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1
作者 高璞珍 王建军 崔媛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34-36,共3页
为解决传统核工程教育中存在的核安全文化教育不足、能力训练不够、学生难以快速适应核电“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发展”等问题,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提出了“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 为解决传统核工程教育中存在的核安全文化教育不足、能力训练不够、学生难以快速适应核电“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发展”等问题,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提出了“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平”的发展路径,构建了“一核四翼”核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创新训练4方面进行创新与实践,重构一流课程体系、建设一流实验平台和开放实践基地、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开展一流创新训练,引领核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未来核电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为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工程专业 人才培养 培养体系 创新实践
下载PDF
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的自适应核反应堆功率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永超 李桐 +4 位作者 成以恒 王博 高璞珍 谭思超 田瑞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6-1083,共8页
核电厂需要大量控制系统来实现系统有效控制与安全运行,其中核电站堆芯是放射性核燃料热源的关键部件,反应堆功率控制关系到核电厂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为解决传统PID控制器难以准确应对非线性、大功率范围的功率控制问题,本研究以某... 核电厂需要大量控制系统来实现系统有效控制与安全运行,其中核电站堆芯是放射性核燃料热源的关键部件,反应堆功率控制关系到核电厂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为解决传统PID控制器难以准确应对非线性、大功率范围的功率控制问题,本研究以某压水堆核电厂为对象推导并建立了反应堆堆芯模型,采用基于策略梯度的深度强化学习方法与PID控制器结合建立的自适应控制器进行功率控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PID控制器,所设计的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的自适应功率控制器,响应速度更快、控制精度与稳定性更高,同时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可以准确快速地控制堆芯功率,跟踪负荷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控制 强化学习 深度学习 自适应控制器
下载PDF
氦氙气冷反应堆系统无保护控制事故安全分析
3
作者 廖浩仰 明杨 +5 位作者 陈宝文 赵富龙 秦傲翔 高璞珍 田瑞峰 谭思超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50-1759,共10页
小型氦氙气冷反应堆布雷顿循环系统作为第4代先进反应堆,具有轻质、紧凑、系统简单和启停迅速等优点,十分适合用于偏僻地区和岛屿的能源供应。基于Modelica语言通过对各关键设备进行模块化动态建模,开发了氦氙气冷反应堆布雷顿循环系统... 小型氦氙气冷反应堆布雷顿循环系统作为第4代先进反应堆,具有轻质、紧凑、系统简单和启停迅速等优点,十分适合用于偏僻地区和岛屿的能源供应。基于Modelica语言通过对各关键设备进行模块化动态建模,开发了氦氙气冷反应堆布雷顿循环系统分析程序,并进行程序可靠性验证。模拟了系统稳态工况和事故瞬态变工况,重点分析了反应性引入和容积控制系统错误投入等瞬态工况的动态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系统分析程序仿真结果较为合理,系统具有一定自稳、自调能力,需采取措施控制转子转速下降速率。本文结果可为氦氙气冷反应堆布雷顿循环系统的安全特性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式布雷顿循环 事故分析 氦氙混合气体 系统建模 程序仿真
下载PDF
竖直环形通道内的湍流混合对流数值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相杰 温济铭 +1 位作者 高璞珍 田瑞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55-1362,共8页
自下而上的湍流混合对流在特定工况下表现出独特的传热现象,在工程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CFD方法,对竖直环形通道内的湍流混合对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格拉晓夫数(Gr)较小时,浮升力抑制对流传热,使得混合对流努... 自下而上的湍流混合对流在特定工况下表现出独特的传热现象,在工程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CFD方法,对竖直环形通道内的湍流混合对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格拉晓夫数(Gr)较小时,浮升力抑制对流传热,使得混合对流努塞尔数(Nu_(M))低于相同雷诺数(Re)纯强迫对流的努塞尔数(NuF);随着Gr的增加,Nu_(M)逐渐恢复甚至增强。拟合得到了Symolon形式的混合对流传热关联式,并将混合对流现象划分为强迫对流区、混合对流传热抑制区和自然对流传热强化区。混合对流对传热的影响可以归纳为间接效应,即浮升力改变平均速度场,导致湍流的层化或恢复,使得对流传热被抑制或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直环形通道 湍流混合对流 浮升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特征线法模拟全尺寸临界流实验喷放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晓强 高璞珍 王建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2-409,共8页
为了获取冷却剂丧失事故喷放阶段热工水力参数峰值等关键数,本文使用一维两相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对失水事故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于喷放物理过程中的强对流带来的非线性特性和耦合特性,使用特征线法对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解耦,进而实... 为了获取冷却剂丧失事故喷放阶段热工水力参数峰值等关键数,本文使用一维两相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对失水事故现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于喷放物理过程中的强对流带来的非线性特性和耦合特性,使用特征线法对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解耦,进而实现控制方程组在瞬态下的离散求解。以Marviken临界流实验为例,同时使用基于特征线法的自编程序和系统分析程序RELAP5进行求解,通过数值模拟的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特征线法的有效性。此外还对喷管的几何尺寸、初始流体状态参数等对喷放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并给出了相应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线法 喷放 质量流量峰值 数值模拟 喷管 冷却剂丧失事故 瞬态计算 全尺寸
下载PDF
小型铅铋堆燃料组件子通道热工水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海 高璞珍 +2 位作者 孙灿辉 章艺林 何晓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320,共7页
铅冷快堆因热工水力性能优良而极具潜力,堆芯热工水力分析是保证反应堆安全和经济性的关键。本文通过子通道程序计算得到一种小型铅铋冷却快堆燃料组件热工水力特性,并对该堆的设计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探究了燃料棒棒束几何尺寸、冷... 铅冷快堆因热工水力性能优良而极具潜力,堆芯热工水力分析是保证反应堆安全和经济性的关键。本文通过子通道程序计算得到一种小型铅铋冷却快堆燃料组件热工水力特性,并对该堆的设计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探究了燃料棒棒束几何尺寸、冷却剂入口设计参数对热工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随燃料棒高度增加,包壳最高温度降低;随燃料芯块直径增大,包壳最高温度先降低后增加;随棒心距的增加,冷却剂最高流速降低;冷却剂平均温度随入口流量线性变化,入口流量每增加3.8%,冷却剂平均温度降低约0.7%;包壳最高温度及冷却剂平均温度随入口温度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小型铅铋冷却快堆的优化设计和安全分析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铅铋堆 子通道 热工水力特性 燃料组件 几何尺寸 入口参数 敏感性分析 数值计算
下载PDF
小冷凝速率下亚微米气溶胶自然沉积实验研究
7
作者 陈君岩 高璞珍 +5 位作者 谷海峰 于明锐 李精精 周艳民 于汇宇 鄂鑫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29-2137,共9页
为了研究小型反应堆在事故后亚微米气溶胶自然沉积行为,自主搭建了实验平台并开展了小冷凝速率下的相关实验。研究中发现蒸汽份额的提升对气溶胶基础的重力沉降过程存在促进作用,压力提升存在抑制作用;泳动去除机制的贡献占比随着蒸汽... 为了研究小型反应堆在事故后亚微米气溶胶自然沉积行为,自主搭建了实验平台并开展了小冷凝速率下的相关实验。研究中发现蒸汽份额的提升对气溶胶基础的重力沉降过程存在促进作用,压力提升存在抑制作用;泳动去除机制的贡献占比随着蒸汽冷凝速率的提升而增加;冷凝速率较小时,热泳沉积机制在泳动去除机制中的占比可忽略不计;扩散泳S/W模型的适用性提高至385 K,当蒸汽密度和压力再增加时,实验所得亚微米气溶胶的扩散泳沉降速率高于S/W模型预测结果,根据蒸汽冷凝相关理论提出了修正系数。吸湿性气溶胶更容易在蒸汽冷凝条件下被扩散蒸汽夹带去除,3种扩散泳计算模型均无法准确预测吸湿性气溶胶的沉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化反应堆 小蒸汽冷凝速率 自然沉积 亚微米气溶胶 吸湿性气溶胶
下载PDF
不同喷射条件下闪蒸喷雾液滴尺寸特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柯炳正 高璞珍 +3 位作者 王博 李茹 卢川 田瑞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70-1175,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喷射条件对闪蒸喷雾液滴特性的影响,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离散相模型中的过热喷射器模型和KHRT破碎模型对闪蒸喷雾液滴尺寸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液滴尺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喷雾液滴平均尺寸... 为了研究不同喷射条件对闪蒸喷雾液滴特性的影响,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离散相模型中的过热喷射器模型和KHRT破碎模型对闪蒸喷雾液滴尺寸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液滴尺寸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喷雾液滴平均尺寸随着喷射流体初始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增大趋势逐渐变缓;随着喷口直径的增大,喷雾液滴平均尺寸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变化趋势随着喷雾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喷雾距离的增加,喷雾液滴平均尺寸呈现先平稳后剧烈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蒸喷雾 液滴尺寸 液滴破裂 喷雾压力 喷口直径 喷雾距离 数值计算
下载PDF
低压高过冷度下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强 高璞珍 +2 位作者 王忠乙 陈先兵 黄莹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2-828,共7页
对具有长直上升段的自然循环系统,开展了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同时,详细分析了低压、高入口过冷度条件下典型的流动不稳定现象。实验表明:自然循环系统的结构、流体的热边界条件会影响自然循环的运行特性及流动不稳定性类型。较高入... 对具有长直上升段的自然循环系统,开展了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同时,详细分析了低压、高入口过冷度条件下典型的流动不稳定现象。实验表明:自然循环系统的结构、流体的热边界条件会影响自然循环的运行特性及流动不稳定性类型。较高入口过冷度下,高热流密度导致系统脱离稳态后,很难重新回到稳定的两相自然循环流动状态。随着热流密度的提高,系统会经历间歇沸腾、复合动态流动不稳定性等状态。依据实验结果得到了高入口过冷度下的不稳定性边界图。在两相振荡期间,自然循环驱动压头和回路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集中在长直上升段和加热段。加热段出口积聚的大量气泡对上、下游流体的强烈挤压作用是流量大幅振荡及逆流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流动不稳定性 高入口过冷度 间歇泉
下载PDF
事故后聚并对亚微米气溶胶重力沉降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君岩 高璞珍 +1 位作者 谷海峰 于汇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19-1727,共9页
为了探究聚并效应在重力沉降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建立适用于热态环境下亚微米气溶胶的综合沉降模型。依据颗粒聚并和重力沉降理论,采用离散分区法求解粒子群平衡方程,并对聚并效应在重力沉降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究。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 为了探究聚并效应在重力沉降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建立适用于热态环境下亚微米气溶胶的综合沉降模型。依据颗粒聚并和重力沉降理论,采用离散分区法求解粒子群平衡方程,并对聚并效应在重力沉降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究。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聚并对亚微米气溶胶重力沉降的增幅比率逐渐降低;温度升高会加速亚微米气溶胶之间的聚并效应,压力增加会抑制亚微米气溶胶之间的聚并效应,但是加速和抑制的效果并不显著。亚微米气溶胶聚并过程中,布朗聚并占据主导地位。气溶胶密度越高,聚并效应对其沉降过程的加速作用就越小。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严重事故后,聚并机制对气溶胶重力沉降的加速作用在工程计算中应给予重视,不能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事故 粒子群平衡方程 离散分区法 亚微米气溶胶 聚并效应 重力沉降 质量去除率 颗粒密度
下载PDF
LOCA下喷放参数对冷却剂喷放特性影响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柯炳正 高璞珍 +3 位作者 王博 陈博文 温济铭 田瑞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58-1865,共8页
冷却剂喷放过程是失水事故(LOCA)的重要过程之一,研究冷却剂喷放过程的热工水力特性对认识LOCA以及预测事故后放射性源项迁移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FLUNET软件建立冷却剂喷放数值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利用模型研究喷口直径、... 冷却剂喷放过程是失水事故(LOCA)的重要过程之一,研究冷却剂喷放过程的热工水力特性对认识LOCA以及预测事故后放射性源项迁移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FLUNET软件建立冷却剂喷放数值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利用模型研究喷口直径、喷放距离和喷放压力等喷放参数对计算域内流场温度、液滴速度和蒸汽流速等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喷口直径的提高使得喷放参数均有提高;随喷放距离的增大,流场温度和液滴速度先上升后下降,而蒸汽流速先上升后趋于平稳;喷放压力越大,喷放参数的最大值离喷放出口越远,液滴速度和蒸汽流速的最大值随喷放压力的增大逐渐上升,而流场温度最大值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水事故 冷却剂喷放 闪蒸 临界流动 数值计算
下载PDF
RELAP5对低压自然循环系统的分析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强 高璞珍 +2 位作者 王忠乙 陈先兵 黄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0-925,共6页
为了解决低压条件下自然循环相关现象模拟不准确问题,本文开展了稳态、瞬态及流动不稳定性等一系列的自然循环实验研究。利用反应堆瞬态热工水力程序RELAP5,讨论了低压自然循环相关问题的敏感性。结合瞬态实验数据,进行了空间、时间步... 为了解决低压条件下自然循环相关现象模拟不准确问题,本文开展了稳态、瞬态及流动不稳定性等一系列的自然循环实验研究。利用反应堆瞬态热工水力程序RELAP5,讨论了低压自然循环相关问题的敏感性。结合瞬态实验数据,进行了空间、时间步长的敏感性分析,给出了时间步长敏感性的检验依据。通过对一类工况下的流动不稳定性进行模拟和实验,评估了RELAP5的能力。结果表明:对两相自然循环问题,可以根据库郎数来进行无关性验证。对于高热流密度下系统中出现的复合动态流动不稳定性,恰当的模型选取及参数敏感性验证能有效提高模拟的准确性。结合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分析结果可知,长直上升段内发生的周期性相变过程是复合动态流动不稳定性的非线性负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流动不稳定性 RELAP5 瞬态特性 低压 敏感性分析 库郎数 快速傅里叶变换
下载PDF
STAR-CCM+与一维用户程序耦合方法
13
作者 张银星 高璞珍 +3 位作者 何晓强 陈冲 林宇琦 刘怡雯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69-1674,共6页
为了探究棒束通道内的自然循环流动特性,本文采用将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STAR-CCM+与一维用户程序(User Code)耦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三维软件模拟棒束通道,一维自定义用户程序模拟自然循环回路的方法实现对包含棒束通道的自... 为了探究棒束通道内的自然循环流动特性,本文采用将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STAR-CCM+与一维用户程序(User Code)耦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三维软件模拟棒束通道,一维自定义用户程序模拟自然循环回路的方法实现对包含棒束通道的自然循环系统的模拟。为证明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将数值模拟得到的自然循环冷却剂流量和棒束通道内压降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证实STAR-CCM+与一维用户程序耦合的计算方法能够很好的预测棒束通道的自然循环流动特性。本文对一维用户程序与三维STAR-CCM+之间的数据交互方法做了说明,为实现一维用户程序与STAR-CCM+耦合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束通道 自然循环 数值模拟 用户程序 STAR-CCM+ 耦合模拟 数据交互 流动特性
下载PDF
过冷沸腾单汽泡可视化试验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莹 高璞珍 +2 位作者 徐鹏 王忠乙 王超群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2-937,共6页
为了研究过冷沸腾两相流动工况下气泡的生长及脱离等运动特性,本文从单个沸腾汽泡的产生出发,考虑了影响汽泡产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表面进行处理后通上合适电压,完成了过冷沸腾条件下汽泡生成可视化实验台设计,研... 为了研究过冷沸腾两相流动工况下气泡的生长及脱离等运动特性,本文从单个沸腾汽泡的产生出发,考虑了影响汽泡产生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表面进行处理后通上合适电压,完成了过冷沸腾条件下汽泡生成可视化实验台设计,研究不同热流密度和水温过冷度对汽泡行为的影响。并用所搭建的实验台进行了部分实验,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气泡周期和脱离直径的变化规律,发现气泡的产生周期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减小,气泡的脱离直径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从而验证了实验台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沸腾 两相流 气泡 可视化 试验台设计 电加热 氧化铟锡(ITO)玻璃
下载PDF
Single-phas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pplicability for the Study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in 5×5 Rod Bundles with Spacer Grids 被引量:1
15
作者 TIAN Ruifeng MAO Xiaohui +1 位作者 gao puzhen HUANG Yanpi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38-744,共7页
Spacer gri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PWR) fuel assembly in that they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hermal-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ctor core.But so far,the numerical studi... Spacer gri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PWR) fuel assembly in that they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hermal-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ctor core.But so far,the numerical studies are performed without regarding dimple and spring of spacer grids,just considering mixing vane.Moreover,these studies use k-ε turbulence model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suitability of the other turbulence models upon the different spacer grids flow.A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3-D single-phase flow in AFA-2G 5×5 rod bundles with spacer grids based on numerical method.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turbulence models,k-ε model and k-ω model,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arts of spacer grid on the fluid flow is also predicted.By using second-order upwind scheme,hybrid grids technique,and improved SIMPLEC algorithm,the Reynolds averaged mass conservation and momentum conservation equations are solved,and the pressure and velocity field of flow are obtained.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 results and the agreement is satisfactory.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influences of the spring,dimple and mixing vane,a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ε model and k-ω model.Comparing with the experiment results,the simul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k-ω model is suitable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rod bundle flow with spacer grids;the spring and dimple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ressure loss in the spacer grid channel.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channel with spring and dimple is 1.5 times the coefficient of the channel with the vane.These results are beneficial to enhance the simulation ability of spacer grids flow and optimization design ability of spaces gr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d bundles spacer grids turbulence model SIMPLEC algorithm
下载PDF
自然循环棒束形通道流动不稳定性起始点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宗洋 高璞珍 +2 位作者 王强 林宇琦 阿不都赛米·亚库甫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2-249,共8页
针对自然循环条件下3×3棒束形通道内流动不稳定性起始点(OFI)进行了实验和RELAP5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了计算自然循环条件下棒束形通道内OFI对应的热流密度的经验关系式,计算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0.10%。运用驱... 针对自然循环条件下3×3棒束形通道内流动不稳定性起始点(OFI)进行了实验和RELAP5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了计算自然循环条件下棒束形通道内OFI对应的热流密度的经验关系式,计算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0.10%。运用驱动力方法分析了OFI的产生原因,计算结果表明:棒束形通道加热段出口处因过冷沸腾产生气泡,使得自然循环冷热段密度差大幅增大,进而使总驱动力增大,最终促使了OFI的产生。RELAP5对于低压自然循环OFI计算适用性好,其对OFI的计算结果较实验结果更不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棒束形通道 流动不稳定性起始点 驱动力 RELAP5
下载PDF
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条件下的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强 高璞珍 +3 位作者 谭思超 王忠乙 陈先兵 黄莹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2-640,共9页
为探究流动不稳定性机理,在低压自然循环系统中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分析了不同流量振荡模式下自然循环的沸腾传热机制及局部传热特性。实验表明:中、低热流密度下出现的较规则的周期性振荡由加热段内流动沸腾诱发,壁面过热度不会随流... 为探究流动不稳定性机理,在低压自然循环系统中开展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分析了不同流量振荡模式下自然循环的沸腾传热机制及局部传热特性。实验表明:中、低热流密度下出现的较规则的周期性振荡由加热段内流动沸腾诱发,壁面过热度不会随流量振荡而大幅度变化;高热流密度下自然循环系统出现的周期性不规则振荡现象中,流动沸腾类型间的相互转变不是流量波动的唯一原因。大幅度的流量脉动可能在高热流密度下导致沸腾临界的发生,出口壁面出现间歇性干涸,局部传热系数下降的同时伴随壁温的短暂飞跃。随着热流密度的提高,自然循环系统可能出现持续性干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流动不稳定性 流动沸腾 干涸 沸腾临界
下载PDF
自然循环流动沸腾逆流实验研究
18
作者 陈先兵 高璞珍 +2 位作者 王强 王忠乙 黄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89-1594,共6页
为了研究加热通道中逆流的特征和机理,本文进行了低压高入口过冷度下的自然循环实验。通过采用逐渐增加实验热流密度的方法,在自然循环流动沸腾实验中识别了3种自然循环模式:稳态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无逆流)和逆流。对比实验热流密... 为了研究加热通道中逆流的特征和机理,本文进行了低压高入口过冷度下的自然循环实验。通过采用逐渐增加实验热流密度的方法,在自然循环流动沸腾实验中识别了3种自然循环模式:稳态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无逆流)和逆流。对比实验热流密度和经验关系式计算的临界热流密度预测值,解释了逆流的机理:流动不稳定性诱发了间歇干涸型沸腾临界,间歇干涸导致了逆流的产生。分析了自然循环工况和回路结构对逆流的影响,并结合实验段出口水温波动、壁温分布和间歇干涸的发生建立了流动不稳定性工况下实验段内的流型,单相流体和两相混合物的交替通过加热段出口。本文给出不同热流密度下的自然循环模式,可为自然循环系统的设计和安全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流动沸腾不稳定性 逆流 间歇干涸 临界热流密度 两相流 常规通道 流型
下载PDF
低压自然循环复合流量脉动实验研究
19
作者 陈先兵 高璞珍 +1 位作者 邹翀 谷韫丰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94-1401,共8页
在低压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实验中,研究了自然循环流动在不同入口过冷度下的演化过程。对实验中的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入口流量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基于振幅和频率特性区分了3种流动脉动模式:小幅流量脉动、复合流量脉动和逆流。分析了加... 在低压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实验中,研究了自然循环流动在不同入口过冷度下的演化过程。对实验中的流动沸腾不稳定性入口流量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基于振幅和频率特性区分了3种流动脉动模式:小幅流量脉动、复合流量脉动和逆流。分析了加热功率和入口过冷度对自然循环不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加热段出口水温变化得到了出口的流型变化,当流量波动振幅较小时加热段出口流体始终是饱和状态,而当流量波动振幅较大时,加热段出口为单相液体和两相混合物交替通过。给出了这3种流量脉动的边界图,分析了热流密度和入口过冷度对流量脉动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含气率大于0时发生流动不稳定性,热流密度达到间歇干涸型临界热流密度时发生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流动沸腾不稳定性 复合流量脉动 逆流
下载PDF
LOCA下氦氙气冷反应堆系统安全特性分析
20
作者 廖浩仰 明杨 +5 位作者 赵富龙 卢瑞博 魏瑞轩 高璞珍 谭思超 田瑞峰 《核动力工程》 EI CAS 2024年第6期197-205,共9页
为规避反应堆系统破口冷却剂丧失事故(LOCA)带来的高风险和高危害性,本文通过已开发的氦氙气冷反应堆系统LOCA分析程序,模拟了多种LOCA瞬态工况,分析了系统瞬态特性、容积充入影响特性、负载跟随失效影响特性、破口位置影响特性和破口... 为规避反应堆系统破口冷却剂丧失事故(LOCA)带来的高风险和高危害性,本文通过已开发的氦氙气冷反应堆系统LOCA分析程序,模拟了多种LOCA瞬态工况,分析了系统瞬态特性、容积充入影响特性、负载跟随失效影响特性、破口位置影响特性和破口尺寸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在发生LOCA后,系统压力与流量将迅速下降;容积充入对LOCA具有缓解作用,使得流量下降速率和反应堆出口温度上升速率分别降低77.15%和90.27%;负载不变和高压处破口均对LOCA具有负面影响,使得流量下降速率分别提高13.85%和79.83%,反应堆出口温度上升速率分别提高15.84%和96.06%;系统压力和流量下降速率随着破口尺寸增加而增加,尤其破口尺寸从15 mm到30 mm,流量下降速率与反应堆出口温度上升速率的增加幅度显著,分别为258.84%和595.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布雷顿循环 氦氙混合气体 冷却剂丧失事故(LOCA) 系统仿真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