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中地区构造演化及寒武系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研究
1
作者 韩伟 蒋兴超 +4 位作者 王建强 李玉宏 郭望 张云鹏 陈高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9-1839,共11页
近年来陕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其同属扬子板块北缘的汉中地区也被认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汉中地区构造演化及寒武系页岩气地质条件开展研究。结... 近年来陕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其同属扬子板块北缘的汉中地区也被认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岩石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汉中地区构造演化及寒武系页岩气地质条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汉中地区经历了南华纪—三叠纪海相演化、三叠纪末—白垩纪陆内演化和新生代断陷盆地三个演化阶段,寒武系牛蹄塘组和石牌组为海陆过渡相沉积,其中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TOC含量0.45%~2.79%,Ro为0.61%~1.21%,整体属于中等—好的成熟烃源岩,具备良好的生烃潜力;且牛蹄塘组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中有机质较为丰富,石英等脆性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微裂缝及孔隙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生成、赋存以及后期开发。综合分析认为汉中地区寒武系具备良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且东部地质条件优于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地区 页岩气 构造演化 寒武系 牛蹄塘组
下载PDF
广东省汕头市土壤铬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蒋兴超 许静 +3 位作者 李如意 贾一凡 杨盼 罗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525,共12页
汕头市是广东省的经济特区之一,是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拥有较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以往对广东省的土壤环境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缺乏对韩江三角洲的土壤环境元素分布、来源的系统性调查和研究。为全面了解广东省汕... 汕头市是广东省的经济特区之一,是潮汕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拥有较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以往对广东省的土壤环境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缺乏对韩江三角洲的土壤环境元素分布、来源的系统性调查和研究。为全面了解广东省汕头市土壤重金属Cr的污染状况,本文依照标准格网采集511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和139个深层(>150 cm)土壤样进行Cr含量检测,根据富集因子法分析表层土壤中Cr的污染情况,运用PCA分析表层土壤Cr的来源,克里金插值法及方差分析法对Cr的空间分布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r在浅层土壤的几何含量均值为32.40 mg·kg^(-1),低于汕头市土壤背景值39.52 mg·kg^(-1),远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的Cr风险筛选值(300 mg·kg^(-1),6.5<pH≤7.5)。研究区大部分土壤为无富集和轻微富集,分别占66.34%和33.66%,无显著污染状况。汕头市潮南区的北部、潮阳区的北部及西南部为主要土壤Cr高值区,低值区分布于潮南区东部和濠江区东南沿海地区。通过PCA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推断汕头市内土壤Cr的来源是一种人为和自然的混合污染源,主要受成土母质影响。成土母质中三叠系砂岩的Cr含量比较高,白垩纪花岗岩的Cr含量较低;不同土壤类型中水稻土的Cr含量高,滨海砂土的Cr含量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Cr含量差异不明显,人类活动对土壤Cr含量无明显影响。文中提供了汕头市土壤Cr的地球化学背景值,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综合多项指标推断Cr的物质来源及其占比,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判断是否出现Cr污染及制定相应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铬 污染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汕头市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山西组-太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迈 宋到福 +5 位作者 王铁冠 何发岐 张威 唐友军 蒋兴超 何秀娟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5-66,共12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山西组太原组煤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分析、碳同位素测定及GC-MS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两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太原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均较高... 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山西组太原组煤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总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分析、碳同位素测定及GC-MS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两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太原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均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生烃潜力好。其中山西组烃源岩整体生烃潜力较太原组强,而太原组烃源岩成熟度则较山西组高。通过将两套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山西组烃源岩具有高姥植比,高(C_(19)三环萜烷+C_(20)三环萜烷)/C_(21)三环萜烷值,高C_(24)四环萜烷、C_(29)规则甾烷、氧芴相对含量和低伽马蜡烷相对丰度的特征,反映其可能形成于氧化偏氧化的淡水环境,有机质来源以高等陆生植物为主;太原组烃源岩则具有低姥植比,低(C_(19)三环萜烷+C_(20)三环萜烷)/C_(21)三环萜烷值,低C_(24)四环萜烷、C_(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低伽马蜡烷相对丰度和高硫芴相对含量的特征,说明其形成环境可能为相对偏还原的淡水环境,有机质来源中低等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多。基于两套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上的差异,选取合适的生标参数建立了相应的有机地化判识指标将两套烃源岩区分开,这对研究区后续的油源对比及油气勘探工作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杭锦旗地区 烃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有机地化指标
下载PDF
黔北坳陷高演化烃源岩中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8
4
作者 包建平 倪春华 +3 位作者 朱翠山 詹兆文 蒋兴超 申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8-848,共11页
借助于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黔北坳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和黔南坳陷虎47井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常用的甾、萜烷的分布与组成呈现明显趋同现象,因而失去... 借助于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黔北坳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和黔南坳陷虎47井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常用的甾、萜烷的分布与组成呈现明显趋同现象,因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和实用性。虎47井原油中三环萜烷系列和孕甾烷系列丰富,但C27-35藿烷系列和C27-29甾烷系列的丰度极低,显示生油窗晚期的产物特征。绝大多数烃源岩中nC16-28正构烷烃系列呈现以nC20或nC21为低谷的前、后2个峰群的分布模式,但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则十分接近,它们的δ13C值介于-28‰^-31‰之间,呈负偏态变化,即随碳数增加其δ13 C值变小,且这一特征不受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的影响,表明高演化烃源岩中特殊的正构烷烃系列分布模式是客观地球化学现象。虎47井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也呈负偏态变化,但其δ13C值较高演化烃源岩中的轻约3‰,这可能与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关。因此,在利用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开展油源对比时,所用样品的成熟度应该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系列 双峰态分布 单体烃碳同位素 烃源岩 原油 黔北坳陷 黔南坳陷
下载PDF
高演化地质样品中三芳甾类标志物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包建平 倪春华 +2 位作者 朱翠山 蒋兴超 申旭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8-911,共14页
借助色谱质谱仪,对黔南坳陷和黔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剖面液态石油、岩孔古油藏中的热裂解焦沥青和研究区发育的震旦系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四套高演化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进行了分析... 借助色谱质谱仪,对黔南坳陷和黔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剖面液态石油、岩孔古油藏中的热裂解焦沥青和研究区发育的震旦系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四套高演化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尽管已有研究认为凯里残余油藏和岩孔古油藏的油源岩均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但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三芳甾类分布与组成。如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剖面的液态原油中C28三芳甾烷优势明显,其含量相当于C26+C27三芳甾烷之和的一倍,且三芳甲藻甾烷在甲基三芳甾烷中的含量极低,它与其他甲基三芳甾烷的比值介于0.02~0.05;而在岩孔古油藏的焦沥青中,C26-28三芳甾烷的相对含量呈现C27>C28>C26的趋势,三芳甲藻甾烷丰富,它与其他甲基三芳甾烷的比值约为0.50,即比前者高一个数量级,这与研究区四套高演化烃源岩中三芳甾类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十分相似。值得注意的是与常规甾、萜烷生物标志物一样,三芳甾类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在四套高演化烃源岩中也出现了明显的趋同现象,从而失去了其在油源研究中的实用价值。因此,在利用常规甾、萜烷和三芳甾类标志物开展油源研究时,应尽可能在成熟度相近的地质样品之间进行,且样品的成熟度应限制在生油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芳甾类 三芳甲藻甾烷 原油 焦沥青 烃源岩 黔北坳陷 黔南坳陷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biomarkers in source rocks of the Ganquan Formation in the Dahulishan region, Ejina Banner
6
作者 SU Kui TANG Youjun +1 位作者 jiang xingchao CHEN Jianfa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13-320,共8页
Based on gas chromatography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techniques, the authors examined biomark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nquan Formation source rocks in the area of Dahulishan, Ejina, and analyzed the ... Based on gas chromatography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techniques, the authors examined biomark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nquan Formation source rocks in the area of Dahulishan, Ejina, and analyzed the information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that were indicated by the source of organic mat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maturity and so on. Gas chromatography peak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from the Ganquan Formation source rocks showed "the former peak" of the single peak distribution, the main peak of carbon being C18 , indicating the main sources of organic matter with marine organic matter. Pr/Ph ranges from 0.3 to 0.6, indicating a strongly reducin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Biomarker assemblages of the Ganquan Formation source rocks are abundant in tricyclic terpane with long side chains, with a high level of gammacerane, showing dominant distribution of C27 sterane. High contents of gammacerane in organic matter show organic facies of source rocks in the saltwat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at average hopane/sterane ratio is 0.59, showing that algae have made more contributions to organic matter than bacteria. And the high level of C27 steranes shows that algae are the main source of hydrocarbon precursors. The Ganquan Formation's methylphenanthrene index, which is an effective molecular parameter index to measure therm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ranges from 0.35 to 0.50, and the conversion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Rc from it is within the range of 2.00-2.09, indicating that the Ganquan Formation source rocks are in the over-mature stage of thermal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额济纳旗 烃源岩 有机质热演化 气相色谱法 有机物质 特征 石油地质意义
下载PDF
高演化页岩纳米孔隙在过熟阶段的形成演化特征及主控因素:中扬子地区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含水热模拟实验 被引量:9
7
作者 肖七林 刘安 +3 位作者 李楚雄 陈奇 蒋兴超 蔡苏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60-2171,共12页
我国中-上扬子地区海相寒武系页岩现今普遍处于过熟阶段,该套页岩储层内地质流体活动相对频繁,然而其对页岩储层孔隙发育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选取中扬子宜昌黄陵隆起区演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样品进行了封闭体系... 我国中-上扬子地区海相寒武系页岩现今普遍处于过熟阶段,该套页岩储层内地质流体活动相对频繁,然而其对页岩储层孔隙发育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选取中扬子宜昌黄陵隆起区演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样品进行了封闭体系含水热模拟实验,获得了热成熟度介于Ro=2.26%~4.01%之间的页岩储层样品,对这些页岩样品进行了碳-硫和矿物组成、氮气吸附和扫描电镜观测等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随有机质演化程度增加,页岩TOC变化不明显,硫、无机碳和粘土矿物含量持续减少,长石含量持续增加,在Ro≥2.7%时,石英含量显著降低,透辉石含量显著增加.这表明实验条件下,高演化页岩生排烃能力相对较弱,黄铁矿、碳酸盐岩、粘土矿物和石英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溶蚀,与此同时,形成了长石和透辉石等矿物.地质流体作用下,高演化页岩内纳米孔隙发育主要受黄铁矿、碳酸盐岩、粘土矿物和石英等矿物溶蚀控制,矿物溶蚀有利于页岩内介孔,尤其宏孔发育,宏观上表现为矿物含量与总孔和宏孔体积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矿物生成对页岩内微孔发育不利,对介孔和宏孔发育较有利,这是矿物溶蚀占据主导地位的进一步体现;烃类生成和排出对高演化页岩纳米孔隙发育影响较小,这与该阶段页岩生排烃能力较弱相吻合.随矿物溶蚀或有机质演化程度增加,微孔丰度、体积和比表面积逐渐降低,并逐步向介孔和宏孔转化,表现为微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介孔和宏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呈负相关.该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地质流体作用下高演化页岩储层内纳米孔隙发育机理及主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热模拟实验 纳米孔隙 矿物溶蚀 孔隙体积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