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rvice Function Chain Migration in LEO Satellite Networks
1
作者 geng yuhui Wang Niwei +5 位作者 Chen Xi Xu Xiaofan Zhou Changsheng Yang Junyi Xiao Zhenyu Cao Xianbin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247-259,共13页
With the advancements of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and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service function chain(SFC)placement becomes a crucial enabler for flexible resource scheduling in low earth orbit(LEO)sat... With the advancements of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and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service function chain(SFC)placement becomes a crucial enabler for flexible resource scheduling in low earth orbit(LEO)satellite networks.While due to the scarcity of bandwidth resources and dynamic topology of LEO satellites,the static SFC placement schemes may cause performance degradation,resource waste and even service failure.In this paper,we consider migration and establish an online migration model,especially considering the dynamic topology.Given the scarcity of bandwidth resources,the model aims to maximize the total number of accepted SFCs while incurring as little bandwidth cost of SFC transmission and migration as possible.Due to its NP-hardness,we propose a heuristic minimized dynamic SFC migration(MDSM)algorithm that only triggers the migration procedure when new SFCs are rejected.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MDSM achieves a performance close to the upper bound with lower complex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NFV) resource allocation satellite networks service function chain(SFC) SFC migration SFC placement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
下载PDF
半干旱区水钾互作对春玉米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襄鸿 曹国军 +4 位作者 邓奥严 耿玉辉 张铭 任虹亲 程正海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7,共9页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别设置3个灌溉水平[灌溉定额50(W1)、150(W2)、250 mm(W3)]和3个钾素营养水平[不施钾(K0)、施K2O 80 kg·hm^(-2)(K1)和施K2O 120 kg·hm^(-2)(K3)],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不同灌溉、施钾水平对膜下滴灌春玉米...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别设置3个灌溉水平[灌溉定额50(W1)、150(W2)、250 mm(W3)]和3个钾素营养水平[不施钾(K0)、施K2O 80 kg·hm^(-2)(K1)和施K2O 120 kg·hm^(-2)(K3)],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不同灌溉、施钾水平对膜下滴灌春玉米碳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钾互作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在同一灌溉水平下,玉米碳代谢关键酶活性整体表现为K1依次高于K2、K0,其中对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活性影响最大,K1较K2、K0分别提高8.96%和42.89%,在同一钾素营养水平下,玉米碳代谢关键酶活性表现为W3依次高于W2、W1;其中K1条件下,蔗糖磷酸合成酶提高最多,W3分别较W1、W2提高30.50%和2.89%。水钾互作对春玉米碳代谢关键酶活性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综合而言,玉米产量及碳代谢关键酶活性会随着灌溉水平升高而增强;在一定钾素水平内,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及产量会随着钾素营养水平增加而增加,但过高的钾素水平会抑制酶活性及产量的提高。在半干旱区玉米生产实践中灌溉150 mm、施钾80 kg·hm^(-2),可使春玉米的碳代谢强度显著增强,并且能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水钾互作 碳代谢 酶活性 产量
下载PDF
慢性湿疹患者冗思现状调查
3
作者 耿宇慧 许珊珊 尹璐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6期98-101,共4页
了解慢性湿疹患者冗思现状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探究慢性湿疹患者冗思的影响因素,为慢性湿疹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思路。本研究对215名门诊慢性湿疹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中随机抽取20名患者进行访谈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强迫性... 了解慢性湿疹患者冗思现状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探究慢性湿疹患者冗思的影响因素,为慢性湿疹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思路。本研究对215名门诊慢性湿疹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中随机抽取20名患者进行访谈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强迫性思考和反思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女性与抑郁相关反应水平显著高于男性(P<0.05),已婚患者与抑郁相关反应水平显著高于未婚患者(P<0.05),初中及以下患者的反思水平显著高于高中以上患者(P<0.05)。结果表明,慢性湿疹患者冗思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疾病基本特征、人格特质和家庭环境是患者冗思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湿疹 冗思 现状调查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施镁对土壤交换镁及春玉米镁素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美玲 耿玉辉 +3 位作者 曹国军 Stephano Mabagala Frank 黄琦嘉 周丽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6-231,237,共7页
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农安县设置大田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还田J(12000 kg/hm^2)、秸秆不还田W,副区为施镁M3(施纯镁10 kg/hm^2)、不施镁M0,包含JM3(秸秆+镁肥)、JM0(秸秆+无镁肥)、WM3(无秸秆+镁肥)、WM0(常规)4个处... 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农安县设置大田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还田J(12000 kg/hm^2)、秸秆不还田W,副区为施镁M3(施纯镁10 kg/hm^2)、不施镁M0,包含JM3(秸秆+镁肥)、JM0(秸秆+无镁肥)、WM3(无秸秆+镁肥)、WM0(常规)4个处理。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土壤交换镁含量逐渐降低,至成熟期,JM3处理土壤交换镁含量比WM3、JM0、WM0分别提高6.59%,8.47%,14.09%。施用镁肥促进玉米植株对镁素养分的吸收,秸秆还田配施镁肥进一步增加了玉米植株对镁素养分的吸收,WM3处理玉米镁素积累量比WM0平均提高12.30%;JM3处理的镁素积累量比WM3、JM0、WM0处理分别提高9.79%,15.99%,23.28%。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育期的进行逐渐增加,施镁肥能提高干物质积累量与春玉米产量,在成熟期WM3(无秸秆+镁肥)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分别比WM0(常规)提高5.30%与4.38%,JM3(秸秆+镁肥)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比WM0(常规)分别提高11.50%与5.52%。综上可以得出,施用镁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交换镁含量,促进春玉米植株对镁素养分的吸收,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及提高春玉米产量。秸秆还田配施镁肥不但可以提高土壤交换镁含量,保持土壤镁素在整个玉米生育期的持续有效供应,还进一步促进春玉米植株对镁素的吸收,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及春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秸秆还田 镁肥 土壤交换镁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产量及硫素积累、分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周丽娟 耿玉辉 +2 位作者 曹国军 张美玲 李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4,共8页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产量及硫素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为探明硫在春玉米中的积累转运规律及合理施用硫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包括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副区包括配施硫肥和...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产量及硫素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为探明硫在春玉米中的积累转运规律及合理施用硫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包括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副区包括配施硫肥和不配施硫肥2个水平,共有CK(不施任何肥料)、秸秆不还田不施硫、秸秆不还田施硫、秸秆还田不施硫和秸秆还田施硫5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各器官中硫素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有一定的增产作用,秸秆还田施硫的玉米产量比秸秆还田不施硫提高11.98%,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20.34%。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植株硫素的积累量,秸秆还田施硫的硫素积累量比秸秆不还田施硫提高13.37%,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52.67%。施硫可以提高玉米植株各器官中的硫素积累量,施用硫肥的硫素积累量比不施硫肥平均提高36.07%,各器官硫素积累量整体表现为籽粒>叶片>茎秆>穗部营养体。秸秆还田施硫的硫素总转运量最高,达到15.29kg·hm^(-2),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74.54%,硫素转运量对籽粒总贡献率提高17.27%。【结论】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可以促进春玉米的硫素积累以及玉米植株营养器官中硫素向籽粒的转运,并最终提高春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 硫素 秸秆还田 养分积累 养分分配
下载PDF
硫肥对不同氮磷钾水平下春玉米硫素积累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昊 耿玉辉 +2 位作者 曹国军 周丽娟 申凯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4-42,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钾水平下硫肥对春玉米产量及硫素在春玉米地上部分积累转化规律的影响,为玉米栽培中合理施用硫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试验的条件下,以“富民985”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其中主区...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钾水平下硫肥对春玉米产量及硫素在春玉米地上部分积累转化规律的影响,为玉米栽培中合理施用硫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试验的条件下,以“富民985”春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其中主区为氮、磷、钾肥高(H: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280,120,120 kg/hm^(2))、中(M: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210,90,90 kg/hm^(2))、低(L: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140,60,60 kg/hm^(2))3个施用水平,副区为施硫(S6,纯硫60 kg/hm^(2))和不施硫(S0)2个水平,共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LS0(低氮、磷、钾水平+不施硫)、LS6(低氮、磷、钾水平+硫肥)、MS0(中氮、磷、钾水平+不施硫)、MS6(中氮、磷、钾水平+硫肥)、HS0(高氮、磷、钾水平+不施硫)、HS6(高氮、磷、钾水平+硫肥),研究在不同氮、磷、钾水平下施用硫肥对春玉米产量以及各器官硫素积累转化的影响。【结果】相同氮、磷、钾水平下,施硫处理春玉米千粒质量、穗粒数、产量较不施硫处理平均增加了3.37%,2.67%和6.03%,其中HS6处理各指标均最高。低、中、高氮、磷、钾水平下,硫肥的增产率分别是7.72%,5.90%和4.48%,可知硫肥的增产效果随着氮、磷、钾肥施用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小。施硫处理春玉米地上部分硫素积累量比不施硫处理平均提高了7.55%,其中完熟期HS6处理的春玉米地上部分硫素积累量最高(24.05 kg/hm^(2))。低、中、高氮、磷、钾水平下,施用硫肥处理春玉米地上部分总硫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8.85%,7.21%和6.58%,硫肥对硫素积累的促进效果逐渐减小。在同一氮、磷、钾水平下,施硫处理的硫素总转运量较不施硫处理平均提高了3.35%,其中HS6处理硫素总转运量最高(11.96 kg/hm^(2));在相同施硫量条件下,硫素总转运率和对籽粒的总贡献率随着氮、磷、钾肥施用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同一氮、磷、钾水平下,施硫处理以上2个指标小于不施硫处理。【结论】在同一氮、磷、钾水平下,施用硫肥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并促进春玉米对硫素的积累及营养器官中的硫素向籽粒中转运,但随着氮、磷、钾施用水平的提高,硫肥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硫肥施用 土壤肥力调控
下载PDF
电离层色散效应对宽带BOC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耿宇晖 袁洪 汪建明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6-202,共7页
电离层色散特性导致宽带二进制偏移载波(Binary Offset Carrier,BOC)信号的码片时域波形和相关函数曲线产生畸变,影响BOC信号完好性和跟踪性能。为了评估电离层对BOC信号传输的影响,构建了宽带BOC信号的电离层影响分析框架,分析了电离... 电离层色散特性导致宽带二进制偏移载波(Binary Offset Carrier,BOC)信号的码片时域波形和相关函数曲线产生畸变,影响BOC信号完好性和跟踪性能。为了评估电离层对BOC信号传输的影响,构建了宽带BOC信号的电离层影响分析框架,分析了电离层色散效应对码片时域波形和相关特性的影响,并评估了三类典型BOC信号的带内电离层色散效应在码跟踪环路和载波跟踪环路引入的偏差。研究结果表明,电离层色散效应会导致宽带BOC信号时域码片实部和虚部边缘产生抖动现象,色散信号与标准信号间的互相关函数会产生明显的相关损耗;在电离层活跃期间,电离层色散效应在码跟踪与载波相位跟踪中均引入明显的鉴别误差。该结果对BOC信号的电离层误差的评估与校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C信号 电离层色散效应 信号畸变 信号质量监测 测距偏差
下载PDF
滴灌磷肥分配比例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戚昕元 曹国军 +1 位作者 耿玉辉 邹欣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0,共6页
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在灌水定额(150 mm)和施磷量(P2O580 kg/hm^(2))一定的条件下,研究磷肥不同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对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分次施磷处理(P2,P3,P4,P5)产量均高于一次性基肥处理P1,... 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在灌水定额(150 mm)和施磷量(P2O580 kg/hm^(2))一定的条件下,研究磷肥不同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对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分次施磷处理(P2,P3,P4,P5)产量均高于一次性基肥处理P1,以P4处理(磷肥40%基肥、15%拔节追肥、35%喇叭口追肥、10%抽雄追肥)产量最高,为12370.0 kg/hm^(2),比P1处理增产5.2%。磷肥分次施用可提高拔节期之后植株磷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以P4处理磷素吸收积累量最高,完熟期达81.9 kg/hm^(2)。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可作为磷素营养的关键阶段,并以抽雄期-灌浆期为重。磷肥分次施用与P1处理相比,磷肥利用率提高28.1%~87.0%,磷肥偏生产力提高2.0%~5.2%,磷肥农学效率提高22.4%~5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 膜下滴灌 分配比例 玉米 产量 磷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水氮耦合效应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邹欣 曹国军 +1 位作者 耿玉辉 戚昕元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对春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为水分和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灌溉定额为低量W1(50 mm)、中量W2(150 mm)、高量W3(250 mm),设氮肥为不施加N0(0 kg/hm^(2))、中量施加N1(180... 研究水氮耦合效应对春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为水分和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灌溉定额为低量W1(50 mm)、中量W2(150 mm)、高量W3(250 mm),设氮肥为不施加N0(0 kg/hm^(2))、中量施加N1(180 kg/hm^(2))、高量施加N2(240 kg/hm^(2))。结果表明:2018年和2019年中量灌溉定额和中量施氮组合(W2N1)产量分别为12261.67 kg/hm^(2)和14805.12 kg/hm^(2),与高量灌溉定额和中量施氮组合(W3N1)产量(分别为12702.97 kg/hm^(2)和15259.82 kg/hm^(2))差异不显著;2018年和2019年高量灌溉定额和中量施氮组合(W3N1)在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分别为每株338.26 g和353.37 g,其氮素积累量分别为258.18 kg/hm^(2)和256.46 kg/hm^(2)。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加,但氮肥农学效率则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减少。从节水角度,以中量灌溉定额与中量施氮组合处理为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氮耦合效应 产量 氮素积累量
原文传递
农业废弃物还田对土壤不同形态氮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岩 曹国军 +3 位作者 耿玉辉 叶青 李佳 韩圆圆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7-174,共8页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及不同还田量在0~100 cm土层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均表现为耕层土壤最高,随土层加深全氮含量逐渐减少,其中...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农业废弃物还田及不同还田量在0~100 cm土层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还田对土壤全氮含量均表现为耕层土壤最高,随土层加深全氮含量逐渐减少,其中鸡粪还田对土壤全氮的含量影响最大,这表明农业废弃物与无机氮的配施在一定适宜的比例条件下,可以较为明显地提高土壤中全氮的含量。在施入等氮的条件下,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变化较小,且各个时期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施肥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大,与化肥的施入量呈正相关,各个处理总体表现:单施化肥>25%有机肥+75%氮肥>50%有机肥+50%氮肥>75%有机肥+25%氮肥>不施肥处理,且对耕层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影响较显著,对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小。各有机肥处理中以25%鸡粪+75%氮肥玉米产量最大,为9 331.1 kg/hm^2,氮肥利用率也达最高,为49.75%。综上,25%鸡粪+75%氮肥处理为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土壤全氮 铵态氮 硝态氮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效应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金鑫 曹国军 +3 位作者 耿玉辉 戚昕元 潘京洲 邢伟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4-420,共7页
通过2年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在2种施肥方式(膜下滴灌,传统施肥),3种灌溉定额(0;中量1500 m^(3)/hm^(2);高量2500 m^(3)/hm^(2)),3种施肥量(0;中量N 180 kg/hm^(2),P_(2)O_(5)80 kg/hm^(2),K_(2)O 80 kg/hm^(2);高量N 240 kg/hm^(2),P_(2... 通过2年水肥一体化田间试验,在2种施肥方式(膜下滴灌,传统施肥),3种灌溉定额(0;中量1500 m^(3)/hm^(2);高量2500 m^(3)/hm^(2)),3种施肥量(0;中量N 180 kg/hm^(2),P_(2)O_(5)80 kg/hm^(2),K_(2)O 80 kg/hm^(2);高量N 240 kg/hm^(2),P_(2)O_(5)120 kg/hm^(2),K_(2)O 120 kg/hm^(2))条件下,研究不同滴灌方式及施肥量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磷素吸收积累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试验以膜下滴灌W2F2处理(高水高肥)的产量最高,2017年产量为13587 kg/hm^(2),2018年产量为12785.9 kg/hm^(2),但与W1F1(中水中肥)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随着施肥量和灌水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均表现出膜下滴灌(W1F1~W2F2)>传统施肥(W0F1、W0F2),其中膜下滴灌的W1F1处理磷吸收利用效率最高,膜下滴灌比传统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及磷素积累量、磷肥利用效率。从节水减肥的角度出发,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最佳产量的施肥量初步确定为施N 180 kg/hm^(2)、P_(2)O_(5)80 kg/hm^(2)和K_(2)O 80 kg/hm^(2);最佳灌溉定额为1500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水肥一体化 产量 磷素吸收利用
原文传递
不同滴灌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12
作者 梁欣冉 曹国军 +4 位作者 耿玉辉 董浩 李昊 申凯宏 刘思航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819-827,共9页
研究不同滴灌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干旱地区土壤肥力培育及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秸秆处理、滴灌方式和灌溉定额3个因素。秸秆处理分为秸秆还田(J)12 t/hm^(2)和秸秆离田(R);... 研究不同滴灌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干旱地区土壤肥力培育及玉米高产稳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秸秆处理、滴灌方式和灌溉定额3个因素。秸秆处理分为秸秆还田(J)12 t/hm^(2)和秸秆离田(R);滴灌方式分为膜下滴灌(M)和浅埋滴灌(Q);灌溉定额设3个水平,分别为W1(50 mm),W2(150 mm)和W3(250 mm)。通过田间试验,探讨在不同滴灌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膜下滴灌相结合的模式在灌溉定额250 mm条件下,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秸秆还田与膜下滴灌相结合的模式比秸秆还田与浅埋滴灌相结合的模式脲酶活性提高9.64%,磷酸酶活性提高5.05%,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3.12%。秸秆还田与膜下滴灌相结合比秸秆离田结合膜下滴灌模式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分别提高13.17%,14.84%,9.79%,39.03%。秸秆还田与膜下滴灌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提高了春玉米产量,在灌溉定额250 mm条件下,秸秆还田结合膜下滴灌的模式比秸秆离田结合膜下滴灌的模式玉米产量提高42.53%,比秸秆还田结合浅埋滴灌的模式产量提高5.92%。秸秆还田与膜下滴灌相结合的模式在适宜的灌溉条件下可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养分,并促进春玉米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灌溉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