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色觉测试法(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Nimet nay ndogan Nezih Durmazlar +1 位作者 koray gümüs Pinar geyik zdemir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1223-1228,共6页
目的:研究经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诊断色盲的可靠性及其与经典Ishihara测试法的一致性,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探讨该测试方法在检测先天性色盲或色弱中的潜在价值。方法:用两种方法测试104名大学生的色觉... 目的:研究经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诊断色盲的可靠性及其与经典Ishihara测试法的一致性,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并探讨该测试方法在检测先天性色盲或色弱中的潜在价值。方法:用两种方法测试104名大学生的色觉,年龄20~23岁(中位数21岁)。分别采用经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色板和经典的Ishihara打印色板显露法对个体色觉进行检查。通过上述两种不同的方法评价每个学生对颜色的感知能力,借此探讨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的特异性,准确性以及与经典法的一致性。结果:本实验共检测到6位男性色盲患者和1位女性色盲患者。调查该女性学生的家族史,发现其母亲为色盲基因携带者,而其父亲为色盲患者。本实验中男性色盲患病率为13.6%(6/44),女性为1.7%(1/60);整个人群总的患病率为6.7%(7/104)。进行本试验前,这些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存在色觉功能缺陷。为探讨这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分别对色觉正常和患色盲的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实验方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为100%,一致性达到100%。结论: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是数字调控性的,但有关色觉测试的基本概念没有改变。该法总的测试时间和误差计分都已标准化,与手动测试法相比有明显的优势;而且该法与被认为是"金标准"的经典测试法的一致性达到100%。这些特征表明,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测试法是一种新颖和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hihara色觉测试法 计算机控制的Ishihara色觉测试法 色盲
下载PDF
一种新的计算机适应色觉试验(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Nimet ünay ndogan Nezih Durmazlar +1 位作者 Aysel Kocak Altintas koray gümüs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309-314,共6页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机适应色觉试验(NCACVT)并且解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重要性。方法:法-孟二式100色度试验(FM100HT)和Holmgren试验已经被改良并且适应计算机应用。经典的Ishihara假同色法试验方法(IPPT)已被假定是色盲的一...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机适应色觉试验(NCACVT)并且解释它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重要性。方法:法-孟二式100色度试验(FM100HT)和Holmgren试验已经被改良并且适应计算机应用。经典的Ishihara假同色法试验方法(IPPT)已被假定是色盲的一个简便的筛选检查工具;因此依照Ishihara试验结果,受试者被分为色觉有缺陷组(第1组)和对照组(第2组)。第1组为色觉有缺陷者13例(男12例,女1例),年龄在19~29(平均21)岁,而第2组为对照组,13个受试者色觉无缺陷(男8例,女5例),年龄在19~28(平均22)岁。为了研究两组人的色觉敏感性,所有的受试者都要进行FM100HT和NCACVT试验。将经典的IPPT,FM100HT和NCACVT的试验结果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在这两组中NCACVT和FM100HT的误差计分用秩和检验来分析。结果:在误差计分中的差别分别在统计学上是有显著意义的(U=169,P<0.05;U=153P<0.05)。根据NCACVT来诊断色觉缺陷的临界点是通过使用接受机器作特征曲线(ROC)而被发现是23。根据23这个临界点的误差计分,在筛选检查色觉缺陷方面,发现NCACVT具有100%的敏感性和100%的特异性。结论:根据Harper和Reeves,这些特点使得这个试验成为一个可靠的、有创意的眼科实践筛选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觉 计算机适应色觉试验 法-孟二式100色度 试验 Holmgren试验
下载PDF
高度近视伴色觉缺失的家系分析(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Nimet nay ndogan Ay■e l Koak Altinta■ +3 位作者 Nezih Durmazlar koray gümüs Zerrin Yilmaz Kemal Ksemehmetoglu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602-608,共7页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伴色觉缺失患者的遗传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就同一家族4代42个成员中有8位患者给予了详细的眼科检查,Ishihara盘和FM100H试验检测患者有无红绿色觉缺失,全视野视网膜电图评价其视网膜功能。结果:患者8位均因高度近视... 目的:评估高度近视伴色觉缺失患者的遗传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方法:就同一家族4代42个成员中有8位患者给予了详细的眼科检查,Ishihara盘和FM100H试验检测患者有无红绿色觉缺失,全视野视网膜电图评价其视网膜功能。结果:患者8位均因高度近视视力下降,其中6例有红绿色觉缺失,眼底检查显示以弥漫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为特征的近视改变。2例患者ERG检查出现视杆细胞的暗适应异常和视锥细胞的反应消失,根据家系,红绿色觉缺失属X连锁的隐性遗传。结论:在这个家族成员中,同时发生的高度近视和色觉缺失可能有共同的遗传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色觉缺失 先天性色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