A and B,distinctions that were reinforced by differences in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Oil-source correlation analysis based on biomarkers revealed that Family A oils were derived from the mature oil sha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while the Family B oils formed in the mature shale of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The Family A oils,generated by oil shale,mainly migrated laterally along sand bodies and were then redistributed in adjacent reservoirs above and below the oil shale layer,as well as in shallow layers at high structural positions,occupying a wide distribution range.The Family B oils were generated by other shale units before migrating vertically along faults to form reservoirs nearby,resulting in a narrow distribution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oil family oil shale SHALE petroleum migration Weixinan Sag Beibu Gulf Basin
下载PDF
煤矿斜井无轨胶轮车安全防护装置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党文龙 卫琛浩 +5 位作者 马啸 景欣瑞 高一可 杨丹 薛卫峰 李茂庆 《煤矿机电》 2022年第3期38-42,共5页
矿井运输是煤炭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矿井下煤炭辅助运输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轨胶轮车作为矿井下辅助运输的主要运输车辆,在斜井运输过程中事故频发,对无轨胶轮车的安全防护装置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无轨胶轮车防护装置包括刚... 矿井运输是煤炭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矿井下煤炭辅助运输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轨胶轮车作为矿井下辅助运输的主要运输车辆,在斜井运输过程中事故频发,对无轨胶轮车的安全防护装置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无轨胶轮车防护装置包括刚性和柔性挡车装置,刚性挡车装置由于其对无轨胶轮车损伤过大而逐渐被柔性挡车装置所取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柔性挡车装置与纳米吸能材料相结合,得到的新型纳米吸能行车防护装置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与无轨胶轮车安全防护装置的结合趋于成熟,可以预见煤矿智能化防护和管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斜巷 辅助运输 无轨胶轮车 行车安全防护装置 纳米吸能材料
下载PDF
矿用纳米吸能防冲击服防护机理研究
14
作者 卫琛浩 史雅娜 +5 位作者 党文龙 马啸 高一可 李超 李盟洁 李茂庆 《陕西煤炭》 2022年第6期73-76,共4页
为了解决冲击地压威胁矿井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采用模块化设计,结合纳米吸能新材料开发出一款矿用纳米吸能防冲击服。当受到外力冲击时,防冲击服从外到内层层缓冲,尤其当冲击能量缓冲至最内纳米吸能缓冲层时,可瞬时吸能,减缓冲击能... 为了解决冲击地压威胁矿井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采用模块化设计,结合纳米吸能新材料开发出一款矿用纳米吸能防冲击服。当受到外力冲击时,防冲击服从外到内层层缓冲,尤其当冲击能量缓冲至最内纳米吸能缓冲层时,可瞬时吸能,减缓冲击能量。本文从结构设计、防护机理、服装材料选择和性能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款矿用纳米吸能防冲击服基本性能达标,符合矿用防护服装标准;同时对比普通防护服,矿用纳米吸能防冲击服表现出优异的抗冲击性能和稳定性。这将为矿井作业人员在复杂工况下的劳动作业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同时兼具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服 模块化 纳米吸能材料 防冲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盐下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来源 被引量:15
15
作者 党文龙 高岗 +5 位作者 刘建平 姚泾利 刚文哲 杨尚儒 段延娟 张莉莉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天然气资源丰富,随着深层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在奥陶系盐下地层也相继发现了可观的天然气资源,但盐下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来源仍有较大争议。基于天然气的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等资料,结合实际地质背景,对鄂...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天然气资源丰富,随着深层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在奥陶系盐下地层也相继发现了可观的天然气资源,但盐下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及来源仍有较大争议。基于天然气的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等资料,结合实际地质背景,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盐下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来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盐下天然气以干气为主,非烃含量较低,甲烷碳同位素(δ^(13)C_(1))值主频分布在-40‰~-32‰之间,乙烷碳同位素(δ^(13)C_(2))值主频分布在-40‰~-28‰之间,主要表现为腐泥型气特征。综合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与平面分布特征,将奥陶系盐下天然气细分为油型气、煤型气和混合气,其中油型气分布范围较广,来源于奥陶系马家沟组盐下碳酸盐岩烃源岩,部分天然气发生TSR反应;煤型气和混合气分布范围小,集中在靠近盐下地层尖灭线边缘部位,主要来源于上古生界烃源岩,奥陶系烃源岩也有少量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马家沟组 盐下 天然气成因类型
原文传递
煤矿无轨胶轮车失速摩擦板设计仿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盟洁 党文龙 +2 位作者 卫琛浩 马啸 李茂庆 《矿山机械》 2022年第1期8-12,共5页
针对煤矿斜巷运输现状,在分析现有跑车防护技术和无轨运输事故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高性能纳米吸能材料,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矿井斜巷长坡无轨胶轮车失速安全防护的纳米吸能摩擦板。利用 LS-DYNA 碰撞仿真技术,对其进行了有限元优化设计,... 针对煤矿斜巷运输现状,在分析现有跑车防护技术和无轨运输事故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高性能纳米吸能材料,设计了一种适用于矿井斜巷长坡无轨胶轮车失速安全防护的纳米吸能摩擦板。利用 LS-DYNA 碰撞仿真技术,对其进行了有限元优化设计,并进行了实车碰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纳米吸能摩擦板具有无轨胶轮车失速时的阻挡、导向和缓冲功能,可为无轨运输安全防护建立行业及产品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无轨运输 无轨胶轮车 纳米吸能摩擦板 有限元优化 实车碰撞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