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三螺旋模型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1
作者 华祖林 郭鑫 +1 位作者 杨勇 储晨雪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3,共8页
根据双三螺旋理论模型,解析并提出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具体内涵,分析了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的内外螺旋要素,构建了知识、应用能力与素质的内部三螺旋和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与工程素养的外部三螺旋,阐明了这些螺旋要素之间... 根据双三螺旋理论模型,解析并提出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具体内涵,分析了影响实践创新能力的内外螺旋要素,构建了知识、应用能力与素质的内部三螺旋和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与工程素养的外部三螺旋,阐明了这些螺旋要素之间的互馈与耦合机制,提出了提升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驱动机制,最后以河海大学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介绍了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创新能力 双三螺旋模型 研究生教育
下载PDF
基质组配、填充方式及水力负荷对生态滤坝净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沈志伟 张晓雷 +5 位作者 余亮 熊壮 郭梓越 华祖林 王鹏 刘晓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3,共7页
为提升生态滤坝净化能力,选取砾石、沸石、陶粒、蛭石4种基质,进行基质组配、填充方式及水力负荷等多情景下的污染物(COD、氨氮、总磷)去除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砾石+陶粒组配方式去除COD效果最好,而去除氨氮和总磷效果最好的组配方... 为提升生态滤坝净化能力,选取砾石、沸石、陶粒、蛭石4种基质,进行基质组配、填充方式及水力负荷等多情景下的污染物(COD、氨氮、总磷)去除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砾石+陶粒组配方式去除COD效果最好,而去除氨氮和总磷效果最好的组配方式是砾石+沸石;砾石和沸石均匀混合有利于COD的去除,而砾石在前沸石在后的填充方式是去除氨氮和总磷最高效的填充方式;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大,3种填充方式下COD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呈现递减趋势,均匀混合填充方式下氨氮的去除率呈现递减趋势而分层填充方式下氨氮的去除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滤坝 基质组配 填充方式 水力负荷 净化性能 砾石 沸石 陶粒 蛭石
下载PDF
连续弯曲河道点源污染物输运特性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陆圣杰 朱海 +3 位作者 徐洁如 王玲玲 华祖林 武显扬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6,共11页
为研究连续弯道水流中污染物的输运过程,参考连续弯道水流标量示踪试验,构建了水动力-污染物耦合三维大涡模拟数值模型,分析了点源污染物不同横向和垂向释放位置对下游河道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弯道内的纵向流速、... 为研究连续弯道水流中污染物的输运过程,参考连续弯道水流标量示踪试验,构建了水动力-污染物耦合三维大涡模拟数值模型,分析了点源污染物不同横向和垂向释放位置对下游河道污染物浓度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弯道内的纵向流速、涡量与紊动能大小存在关联且二次环流对污染物的输运及混合起主导作用;点源在连续弯道进口的横向和垂向布设位置将显著影响污染物的混合速率和空间分布范围;当点源在横向上布置于弯道进口中心和中心偏凸岸处,或在垂向上布置于弯道进口底床或水深中间处,下游污染物的混合速率最大,且影响范围更广;近场的污染物混合速率和影响范围呈正相关关系;连续弯曲河道中,点源位置的差异对污染物混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个周期的弯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弯道水流 点源污染物 输运特性 混合规律 大涡模拟
下载PDF
高度城镇化地区河网水系生态调控方案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鹏 华祖林 +1 位作者 褚克坚 董越洋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5-212,共8页
为探究长三角高度城镇化地区河网水系生态调控方案,以秦淮河流域下游地区水系为例,采用生态功能设定法,计算了各河段生态水位和生态流量。通过构建一维水量水质模型,在枯水年非汛期水量调控及截污措施协同驱动下,对水位、流量及污染物... 为探究长三角高度城镇化地区河网水系生态调控方案,以秦淮河流域下游地区水系为例,采用生态功能设定法,计算了各河段生态水位和生态流量。通过构建一维水量水质模型,在枯水年非汛期水量调控及截污措施协同驱动下,对水位、流量及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多情景数值模拟,并对生态水量保障率及水质改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水位调控措施对水质改善作用非常有限,无法保障河道生态基流需求;引水措施的调控效果较为明显,但水质改善率增幅随引水流量增加而下降;截污措施的水质改善效果优于水量调控方案,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且无法提高生态基流保障率;将截污措施与引水措施结合,是满足城市水系生态水量及水质要求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城镇化 生态需水量 生态水位 多目标调控 水量水质模型 秦淮河流域
下载PDF
高度人工化城市河流生态水位和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42
5
作者 华祖林 董越洋 褚克坚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44,共5页
针对高度人工化城市河流生态水位和生态流量确定方法不成熟的问题,通过分析高度人工化城市河流特征和生态功能,解析了生态水位和生态流量的内涵,从维持河流连通性、水生生物生境、水质保障、城市景观娱乐功能等维度,提出了一种考虑河流... 针对高度人工化城市河流生态水位和生态流量确定方法不成熟的问题,通过分析高度人工化城市河流特征和生态功能,解析了生态水位和生态流量的内涵,从维持河流连通性、水生生物生境、水质保障、城市景观娱乐功能等维度,提出了一种考虑河流形态、河道水生生物、水质和景观娱乐为要点的实用计算方法。以南京市秦淮河为案例,计算得到了秦淮河上段、秦淮河下段、外秦淮河和秦淮新河4个河段的生态水位分别为6.8 m、6.7 m、6.3 m和6.7 m,生态流量分别为20.8 m^3/s、25.8 m^3/s、26.5 m^3/s和19.1 m^3/s;计算结果介于Tennant标准的“好”和“非常好”之间,表明计算方法合理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高度人工控制 生态流量 生态水位 秦淮河
下载PDF
复杂河网水系油粒子模型开发及溢油污染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王鹏 申霞 +3 位作者 王船海 华祖林 马乙心 刘晓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0-757,共8页
近年来,油粒子模型在海洋、海湾等水体的二、三维溢油数值模拟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河网地区的水流模拟通常采用一维水动力模型,无法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判断油粒子运动至河网节点后的流动方向,导致现有油粒子模型不能应用于河网水系溢油... 近年来,油粒子模型在海洋、海湾等水体的二、三维溢油数值模拟中获得广泛应用。然而,河网地区的水流模拟通常采用一维水动力模型,无法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判断油粒子运动至河网节点后的流动方向,导致现有油粒子模型不能应用于河网水系溢油污染模拟。本研究针对水网地区溢油输移特征,通过定义河网节点出流河道流向因子,判断油粒子运动至河网节点后的流动去向,提出了一种基于油粒子模型的复杂河网水系突发溢油污染模拟方法。将改进的油粒子模型应用于太湖流域重要输水通道太浦河溢油污染模拟,结果表明,流向因子判断法能够正确模拟油粒子在复杂河网水系的迁移和分配过程,基于流向因子判断法开发的油粒子模型适用于水系结构复杂、水流条件多变的河网地区溢油模拟。成果对于提升复杂水网地区溢油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膜漂移 机械扩展 风化过程 河岸吸附 太湖流域
下载PDF
生物滞留池中多环芳烃去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顾莉 张苏艳 +1 位作者 华祖林 刘晓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对多环芳烃主要去除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详尽综述。介绍多环芳烃来源、转移与源强,综述生物滞留池中土壤介质吸附、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以及根际协助去除多环芳烃的机制以及影响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含碳量、有机物组成、环境因子... 对多环芳烃主要去除机理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详尽综述。介绍多环芳烃来源、转移与源强,综述生物滞留池中土壤介质吸附、生物降解、植物吸收以及根际协助去除多环芳烃的机制以及影响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含碳量、有机物组成、环境因子等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雨水径流 多环芳烃 去除机理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下河湖沉积物污染物释放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8
作者 华祖林 王苑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5-105,共11页
水动力作用会增强底泥沉积物-水界面的剪切效应,并引起上覆水和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甚至改变污染物的释放规律。鉴于水动力的重要性,对动水作用下营养盐、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的释放机制以... 水动力作用会增强底泥沉积物-水界面的剪切效应,并引起上覆水和沉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甚至改变污染物的释放规律。鉴于水动力的重要性,对动水作用下营养盐、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的释放机制以及影响释放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解析了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多次水动力扰动下沉积物再悬浮以及再分配行为响应机制、水动力作用与沉积物中多种污染物释放的协同或拮抗的耦合机制、水动力与水生植物共同胁迫作用下污染物释放的微观机制以及基于复杂条件下的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动力学模型构建是本领域需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 河湖沉积物 营养盐 重金属 有机物 污染物释放机制 综述
下载PDF
骆马湖水质对菹草不同生长期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华祖林 朱翔 +2 位作者 沈健 聂永平 倪效欣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1,共7页
采用原位观测手段研究了骆马湖菹草生长区水质与菹草不同生长期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指数生长期和石芽生成期,水体中的pH值、ORP值和DO质量浓度升高,COD质量浓度降低;植株衰亡期则相反,菹草腐烂导致有草区的水体TP质量浓度升高,但是由... 采用原位观测手段研究了骆马湖菹草生长区水质与菹草不同生长期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指数生长期和石芽生成期,水体中的pH值、ORP值和DO质量浓度升高,COD质量浓度降低;植株衰亡期则相反,菹草腐烂导致有草区的水体TP质量浓度升高,但是由于反硝化作用,水体中TN与硝氮质量浓度反而下降。菹草在生长过程中直接吸收水体中的硝氮,对氨氮的去除则为间接作用,此时水体中的氮以硝氮为主;当菹草衰亡时,氨氮成为水体中氮的主要存在形态。菹草密度是影响水体各形态氮浓度的重要因素,在菹草生长时,菹草密度与TN和硝氮质量浓度显著负相关(P <0.01);当菹草衰亡时,与菹草稀疏区相比,菹草密集区TN和硝氮质量浓度更低,而氨氮质量浓度更高。指数生长期,骆马湖最优菹草密度为83.75 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菹草 生长期 最优密度 水质 响应关系 骆马湖
下载PDF
基于非参数回归改进的太湖总磷压力-响应模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华祖林 韩爱秋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4,46,共6页
针对现有压力-响应模型存在的不足,以非参数LOWESS稳健回归改进湖泊压力-响应模型,构建了太湖TP与Chl-a的非参数LOWESS稳健回归压力-响应模型,推断出太湖TP参照状态质量浓度为0. 018 mg/L;通过自助法得出其95%置信区间为0. 013~0. 030 ... 针对现有压力-响应模型存在的不足,以非参数LOWESS稳健回归改进湖泊压力-响应模型,构建了太湖TP与Chl-a的非参数LOWESS稳健回归压力-响应模型,推断出太湖TP参照状态质量浓度为0. 018 mg/L;通过自助法得出其95%置信区间为0. 013~0. 030 mg/L,同时从多角度验证了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参照状态 压力响应模型 LOWESS稳健回归 自助法 总磷 太湖
下载PDF
一种新型双重轮休式潜流湿地及其抗堵塞与去污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华祖林 张子豪 +2 位作者 沈志伟 郑杨 顾莉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0-146,共7页
为解决垂直潜流湿地易堵塞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双重轮休式潜流湿地,该新型湿地通过控制进出水阀门开关实现预处理池和主体池上层的双重轮休以及水流方向的周期性改变,以提高防堵塞效果。在4个不同轮休周期工况下进行新型湿地对污染物去... 为解决垂直潜流湿地易堵塞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双重轮休式潜流湿地,该新型湿地通过控制进出水阀门开关实现预处理池和主体池上层的双重轮休以及水流方向的周期性改变,以提高防堵塞效果。在4个不同轮休周期工况下进行新型湿地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试验,确定其最佳轮休周期为5 d;在5 d轮休周期下运行新型湿地与传统潜流湿地,进行抗堵塞能力和去污效果的对比,运行40 d、140 d、160 d后,新型湿地的孔隙率分别为48.43%、46.36%和46.21%,传统湿地的孔隙率分别为46.89%、38.72%和44.37%,新型湿地基质孔隙率下降幅度小于传统湿地;运行160 d后,新型湿地NH_(3)-N、NO_(3)^(-)-N、TN、COD、TP去除率分别为60.40%、70.80%、56.53%、53.12%和48.30%,传统湿地中这些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34.99%、51.70%、41.43%、29.84%和47.06%,新型湿地污染物去除率高于传统湿地,且新型湿地中这些污染物去除率下降幅度均小于传统湿地,整个运行过程中去除效果较为稳定。该新型湿地为有效缓解堵塞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湿地 双重轮休 水流方向 周期性改变 抗堵塞 去污效果
下载PDF
交汇河道水动力特性和污染物掺混规律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晓东 李玲琪 +3 位作者 童须能 涂琦乐 华祖林 刘朗 《人民珠江》 2019年第3期77-87,共11页
水流交汇广泛存在于天然河流中,通过交汇口作为节点连接大小河流形成水系乃至河网。交汇河道不同于单一河道,其交汇口上游壅水下游回流,存在分离区、最大流速区、压缩区等,具有独特的水流特性和污染物输移规律。从不同的角度对交汇河道... 水流交汇广泛存在于天然河流中,通过交汇口作为节点连接大小河流形成水系乃至河网。交汇河道不同于单一河道,其交汇口上游壅水下游回流,存在分离区、最大流速区、压缩区等,具有独特的水流特性和污染物输移规律。从不同的角度对交汇河道进行了分类,强调了交汇河道的水动力特性和污染物输移特性研究的重要意义。从原型观测和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面分析评述了交汇口水动力特性和污染物输移规律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讨论了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交汇 交汇口 水动力特性 污染物掺混
下载PDF
90°等宽明渠交汇水流污染物混合规律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3
作者 毛颂平 朱海 +3 位作者 王玲玲 华祖林 陆圣杰 薛晓鹏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69,96,共7页
为研究明渠交汇水流污染物混合规律,针对90°等宽顺直明渠水流交汇口,建立三维水动力污染物耦合输运数学模型,对6种不同汇流比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交汇水流污染物分布存在明显的三维特征,且与二次流密切相关;水体... 为研究明渠交汇水流污染物混合规律,针对90°等宽顺直明渠水流交汇口,建立三维水动力污染物耦合输运数学模型,对6种不同汇流比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交汇水流污染物分布存在明显的三维特征,且与二次流密切相关;水体表层污染带最大宽度与汇流比的关系和水体内部不同,表层水体污染带最大宽度在小汇流比工况下为主渠宽度,不随汇流比的变化而改变,在大汇流比工况下与汇流比呈良好的一次函数关系;中下层水体污染带最大宽度与汇流比呈二次曲线关系;汇流比越接近0.5,污染物混合越不均匀,且汇流比越大,污染物混合速率越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 交汇水流 污染物 汇流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污染物浓度和水力负荷双重作用下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戈浩宇 华祖林 +3 位作者 沈健 聂永平 倪效欣 白雪 《江苏水利》 2021年第6期41-46,共6页
研究从徐州地区大沙河西人工湿地基地中筛选6种挺水植物系统和2种沉水植物作为室内实验的供试植物,从丰县康达污水处理厂出水取样作为实验用水,研究人工湿地的水生植物对不同污染程度水体和水力负荷条件下的净化能力。研究可为人工湿地... 研究从徐州地区大沙河西人工湿地基地中筛选6种挺水植物系统和2种沉水植物作为室内实验的供试植物,从丰县康达污水处理厂出水取样作为实验用水,研究人工湿地的水生植物对不同污染程度水体和水力负荷条件下的净化能力。研究可为人工湿地的实际运行和处理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染负荷 水力负荷 正交试验
下载PDF
以水为脉络 服务新时代治水需求的“W-A-T-E-R”研究生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华祖林 赵倩 +1 位作者 俞晨 储晨雪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50,共7页
在分析现代治水新形势、新矛盾、新思路、新领域的基础上,总结了河海大学契合新时代治水需求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以水为脉络,以“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为价值(Worth)引领,润(Affect)—开(Trench)—引(Edify)—育(Raise)并进,从... 在分析现代治水新形势、新矛盾、新思路、新领域的基础上,总结了河海大学契合新时代治水需求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以水为脉络,以“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为价值(Worth)引领,润(Affect)—开(Trench)—引(Edify)—育(Raise)并进,从思政教育、条件保障、主体协同、能力契合等方面介绍了“W-A-T-E-R”研究生培养路径及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治水 研究生培养 “W-A-T-E-R”路径 河海大学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水环境数学模型与应用”课程思政教育初探
16
作者 褚克坚 刘园园 +2 位作者 华祖林 刘晓东 顾莉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066-1068,共3页
针对“双一流”建设背景,探讨了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总体要求,并解读其科学内涵;从专业-思政教育耦合、专业使命感培育、教学方式、思政教育认识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代表性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以... 针对“双一流”建设背景,探讨了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总体要求,并解读其科学内涵;从专业-思政教育耦合、专业使命感培育、教学方式、思政教育认识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代表性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以环境专业研究生课程“水环境数学模型与应用”课程为例,设计构建了思政实施方案,为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环境专业 研究生教育 “双一流”建设
原文传递
New explicit algebraic stress and flux model for active scalar and simulation of shear stratified cylinder wake flow 被引量:1
17
作者 hua zulin GU Li +1 位作者 XING LingHang DAI WenH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9期2536-2546,共11页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tive scalar,a new explicit algebraic expression on active scalar flux was derived based on Wikstrm,Wallin and Johansson model (aWWJ model). Reynolds stress algebraic expressions were...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tive scalar,a new explicit algebraic expression on active scalar flux was derived based on Wikstrm,Wallin and Johansson model (aWWJ model). Reynolds stress algebraic expressions were added by a term to account for the buoyancy effect. The new explicit Reynolds stress and active scalar flux model was then established. Governing equations of this model were solved by finite volume method with unstructured grids. The thermal shear stratified cylinder wake flow was computed by this new model.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laboratorial measurements. This work is the development on modeling of explicit algebraic Reynolds stress and scalar flux,and is also a further modification of the aWWJ model for complex situations such as a shear stratified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SCALAR EXPLICIT ALGEBRAIC model SCALAR flux Reynolds stress thermal SHEAR STRATIFIED CYLINDER wake flow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