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
1
作者 朱萌 胡学昱 +3 位作者 赵婷婷 邱荣 雷可 宋瑶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临床术后PFF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37例行TKA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统...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为临床术后PFF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537例行TKA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随访期间PFF的发生情况,收集临床资料。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TKA后PFF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老年TKA后PFF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H-L)检验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患者出院后随访12~72个月,中位时间47个月。随访期间31例(5.77%)患者发生PFF。年龄、骨质疏松、帕金森病、股骨前切迹(AFN)是老年TKA后PFF的危险因素(P<0.05),假体十字固位、骨水泥固定是保护因素(P<0.05)。H-L检验结果显示,老年TKA后PFF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老年TKA后PFF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826~0.887),敏感度为83.87%,特异度为88.34%。结论老年TKA后PFF的发生风险较大,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防范,根据高危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预测模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光生物治疗降低神经黏蛋白表达促进小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张智昊 王选康 +7 位作者 巨承 左晓霜 马阳光 朱志杰 罗亮 宋志文 胡学昱 王哲 《骨科》 CAS 2023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目的 明确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对脊髓损伤后小鼠抑制性瘢痕成分神经黏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神经再生和功能修复的改善作用,阐明PBM下调神经黏蛋白表达的机制。方法 利用皮下埋置360°近红外激光照射光纤,定期连接... 目的 明确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对脊髓损伤后小鼠抑制性瘢痕成分神经黏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神经再生和功能修复的改善作用,阐明PBM下调神经黏蛋白表达的机制。方法 利用皮下埋置360°近红外激光照射光纤,定期连接激光发生装置照射脊髓损伤小鼠,建立脊髓损伤激光治疗模型。将C57BL/6小鼠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三组:Sham组(假手术)、SCI组(脊髓损伤)和SCI+PBM组。采用荧光共染的方法观察不同处理组冰冻切片组织中神经黏蛋白的表达和轴突再生的关系,并明确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是表达神经黏蛋白的责任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神经黏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PBM治疗后星形胶质细胞245 KD神经黏蛋白分子和130 KD神经黏蛋白分子的表达水平。利用葫芦素Ⅰ抑制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的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Janus Kinase 2-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JAK2-STAT3)通路,反向验证PBM干预神经黏蛋白表达的通路。采用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和足印记实验观察研究中小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皮下埋置360°近红外激光光纤后,经过7天光照射治疗改善了脊髓损伤小鼠运动功能(P<0.05),足印记实验证实PBM显著提高了脊髓损伤小鼠的步长(P<0.001);在损伤旁区的脊髓组织中,神经黏蛋白的表达被上调(P<0.001),且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共标;PBM降低了损伤后7天和14天245 KD神经黏蛋白(P <0.05,P <0.001)和130 KD神经黏蛋白(P<0.01,P<0.01)的表达,伴随轴突再生的增加。分子细胞学实验表明,PBM干预显著降低了脊髓损伤后神经黏蛋白的表达水平(245 KD:P<0.001;130 KD:P<0.001),葫芦素Ⅰ的使用抑制了JAK2和STAT3分子的磷酸化水平(P <0.01,P <0.0001),同时显著降低了星形胶质细胞神经黏蛋白的表达(245 KD:P<0.001;130 KD:P<0.001)。结论 PBM可能通过调节JAK2/STAT3分子轴抑制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神经黏蛋白的表达,促进小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光生物调节 神经黏蛋白 轴突再生 JAK2/STAT3通路
下载PDF
基于ESI-Q-TOF MS/MS技术的姜辣素类成分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曼倩 张晓娟 +4 位作者 胡雪雨 王彦志 李建朋 郭燕 冯卫生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8-227,I0001,共11页
采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Q-TOF MS/MS)技术,选择直接进样法,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6种类型共13个姜辣素类化合物进行碰撞诱导解离反应(CID),通过二级碎片解析,探究质谱裂解规律。结果表明,一级质谱中,13个姜辣素类化合... 采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Q-TOF MS/MS)技术,选择直接进样法,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6种类型共13个姜辣素类化合物进行碰撞诱导解离反应(CID),通过二级碎片解析,探究质谱裂解规律。结果表明,一级质谱中,13个姜辣素类化合物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均可产生[M+H]^(+)、[M-H]^(-)准分子离子峰;通过分析二级质谱,发现同一类型姜辣素类化合物具有相似的裂解途径,正离子模式下主要特征碎片离子为m/z 179、163、137,负离子模式下主要特征碎片离子为m/z 135、121。本研究确立了姜辣素类化合物的主要裂解规律,为该类化合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Q-TOF MS/MS) 姜辣素 裂解途径
下载PDF
气压止血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使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薛源 胡学宇 金群华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21期37-40,共4页
骨关节炎(OA)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滑膜增生等为主要病理特点,是引起老年人疼痛和身体残疾的主要原因,其中膝关节作为人体主要负重关节,发生的OA占绝大多... 骨关节炎(OA)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滑膜增生等为主要病理特点,是引起老年人疼痛和身体残疾的主要原因,其中膝关节作为人体主要负重关节,发生的OA占绝大多数.目前对于膝关节OA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然而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疼痛,无法根治;手术治疗能从根本上延缓病情,改善症状,纠正畸形,恢复功能。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被认为是上世纪最成功的手术方案之一,自气压止血带问世以来,其以优秀的加压止血效果,为术者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手术视野,有效缩短了手术的持续时间,因而在骨科手术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电动气压止血带 失血 功能恢复
下载PDF
骨伤复原汤配合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及对患者血清骨折愈合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芳兰 胡学昱 +1 位作者 王倩 李岩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第4期816-820,共5页
目的探究骨伤复原汤配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4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 目的探究骨伤复原汤配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4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行PFNA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处理,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配合骨伤复原汤治疗,共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中医证候疗效、血清骨折愈合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水平、骨折愈合情况及安全性。结果(1)手术基本情况: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8.24%(45/51)高于对照组64%(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骨折愈合因子:术后4周,两组患者血清TGF-β1、FGF-2均较术后第1天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4)骨折愈合情况: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PFNA术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治疗组无并发症发生,且骨伤复原汤服用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骨伤复原汤配合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 骨伤复原汤 骨折愈合因子 骨折愈合时间
下载PDF
姜皮化学成分研究
6
作者 宋志敏 张晓娟 +4 位作者 王彦志 刘煜飞 胡雪雨 苗瀞瀞 冯卫生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6-619,共4页
目的:研究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硅胶、ODS、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姜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姜皮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醇-4... 目的:研究姜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硅胶、ODS、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姜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姜皮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脂醇-4-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1)、2-methoxyphenyl-4-propylene-1-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脱氢枞酸(3)、(E)-2-methoxy-4-(prop-1-en-1-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4)、tecomin(5)、(2S)-4-(4-hydroxy-3-methoxyphenyl)but-2-yl-β-D-glucopyranoside(6)、淫羊藿苷B(7)、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8)、3,4,5-三甲氧基苯甲酰基-O-β-D-葡萄糖苷(9)。结论:其中,化合物1、2、4~9为首次从姜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科 姜皮 化学成分 糖苷 二萜
原文传递
UPLC-ESI-Q-TOF MS结合裂解规律分析姜科植物中二苯基庚烷类成分
7
作者 胡雪雨 王彦志 +3 位作者 宋志敏 刘煜飞 刘双晶 冯卫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36-1044,共9页
根据标准品的质谱数据,探讨二苯基庚烷类成分的裂解规律,并利用裂解规律分析姜科植物中的该类成分。采用针泵注射进样,利用高分辨率和高准确性的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 MS)得到正离子模式下(ESI+)11个标准品的质谱数据... 根据标准品的质谱数据,探讨二苯基庚烷类成分的裂解规律,并利用裂解规律分析姜科植物中的该类成分。采用针泵注射进样,利用高分辨率和高准确性的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 MS)得到正离子模式下(ESI+)11个标准品的质谱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标准品的裂解行为,归纳4类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裂解途径,总结出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裂解规律。据此建立快速识别二苯基庚烷类成分的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ESI-Q-TOF MS),对姜科植物来源中药姜皮、草果、益智仁中的二苯基庚烷类成分进行识别,从中分别鉴定出14、11、10个此类成分。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高效,可快速鉴定和分析姜科植物中的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基庚烷 裂解规律 UPLC-ESI-Q-TOF MS 姜科植物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行单节段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T_1倾斜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解放 凃志鹏 +4 位作者 龚克 黄培培 孙畅 胡学昱 罗卓荆 《骨科》 CAS 2018年第3期206-211,共6页
目的研究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Zero-P)行单节段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后,胸1倾斜角(T_1Slope,T_1S)与融合器沉降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 目的研究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rofile interbody fusion device,Zero-P)行单节段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后,胸1倾斜角(T_1Slope,T_1S)与融合器沉降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5年8月我院采用Zero-P置入治疗的4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为33~68岁,平均(45.86±7.95)岁。在病人手术前后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T_1S、手术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angle,SA)、颈椎矢状位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 SVA)、手术节段高度(segmental height,SH);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临床效果。采用统计学分析各矢状位参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及融合器发生沉降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随访24~75个月,平均48.3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的T_1S、SA角度大小与VAS评分呈负相关,T_1S、SA、CL角度大小与NDI呈负相关。融合器沉降的发生与术后NDI呈负相关。发生融合器沉降与未发生沉降病例的CL、T_1S、S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术前T_1S大小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分析截断值为18°(曲线下面积=0.787,敏感度=0.737,特异度=0.733,P=0.004),术前T_1S≤18°的病人的融合器沉降率是T_1S>18°的病人的7.7倍(P=0.001)。结论应用Zero-P系统行单节段ACDF,术前T_1S≤18°的病人术后发生融合器沉降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减压 脊柱融合术 Zero-P椎间融合器 T1倾斜角 融合器沉降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装甲车辆驾驶员腰部振动测试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马阳光 郑峤 +5 位作者 肖强强 刘本源 张传健 胡学昱 丁坦 王哲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1年第10期26-29,共4页
目的:针对现有振动测试装置的不足,研制一款专业的装甲车辆驾驶员腰部振动测试系统,并对驾驶员腰部振动特征进行测试和分析。方法:该系统基于开源的9dof-sparkfun-imu-M0架构设计,将SAMD21微处理器与MPU-92509DOF传感器相结合组建而成... 目的:针对现有振动测试装置的不足,研制一款专业的装甲车辆驾驶员腰部振动测试系统,并对驾驶员腰部振动特征进行测试和分析。方法:该系统基于开源的9dof-sparkfun-imu-M0架构设计,将SAMD21微处理器与MPU-92509DOF传感器相结合组建而成。采用该测试系统连续记录某新型装甲车以15、30、45 km/h行驶速度在戈壁路面行驶时驾驶员腰部的三轴向振动数据,并用设计的Python脚本对原始振动数据进行读取和分析,以测量和评价振动环境对驾驶员的具体影响。结果:使用该系统可直接测量出装甲车辆驾驶员腰部的振动参数。装甲车辆驾驶员腰部的三轴向振动中,Z轴方向的振动强度最大,且振动频率主要集中在0~20 Hz的低频范围内,振动峰分布在2~10 Hz。Z轴方向的频率计权加速度最大为0.53 m/s^(2),振动健康评价为无明确健康危险警告。驾驶员腰部的振动总量为0.79 m/s^(2),振动舒适度评价为相当不舒适。结论:该系统便携、稳定、可靠,能较好地测量装甲车辆驾驶员腰部的振动参数。振动峰分布在2~10 Hz的垂直方向和车辆行驶方向的振动可能是导致装甲车驾驶员腰椎退行性疾病及腰肌损伤等疾患发病率高以及腰部疲劳、酸痛等不舒适主观感受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甲车辆 腰部振动 振动测试系统 腰椎退行性疾病 驾驶员
下载PDF
体内埋置光纤介导的光生物调节对脊髓损伤后小鼠继发性炎症反应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志文 马阳光 +3 位作者 左晓霜 王选康 胡学昱 王哲 《骨科》 CAS 2022年第5期418-425,共8页
目的研究体内埋置光纤介导的光生物调节对脊髓损伤小鼠组织修复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构建小鼠T9节段钳夹损伤及光生物调节治疗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脊髓损伤(SCI)组、光生物调节治疗(SCI+PBM)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 目的研究体内埋置光纤介导的光生物调节对脊髓损伤小鼠组织修复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构建小鼠T9节段钳夹损伤及光生物调节治疗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脊髓损伤(SCI)组、光生物调节治疗(SCI+PBM)组。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损伤区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损伤区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情况。采用巴索小鼠量表(Basso mouse scale,BMS)及足印记评估脊髓损伤小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SCI组比较,SCI+PBM组小鼠损伤区的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总凋亡和神经元凋亡百分比显著降低(P<0.001),轴突到损伤中心的距离显著缩小(P<0.001),BMS评分和足印记步长明显优于SCI组(P<0.01)。结论体内埋置光纤介导的光生物调节可抑制小鼠脊髓损伤区继发性炎症反应,促进损伤区神经元存活及轴突再生,并最终促使损伤小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体内埋置光纤 光生物调节 炎症因子 神经修复
下载PDF
生姜止呕作用有效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胡雪雨 王彦志 +3 位作者 朱跃通 刘双晶 宋志敏 方晓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3-900,共8页
目的:对生姜不同极性部位的止呕作用进行比较研究,找到最佳药效部位和给药剂量,并分析最佳药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经典大鼠异嗜高岭土模型,不同极性部位分为高、中、低3个剂量给药,运用UPLC-QTrap-MS/MS联合衍生化法测定回肠和... 目的:对生姜不同极性部位的止呕作用进行比较研究,找到最佳药效部位和给药剂量,并分析最佳药效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经典大鼠异嗜高岭土模型,不同极性部位分为高、中、低3个剂量给药,运用UPLC-QTrap-MS/MS联合衍生化法测定回肠和延髓中的五羟色胺及延髓中的多巴胺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胃动素、胆囊收缩素、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含量,并利用UPLC-ESI-Q-TOF-MS/MS对筛选出的最佳药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鉴定。结果:B段(经MCI柱色谱后,10%~30%甲醇水的洗脱成分)中剂量组大鼠的异嗜行为得到极显著改善(P<0.01),各项指标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在B段共鉴定出44个化合物,其中有25个糖苷类化合物。结论:B段给药剂量为7 mg·kg^(-1)时止呕效果最好,即生姜中极性较大的成分发挥着更好的药效作用,可能对外周系统与中枢系统均有作用,其中糖苷类化合物很可能是其主要药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止呕 有效部位 化学成分 液质联用 衍生化
原文传递
干姜中五个新的姜辣素类化合物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晓娟 王彦志 +4 位作者 李曼倩 宋志敏 郭燕 胡雪雨 冯卫生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21-2427,共7页
运用Diaion HP-20、Sephadex LH-20、硅胶、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分离纯化研究干姜中化学成分,利用理化性质及MS和NMR波谱学技术鉴定了5个姜辣素类化合物:4-(2-丁基-6-甲基-4H-吡喃-4-基)-2-甲氧基苯酚(1)、4-(2-己基-6-甲... 运用Diaion HP-20、Sephadex LH-20、硅胶、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分离纯化研究干姜中化学成分,利用理化性质及MS和NMR波谱学技术鉴定了5个姜辣素类化合物:4-(2-丁基-6-甲基-4H-吡喃-4-基)-2-甲氧基苯酚(1)、4-(2-己基-6-甲基-4H-吡喃-4-基)-2-甲氧基苯酚(2)、1-(4-羟基-3-甲氧基苯基)十三烷-3,5-二醇(3)、[10]-gingerdiol(4)和1-[1-(4-羟基-3-甲氧基苯基)-3-氧代-5-基]吡咯烷-2-酮(5a、5b),化合物1~3、5a、5b均为新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姜辣素 波谱技术 分离鉴定
原文传递
LGR5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彭立雄 常江 +4 位作者 张博威 胡学渝 谭忠鹏 柳增善 胡盼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31-1238,共8页
LGR5是7次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超家族成员,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研究发现,LGR5是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标志物,其异常表达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被认为是重要的结直肠癌预后不良分子。LGR5主要通过W... LGR5是7次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超家族成员,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研究发现,LGR5是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标志物,其异常表达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和转移,被认为是重要的结直肠癌预后不良分子。LGR5主要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近年来针对该靶点的治疗研究不断增加。虽然靶向LGR5的ADCs类药物在治疗结直肠癌后存在复发的情况,但是联合用药使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显著提升。该文综述了LGR5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及靶向治疗进展,表明靶向LGR5联合用药对于结直肠癌患者个性化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R5 结直肠癌 肿瘤干细胞 WNT/Β-CATENIN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姜皮中两个新的单萜类化合物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燕 王彦志 +5 位作者 徐志贫 李曼倩 张晓娟 刘煜飞 胡雪雨 冯卫生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4-488,共5页
运用Diaion HP-20、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ODS、硅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分离纯化研究姜皮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7个萜类化合物:(4R,6S)-1-(羟甲基)-5,5-二甲基二环[3.1.1]庚-2-烯-4-醇... 运用Diaion HP-20、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ODS、硅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分离纯化研究姜皮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7个萜类化合物:(4R,6S)-1-(羟甲基)-5,5-二甲基二环[3.1.1]庚-2-烯-4-醇(1)、4-(羟甲基)-1-异丙基环己-2-烯-3,4-二醇(2)、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3)、3-(3-hydroxybutyl)-2,4,4-trimethyl-2,5-cyclohexadien-1-one(4)、angelicoidenol(5)、grasshopper ketone(6)和dihydrophaseic acid(7),其中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4R,6S)-1-(羟甲基)-5,5-二甲基二环[3.1.1]庚-2-烯-4-醇和4-(羟甲基)-1-异丙基环己-2-烯-3,4-二醇,化合物3~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科 姜皮 萜类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调理剂对磷镉富集土壤中两种元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洋 胡学玉 +3 位作者 曹坤坤 张敏 胡晓晓 王子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28-3036,共9页
以磷镉富集的农业土壤(总Cd:0.94 mg·kg^(-1)和全P:0.86 g·kg^(-1))为研究对象,按照湖北地区中稻生育期及至下茬作物播种期的时长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探究生物质炭(BC)、钙镁磷肥(CMP)和粉煤灰(FA)影响下土壤磷与镉的生物有效... 以磷镉富集的农业土壤(总Cd:0.94 mg·kg^(-1)和全P:0.86 g·kg^(-1))为研究对象,按照湖北地区中稻生育期及至下茬作物播种期的时长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探究生物质炭(BC)、钙镁磷肥(CMP)和粉煤灰(FA)影响下土壤磷与镉的生物有效性、二者形态变化及其耦合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培养至140d时,添加调理剂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未添加调理剂的对照土壤相比均显著增加,有效磷水平可达22.47~37.81 mg·kg^(-1),在不额外施用磷肥条件下可满足水稻最适生长需求,且添加BC处理的效果最佳.(2)供试土壤中的磷主要为无机正磷酸盐,且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在调理剂作用下均有所提高,并随着时间土壤中固定态的O-P和Ca_(10)-P逐渐向活性较高的Ca_(2)-P、Ca_(8)-P、Al-P和Fe-P形态转变.(3)添加调理剂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在对照处理基础上显著降低8.74%~17.48%,这与3种调理剂对土壤p H的提高作用相关联.与此同时,添加调理剂的处理与对照相比,可交换态Cd显著降低,碳酸盐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均有所提高,这与土壤有机质在BC的促进效应下,其表面富含的活性基团能够与Cd^(2+)吸附螯合有关.结果初步证明,3种调理剂均能实现供试磷镉富集土壤中磷活化和镉钝化的双重功能,并以生物质炭和钙镁磷肥效果为佳,其效果可覆盖整个水稻生长时段并可延续至其下茬作物播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BC) 钙镁磷肥 粉煤灰 磷活化 镉钝化 磷镉富集土壤
原文传递
姜皮中一个新的二苯庚烷二聚体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志敏 张晓娟 +4 位作者 王彦志 李曼倩 刘煜飞 胡雪雨 冯卫生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76-1979,共4页
运用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从姜皮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3个二苯庚烷类化合物,通过MS和NMR波谱学技术鉴定其结构为:(2S,2'S,3R,3'R,4R,4'R,6R,6'R)-6,6'-bis((S)-1-hydrox... 运用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ODS、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从姜皮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3个二苯庚烷类化合物,通过MS和NMR波谱学技术鉴定其结构为:(2S,2'S,3R,3'R,4R,4'R,6R,6'R)-6,6'-bis((S)-1-hydroxy-2-(4-hydroxyphenyl)ethyl)-2,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octahydro-2H,2'H-[3,3'-bipyran]-4,4'-diol(1)、(E)-7-(4-hydroxy-3-methoxyphenyl)-1-(4-hydroxyphenyl)hept-4-en-3-one(2)和alpinin B(3),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为首次从姜皮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皮 二苯庚烷 分离鉴定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of Visible/Near-Infrared Spectra in Modeling of Soil Total Phosphorus 被引量:12
17
作者 hu xue-y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17-421,共5页
Overabundance of phosphorus (P) in soils and water is of great concern and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Florida, USA.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P in soils across large are... Overabundance of phosphorus (P) in soils and water is of great concern and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Florida, USA.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P in soils across large areas.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model the variation of soil total phosphorus (TP) in Florida. A total of 448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oil types. Soil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chemical reference method and scanned in the visible/near-infrared (VNIR) region of 350-2 500 nm.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 calibr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between chemical reference values and VNIR values.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s error (RMSE) of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sets, and the residual prediction deviation (RPD)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models. The R2in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for log-transformed TP (log TP) were 0.69 and 0.65,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VNIR calibratio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ccounted for at least 65% of the variance in log TP using only VNIR spectra, and the high RPD of 2.82 obtained suggested that the spectral model derived in this study was suitable and robust to predict TP in a wide range of soil types, being representative of Florida soi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土壤全磷 美国佛罗里达州 偏最小二乘回归 应用 建模 评价模型 预测偏差
原文传递
生物质炭影响下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曹坤坤 张沙沙 +1 位作者 胡学玉 黄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185-5192,共8页
为探究生物质炭对土壤呼吸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分析土壤CO2释放规律、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变化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生物质炭处理对各温度条件下的土壤呼吸... 为探究生物质炭对土壤呼吸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分析土壤CO2释放规律、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变化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生物质炭处理对各温度条件下的土壤呼吸均表现为前期激发和后期抑制的效应,且在培养14 d之后,生物质炭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2)就土壤有机碳而言,未添加生物质炭的CK处理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的下降幅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对温度变化较敏感,但生物质炭的输入显著降低了土壤惰性有机碳的温度敏感性,使各温度条件下土壤惰性有机碳的降幅收窄,且降幅并未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至培养末期,CK处理土壤中马赛菌属(Massilia)的相对丰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且生物质炭的输入显著提高了马赛菌属的温度敏感性,使其相对丰度随温度升高降幅增大.与马赛菌属相反,CK处理土壤中嗜盐囊菌属(Haliangium)的相对丰度随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生物质炭的输入降低了其温度敏感性,使温度梯度间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生物质炭的输入可显著降低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这与土壤惰性有机碳温度敏感性的降低及马赛菌属和嗜盐囊菌属相对丰度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BC) 土壤呼吸 温度敏感性 土壤有机碳组分 细菌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钝化与叶面阻控对不同基因型红菜苔镉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曹坤坤 李成成 +2 位作者 胡学玉 郭晓 黄洋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434-3440,共7页
为探索中轻度重金属镉(Cd)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技术,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以两种不同镉累积基因型红菜苔为供试作物,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分别于两种作物上设置相同的6个处理:对照(CK)、添加3%(质量分数)生物质炭(BC)、添加0.17%钙镁磷肥(CMP... 为探索中轻度重金属镉(Cd)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技术,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以两种不同镉累积基因型红菜苔为供试作物,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分别于两种作物上设置相同的6个处理:对照(CK)、添加3%(质量分数)生物质炭(BC)、添加0.17%钙镁磷肥(CMP)、叶面喷施3 mg·L-1 Na2SeO3的水溶液(Se)、BC+Se和CMP+Se,研究不同处理土壤镉有效性变化及植株不同部位镉累积特征.结果表明:①相同处理下,低镉累积基因型金秋红三号红菜苔根部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均显著低于高镉累积基因型十月红.BC和CMP两种钝化剂对金秋红三号根部土壤中的镉钝化效果显著,且BC效果更佳,钝化处理的效果显著优于叶面阻控.②金秋红三号红菜苔根系较十月红对镉有更强的富集能力,其富集的镉倾向于囤积在根部.叶面施硒与两种钝化剂对抑制镉向红菜苔可食部位转移富集无协同效果.③在BC和CMP钝化处理下,金秋红三号红菜苔可食部位镉含量低于GB 2762-2017中镉限量值(0.10mg·kg-1).本研究表明,针对中轻度镉污染农田土壤,通过施加生物质炭、钙镁磷肥等绿色钝化剂,种植弱吸收低积累作物品种,可以实现受镉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和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BC) 钙镁磷肥 低镉累积基因型红菜苔 土壤钝化 叶面阻控
原文传递
复合淋洗条件下农用地耕作层土壤去镉效率及其功能调节 被引量:5
20
作者 曹坤坤 张沙沙 +3 位作者 胡学玉 张敏 胡晓晓 王子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23-1030,共8页
为探究中(重)度重金属元素镉(Cd)污染农用地土壤淋洗修复的可行性,采用土柱模拟原位淋洗的方法,选择柠檬酸(CA)+氯化铁(FeCl_(3))复合淋洗剂,在最佳浓度组合及淋洗剂添加量下,探究Cd在耕作层及其以下剖面层的分布特征,同时考察淋洗过程... 为探究中(重)度重金属元素镉(Cd)污染农用地土壤淋洗修复的可行性,采用土柱模拟原位淋洗的方法,选择柠檬酸(CA)+氯化铁(FeCl_(3))复合淋洗剂,在最佳浓度组合及淋洗剂添加量下,探究Cd在耕作层及其以下剖面层的分布特征,同时考察淋洗过程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及生物质炭的调节效果.结果表明:(1)0.1 mol·L^(-1)CA与0.01mol·L^(-1)FeCl_(3)是最佳浓度组合,此浓度组合下,当淋洗剂添加量为9孔隙体积时,淋洗后20 cm土柱中Cd含量低于供试土壤相应pH值的风险筛选值0.4 mg·kg^(-1)(GB 15618-2018).(2)最佳淋洗条件下,60 cm土柱中Cd的纵向分布结果表明,淋洗后随土层深度增加总Cd含量依次递增,且土柱淋出液中含有一定量Cd,淋洗过程促进了Cd向下迁移.复合淋洗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也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部分归因于不同土层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的变化.(3)CA+FeCl_(3)复合淋洗可导致土壤部分健康指标及酶活性降低.生物质炭添加可改善淋洗后土壤的健康状况,使土壤健康指标及酶活性显著性恢复,亦可降低Cd二次活化的风险.结果表明,CA+FeCl_(3)复合淋洗能够将土壤中部分Cd淋洗到耕作层以下,但淋洗过程可能对土壤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生物质炭对淋洗后土壤恢复性调节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淋洗 重金属 土壤健康 迁移转化 生物质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