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氟中毒大鼠脑组织和PC12细胞中脂质和尼古丁受体的改变 被引量:8
1
作者 官志忠 单可人 +1 位作者 王亚南 gustav dallner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观察氟中毒对大鼠脑组织和神经细胞中细胞膜性脂质和神经型尼古丁受体的影响.探讨氟中毒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剂量氟饲养大鼠和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嗜铬神经细胞瘤细胞株(PC12神经细胞),用生物化学方法... 目的观察氟中毒对大鼠脑组织和神经细胞中细胞膜性脂质和神经型尼古丁受体的影响.探讨氟中毒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剂量氟饲养大鼠和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嗜铬神经细胞瘤细胞株(PC12神经细胞),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细胞3-4,5-二甲基噻唑-2,5-二酚基四唑溴化物 (MTT)还原能力、脂质过氧化和蛋白氧化水平,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细胞膜性脂质,用放射核素标记放射性配体-受体实验方法测定不同的尼古丁受体类型,用蛋白印迹方法测定α3、α4、α7和β2尼古丁受体亚单位蛋白水平。结果经氟处理的神经细胞中MTT水平降低36%,氟中毒大鼠和高浓度氟处理的神经细胞中氧化应激水平升高55%-89%,细胞膜性磷脂减少24%-34%,辅酶Q减少13%-30%,含α3、α4和α7亚单位的尼古丁受体类型在受体-配体结合率和蛋白水平均降低20%-44%,用抗氧化剂处理可减弱氟中毒对受体的损害作用。结论氟中毒导致神经型尼古丁受体水平降低,其原因可能与氟中毒时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及所引起的细胞膜性脂质结构异常改变有关,这些可能是氟中毒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重要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中毒 大鼠 尼古丁受体 脂质 PC12神经细胞
下载PDF
氟中毒引起SH-SY5Y神经细胞磷脂脂肪酸组成改变 被引量:6
2
作者 官志忠 王亚南 gustav dallner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471-474,共4页
目的 :深入研究高浓度氟对神经细胞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SH SY5Y人脑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化物 ,培养 4 8h后用过柱法分离细胞生物膜中磷脂部分 ,气相色谱法测定磷脂分子中脂肪酸含量和组成 ,... 目的 :深入研究高浓度氟对神经细胞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SH SY5Y人脑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化物 ,培养 4 8h后用过柱法分离细胞生物膜中磷脂部分 ,气相色谱法测定磷脂分子中脂肪酸含量和组成 ,比色法测定共扼二烯含量。结果 :经高浓度氟 (5mmol/L及 0 5mmol/L)处理的神经细胞磷脂分子中脂肪酸组成发生改变 ,表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减少 ,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 ,减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种类以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为主 ;脂质过氧化产物共扼二烯含量增加。结论 :高浓度氟处理SH 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后可引起细胞生物膜磷脂分子中脂肪酸组成发生异常改变 ,其机制与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细胞膜结构 磷脂类 脂肪酸类 脂质过氧化作用
下载PDF
氟对SH-SY5Y神经细胞生物膜性脂质的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官志忠 王亚南 gustav dallner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深入了解氟中毒对神经细胞中生物膜性脂质结构的影响及其改变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H SY5Y人脑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化物或加入抗氧化剂,培养48h后用测定细胞 MTT的方法来了解细胞的损伤程度,用高效液... 目的:深入了解氟中毒对神经细胞中生物膜性脂质结构的影响及其改变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H SY5Y人脑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氟化物或加入抗氧化剂,培养48h后用测定细胞 MTT的方法来了解细胞的损伤程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培养液中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用过柱和比色 法测定细胞生物膜磷脂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生物膜辅酶Q和胆固醇含量。结果:经氟处理的神经 细胞中MTT水平降低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呈现剂量依赖关系;高浓度氟处理的神经细胞中磷脂和辅酶Q含 量减少,但胆固醇含量不变;加入维生素E后可减弱高剂量氟对生物膜性脂质的破坏作用。结论:氟中毒可引 起SH 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生物膜性脂质结构发生异常改变,其机制可能与高剂量氟引起的自由基增多而 对细胞生物膜造成的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中毒 神经母细胞瘤 磷脂类 泛醌 胆固醇 脂质过氧化作用
下载PDF
实验性氟中毒对大鼠大脑磷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官志忠 王亚南 +6 位作者 肖开棋 龙义国 曾宪筠 姜淑芬 刘家骝 Pavel Sindelar gustav dallner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592-596,共5页
研究实验性氟中毒时大脑各类磷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探讨氟病时神经系统受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用Wistar大鼠复制不同程度病理损害的慢性氟中毒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各类生物膜性磷脂含量,用气相色谱方法测定各类... 研究实验性氟中毒时大脑各类磷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探讨氟病时神经系统受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用Wistar大鼠复制不同程度病理损害的慢性氟中毒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各类生物膜性磷脂含量,用气相色谱方法测定各类磷脂脂肪酸构成。结果成功地复制出不同程度氟损害的动物模型;慢性氟中毒大剂量加氟组大鼠脑组织总磷脂含量降低,受影响的磷脂类型是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丝氨酸,但各类磷脂脂肪酸构成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摄入过多的氟可蓄积于脑组织中,并干扰大脑的脂质代谢,磷脂含量降低可能与神经细胞亚微结构的变性有关。大脑生物膜性磷脂含量的改变可能是慢性氟中毒时脑损害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中毒 磷脂类 脂肪酸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