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地下多物理场观测研究--淮南-848m深地试验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赟 杨亚新 +9 位作者 孙和平 谢成良 张启升 崔小明 陈畅 贺永胜 苗强强 穆朝民 郭良辉 滕吉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71,共17页
相对于地表,深地环境具有振动噪声低、电磁干扰小的“超静超净”地球物理场观测优势,有利于实现多物理场的长期、高精度观测,从而使得一系列地球科学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在淮南潘一东矿海拔-848m深部地下巨大的巷道空间内实施的首次放... 相对于地表,深地环境具有振动噪声低、电磁干扰小的“超静超净”地球物理场观测优势,有利于实现多物理场的长期、高精度观测,从而使得一系列地球科学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在淮南潘一东矿海拔-848m深部地下巨大的巷道空间内实施的首次放射性、重力、地磁、电磁、背景振动、六分量地震观测发现:(1)相对于地表观测环境,小于2Hz的长周期频段深部地下重力噪声本底要低近两个量级.(2)地下电场明显弱于地面电场,其中大于1Hz的相对高频段比地面弱两个量级以上;东西向磁场地面与地下近似一致;10Hz以上相对高频段南北向磁场地下比地面至少低一个量级,显示地下具有洁净的电磁环境.(3)除了地下人类活动引入的高频和单频噪声,深部地下空间具有明显优于地表的低背景振动噪声,十分有利于弱地震和重力信号的检测.(4)地下巷道支护系统对地磁场信号产生放大干扰.同时也发现,针对“超静超净”环境下的深地观测,现有的地球物理装备、观测技术存在适应性差和精度不足的问题,以及深地观测数据的信噪有效分离等数据清洗问题;而解译和综合利用高精度多物理场观测数据更显紧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物理场 放射性 重力 地磁 电磁 地震 深地观测
原文传递
Na^+耦联碳酸氢根转运蛋白基因常见的变异和血压的盐敏感性:GenSalt研究
2
作者 guo l liu F +9 位作者 Chen S Yang X Huang J He J Jaquish CE Zhao Q Gu CC Hixson JE Gu D 刘莉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99-1199,共1页
该研究旨在探索Na+耦联碳酸氢根转运蛋白(Na+-coupledbicarbonatetransporter,NCBT)基因常见的变异与膳食钠干预后血压反应的关系。纳入来自中国北方农村地区的汉族受试者1906人,进行7d低钠-7d高钠膳食干预。应用随机零点血压计... 该研究旨在探索Na+耦联碳酸氢根转运蛋白(Na+-coupledbicarbonatetransporter,NCBT)基因常见的变异与膳食钠干预后血压反应的关系。纳入来自中国北方农村地区的汉族受试者1906人,进行7d低钠-7d高钠膳食干预。应用随机零点血压计获取基线和每次干预时共9个血压测量值。采用混合效应模型评估5个NCBT基因,包括SLC4A4、SLC4A5、SLC4A7、SLC4A8和SLC4A10的76个常见变异与盐敏感性表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敏感性 蛋白基因 碳酸氢根 转运蛋白 血压反应 Na+ 变异 耦联
原文传递
南海西北部海域夏季碳酸盐系统动态变化特征及调控机制:沿岸上升流、河流冲淡水及地下水输入的共同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威 郭香会 +10 位作者 曹知勉 苏剑钟 郭利果 王丽芳 许懿 黄韬 李岩 许艳苹 王哲 王桂芝 戴民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73-2390,共18页
基于2009年和2012年夏季在南海西北部海域获取的现场观测数据,探究了水体碳酸盐系统各参数在沿岸上升流、河流冲淡水和地下水等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调控.2009年,海南岛东北部近岸海域受沿岸上升流影响显著,表层水... 基于2009年和2012年夏季在南海西北部海域获取的现场观测数据,探究了水体碳酸盐系统各参数在沿岸上升流、河流冲淡水和地下水等多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分布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调控.2009年,海南岛东北部近岸海域受沿岸上升流影响显著,表层水呈现低温、高盐特征,而河流冲淡水则主要影响海南岛东北部的内陆架区(30m水深以内),表层水体呈现高温、低盐特征.2012年,海南岛东北部海域表层被低盐水覆盖,未观测到上升流信号,而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域则受上升流影响显著.在河流冲淡水的影响下,海南岛东北部海域表层水体存在两个低盐水团,其中,近岸河流冲淡水主要影响内陆架区,影响位置较2009年更偏西,而珠江冲淡水则影响距离珠江口~250km处的离岸中陆架区.基于端元混合模型的定量分析表明,2009年夏季河流冲淡水区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总碱度(TA)都存在添加过程.其中,地下水输入对两者的添加量分别为38.9(±20.5)和42.5(±22.3)μmolkg^(-1),两者比值为0.92,但对海表二氧化碳分压(pCO_(2))、pH和文石饱和度指数(Ω_(arag))的影响较小.此外,较强的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了10.0(±10.4)μmolkg^(-1)的DIC,但对TA影响微小,因此该过程使海表pCO_(2)显著降低,并使pH和Ω_(arag)升高.在上升流区,地下水输入和有机物矿化共同调控碳酸盐系统各参数的动态变化.其中,地下水输入使DIC和TA浓度升高,但对pCO_(2)、pH和Ω_(arag)的影响较小;有机物矿化使DIC浓度升高23.8(±8.4)μmolkg^(-1),导致水体呈现高pCO_(2)、低pH和低Ω_(arag)的特征.2012年夏季,近岸河流冲淡水区几乎不受地下水输入的影响,但较强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DIC(104.2μmolkg^(-1)),使得表层水体呈现低pCO_(2)、高pH和高Ω_(arag)特征;在珠江冲淡水区,从大气吸收CO_(2)导致的DIC添加量高于生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DIC,两者净效应使水体DIC浓度升高,pCO_(2)升高,而pH和Ω_(arag)降低.本研究表明,在沿岸上升流、河流冲淡水和地下水输入的共同调控下,南海西北部海域碳酸盐系统呈现显著不同的空间格局和年际差异.综合考虑大气CO_(2)浓度持续上升和全球变暖的情景,到本世纪末南海西北部近岸海域存在较高的海洋酸化风险,且在河流冲淡水、地下水输入和有机物矿化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下,海洋酸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系统 南海西北部海域 沿岸上升流 河流冲淡水 地下水输入 海洋酸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