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a Black Soil 被引量:22
1
作者 KONG Wei-Dong ZHU Yong-Guan +3 位作者 fu bo-jie HAN Xiao-Zeng ZHANG Lei HE Ji-Zhe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6期801-808,共8页
An experiment with seven N, P, K-fertilizer treatments, i.e., control (no fertilizer), NP, NK, PK, NPK, NP2K, and NPK2 where P2 and K2 indicate double amounts of P and K fertilizers respectively, was conducted to exam... An experiment with seven N, P, K-fertilizer treatments, i.e., control (no fertilizer), NP, NK, PK, NPK, NP2K, and NPK2 where P2 and K2 indicate double amounts of P and K fertilizers respectivel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long-term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on microbial biomass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a black soil (Udoll in the USDA Soil Taxonomy) in Northeast China.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ranged between 94 and 145 mg kg-1, with the NK treatment showing a lower biomass; the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ranged from 4.13 to 4.25, with an increasing tendency from control to double-fertilizer treatments, and to triple-fertilizer treatments.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the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evenness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different fertilizer treatments including control, suggesting that th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ation would not result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microb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ack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测井 土壤 化学肥料 微生物 生物量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典型人类活动影响下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9
2
作者 傅微 吕一河 +1 位作者 傅伯杰 胡维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0-299,共10页
植被恢复促进了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改变,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有助于揭示人类干预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在景观尺度产生的潜在不利生态效应。以生态脆弱、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敏感的陕北黄土高原为典型研究对象,根据2000、2005、2010... 植被恢复促进了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改变,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有助于揭示人类干预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在景观尺度产生的潜在不利生态效应。以生态脆弱、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敏感的陕北黄土高原为典型研究对象,根据2000、2005、2010和2015年夜间遥感地图、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土地利用数据,建立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陕北黄土高原的综合风险状况及其变化进行定量评价,并对植被变化、城镇化分别与景观生态风险变化间的相关关系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稳定性有潜在影响,景观生态风险以增长趋势为主,2005—2010年景观生态风险增长的范围最大,涨幅为186.0%,其中,中风险和极高风险等级面积增长超2.7倍;2010—2015年景观生态风险增加有所缓解,增加12.9%;2000—2005年景观生态风险降低26.0%。景观生态风险低等级面积逐渐缩小,其他等级面积逐渐变大。其中,2005年后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呈片状扩展,主要位于陕北西北部风沙区。植被变化、城镇化分别与景观生态风险值变化之间在西北风沙滩区均呈显著正相关。在景观生态风险增加区植被呈退化趋势;在景观生态风险低值区即退耕还林逐年拓展的区域,植被恢复促进景观生态风险的降低。植被恢复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大于城镇化进程。研究成果对于区域发展和生态恢复的综合调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 相关关系
下载PDF
近年来的黄土高原耕地时空变化与口粮安全耕地数量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凤娇 梁伟 +2 位作者 傅伯杰 金朝 闫娜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基于遥感调查数据集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口粮绝对安全最小耕地保障面积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192529.65 km2至2015年的182688.50 km2,净减少了9841.14 km2,幅度达5.1... 基于遥感调查数据集定量分析了1990—2015年中国黄土高原地区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口粮绝对安全最小耕地保障面积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192529.65 km2至2015年的182688.50 km2,净减少了9841.14 km2,幅度达5.11%,其中2000—2010年的减幅最大,净减少8483.00 km2;较大的耕地动态变化图斑主要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区域,细碎的变化图斑广泛分布;耕地地类转出面积(31875.82 km2)大于转入面积(21815.25 km2),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主要分布在灌溉农业区和东南部平原区,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沟壑区的雨养农业区。此外,该时期耕地转化为建筑用地和交通用地等人工表面的面积逐渐增加,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低海拔平原地区;黄土高原口粮绝对安全所需最小耕地保障面积呈明显减少特征(从1990年的70913.37 km2下降到2015年的33981.64 km2),占该区耕地总面积比例呈明显缩减态势(从1990年的36.83%缩减到2015年的18.60%),目前耕地总量的净减少未对口粮绝对安全的耕地保障数量造成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口粮耕地保障面积 变化特征 黄土高原
下载PDF
Evapotranspiration and Soil Moisture Balance for Vegetative Restoration in a Gully Catch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被引量:15
4
作者 HUANG Yi-Long CHEN Li-Ding +2 位作者 fu bo-jie ZHANG Li-Ping WANG Yan-L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09-517,共9页
Evapotranspiration, soil moisture balance and the dynamics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were determined with 6 land use treatments including natural grassland, shrubs (Caragana microphylla), two ... Evapotranspiration, soil moisture balance and the dynamics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were determined with 6 land use treatments including natural grassland, shrubs (Caragana microphylla), two woodlands (Prunus armeniaca var. ansu and Pmus tabulaeformis), cultivated fallow, and farmland (Triticum aestivum L.) in order to obt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il moisture balance principles and to improv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efficiency for ecological rebuilding on the plateau. Average runoff from cultivated fallow was very high, reaching 10.3% of the seasonal rainfall. Evapotranspiration under T. aestivum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natural grasslands. Compared with natural grass, evapotranspi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P < 0.05) in 2002 and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soil moisture depleted in the 1-3 m soil under P. armeniaca, P. tabulaeformis and C. microphylla. During the two years of the study the average soil moisture (0-100 cm soil profile) of T. aestivum was generally the highest, with P. armeniaca, P. tabulaeformis and C. microphylla usually the lowest. Thus, according to the soil moisture balance principle for this area the planned reforestation project was not ecologically reasonable. Reducing human disturbance and restoration with grass could be more eff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损失总量 透水性 水分类型
下载PDF
Assessing field vulnerability to phosphorus loss in Beijing agricultural area using Revised Field Phosphorus Ranking Scheme 被引量:7
5
作者 LI Qi CHEN Li-ding +3 位作者 QI Xin ZHANG Xin-yu MA Yan fu bo-ji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8期977-985,共9页
Guanting 水库,饮用水供给之一北京采购原料,受不了水超营养作用。它主要在 Guishui 河边被供应。因此,调查磷(P) 损失的原因并且在 Guishui 河分水岭改进 P 管理策略为在这个区域的饮用水的安全是重要的。在这研究,评价计划(PRS )... Guanting 水库,饮用水供给之一北京采购原料,受不了水超营养作用。它主要在 Guishui 河边被供应。因此,调查磷(P) 损失的原因并且在 Guishui 河分水岭改进 P 管理策略为在这个区域的饮用水的安全是重要的。在这研究,评价计划(PRS ) 的修订领域 P 被开发基于领域 PRS 在领域规模反映 P 损失的领域危险。在这个新计划,六个因素被包括,并且每一个被分配相对重量和一个决心方法。影响因素被分类进运输因素和来源因素,并且,地面水和土壤侵蚀分类和中国的降级上的环境质量的标准在这个计划被使用。由新计划, Guishui 河里的 34 块地作为“低”被分类,为进流量的 P 损失的“中等”或“高”的潜力。结果证明果园和蔬菜领域的 P 损失风险比玉米和大豆领域的高。来源因素是主要因素从学习区域影响 P 损失。在学习区域,控制 P 输入和改善 P 用法效率对减少 P 损失批评。基于结果,自从他们让极其高的用法 P 和 P 的高土壤测试评价,更多的注意应该在蔬菜和果园的领域上被给予,这被建议。与由领域大小的 P 剩余相比,修订领域 PRS 对反映领域的特征更合适,并且有更高潜在的能力比 PRS 识别 P 损失的批评来源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农业面积 土壤 磷损耗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新时期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君轶 傅伯杰 +7 位作者 孙九林 洪增林 张百平 王晓峰 白红英 王飞 赵振斌 曹小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49-2463,共15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秦岭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清晰认识秦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秦岭生态格局与地理过程、科学考察、水资源保护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秦岭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清晰认识秦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秦岭生态格局与地理过程、科学考察、水资源保护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下,新时期的秦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更要深入认识秦岭在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整体、动态交互等视角持续关注秦岭的重大科学命题。通过综合科学考察及"空—天—地"一体智能监测技术和数据支撑,持续深度挖掘数据,探索新科学问题,在发现秦岭独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同时,从机理上深入理解秦岭作为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生态环境效应,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上的关键作用,开展"基于自然"的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在新流动性范式下,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移民安置工程,关注不同群体和类型移民的生计,通过多元化保障体系解决移民问题;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重视秦岭对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响应研究,摸清秦岭水资源的演化规律和变化趋势,开展系统治理工作,保障水资源的长期安全供给,推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过程 生态系统 科学考察 乡村振兴 生态安全 水资源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