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 of Earth system evolu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of marine ultra-deep petroleum in China
1
作者 ZHANG Shuichang WANG Huajian +3 位作者 SU Jin WANG Xiaomei he kun LIU Yuk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870-885,共16页
Taking the Paleozoic of the Sichuan and Tarim basins in China as example,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the Earth system evolution and multi-spherical interactions on th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of marine ultra-deep petr... Taking the Paleozoic of the Sichuan and Tarim basins in China as example,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the Earth system evolution and multi-spherical interactions on the formation and enrichment of marine ultra-deep petroleum in China have been elaborated.By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source-reservoir-seal”controlled by the breakup and assembly of supercontinents and regional tectonic movements,and the mechanisms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ontrolled by temperature-pressure system and fault conduit system,Both the South China and Tarim blocks passed through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of the low-latitude Hadley Cell twice during their drifts,and forme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ith high quality.It is proposed that deep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surface climate evolution jointly controlled the types and stratigraphic positions of ultra-deep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reservoirs,and seals in the Sichuan and Tarim basins,forming multiple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Ediacaran-Cambrian,Cambrian-Ordovician,Cambrian-Permian and Permian-Triassic strata.The matching degree of source-reservoir-seal,the type of organic matter in source rocks,the deep thermal regime of basin,and the burial-uplift process across tectonic periods collectively control the entire process from the generation to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Three types of oil and gas enrichment models are formed,including near-source accumulation in platform marginal zones,distant-source accumulation in high-energy beaches through faults,and three-dimensional accumulation in strike-slip fault zones,which ultimately result in the multi-layered natural gas enrichment in ultra-deep layers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co-enrich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 ultra-deep layers of the Tarim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olution of Earth system multi-spherical interaction Paleozoic marine ultra-deep petroleum Tarim Basin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区块链扩展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晶 杨浩 +3 位作者 何琨 李凯 加梦 杜瑞颖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851,共24页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引起广泛关注,其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由于具备开放性、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已经被应用到诸多领域.但随着用户数量和访问需求的大幅增加,现有区块链体系结构可扩展性不足导致的性能瓶颈,制约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推...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引起广泛关注,其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由于具备开放性、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已经被应用到诸多领域.但随着用户数量和访问需求的大幅增加,现有区块链体系结构可扩展性不足导致的性能瓶颈,制约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如何解决可扩展性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对已有的区块链扩展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首先,介绍区块链基本概念和可扩展性问题的由来,定义可扩展性问题并提出衡量可扩展性的指标.其次,给出分类框架,将现有方案按网络扩展、链上扩展、链下扩展3大类进行介绍,通过对不同的区块链可扩展性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各自的技术特点并归纳优缺点.最后,对亟待解决的开放性问题进行讨论,展望区块链技术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可扩展性 交易吞吐量 区块链体系结构 区块链共识
下载PDF
Petroleum Retention,Intraformational Migration and Segmented Accumulation within the Organic-rich Shale in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the Gulong Sag,Songliao Basin,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HUANGFU Yuhui ZHANG Jinyou +6 位作者 ZHANG Shuichang WANG Xiaomei he kun GUAN Ping ZHANG Huanxu ZHANG Bin WANG Huaj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568-1586,共19页
In this study,organic geochemical and petrologic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on 111 shale samples from a well to understand the retention,intraformational migration and segmented accumulation(shale oil enrichment in dif... In this study,organic geochemical and petrologic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on 111 shale samples from a well to understand the retention,intraformational migration and segmented accumulation(shale oil enrichment in different intervals is unconnected)features of shale oil within the organic-rich shale in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the Gulong Sag.Our study shows that retained petroleum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vestigated succession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ree factors:organic richness,intraformational migration and segmented accumulation.Organic matter richness primarily controls the amount of retained petroleum,especially the‘live’component indicated by the S_(2)value rather than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TOC)figure alone.The negative expulsion efficiencies determined by mass-balance calculations of hydrocarbons reveal that petroleum from adjacent organic-rich intervals migrates into the interval of about 2386-2408 m,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free hydrocarbon(S_(1)),OSI and saturated hydrocarbons content,along with a greater difference inδ^(13)C values between polar compounds(including resins and asphaltenes)and saturated hydrocarbons.The depth-dependent heterogeneity of carbon isotope ratios(δ^(13)C)of mud methane gas,δ^(13)C of extracts gross composition(SARA),δ^(13)C of kerogen and SARA content of extracts suggest that the studied success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intervals.The shale oil sealing enrichment character in each interval is further corroborated by the distinctδ^(13)C values of mud methane gas in different intervals.Due to the migration of petroleum into the 2386-2408 m interval,the S_(1),OSI and saturated hydrocarbons content of the interval show higher relative values.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2471-2500 m interval is at the highest with the smaller size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the retained petroleum.Thus,favorable‘sweet spots’may be found in the 2386-2408 m interval and the 2471-2500 m interval,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oil retention intraformational migration segmented accumulation Gulong Sag
下载PDF
Gulong shale oil enrichment mechanism and orderly distribution 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s in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Songliao Basin,NE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ZHANG Shuichang ZHANG Bin +6 位作者 WANG Xiaomei FENG Zihui he kun WANG Huajian FU Xiuli LIU Yuke YANG Chunlo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5期1045-1059,共15页
Through the study of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black shale of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the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Gulong shale oil ... Through the study of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black shale of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the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Gulong shale oil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 are revealed.The Songliao Basin is a huge interior lake basin form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subduction and retrea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plate and the massiv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Northeast China.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strong terrestrial hydrological cycle led to the lake level rise of the ancient Songliao Basin and the input of a large amount of nutrients,resulting in planktonic bacteria and algae flourish.Intermittent seawater intrusion event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salinization stratification and anoxic environment in the lake,which were beneficial to the enrichment of organic matters.Biomarkers analysis confirms that the biogenic organic matter of planktonic bacteria and algae modified by microorganism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with high oil generation capability.There are four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enrichment of light shale oil in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the Gulong Sag,Songliao Basin:the moderat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high oil potential provide sufficient material basis for oil enrichment;high degree of thermal evolution makes shale oil have high GOR and good mobility;low hydrocarbon expulsion efficiency leads to a high content of retained hydrocarbons in the source rock;and the confinement effect of intra-layer cement in the high maturity stage induces the efficient accumulation of light shale oil.The restora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rocess suggests that liquid hydrocarbons generated in the early(low–medium maturity)stage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source rocks accumulated in placanticline and slope after long-distance secondary migration,forming high-quality conventional and tight oil reservoirs.Light oil generated in the late(medium–high maturity)stage accumulated in situ,forming about 15 billion tons of Gulong shale oil resources,which finally enabled the orderly distribution 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s that are contiguous horizontally and superposed vertically within the basin,showing a complete pattern of“whole petroleum system”with conventional oil,tight oil and shale oil in seq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Gulong shale 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orderly distribution of conventional-unconventional oil fault sealing whole petroleum system shale oil enrichment
下载PDF
地球系统演化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
5
作者 张水昌 王华建 +3 位作者 苏劲 王晓梅 何坤 柳宇柯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9-773,共15页
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为例,详细论述了地球系统演化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探讨超大陆散聚和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盆地“源-储-盖”叠置发育和匹配程度,以及温压系统和断裂输导体系控... 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为例,详细论述了地球系统演化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探讨超大陆散聚和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盆地“源-储-盖”叠置发育和匹配程度,以及温压系统和断裂输导体系控制的油气生成和富集机制,发现华南和塔里木陆块同步漂移过程中,两次经过低纬度哈德里环流带的热带辐合区(ITCZ),均形成了优质烃源岩;提出深部构造活动和地表气候演变共同控制了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类型和发育层位,形成了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寒武系—奥陶系、寒武系—二叠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的多个油气系统。源-储-盖匹配程度、烃源岩母质类型、盆地深部热体制和跨构造期埋深-隆升过程,联合控制油气从生成到富集的全过程,形成了台缘带近源充注成藏、高能滩远源断裂连通成藏、走滑破裂带立体成藏3种油气富集模式,最终促使四川盆地超深层多层系天然气富集和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共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演化 圈层相互作用 古生界 海相超深层油气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基于引导扩散模型的自然对抗补丁生成方法
6
作者 何琨 佘计思 +3 位作者 张子君 陈晶 汪欣欣 杜瑞颖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4-573,共10页
近年来,物理世界中的对抗补丁攻击因其对深度学习模型安全的影响而引起了广泛关注.现有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成在物理世界中攻击性能良好的对抗补丁,没有考虑到对抗补丁图案与自然图像的差别,因此生成的对抗补丁往往不自然且容易被观察者... 近年来,物理世界中的对抗补丁攻击因其对深度学习模型安全的影响而引起了广泛关注.现有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生成在物理世界中攻击性能良好的对抗补丁,没有考虑到对抗补丁图案与自然图像的差别,因此生成的对抗补丁往往不自然且容易被观察者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引导的扩散模型的自然对抗补丁生成方法.具体而言,本文通过解析目标检测器的输出构建预测对抗补丁攻击成功率的预测器,利用该预测器的梯度作为条件引导预训练的扩散模型的逆扩散过程,从而生成自然度更高且保持高攻击成功率的对抗补丁.本文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中进行了广泛的实验,评估了对抗补丁针对各种目标检测模型的攻击效果以及对抗补丁的自然度.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将所构建的攻击成功率预测器与扩散模型相结合,本文的方法能够生成比现有方案更自然的对抗补丁,同时保持攻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对抗补丁 扩散模型 对抗样本 对抗攻击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基于修正J-A模型和改进遗传算法的变压器建模方法
7
作者 王顺亮 何坤 +4 位作者 周俊杰 马俊鹏 刘天琪 辛清明 李欢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9-224,共6页
变压器直流偏磁会导致铁心半周饱和,可能导致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谐波不稳定现象发生。为实现对直流偏磁条件下变压器运行工况的精确模拟,基于能量守恒式及Langevin方程对原Jiles-Atherton(J-A)模型进行修正;进一步提出了适用于修正J-A... 变压器直流偏磁会导致铁心半周饱和,可能导致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谐波不稳定现象发生。为实现对直流偏磁条件下变压器运行工况的精确模拟,基于能量守恒式及Langevin方程对原Jiles-Atherton(J-A)模型进行修正;进一步提出了适用于修正J-A模型参数辨识的改进遗传算法,提高了传统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精度和收敛速度。在PSCAD/EMTDC中基于修正J-A模型搭建了非线性磁滞电感,在此基础上建立变压器仿真模型;基于等比缩小的变压器实物进行直流偏磁实验,将励磁电流仿真波形与实验波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修正的J-A模型物理意义更加明确,改进遗传算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快的收敛速度,所建变压器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度很高,验证了所提建模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偏磁 Jiles-Atherton模型 遗传算法 变压器建模 PSCAD/EMTDC
下载PDF
基于分层结构的匹配量隐藏加密多重映射方案
8
作者 陈晶 李瀚星 +3 位作者 何琨 加梦 李雨晴 杜瑞颖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5,共12页
匹配量隐藏的加密多重映射(EMM)方案可以防止攻击者利用匹配量泄露推理搜索的明文,但是现有方案存在查询计算开销较大的问题。基于被检索数据的匹配量往往服从齐夫定律的特性,设计了一种分层结构的匹配量隐藏EMM方案。相对将全部键值匹... 匹配量隐藏的加密多重映射(EMM)方案可以防止攻击者利用匹配量泄露推理搜索的明文,但是现有方案存在查询计算开销较大的问题。基于被检索数据的匹配量往往服从齐夫定律的特性,设计了一种分层结构的匹配量隐藏EMM方案。相对将全部键值匹配量填充至相等的朴素设计,所提方案将对整体数据的填充转为对多块子数据的填充,减少了存储开销,并实现了常数复杂度的查询开销。安全性分析表明,所提方案能够在查询结果无损的情况下实现匹配量隐藏。仿真结果表明,与当前最高效的方案XorMM相比,所提方案能够以增加10%的存储开销为代价,减小90%的查询计算开销,显著提高查询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存储 可搜索加密 匹配量隐藏 结构化加密 分层结构
下载PDF
面向连接关键词可搜索加密的查询恢复攻击
9
作者 杜瑞颖 沈蓓 +3 位作者 何琨 赵陈斌 王贝宁 陈晶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135,共11页
为了恢复连接关键词可搜索加密方案中的用户查询,提出了2种针对连接查询可搜索加密方案的攻击方法,分别是交叉泄露攻击和频率匹配攻击。首先,从泄露中提取候选关键词集合;然后,分别利用关键词对结果模式泄露和查询频率信息进行过滤。结... 为了恢复连接关键词可搜索加密方案中的用户查询,提出了2种针对连接查询可搜索加密方案的攻击方法,分别是交叉泄露攻击和频率匹配攻击。首先,从泄露中提取候选关键词集合;然后,分别利用关键词对结果模式泄露和查询频率信息进行过滤。结果表明,在交叉泄露攻击中,当攻击者仅掌握10%的数据集时,若关键词在空间为100,查询恢复的准确率可高达90%,将关键词空间扩大至1000,攻击者依然能够恢复50%以上的查询;在频率匹配攻击中,即使攻击者仅已知不准确的频率分布信息,也至少可以准确恢复70%的查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存储 可搜索加密 连接关键词查询 查询恢复攻击
下载PDF
硅含量对9Cr-1.5W钢在550℃下蠕变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何琨 陈乐 李刚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在550℃下对硅质量分数分别为0.34%,0.60%,0.90%的9Cr-1.5W钢进行拉伸试验以及不同应力下的蠕变试验,研究了硅含量对试验钢高温拉伸性能和蠕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含量的增加,试验钢在550℃下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降低,但断... 在550℃下对硅质量分数分别为0.34%,0.60%,0.90%的9Cr-1.5W钢进行拉伸试验以及不同应力下的蠕变试验,研究了硅含量对试验钢高温拉伸性能和蠕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硅含量的增加,试验钢在550℃下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降低,但断后伸长率增大,应变硬化指数先升后降,含质量分数0.60%硅的试验钢具有最大的应变硬化指数;含质量分数0.60%硅的试验钢在不同应力下均具有较长的蠕变时间,表现出最佳的高温蠕变性能,应力指数最小,最小蠕变速率对外加应力敏感性最低;试验钢的蠕变行为均受位错攀移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Cr-1.5W钢 高温蠕变 硅元素 铁素体相
下载PDF
吹风比和肋板对叶片尾缘开缝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何坤 王茜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0,共12页
为了阐明吹风比和肋板对燃气透平叶片尾缘开缝区域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采用延迟-分离涡模拟方法求解了尾缘开缝模型的流量系数、非定常流场结构和气膜冷却效率,采用实验数据考核了延迟-分离涡模拟方法对流量系数和气膜冷却效率预测的有... 为了阐明吹风比和肋板对燃气透平叶片尾缘开缝区域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采用延迟-分离涡模拟方法求解了尾缘开缝模型的流量系数、非定常流场结构和气膜冷却效率,采用实验数据考核了延迟-分离涡模拟方法对流量系数和气膜冷却效率预测的有效性,获得了使尾缘开缝壁面气膜冷却效率最佳吹风比。结果表明:流量系数随吹风比增加而增大,但吹风比大于0.65后,流量系数几乎不受吹风比影响;在吹风比0.20~0.65范围内,尾缘开缝壁面气膜冷却效率随吹风比增加而增加;在吹风比0.80~1.25范围内,冷热气掺混剧烈,冷却效率略微下降;肋板结构增加了冷气通道的阻塞效应,并限制了开缝区域冷气旋涡的发展,导致展向涡提前扭曲、变形和分解;相对于无肋板结构,带肋尾缘开缝结构的流量系数下降了约5%,气膜冷却性能提升了约10.8%。开缝下游的旋涡脱落和冷热气流间的掺混是影响开缝壁面冷却效率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冷气消耗和气膜冷却效率,无肋板时最佳吹风比为0.65,带肋板时最佳吹风比为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尾缘开缝 肋板 气膜冷却 流量系数 延迟-分离涡模拟
下载PDF
民用燃烧源排放PM_(2.5)中多环芳烃的光化学氧化过程
12
作者 张斌 李丹 +3 位作者 沈振兴 徐红梅 何昆 孙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371-5377,共7页
利用潜在气溶胶质量氧化流动反应器(PAM-OFR)测定了不同民用燃烧源新鲜和老化母体多环芳烃(pPAHs)及含氧多环芳烃(oPAHs)的排放量.结果表明,大气光化学氧化后,pPAHs的排放因子下降了29.5%~82.9%,而oPAHs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pPAHs主要通... 利用潜在气溶胶质量氧化流动反应器(PAM-OFR)测定了不同民用燃烧源新鲜和老化母体多环芳烃(pPAHs)及含氧多环芳烃(oPAHs)的排放量.结果表明,大气光化学氧化后,pPAHs的排放因子下降了29.5%~82.9%,而oPAHs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pPAHs主要通过民用燃烧源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可被视作一次有机气溶胶(POA),oPAHs由大气中的有机物光氧化生成,被视为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物质燃烧过程中pPAHs老化排放因子的平均下降率(73.2%)明显高于煤(56.2%),表明与煤相比生物质燃烧排放的pPAHs在光化学氧化中更具发生化学反应的潜力,从而生成氧化程度更高的物质.研究还表明大气光化学氧化过程会导致oPAHs/pPAHs比值有明显的增加,这说明了pPAHs与·OH反应生成oPAHs的二次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氧化 多环芳烃(PAHs) 民用燃烧源 二次形成机理
下载PDF
标准化病人在肝胆外科急重症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何堃 丁雄 李金政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7期129-134,共6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在肝胆外科急重症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轮转的规范化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共40名。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名。研究组教学引入标准化病人,对照组... 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在肝胆外科急重症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轮转的规范化培训学员为研究对象,共40名。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0名。研究组教学引入标准化病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出科时比较2组学员的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水平,以及标准化病人对学员的医患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进行评分。结果研究组病史采集成绩高于对照组[(88.70±0.61)分vs.(82.00±0.41)分],体格检查成绩高于对照组[(89.40±0.61)分vs.(82.55±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医患沟通及人文关怀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13.15±0.32)分vs.(9.15±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100%(20/20)的学员认为标准化病人的应用可以提高学习兴趣,95%(19/20)的学员认为可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90%(18/20)的学员认为可以提高医患沟通技巧。结论在肝胆外科急重症临床教学中应用标准化病人,可以提高学员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医患沟通等能力,尤其增强了人文关怀的意识,提高了学员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病人 肝胆外科 急重症 人文关怀 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
下载PDF
肝胆外科理论课程中线上教学的应用
14
作者 何堃 李金政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4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BOPPPS(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教学模式在肝胆外科线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7月重庆医科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二系本科生(205名)及2018级... 目的探讨新型BOPPPS(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教学模式在肝胆外科线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3-7月重庆医科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二系本科生(205名)及2018级临床医学二系本科生(200名)为研究对象,2019级学生为线上教学,为研究组,2018级学生为线下教学,为对照组。教研室师资创新性地将BOPPPS教学模式拆分融入线上教学课程3个阶段的设计中,并对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的教学进行细分、优化,提出了“分组讨论”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加强了师生互动。通过直播软件、学习平台、微信群等线上教学工具进行授课及答疑,提出了“云查房”“在线问诊”等线上医学实践方法,同时,课程组师资在课程中融入了“课程思政”的内容。结果线上教学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线上教学的2019学生成绩和及格率与线下教学的2018级学生成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们对线上教学的满意度较高。结论课程组师资创新性地将BOPPPS教学模式拆分融入线上教学课程3个阶段的设计中,加强了师生互动,“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入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效果,为今后的线上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教学 课程设计 肝胆外科 课程思政 云查房 在线问诊
下载PDF
双肩壁凹槽叶顶冷却传热性能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正 何坤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80,共13页
为改善航空发动机透平第一级凹槽叶顶的冷却传热性能,利用自编程序搭建了凹槽叶顶的优化设计平台。采用三阶多项式响应面模型和Hooke-Jeeves模式搜索算法的组合优化策略,获得了一种具有优良气热性能的透平级双肩臂凹槽叶顶结构,并将优... 为改善航空发动机透平第一级凹槽叶顶的冷却传热性能,利用自编程序搭建了凹槽叶顶的优化设计平台。采用三阶多项式响应面模型和Hooke-Jeeves模式搜索算法的组合优化策略,获得了一种具有优良气热性能的透平级双肩臂凹槽叶顶结构,并将优化结果与传统凹槽叶顶、4种典型双肩臂凹槽叶顶的传热和冷却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内肩臂的几何参数对凹槽叶顶流场结构和冷却传热性能的影响,评估了双肩臂凹槽叶顶冷却传热性能对设计变量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内肩臂分为上下两层;合理的内肩臂几何参数可有效降低泄漏流的冲击作用,有利于冷却流在内外凹槽区域形成良好的覆盖;与传统凹槽叶顶相比,优化后的双肩臂凹槽叶顶的平均传热系数下降了24.96%,平均气膜冷却效率上升了5.38%;叶顶平均传热系数对内肩臂下层的高度最为敏感,叶顶平均气膜冷却效率对内肩臂上层的起始位置更加敏感,而内肩臂上层的高度对双肩臂凹槽叶顶的冷却传热性能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凹槽叶顶 双肩壁 优化 传热 冷却
下载PDF
电动汽车PMSM驱动系统车载诊断技术研究
16
作者 何琨 张斌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4年第3期114-116,119,共4页
驱动电机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核心,车载诊断和失效保护技术是提高其可靠性的有效技术手段。介绍了汽车随车诊断系统对电驱动系统的各种故障判定方法,并运用案例分析了汽车PMSM驱动控制系统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驱动电机抖动故障,呈现出... 驱动电机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核心,车载诊断和失效保护技术是提高其可靠性的有效技术手段。介绍了汽车随车诊断系统对电驱动系统的各种故障判定方法,并运用案例分析了汽车PMSM驱动控制系统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驱动电机抖动故障,呈现出了车载诊断系统判定电机位置传感器不良的典型情况;对电机位置传感器故障进行了simulink仿真并讨论了无位置传感器容错控制方案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电机控制 电机位置传感器 故障码 自诊断
下载PDF
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内流动传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浩腾 崔凯路 +3 位作者 张子涛 吴越 何坤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102,共11页
为探究微肋与二次通道复合结构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增强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雷诺数下6种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内的压降、流场结构、摩擦系数、基底温度、相对努赛尔数和综合流动换热性能,并与矩形光滑微通道和无... 为探究微肋与二次通道复合结构对微通道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增强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不同雷诺数下6种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内的压降、流场结构、摩擦系数、基底温度、相对努赛尔数和综合流动换热性能,并与矩形光滑微通道和无肋二次通道微通道的流动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流动特性方面,引入二次通道结构对微通道内的压降损失和相对摩擦系数没有影响,但引入微肋结构会产生节流效应并诱发漩涡结构,导致微通道内的压降损失增大3~10倍;在传热特性方面,引入二次通道结构能够强化换热,在二次通道结构基础上增加微肋结构能进一步增强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相比于矩形光滑微通道和无肋二次通道微通道,复合微通道换热器的基底温度最高下降13.52 K,相对努塞尔数最高增大35.36%;在综合性能方面,对于所研究的6种带肋复合微通道换热器,前三角肋复合微通道具有最优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并具有高流速、低泵功率、低热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复合微通道 二次通道 微肋 流动 传热
下载PDF
等离子体激励下的凹槽叶顶气膜冷却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柯文 何坤 晏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3,共12页
通过将等离子体激励力耦合至雷诺时均NS方程组的动量方程中,数值研究了等离子体控制下的燃气透平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性能,分析等离子体激励强度、激励频率对凹槽叶顶气膜冷却效率和总压损失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善凹槽底部冷却气膜覆盖... 通过将等离子体激励力耦合至雷诺时均NS方程组的动量方程中,数值研究了等离子体控制下的燃气透平凹槽叶顶的气膜冷却性能,分析等离子体激励强度、激励频率对凹槽叶顶气膜冷却效率和总压损失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善凹槽底部冷却气膜覆盖的非均匀等离子体控制策略,阐明了等离子体激励对叶顶间隙内冷热气流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凹槽下游等离子体激励可有效抑制上游冷气对下游冷气的卷吸,且抑制作用随着激励强度、激励频率的增加而增强。激励强度较小时,上游冷气未对下游冷气造成卷吸,尾缘处气膜冷却性能较好;随着激励强度增大,尾缘冷气被上游冷气吹离凹槽底部,但中部气膜冷却性能较好。激励强度Ds为204时,凹槽底部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相比无激励时提升了25.11%。激励频率与激励强度对叶顶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类似。当激励强度Ds为156,激励频率Dθ为6.25和Dθ为8.75时,凹槽底部平均气膜冷却效率相比于无激励时分别提升了28.71%和29.27%。施加非均匀等离子体控制时,凹槽底部平均气膜冷却效率比无激励时提升了39.12%。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叶栅总压损失几乎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 凹槽叶顶 等离子体激励 气膜冷却
下载PDF
无氰镀银层水性硅溶胶封闭工艺及镀层结构与耐蚀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石大鹏 付建建 +6 位作者 李少龙 陈惠敏 何坤 董吉伟 赵阳 郭绕龙 王帅星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目的]镀银层往往存在孔隙,使其耐蚀性无法满足苛刻的海洋环境应用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封闭处理。[方法]采用水性硅溶胶对5,5-二甲基乙内酰脲(DMH)体系无氰镀银层进行封闭,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封闭处理的工艺条件。借助扫描电镜(SEM)、... [目的]镀银层往往存在孔隙,使其耐蚀性无法满足苛刻的海洋环境应用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封闭处理。[方法]采用水性硅溶胶对5,5-二甲基乙内酰脲(DMH)体系无氰镀银层进行封闭,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封闭处理的工艺条件。借助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及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分析了封闭后Ag镀层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及耐蚀性。考察了1Cr18Ni9Ti不锈钢和GH2132合金表面Ag镀层经硅溶胶封闭后的耐酸性盐雾性能。[结果]较佳的封闭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丙烯酸树脂100 g/L,中性硅溶胶26 g/L,表面活性剂1 g/L,室温,时间60 s。在该条件下封闭后,Ag镀层表面疏水性和耐蚀性提高;Ag镀层的微观表面形貌未发生改变,封闭剂仅渗入镀层孔隙,而未在表面形成连续的膜。1Cr18Ni9Ti不锈钢和GH2132高温合金经“无氰镀银+水性硅溶胶封闭”处理后可以通过192 h的酸性盐雾试验。[结论]采用水性硅溶胶封闭处理可显著提高无氰镀银层的耐蚀性,对航空零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氰镀银 5 5-二甲基乙内酰脲 水性硅溶胶 封闭 耐蚀性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有色金属冶炼能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伟 何坤 谷琳 《绿色矿冶》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节能降耗是有色冶金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企业能源管控水平是实现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有色冶金企业生产流程长、工序多、工艺过程复杂,有色冶金企业的能源管控难度较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企业合理的能源管控是未来的发... 节能降耗是有色冶金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企业能源管控水平是实现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有色冶金企业生产流程长、工序多、工艺过程复杂,有色冶金企业的能源管控难度较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企业合理的能源管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在研究目前有色冶金企业能耗现状和能源管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有色金属冶炼能源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有色冶金行业的结合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有色冶金 能源消耗 能源管理 关键技术 应用场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