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场所重建——谈王阳明故居及纪念馆规划与建筑设计
1
作者 胡慧峰 吕宁 +1 位作者 蒋兰兰 陈赟强 《世界建筑》 2024年第5期108-111,共4页
本文基于王阳明故居及纪念馆设计项目,探索了现象集结与空间特性的建立,思考了场所意义与诗意力量的产生。本文从故居历史格局的追溯,到阳明广场的结构重塑与韵律形成;从圆形心厅的特性加强,到光与时间的永恒表达等方面,探究纪念性建筑... 本文基于王阳明故居及纪念馆设计项目,探索了现象集结与空间特性的建立,思考了场所意义与诗意力量的产生。本文从故居历史格局的追溯,到阳明广场的结构重塑与韵律形成;从圆形心厅的特性加强,到光与时间的永恒表达等方面,探究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方向性与集中性在空间结构重塑中的关键作用,寻找控制场所重建所必须确立的张力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集结 结构重塑 情景再现 场所意义
下载PDF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认识与实践——以绍兴古城台门民居为例
2
作者 刘阳雪 章晨帆 胡慧峰 《华中建筑》 2024年第8期166-170,共5页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历史建筑的保护发展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相较于有法可依、保护思路明确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市)级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更加复杂与灵活。该文以...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历史建筑的保护发展成为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相较于有法可依、保护思路明确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市)级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更加复杂与灵活。该文以绍兴古城内台门民居类历史建筑为切入点,分析其主要特征和更新困境,提出活化利用的更新方式,以三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实际项目为例,从结构取舍、功能创新、文化保护等方面总结活化利用的关键举措,以期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台门 历史建筑 活化利用
下载PDF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下的历史街区再生——青藤街区综合保护改造项目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慧峰 赫英爽 蒋兰兰 《世界建筑》 2023年第8期76-79,共4页
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随着社会环境和公众需求的不同需要不断调整,如何有效利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实现历史街区的动态再生是近年来城市更新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青藤历史街区规划及设计手法的回顾,从现代意大利类型学、现代主义... 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随着社会环境和公众需求的不同需要不断调整,如何有效利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实现历史街区的动态再生是近年来城市更新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青藤历史街区规划及设计手法的回顾,从现代意大利类型学、现代主义一体式规划,以及西方广场和街道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活动对于活化空间利用、提升空间品质、升级空间功能的一系列设计操作,并探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灵活运用对于指导历史街区动态更新升级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古城 城市更新 社区激活
下载PDF
动态变化下的平衡设计语义
4
作者 胡慧峰 张篪 《世界建筑》 2023年第8期58-63,共6页
在横纵交错的时空语境下,“平衡与动态”的对答是建筑实践的常态。平衡设计往往需应对3种向量维度:以历史文本为度量的“时态化平衡”,以城市环境为架构的建筑“物质状态平衡”,和以生活日常及非日常发生的社会事件影响下的“拟态平衡... 在横纵交错的时空语境下,“平衡与动态”的对答是建筑实践的常态。平衡设计往往需应对3种向量维度:以历史文本为度量的“时态化平衡”,以城市环境为架构的建筑“物质状态平衡”,和以生活日常及非日常发生的社会事件影响下的“拟态平衡”。本文以20世纪西方建筑学的思想运动和社会实践为基点,围绕上述3种维度进行了内容性分析和探索性思考。后文以建筑本体的形式动态、结构主义与功能融合3种特质为支点浅析了UAD的平衡实践;同时,从城市设计的课题研究角度,阐释了历史街区更新中的“动态再生”观点。文章由此总结平衡设计的核心价值,力求在动态变化的常态语境中,寻找设计本源,打破旧平衡,构建新平衡,为创新提供一种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与动态 时态平衡 物质状态平衡 拟态平衡 创新性
下载PDF
CFT框架-RC剪力墙结构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单文臣 周绪红 +2 位作者 林旭川 呼辉峰 相瀛昌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34,共9页
我国CFT框架-RC剪力墙结构通常按照双重抗侧力体系进行设计。与一般RC框架相比,在相同竖向承载力条件下的截面尺寸和抗弯刚度较小,按双重抗侧力体系设计将影响结构的经济性能和建筑功能。因此,文章根据我国规范设计了典型的CFT框架-RC... 我国CFT框架-RC剪力墙结构通常按照双重抗侧力体系进行设计。与一般RC框架相比,在相同竖向承载力条件下的截面尺寸和抗弯刚度较小,按双重抗侧力体系设计将影响结构的经济性能和建筑功能。因此,文章根据我国规范设计了典型的CFT框架-RC剪力墙双重抗侧力体系结构模型,采用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方法中对单重抗侧力体系设计的要求,设计了相应的CFT框架-RC剪力墙单重抗侧力体系结构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单重和双重抗侧力体系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和罕遇地震结构倒塌概率和抗地震倒塌安全储备。结果表明,与双重抗侧力体系相比,单重抗侧力体系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大震倒塌概率相近,均满足“大震不倒”抗震要求,而单重抗侧力体系的结构抗地震倒塌安全储备较大,且用钢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T框架-RC剪力墙结构 增量动力分析 单重抗侧力体系 一致倒塌风险 抗倒塌安全储备系数
原文传递
熏蒸浸提法测定碱性土微生物生物量碳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雨晴 朱小琴 +1 位作者 胡会峰 张金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0-644,共5页
为探究熏蒸浸提法测定碱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的最优熏蒸时间和浸提液浓度,本研究采用9种熏蒸时间、2种K_2SO_4浸提液浓度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碱性土壤MBC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对于碱性土壤,熏蒸时间... 为探究熏蒸浸提法测定碱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的最优熏蒸时间和浸提液浓度,本研究采用9种熏蒸时间、2种K_2SO_4浸提液浓度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碱性土壤MBC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对于碱性土壤,熏蒸时间的选择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MBC提取值达到稳定的熏蒸时间越长。建议测定高有机质土壤(≥60 g/kg)MBC时熏蒸时间不少于24 h;测定中、低有机质土壤(≤30g/kg)MBC时熏蒸时间不少于18 h。(2)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K2SO4浸提液的提取效率,测定高、中有机质土壤MBC时需要0.5 mol/L K_2SO_4浸提液进行提取;在低有机质土壤MBC测定中,0.25 mol/L K_2SO_4浸提液即可。(3)对于未知有机质含量的碱性土壤建议氯仿熏蒸时间至少为24 h,K_2SO_4浸提液浓度为0.5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仿熏蒸 熏蒸时间 碱性土 有机质 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新型防屈曲高强钢腹板可更换钢连梁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呼辉峰 刘界鹏 +1 位作者 李江 程国忠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35,共11页
文章率先提出一种新型防屈曲高强钢腹板可更换钢连梁(简称“新型钢连梁”):腹板采用高强钢,可提高钢连梁的屈服抗剪强度,连梁变形减小,从而减小可更换结构整体变形,便于更换;加劲肋紧贴腹板(但不焊接)提供约束,仅与上下翼缘焊接,可减少... 文章率先提出一种新型防屈曲高强钢腹板可更换钢连梁(简称“新型钢连梁”):腹板采用高强钢,可提高钢连梁的屈服抗剪强度,连梁变形减小,从而减小可更换结构整体变形,便于更换;加劲肋紧贴腹板(但不焊接)提供约束,仅与上下翼缘焊接,可减少60%以上的焊接量。其次,设计并开展了11个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加劲肋间距(规范限值d_(max)、0.85d_(max))、腹板厚度(6mm、8mm)、腹板钢材强度(Q460、Q550)和构造形式(加劲肋与腹板贴紧或焊接)等参数对新型钢连梁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件均发生剪切破坏;满足加劲肋间距限值的新型钢连梁,滞回曲线饱满,峰值时腹板未发生鼓曲且极限转角均超过0.1rad,大于规范限值0.08rad,表现出良好的耗能和变形能力;缩小加劲肋间距、增加腹板厚度或提高腹板钢材强度,新型钢连梁刚度及承载力提高;新型钢连梁峰值承载力较传统构造试件低约5%。最后,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腹板采用Q460、Q550高强钢材的新型钢连梁,峰值承载力计算时超强系数建议取1.43(长度比为0.5~1.0)或1.39(长度比为1.0~1.6)、1.25,以期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屈曲 高强钢 钢连梁 抗震性能 超强系数
原文传递
庭院深深深几许——杭州雅谷泉山庄设计回顾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慧峰 董丹申 +1 位作者 李宁 贾中的 《世界建筑》 2021年第4期118-121,共4页
传承特定地域的历史文脉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对传统形式进行适宜的当代诠释更是其理性健康发展的关键。结合杭州雅谷泉山庄的设计回顾,本文探讨了西湖景区环境中的建筑设计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发展与高完成度的营造来实现历史文脉... 传承特定地域的历史文脉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对传统形式进行适宜的当代诠释更是其理性健康发展的关键。结合杭州雅谷泉山庄的设计回顾,本文探讨了西湖景区环境中的建筑设计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发展与高完成度的营造来实现历史文脉传承与传统形式的当代诠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建筑 传承 文脉 当代诠释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变电站全预制装配式事故油池的结构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朴炎 任建炜 +3 位作者 俞梦迪 郑学渊 胡慧峰 胡鹏飞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049-1054,共6页
结合在设计和应用上均已成熟的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规范和设计图集,选取综合管廊图集中"单舱纵向锁紧承插式接头"接缝方案作为大体积地下事故油池全预制装配化方案的接缝方案。借鉴承插式接头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施工和设计角度... 结合在设计和应用上均已成熟的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规范和设计图集,选取综合管廊图集中"单舱纵向锁紧承插式接头"接缝方案作为大体积地下事故油池全预制装配化方案的接缝方案。借鉴承插式接头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施工和设计角度针对本文的承插式接缝处薄弱环节给出施工和设计建议;分析地下事故油池和地下综合管廊在结构形式和受力工况上的异同点,并对接缝处中间预制单元和端部预制单元在侧土压力下对侧板,在上部覆土荷载、活载、顶板自重作用下对顶板,以及在基底净反力下对底板的自由边挠度差进行分析;在池内油水侧压力下对接缝处高强螺栓的受拉承载力和变形进行分析,通过使接缝处外边缘的"错开裂缝"小于防水要求的裂缝控制值,得出配置钢筋后的预制单元的合理板厚,从而得出前述事故油池全预制装配化方案是可行的,并根据计算给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 预制装配式 地下事故油池 综合管廊
下载PDF
对话胡慧峰
10
作者 胡慧峰 《当代建筑》 2022年第4期70-71,共2页
CA:请您介绍一下工作室的概况。胡慧峰:工作室全称是“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创作研究中心”,英文名为“UAD-ACRC”(简称“ACRC”)。自2017年初成立以来,建筑创作研究中心基本保持在25人左右的规模,人员全部由建筑师组成... CA:请您介绍一下工作室的概况。胡慧峰:工作室全称是“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创作研究中心”,英文名为“UAD-ACRC”(简称“ACRC”)。自2017年初成立以来,建筑创作研究中心基本保持在25人左右的规模,人员全部由建筑师组成。总的来说,我是一名成长于传统“大院”的建筑师,稍显惰性,少有改变。每个建筑师都有各自不同的状态,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亦会看到不同的未来。综合院的创作方式或多或少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创作 工作室 建筑师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下载PDF
高速钢热处理杂谈
11
作者 赵步青 胡会峰 +1 位作者 朱昌荣 蒋荣坤 《热处理》 CAS 2022年第4期57-59,共3页
根据成分、显微组织、性能和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论述了高速钢中碳的重要性、根据化学成分确定淬火温度和化学成分波动对显微组织的影响。对于普通高速钢,其碳饱和度不能低,必须保证淬火后晶粒度为10级,回火后的硬度≥65.5 HRC;应根据钢... 根据成分、显微组织、性能和使用寿命之间的关系论述了高速钢中碳的重要性、根据化学成分确定淬火温度和化学成分波动对显微组织的影响。对于普通高速钢,其碳饱和度不能低,必须保证淬火后晶粒度为10级,回火后的硬度≥65.5 HRC;应根据钢的成分及具体产品个性化地制订热处理工艺;高速钢热处理的关键是碳化物溶解,硬度是表象,显微组织才是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钢 化学成分 显微组织 性能 使用寿命
下载PDF
高速钢疲劳极限的研究
12
作者 赵步青 胡会峰 张丹宁 《热处理》 CAS 2018年第5期31-36,共6页
从疲劳的定义入手,简单介绍了疲劳的种类和疲劳破坏的机制。探讨了高速钢的疲劳极限,指出,高速钢的疲劳极限主要决定于热处理工艺和钢中的应力集中,与钢的化学成分关系不大。碳化物不均匀度级别较低的高速钢疲劳极限较高,在出现二次硬... 从疲劳的定义入手,简单介绍了疲劳的种类和疲劳破坏的机制。探讨了高速钢的疲劳极限,指出,高速钢的疲劳极限主要决定于热处理工艺和钢中的应力集中,与钢的化学成分关系不大。碳化物不均匀度级别较低的高速钢疲劳极限较高,在出现二次硬化峰的温度回火可使高速钢获得较佳的冲击疲劳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钢 疲劳极限 热处理 裂纹
下载PDF
城市山林——绍兴饭店多功能厅建造实录
13
作者 蒋兰兰 胡慧峰 章晨帆 《世界建筑》 2022年第9期114-117,共4页
绍兴饭店在“凌霄阁”基础上扩建发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建筑风格呈现多样发展的趋势。多功能厅的设计起源于城市的日常起居,立意于山水情怀,着笔于场景情境,试图通过设计创造城市山林的现代化体验与感受,也将传统意向与现代情境... 绍兴饭店在“凌霄阁”基础上扩建发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建筑风格呈现多样发展的趋势。多功能厅的设计起源于城市的日常起居,立意于山水情怀,着笔于场景情境,试图通过设计创造城市山林的现代化体验与感受,也将传统意向与现代情境相互融合,遵循“城市山林”的绍兴山水精神重塑原则,为古城的“山、水、城”的重构,提供一丝探讨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意向 消减体量 古城更新
下载PDF
基于多空间光调制器拼接的空间悬浮全息真三维显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吉成 吴汉 +18 位作者 高洪跃 周文 殷长志 顾开宇 贾斌 于志扬 沈宇 黄玄旻 周宇聪 杨鼎 陈程伟 陈妍霓 王兴琳 胡慧凤 朱海磊 付馨格 杨信田 闫语哲 许轶泽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92-297,共6页
全息技术是实现空间悬浮真三维(3D)显示的重要方法。空间光调制器(SLM)作为当前唯一的实时动态全息真3D图像投射仪器,像素量、分辨率等不足限制了其在空间悬浮真三维显示领域的应用。研究多SLM拼接实现高分辨低噪声的空间悬浮真3D显示,... 全息技术是实现空间悬浮真三维(3D)显示的重要方法。空间光调制器(SLM)作为当前唯一的实时动态全息真3D图像投射仪器,像素量、分辨率等不足限制了其在空间悬浮真三维显示领域的应用。研究多SLM拼接实现高分辨低噪声的空间悬浮真3D显示,首先通过菲涅耳层析法结合空间坐标变换技术,计算获得3D物体360°视角的高分辨率全息图;然后将每张全息图分为相同分辨率的4幅图,加载到阵列式拼接的4个SLMs上,滤除一阶之外的光束后,再现出完整的具有高信息容量高分辨率的全息3D实像;最后利用超声雾化介质进行承载,实现实时动态空间悬浮真3D显示。另外,利用时间平均法对重建像进行噪声抑制研究,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有效地提升空间悬浮全息显示图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真三维显示 空间悬浮动态显示 多空间光调制器拼接 超声雾化介质 时间平均法
原文传递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被引量:170
15
作者 杨元合 石岳 +25 位作者 孙文娟 常锦峰 朱剑霄 陈蕾伊 王欣 郭焱培 张宏图 于凌飞 赵淑清 徐亢 朱江玲 沈海花 王媛媛 彭云峰 赵霞 王襄平 胡会峰 陈世苹 黄玫 温学发 王少鹏 朱彪 牛书丽 唐志尧 刘玲莉 方精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4-574,共41页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全球和我国陆地碳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根据全球碳收支评估报告,过去60年全球陆地碳汇从1960年代的(-0.2±0.9)Pg C yr^(-1)(弱碳源;1 Pg=10^(15)g=10亿吨碳)增加至2010年代的(1.9±1.1)Pg C yr^(-1)(碳汇).目前,陆地碳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表现为微弱的碳汇或碳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存在差异: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土壤整体表现出碳汇功能,但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此外,荒漠生态系统可能起着碳汇功能,但其大小和形成机制尚存在争议.大气CO_(2)浓度上升、氮沉降、气候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等是影响陆地碳汇强度的主要因素,火灾、气溶胶等因素也影响其大小.不同区域陆地碳汇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北美和欧洲陆地碳汇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而在中国,除了上述全球变化要素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也是驱动其碳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结果评估,目前我国陆地碳汇强度为0.20~0.25 Pg C yr^(-1),预计2060年可能处于0.15~0.52 Pg C yr^(-1)之间.未来研究需通过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完善陆地生物圈模型等途径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碳中和 碳循环 全球变暖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biomass carbon sinks in China's forests from 1977 to 2008 被引量:58
16
作者 GUO ZhaoDi hu huifeng +2 位作者 LI Pin LI NuYun FANG JingYun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3年第7期661-671,1,共11页
Forest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regional and global carbon (C) cycles.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C sinks/sources of China's forests is critical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national C b... Forest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regional and global carbon (C) cycles.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C sinks/sources of China's forests is critical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national C budget and can help to constitute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policies for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 stocks in China between 1977 and 2008, using six periods of the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 data.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forest inventory, China's forest was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forest stand, economic forest, and bamboo forest. We estimated forest biomass C stocks for each inventory period by using continuous biomass expansion factor (BEF) method for forest stands, and the mean biomass density method for economic and bamboo forests. As a result, China's forests have accumulated biomass C (i.e., biomass C sink) of 1896 Tg (1Tg=1012g)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ith 1710, 108 and 78 Tg C in forest stands, and economic and bamboo forests, respectively. Annual forest biomass C sink was 70.2 Tg Ca-1 , offsetting 7.8% of the contemporary fossil CO2 emissions in the country.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planted forests have functioned as a persistent C sink, sequestrating 818 Tg C and accounting for 47.8% of total C sink in forest stands, and that the old-, mid- and young-aged forests have sequestrated 930, 391 and 388 Tg C from 1977 to 2008.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a's forests have a big potential as biomass C sink in the future because of its large area of planted forests with young-aged growth and low C den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mboo forests biomass carbon stock carbon sink forest inventory economic forests natural forests planted forests
原文传递
情境激活——浙大青源智谷改建与更新
17
作者 胡慧峰 李宁 +1 位作者 彭荣斌 蒋兰兰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77,共2页
为了共同建设高水平智库、促进高校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浙江省桐庐县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青年教授联谊会签约决定建设“浙江大学青年教授科技创意基地”。该项目利用桐庐县江南镇青源村青源小学旧址加以改建,取名“青源智谷”(图1、2)。
关键词 改建 激活 浙江大学 产学研合作 人民政府 桐庐县 高校 小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