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大气颗粒物污染时空演变及沙尘组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薛一波 张小啸 +1 位作者 雷加强 李生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12-3020,共9页
利用2020~2022年新疆环境监测和同期气象要素数据,结合HYSPLIT模式与PM_(2.5)/PM_(10)比值模型,探讨新疆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沙尘暴的主要输送路径、潜在源区及其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新疆月均PM_(2.5)和PM_(... 利用2020~2022年新疆环境监测和同期气象要素数据,结合HYSPLIT模式与PM_(2.5)/PM_(10)比值模型,探讨新疆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沙尘暴的主要输送路径、潜在源区及其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新疆月均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呈波浪型分布,峰值出现在12~次年3月,最低值出现在6~8月;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特征,南疆年均PM_(2.5)和PM_(10)浓度分别为42~111,151~367μg/m^(3),北疆和东疆PM_(2.5)和PM_(10)浓度年均值相对较低,分别为10~62,21~110μg/m^(3)和28~50,100~145μg/m^(3);新疆69%的城市年均PM_(2.5)和PM_(10)浓度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浓度限值;大气PM_(2.5)和PM_(10)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2)=0.84),春夏秋三季以PM_(10)污染为主,冬季以PM_(2.5)污染为主;PM_(10)是影响新疆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南疆AQI中PM_(10)贡献率为65%~96%,其次是东疆和北疆,分别为58%~65%和3%~41%;大气PM_(10)严重污染主要发生在春季,由PM_(10)造成南疆空气质量污染比重均在50%以上;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新疆沙尘暴灾害的主要沙源地;沙尘的高低空输送路径明显不同,高空传输主要源于沙漠腹地,而低空输沙源以沙漠东部为主;风蚀沙尘对大气PM_(10)和PM_(2.5)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85%和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PM_(2.5) PM_(10) 时空变化 沙尘组分 空气质量 数值模型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流沙前缘与绿洲内部近地面逆温逆湿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毛东雷 蔡富艳 +3 位作者 李新国 雷加强 来风兵 薛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6-985,共10页
利用新疆策勒流沙前缘及绿洲内部的野外气象观测数据,运用同步对比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流沙前缘及绿洲内部近地表0.5 m和2m高度之间逆温逆湿特征,揭示不同时期、典型天气状况下的逆温逆湿特征,为沙漠与绿洲内部的热量和... 利用新疆策勒流沙前缘及绿洲内部的野外气象观测数据,运用同步对比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流沙前缘及绿洲内部近地表0.5 m和2m高度之间逆温逆湿特征,揭示不同时期、典型天气状况下的逆温逆湿特征,为沙漠与绿洲内部的热量和水汽运移交换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流沙前缘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10月,最小值出现在4月,气温最高出现在8月,最低出现在1月。2011年7月逆温逆湿强度最大,逆湿日数占总逆湿日数的38.71%,逆温日数占总逆温日数的3.76%。逆温时间集中在傍晚19:00至上午10:00之间,逆湿出现在上午10:00至晚上21:00之间。绿洲内部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011年1月,最高气温出现在2011年7月,相对湿度最小值出现在2011年4月,最大值(74.91%)出现在2010年9月。最强逆温逆湿现象出现在2010年的11月,平均日温差3.48℃,垂直高度湿差达2.27%。总体上,在流沙前缘与绿洲内部,冬季的相对湿度整体上大于夏季的相对湿度,而气温整体上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同一高度的温度与湿度呈现较好的负相关性。在4种典型天气情况下,流沙前缘与绿洲内部出现的温湿度变化和逆温逆湿特征变化趋势基本一样,但出现的时间上基本存在绿洲内部提前流沙前缘滞后的现象,但在晴天和扬沙天气下,逆湿在流沙地出现的时间提前而流沙前缘滞后。绿洲内部出现的逆温逆湿持续时间一般比流沙地持续的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温 逆湿 特征 流沙前缘 绿洲 策勒
下载PDF
不同覆盖度沙粒胶结体风蚀抑制效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任宏晶 李生宇 +3 位作者 雷加强 樊瑞静 蔡东旭 周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6-63,共8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沙粒胶结体(Sand Cemented Bodies,SCB)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自然状态下吹蚀不同沙粒胶结体覆盖度的沙盘,计算沙面风蚀(积)量,并对覆盖度与风蚀率、抗风蚀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风蚀量随沙粒胶结体覆盖度...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沙粒胶结体(Sand Cemented Bodies,SCB)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自然状态下吹蚀不同沙粒胶结体覆盖度的沙盘,计算沙面风蚀(积)量,并对覆盖度与风蚀率、抗风蚀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风蚀量随沙粒胶结体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吹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覆盖度大于30%时,沙面发生风沙堆积,且堆积量随覆盖度和吹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沙粒胶结体的抗风蚀效率随覆盖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大。沙面蚀积转化临界覆盖度为30%左右,且该覆盖度下床面抗风蚀效益最佳。通过对比沙粒胶结体抗风蚀效益的风洞模拟和野外实验,表明风况、风速、沙粒胶结体粒径组合不同可导致沙面蚀积差异和临界覆盖度不同。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发育的沙粒胶结体具有很好的风蚀抑制功能,可作为流沙固定新措施继续研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粒胶结体 野外验证 风蚀量 抗风蚀效率 固沙效益
下载PDF
专家笔谈: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鸿烈 郑度 +14 位作者 夏军 陈发虎 成升魁 沈镭 王艳芬 林家彬 江源 董锁成 崔彬 左其亭 雷加强 何希吾 闵庆文 李秀彬 康跃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2-1102,共11页
重大的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设想或实施往往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各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是大家讨论的重点。文章认为任何重大资源开发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资源规律和经济规律,必须结合国家... 重大的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设想或实施往往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各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是大家讨论的重点。文章认为任何重大资源开发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资源规律和经济规律,必须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地缘政治关系,开展前期深入的系统性综合调查,进行生态安全与资源工程安全评价和交叉学科论证,并对其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建议:未来的资源环境工程建设要谨防"大跃进",要科学认识自然资源系统规律,守护好美丽的地球家园;要切实履行资源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提倡基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态度的学术争鸣,科学问题最好还是由科学家去讨论;一些争议大的科研课题慎用公益性研发经费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开发 资源环境 生态文明 综合调查与评价
原文传递
新疆和田吉亚乡新开垦地防护林小气候空间差异 被引量:3
5
作者 毛东雷 蔡富艳 +3 位作者 赵枫 雷加强 来风兵 薛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1-829,共9页
2011年6月13日至8月3日通过对吉亚乡新开垦地防护林内外4种立地类型下的风速、温度、大气相对湿度(RH)、太阳辐射能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日变化差异分析,比较了晴天和扬沙天气对4个下垫面不同气象要素的影响差异,运用野外观测、相... 2011年6月13日至8月3日通过对吉亚乡新开垦地防护林内外4种立地类型下的风速、温度、大气相对湿度(RH)、太阳辐射能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日变化差异分析,比较了晴天和扬沙天气对4个下垫面不同气象要素的影响差异,运用野外观测、相关统计等方法,对其小气候要素空间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流沙地相比,杨树林、沙拐枣林和柽柳林内1 m高处的日平均风速减小了76.43%、95.85%和78.74%;在0.5 m高处,分别下降了78.07%、97.80%和93.82%。新疆杨、沙拐枣和柽柳防护林植被覆盖度分别为12%、80%和40%,说明植被的覆盖率越高,防风阻沙效益越好,越接近地表,风速越小。与流沙地相比较,杨树林、沙拐枣林和柽柳林内的气温分别下降了0.93℃、1.31℃和0.82℃,RH分别增加了18.96%、23.34%和14.78%,说明夏季植被具有降温增湿作用。太阳辐射能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日平均太阳辐射能在流沙地表现为最大,日平均PAR值在沙拐枣林内表现为最大,在杨树林中的值都表现为最小。晴天和扬沙天气下的气温趋势大致相同。晴天上午大气相对湿度变化大,扬沙天气下从日出开始,大气相对湿度逐渐减小。在夏季,对防护林的树种、高度、植物的盖度、疏透度和防护林前后观测距离不同,均会引起新开垦地防护林小气候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候 空间差异 温度 大气相对湿度 防护林 吉亚乡 新疆
原文传递
新月形沙丘对湖积平原风蚀荒漠化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蔡东旭 李生宇 +2 位作者 雷加强 王海峰 孟晓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96-1504,共9页
新月形沙丘是风蚀荒漠化过程中伴随的重要风积地貌类型,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沙丘体表面动力学过程,而关于沙丘在风蚀荒漠化过程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文在台特玛湖的干涸湖盆区(曾经的塔里木河尾闾湖),采用测钎法,实地测定了新月... 新月形沙丘是风蚀荒漠化过程中伴随的重要风积地貌类型,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沙丘体表面动力学过程,而关于沙丘在风蚀荒漠化过程中的作用鲜有报道。本文在台特玛湖的干涸湖盆区(曾经的塔里木河尾闾湖),采用测钎法,实地测定了新月形沙丘周围地表的蚀积变化,同时采用室内风洞模拟了典型新月形沙丘地表的气流分布模式,系统分析了新月形沙丘对地表蚀积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新月形沙丘影响下,沙丘周围地表风蚀强度不均一,在沙丘迎风坡前区和沙丘左右翼,风蚀深度略大于不受沙丘影响区(CK),但单位面积平均净蚀积量接近平衡状态;在沙丘背风坡前区以风积为主,而在背风侧尾流区,地表以风蚀为主,且随着沙丘体积增加,单位面积平均净风蚀量也略有增大。在内陆干旱区干涸湖盆风蚀荒漠化过程中,新月形沙丘通过改变地表流场结构,使风沙流饱和度发生空间分异,从而影响了下伏地表蚀积的空间分布,尤其加剧了背风侧尾流区的风蚀,使新的风蚀面裸露,破坏沉积层结构,促进了河湖相沉积平原风蚀荒漠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形沙丘 蚀积分布 风蚀强度 流场结构 台特玛湖
原文传递
平行智能风沙防治系统构架与功能——以植物措施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常方乐 康孟珍 +3 位作者 王秀娟 王永东 雷加强 王飞跃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76-1583,共8页
风沙活动复杂多变,使得风沙危害治理周期长、难预测、难评估。目前的风沙防治模拟系统主要基于物理建模框架,由于在受控环境中构建,预测结果容易偏离实际系统。本文从风沙运动物理原理着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知识和数据共同驱动风沙... 风沙活动复杂多变,使得风沙危害治理周期长、难预测、难评估。目前的风沙防治模拟系统主要基于物理建模框架,由于在受控环境中构建,预测结果容易偏离实际系统。本文从风沙运动物理原理着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知识和数据共同驱动风沙防治模型。针对系统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借鉴实际工程与虚拟实验相互学习的基于ACP(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执行)平行系统理论的风沙平行防治系统,预测不同风沙防治行为对风沙活动以及防治效果的影响。其中防治行为为植被种植情况,防治效果通过地表荒漠化程度表达。同时对风沙防治效果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为风沙防治工程项目提供实施前、实施期间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防治系统 平行智能 计算实验 植物措施 三维地理信息可视化
原文传递
Scale Dependence of Soil Spatial Variation in a Temperate Desert 被引量:2
8
作者 LI Cong-Juan lei jia-qiang +1 位作者 SHI Xiang LIU Ra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17-426,共10页
Spatial variation is a ubiquitous feature of natural ecosystems, especially in arid regions, and is often present at various scales in these regions. To determine the scale dependence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soil chem... Spatial variation is a ubiquitous feature of natural ecosystems, especially in arid regions, and is often present at various scales in these regions. To determine the scale dependence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the dominant scales(factors) for soil heterogeneity in arid regions,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resource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of Central Asia at the scales of 10-3, 10-2, 10-1, 100, 101, 102, 103and 104m(from individual plant to population or community to ecosystem).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p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vailable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investigation. At a scale of 10-1m, which represented the scale of individual plant, significant enrichment of soil resources occurred under shrub canopy and "fertile islands" formed in the desert ecosystem. Soil EC exhibited the largest heterogeneity at this scale, indicating that individual plant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soil salinity/alkalinity. Soil nutrients exhibited the greatest heterogeneity at a scale of 102m, which represented the scale of sand dune/interdune lowlands(between communities). The main import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oil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were individual plants and different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appearance of vegetation, especially shrubs or small trees, and existing sand dunes. Soil salinity/alkalinity and soil nutrient status behaved differently in spatial heterogeneity, with an inverse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m at the individua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properties nutrient status plant salinity/alkalinity soil resources TOPOGRAPH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