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ecular events in the jaw vascular unit:A traditional review of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inflammatory jaw bone diseases
1
作者 Ruyu Wang Haoran Wang +5 位作者 Junyu Mu Hua Yuan Yongchu Pang Yuli Wang Yifei Du feng han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23年第5期313-325,共13页
Inflammatory jaw bone diseases are common in stomatology,including periodontitis,peri-implantitis,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radiation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age-related osteoporosis,and other speci... Inflammatory jaw bone diseases are common in stomatology,including periodontitis,peri-implantitis,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radiation osteomyelitis of the jaw,age-related osteoporosis,and other specific infections.These diseases may lead to tooth loss and maxillofacial deformities,severely affecting patients'quality of life.Over the years,the reconstruction of jaw bone deficiency caused by inflammatory diseases has emerged as a medical and socioeconomic challenge.Therefore,exploring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jaw bones is crucial for improving prognosis and developing new targeted therapies.Accumulat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integrated bone formation and dysfunction arise from complex interactions among a network of multiple cell types,including osteoblast-associated cells,immune cells,blood vessels,and lymphatic vessels.However,the role of these different cells in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and the'rules'with which they interact are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Although many investigations have focused on specific pathological processes and molecular events in inflammatory jaw diseases,few articles offer a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Here,we review the changes and mechanisms of various cell types in inflammatory jaw diseases,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insights to driv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lammatory diseases osteogenesis-related cells immune cells blood vessels lymphatic vessels jaw vascular unit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Flooding Efficiency in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2
作者 Gangzheng Sun Jing Hu +6 位作者 Qiongyao Chen Zihui Chen Weidong Wang Qin Qian feng han Ling Li Yuesheng Li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22年第5期242-253,共12页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OR) is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energy development a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low cost technology. MEOR can bes divided into indigenous microbial oil recovery and e...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OR) is the research focus in the field of energy development a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low cost technology. MEOR can bes divided into indigenous microbial oil recovery and exogenous microbial oil recovery. The ultimate goal of indigenous microbial flooding is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via stimulation of specific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 by injecting optimal nutrients. For studying the specific rule to activate the indigenous community during the long-term injection period, a series of indigenous displacement flood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long-core physical simulation te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movement of nutrients components (i.e., carbon/nitrogen/phosphorus) differed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them. Moreover,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trients concentration and bacteria concentration once observed in the produced fluid. And the trend of concentration of acetic acid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methanogens. When adding same activators, the impacts of selective activators to stimulate the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 became worse along with the injection period, which led to less oil recovery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OR) Nutrient Concentration Bacterial Concentration METHANOGENS Microbial Activity
下载PDF
N含量对S32750双相不锈钢中二次奥氏体析出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吴晓涵 宋志刚 +3 位作者 何建国 丰涵 郑文杰 朱玉亮 《特殊钢》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随着行业对双相不锈钢品质及性能要求的提升,二次奥氏体已经成为影响S32750双相不锈钢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次奥氏体是“温度-冷却速率”共同作用的一种亚稳态产物,与铁素体相呈近K-S或N-W位向关系,且对N有富集作用,可按形貌将其分为... 随着行业对双相不锈钢品质及性能要求的提升,二次奥氏体已经成为影响S32750双相不锈钢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二次奥氏体是“温度-冷却速率”共同作用的一种亚稳态产物,与铁素体相呈近K-S或N-W位向关系,且对N有富集作用,可按形貌将其分为针状二次奥氏体和孤岛状二次奥氏体。研究了N含量对二次奥氏体析出行为的影响。通过制备w[N]为0.02%、0.09%和0.17%的试验钢,并借助热模拟及EBSD检测可知,随着N含量增加,二次奥氏体由弯曲羽毛状向板条形针状转变,且奥氏体相的整体比例增加。经计算可知,奥氏体相的析出方式与本征吉布斯自由能相关,即受到成分与试验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二次奥氏体 N含量 析出行为 形核驱动力
下载PDF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hybrid Pt@ZnO NRs on carbon fibers for methanol electro-oxidation 被引量:3
4
作者 Dongyan Li Chen Gu +2 位作者 feng han Zhaoxiang Zhong Weihong Xi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871-1876,共6页
A novel Pt@ZnO nanorod/carbon fiber(NR/CF) with hierarchical structure was prepared b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combined with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magnetron sputtering(MS). The morphology of Pt changes from nanop... A novel Pt@ZnO nanorod/carbon fiber(NR/CF) with hierarchical structure was prepared b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combined with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magnetron sputtering(MS). The morphology of Pt changes from nanoparticle to nanorod bundle with controlled thickness of Pt between 10 and 50 nm.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voltage from 0 to 0.6 V(vs. standard calomel electrode), the prompt photocurrent generated on Zn O NR/CF increases from 0.235 to 0.725 m A. Besides, the Pt@Zn O NR/CF exhibited higher electrochemical active surface area(ECSA) value, better methanol oxidation ability and CO tolerance than Pt@CF, which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ultifunctional Zn O support. As the thickness of Pt increasing from 10 to 50 nm, the ECSA values were improved proportionally, leading to the improvement of methanol oxidation ability. More importantly, UV radiation increased the density of peak current of Pt@Zn O NR/CF towards methanol oxidation by additional 42.4%,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synergy catalysis of UV light and electr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ZnO nanorods 磁控管劈啪作响 甲醇电镀物品氧化
下载PDF
固溶温度对17Cr-1Ni-3Mn-0.12N经济型不锈钢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吕杰晟 宋志刚 +3 位作者 何建国 丰涵 郑文杰 朱玉亮 《中国冶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77,共7页
针对一种新成分体系17Cr经济型不锈钢,通过室温拉伸试验、显微组织观察、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固溶温度对17Cr不锈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遴选出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区间,同时明确了固溶温度对该类型不锈钢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 针对一种新成分体系17Cr经济型不锈钢,通过室温拉伸试验、显微组织观察、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固溶温度对17Cr不锈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遴选出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区间,同时明确了固溶温度对该类型不锈钢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7Cr不锈钢在900~1000℃固溶处理会发生上下屈服,1200℃固溶处理不发生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其最佳的固溶处理温度区间为1050~1150℃。不同固溶温度处理后试验钢均呈现铁素体、奥氏体和马氏体三相并存的组织;随着固溶温度升高,淬火马氏体相变发生率先降后增,奥氏体的热力学稳定性先升高后下降,同时TRIP效应减弱、抗拉强度降低、断后伸长率提高,奥氏体力学稳定性升高。分析拉伸试样断口可知,试样由马氏体处起裂呈解理断裂,而铁素体在断裂过程中阻碍了裂纹扩展。本研究为经济型双相不锈钢成分及显微组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型双相不锈钢 淬火马氏体相变 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 TRIP效应 奥氏体稳定性
下载PDF
使用改进Yolov5的变电站绝缘子串检测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晗 姜勇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2,共8页
针对变电站绝缘子串水冲洗机器人在复杂光照环境下无法准确识别绝缘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的绝缘子检测方法。首先针对逆光环境下图像质量差导致算法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拟过曝增强算法,并应用到数据增强过程中;此外,... 针对变电站绝缘子串水冲洗机器人在复杂光照环境下无法准确识别绝缘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5的绝缘子检测方法。首先针对逆光环境下图像质量差导致算法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拟过曝增强算法,并应用到数据增强过程中;此外,针对变电站绝缘子检测任务,对网络的Neck进行了优化裁剪,使推理速度获得了提升;最后,使用注意力机制改善了裁剪后网络检测精度下降的问题。实验表明,改进后的Yolov5在检测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推理速度提高了25%,并且对于逆光下图像的检测精度获得了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5 绝缘子 注意力机制 逆光环境 计算机视觉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目标检测
下载PDF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布特征研究及应用——以南堡凹陷X油田东一段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晗 薛成 +3 位作者 段健 张旭光 李晓革 曲丽丽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1期10-15,共6页
南堡凹陷X油田东一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砂体空间展布认识程度较低。综合应用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及地理环境,建立研究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层次划分体系及空间结构模式。... 南堡凹陷X油田东一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储层砂体空间展布认识程度较低。综合应用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及地理环境,建立研究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层次划分体系及空间结构模式。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单一砂体界面识别标志,纵向上主要依据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含砾砂岩层,侧向上通过砂体顶面高程差异、厚度差异及曲线形态差异等;②根据砂体接触关系,总结出侧向叠置式、垂向叠置式、分离式及水平搭接式4种砂体空间结构类型;③对砂体半定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区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平面上多呈交织条带状,局部呈斑块状,砂体组合样式以侧向叠置为主,占比63.6%。根据研究成果开展优化注水、产液结构调整,有效指导开发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分流河道 单砂体 接触关系 储层结构
下载PDF
改进的同步磁阻电机模型预测转矩控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正阳 杜钦君 +3 位作者 凌辉 杨姝欣 冯晗 李存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69-476,共8页
针对同步磁阻电机模型预测转矩控制转矩脉动大且受电感参数影响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同步磁阻电机模型预测转矩控制方法。利用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对电感参数进行辨识,将辨识得到的电感参数用于模型预测转矩控制中,可提高模... 针对同步磁阻电机模型预测转矩控制转矩脉动大且受电感参数影响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同步磁阻电机模型预测转矩控制方法。利用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对电感参数进行辨识,将辨识得到的电感参数用于模型预测转矩控制中,可提高模型预测控制中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减少电感参数变化对模型预测转矩控制性能的影响。引入离散空间矢量调制技术,该技术通过合成大量的虚拟矢量提高系统的稳态性能,同时提出一种电压矢量选择简化方法,避免计算全部电压矢量,可减少计算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转矩与磁链脉动小,具有良好的动稳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模型预测控制 参数辨识 转矩控制 同步磁阻电机 离散空间矢量调制
原文传递
考虑误差和时间最优的柔性关节驱动电机抗饱和控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宋传明 杜钦君 +2 位作者 冯晗 庞浩 李存贺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8-158,共11页
针对PID控制下柔性关节驱动电机的饱和问题,研究了一种考虑误差和时间最优的抗饱和控制方法。构建以系统跟踪误差和调节时间为优化目标,以驱动电机饱和上限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提出基于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MOSA)和莱文贝格-马夸特算法... 针对PID控制下柔性关节驱动电机的饱和问题,研究了一种考虑误差和时间最优的抗饱和控制方法。构建以系统跟踪误差和调节时间为优化目标,以驱动电机饱和上限为约束条件的优化模型,提出基于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MOSA)和莱文贝格-马夸特算法(LM)的MOSA-LM-PID组合优化方法;先利用MOSA的全局收敛能力得出PID参数最优解所在区域,再利用LM的局部快速收敛能力将近似最优解拟合为全局最优解,避免了MOSA的无效搜索,提高了收敛速度和精确度;针对MOSA算法一次随机权重可能造成优化偏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考虑当前周期各目标优化情况的目标函数权重赋值方法。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MOSA-LM-PID的调节时间小于0.5 s,最大跟踪误差小于1.5%,且控制力矩的饱和度小于50%,均优于PID和MOSA-PID控制,有效改善了柔性关节的动态性能,提高了系统抗饱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关节 驱动电机抗饱和 多目标模拟退火算法 莱文贝格—马夸特算法 组合优化
下载PDF
六味地黄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改善绝经后APOE^(-/-)小鼠的胆固醇代谢异常
10
作者 张舒睿 冯晗 +5 位作者 丁雪 朱瑞功 张启春 李育 孟庆海 卞慧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28-737,共10页
目的探究六味地黄方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改善小鼠绝经后胆固醇代谢异常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双侧卵巢摘除的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复制绝经后胆固醇代谢异常模型,并给予0.13 mg·kg^(-1)的雌二醇和9.0 g·kg^(... 目的探究六味地黄方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改善小鼠绝经后胆固醇代谢异常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双侧卵巢摘除的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复制绝经后胆固醇代谢异常模型,并给予0.13 mg·kg^(-1)的雌二醇和9.0 g·kg^(-1)的六味地黄方进行治疗。90 d治疗结束后,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肝脏、粪便中TC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水平;肝脏HE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脏脂质损伤;生化法检测小鼠肝脏、血清、胆囊和粪便中总胆汁酸(TBA)含量;液相质谱联用技术(UPLC-MS)对小鼠肝脏和粪便胆汁酸组分定量分析;16S rRNA测序分析小鼠结肠菌群,并分析粪便胆汁酸组分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六味地黄方可以降低模型小鼠血清TC、TG、LDL-c以及TNF-α、IL-1β、IL-6水平(P<0.01),提高HDL-c水平(P<0.01);并减少肝脏脂质堆积,减轻肝脏损伤;还可降低血清、胆囊和肝脏TBA水平(P<0.01),增加粪便中TBA排出(P<0.01);减少粪便TαMCA、TβMCA、TCA、TCDCA、TDCA和CA结合型胆汁酸的含量(P<0.05,P<0.01),增加次级胆汁酸LCA的含量(P<0.01)。六味地黄方恢复了模型小鼠结肠菌群的平衡,上调粪异杆菌属(Allobaculum)的相对丰度(P<0.01),并下调颤螺菌属(Oscillospira)和普氏菌(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P<0.05)。结论六味地黄方通过重塑结肠菌群的结构恢复菌群的平衡,增加粪便中次级胆汁酸的排出以降低血清和肝脏中胆固醇沉积,从而改善模型小鼠胆固醇代谢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方 绝经后 APOE^(-/-)小鼠 胆固醇代谢 胆汁酸 肠道菌群
下载PDF
推荐系统的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11
作者 冯晗 伊华伟 +1 位作者 李晓会 李锐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14-1832,共19页
推荐系统需要大规模地提取相关用户的历史数据信息作为预测模型的训练集,用户提供的数据量越大、越具体,个人信息越容易被推断出来,致使个人隐私的泄露,从而使用户对服务提供商的信任程度降低,不再向系统提供相关数据,导致系统推荐精度... 推荐系统需要大规模地提取相关用户的历史数据信息作为预测模型的训练集,用户提供的数据量越大、越具体,个人信息越容易被推断出来,致使个人隐私的泄露,从而使用户对服务提供商的信任程度降低,不再向系统提供相关数据,导致系统推荐精度降低甚至较难完成推荐。因此,如何能在对用户隐私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获取用户信息进行准确性高的有效推荐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首先,对隐私保护技术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差分隐私技术、同态加密技术、联邦学习技术和安全多方计算技术,并对这几种常用的隐私保护技术进行了比较;然后,从平衡隐私注入和推荐精度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介绍客户端、服务器端和客户-服务器端所采用的隐私保护技术,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推荐系统隐私保护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对比和分析;接下来,对比基于差分隐私技术的推荐算法的实验效果,并分析相应技术存在的不足;最后,对基于隐私保护的推荐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荐系统 隐私保护 推荐方式 隐私技术
下载PDF
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12
作者 李新 冯涵 +3 位作者 杜雅冰 崔抗 马望 陈清江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3年第5期383-388,共6页
目的探讨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应用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的53例和应用仑伐替尼治疗的50例晚期不可... 目的探讨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应用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的53例和应用仑伐替尼治疗的50例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比较观察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组客观缓解率为32.1%,疾病控制率为77.4%,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组分别为18.0%、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1,P=0.100;χ^(2)=0.391,P=0.532)。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9.4个月)长于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组(7.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74,P=0.007)。仑伐替尼联合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19.2个月)长于仑伐替尼单药治疗组(1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2,P=0.013)。2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乏力、高血压、食欲不振,最常见的Ⅲ级不良反应是高血压,尚未观察到Ⅳ级不良反应。结论与仑伐替尼单药相比,仑伐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在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中具有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仑伐替尼 免疫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表层沉积物汞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13
作者 张振虎 姚政权 +10 位作者 胡利民 Anatolii Astakhov 邹建军 刘焱光 王昆山 杨刚 陈志华 夏逸 李秋玲 冯晗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60,共12页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冻土退化、海冰消融、河流径流增加及海洋动力发生变化,这些因素连同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都影响北冰洋中汞的输入和运移。对取自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的87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汞含量测试与分析,发现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分... 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冻土退化、海冰消融、河流径流增加及海洋动力发生变化,这些因素连同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都影响北冰洋中汞的输入和运移。对取自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的87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汞含量测试与分析,发现沉积物中汞含量的分布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可分为近岸低汞区(33 ng/g)、陆架中部汞含量中等区(58 ng/g)和北部深水高汞区(84ng/g)。总体来看,从近岸向外海,汞含量随水深的增大而升高。结合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和比表面积等指标,发现东西伯利亚陆架沉积物中黏土含量与汞含量呈现正相关,显示了沉积物粒度对汞分布的控制作用。近岸由于受河流输入、海岸侵蚀和环流分选等因素的影响,沉积物粒径较粗,导致汞含量较低,而北部陆架深水区的细粒沉积物则吸附了更多的汞。在楚科奇海和拉普捷夫海,沉积汞含量和总有机碳含量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在东西伯利亚海相关性较弱,这可能是因为东西伯利亚海的沉积有机碳来源相对更为复杂。基于沉积汞的富集因子指标,我们认为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沉积汞的污染水平整体较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汞含量 污染水平 北极东西伯利亚陆架
下载PDF
中高渗油藏水驱开发储层特征变化——以南堡凹陷H油田为例
14
作者 冯晗 曲丽丽 +2 位作者 张旭光 吴章宇 李彦泽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5期59-64,共6页
为得到中高渗油藏长期水驱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同时了解水驱效率变化原因,综合利用岩心实验资料和解释数据,对南堡凹陷H油田储层物性、孔隙结构、黏土矿物含量、储层润湿性及相渗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储层参数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南堡... 为得到中高渗油藏长期水驱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同时了解水驱效率变化原因,综合利用岩心实验资料和解释数据,对南堡凹陷H油田储层物性、孔隙结构、黏土矿物含量、储层润湿性及相渗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储层参数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南堡凹陷H油田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经过水驱开发后,高岭石相对含量减少,伊蒙混层相对含量增多;储层孔隙结构趋于复杂,最大孔喉半径和平均孔喉半径均增大,喉道分选程度降低;储层物性整体变好,但呈“两极分化”趋势,孔渗高低两端占比增大;受储层高渗条带影响,长期水驱开发导致吸水厚度下降,水驱波及体积降低。研究成果可为油田注水开发、扩大水驱波及系数、优化开发调整方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中高渗油藏 水淹变化机理 水驱开发 物性参数
下载PDF
钢渣物化性质及其制备透水砖工艺技术研究
15
作者 程谢悦 王璐璐 +3 位作者 冯寒 苏童 杨志彬 姜健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2,共7页
钢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钢渣综合利用有利于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本文以转炉钢渣为主要骨料,辅以水泥等胶凝材料,通过改变骨料配比,实现了生态透水砖的制备。试验运用XRF、XRD、SEM等分析方法,对钢渣透水砖的成分、物相、形... 钢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副产物,钢渣综合利用有利于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本文以转炉钢渣为主要骨料,辅以水泥等胶凝材料,通过改变骨料配比,实现了生态透水砖的制备。试验运用XRF、XRD、SEM等分析方法,对钢渣透水砖的成分、物相、形貌进行了分析,得出钢渣主要物相为Ca_(2)SiO_(4)、Ca_(3)Mg(SiO_(4))_(2)和Ca_(2)Fe_(2)O_(5),且钢渣成分中各元素分布均匀,性能稳定;试验还考察了钢渣掺入量、骨胶比等对透水性、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粗细骨料混合配比1∶1、钢渣掺入量80%、骨胶比6.6时,制成的钢渣透水砖强度高,透水性能好,成品性能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 25993—2010)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钢渣 生态透水砖 成型工艺 透水系数 炼钢 路面砖 骨料 物相
下载PDF
八宝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淑晶 冯涵 +2 位作者 余婷 张强 魏静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74-279,共6页
八宝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因其具有观赏价值和医学价值而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八宝具有降血糖、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全草入药,对疔疮痈肿、跌打损伤、鸡眼、烧烫伤、毒虫咬伤、带状疱疹、脚癣等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好,可成为... 八宝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因其具有观赏价值和医学价值而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八宝具有降血糖、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全草入药,对疔疮痈肿、跌打损伤、鸡眼、烧烫伤、毒虫咬伤、带状疱疹、脚癣等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好,可成为新药开发的方向。本文就八宝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八宝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宝 生物活性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废弃生物活性炭对污泥堆肥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冯瀚 王拯 马小平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5期112-115,共4页
在给水深度处理中使用过的废弃活性炭再生成本较高,且再生后吸附效果和强度大不如前。将废弃活性炭作为堆肥辅料是将其资源化的新方法。本文设置了对照组和两个BAC浓度梯度进行堆肥实验,研究了投加废弃活性炭对好氧堆肥效果的影响。结... 在给水深度处理中使用过的废弃活性炭再生成本较高,且再生后吸附效果和强度大不如前。将废弃活性炭作为堆肥辅料是将其资源化的新方法。本文设置了对照组和两个BAC浓度梯度进行堆肥实验,研究了投加废弃活性炭对好氧堆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废弃BAC可以延长堆肥高温(>60℃)天数,缩短堆肥周期,提高有机质降解率,减少氮素损失,提高堆肥产品肥效。投加废弃BAC的堆肥产品会导致种植作物中Hg、Cu的含量升高,但并未超标,具有较低的重金属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好氧堆肥 生物活性炭 重金属 资源化
下载PDF
MoS_(2)含量对Fe-15Cu-0.8C减摩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李佳欣 包宇 +3 位作者 冯晗 陈鹏起 王士平 程继贵 《航天制造技术》 2023年第3期6-12,共7页
以Fe、Cu、石墨粉为主要原料,MoS_(2)粉末为固体润滑剂,硬脂酸锌为成形润滑剂,制备成形混合料,经压制、烧结制得Fe-15Cu-0.8C铁基减摩材料。对烧结体试样的密度、显微组织、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烧结体试样的密... 以Fe、Cu、石墨粉为主要原料,MoS_(2)粉末为固体润滑剂,硬脂酸锌为成形润滑剂,制备成形混合料,经压制、烧结制得Fe-15Cu-0.8C铁基减摩材料。对烧结体试样的密度、显微组织、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等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烧结体试样的密度随MoS_(2)含量的增加有所降低,硬度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成分为Fe-15Cu-0.8C-3MoS_(2)烧结体试样的硬度可达70HRB。试样的微观组织主要由珠光体、Cu和MoS_(2)组成。MoS_(2)在烧结时会部分分解,但随着MoS_(2)加入量增加,烧结体试样中残留MoS_(2)含量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浸油处理后试样的摩擦系数也随MoS_(2)添加量呈降低趋势,含3.0wt.%MoS_(2)的Fe-15Cu-0.8浸油试样具有最低的摩擦系数值0.071。试样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磨料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 铁基减摩材料 MoS_(2)含量 显微组织 摩擦磨损
下载PDF
基于负荷多无功用电场景的城市配电网无功优化配置方案
19
作者 朱钊 冯晗 +1 位作者 付守赛 唐华 《通信电源技术》 2023年第5期94-96,共3页
为了保证城市配电网无功优化配置的合理性,基于负荷多无功用电场景,研究城市配电网无功优化配置方案。根据电压的惩罚函数确定目标函数,利用潮流方程与不等式设置模型约束条件完成用电场景期望值模型建立;利用配电网不同运行模式与设备... 为了保证城市配电网无功优化配置的合理性,基于负荷多无功用电场景,研究城市配电网无功优化配置方案。根据电压的惩罚函数确定目标函数,利用潮流方程与不等式设置模型约束条件完成用电场景期望值模型建立;利用配电网不同运行模式与设备均衡状态完成无功补偿容量优化并最终确定无功配置率。测试结果表明,使用无功优化配置方法后,负荷波动变化值为3.579 kW,且平均无功倒送量与优化前相比最大相差28.97 kW,能够提高无功优化配置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多无功用电场景 城市配电网 无功优化配置 目标函数
下载PDF
Hydrogen production at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s with proton conducting ceramic cells: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durabil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
20
作者 Haoyu Zheng feng han +1 位作者 Noriko Sata Rémi Costa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437-446,I0010,共11页
Proton conducting ceramic cells(PCCs)are an attractive emerging technology operating in the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range of 500 to 700℃.In this work,we evaluate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at intermediate temperatur... Proton conducting ceramic cells(PCCs)are an attractive emerging technology operating in the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range of 500 to 700℃.In this work,we evaluate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at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s by proton conducting ceramic cell electrolysis(PCCEL).We demonstrate a highperformance steam electrolysis owing to a composite positrode based on BaGd_(0.8)La_(0.2)Co_(2)O_(6-δ)(BGLC1082)and BaZr0.5Ce0.4Y0.1O3-δ(BZCY541).The high reliability of PCCEL is demonstrated for 1680 h at a current density as high as-0.8 A cm^(-2)close to the thermoneutral cell voltage at 600℃.The electrolysis cell showed a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ranging from 54 to 66 kW h kg^(-1)that is comparable to state-of-the-art low temperature electrolysis technologies,while showing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s systematically higher than commercial solid oxide ceramic cells(SOCs).Compared to SOCs,the results verified the higher performances of PCCs at the relevant operating temperatures,due to the lower activation energy for proton transfer comparing with oxygen ion conduction.However,because of the p-type electronic conduction in protonic ceramics,the energy conversion rate of PCCs is relatively lower in steam electrolysis.The faradaic efficiency of the PCC in electrolysis mode can be increased at lower operating temperatures and in endothermic conditions,making PCCEL a technology of choice to valorize high temperature waste heat from industrial processes into hydrogen.To increase the faradaic efficiency by optimizing the materials,the cell design,or the operating strategy is a key challenge to address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of PCCEL in order to achieve even more superior techno-economic mer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am electrolysis Hydrogen production Proton conducting ceramics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Energy efficienc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