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subsidence-buckling and instability of slopes in thick-layered rigid rock under mining 被引量:1
1
作者 DENG Jie ZHAO Jian-jun +4 位作者 LAI Qi-yi li Ai-nong XIE Ming-li li qing-miao ZHAO Xi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8期2370-2387,共18页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mining slopes in layered rocks predominantly result from shear landslides.However,the instability process of the Pusa rock avalanche in Guizhou,China,revealed a unique damage phenomenon:...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mining slopes in layered rocks predominantly result from shear landslides.However,the instability process of the Pusa rock avalanche in Guizhou,China,revealed a unique damage phenomenon:prominent breaking and toppling of rock blocks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section of the mountain,with a lack of commonly observed shear landslide features.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underlying reasons behind this distinctive damage pattern.The study employs various methods including geological survey,UAV aerial survey,physical simulation,and discre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characterized by a hard upper layer and a soft lower layer along with underground mining activities,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riggering the landslide.Furthermore,the presence of a columnar structured rock mass emerges as the primary factor influencing the instability of the Pusa rock avalanche.To elucidate the mining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rock mass with vertical joints,we propose a"subsidence-buckling"failure model.Following the subsidence and collapse of the roof rock mass in the goaf,the columnar rock mas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portions of the slope undergoes deflection and deformation,forming a three-hinged arch structure.This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converts the pressure exerted by the overlying rock mass into both vertical pressure and lateral thrust.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loads,the slope experiences buckling failure,ultimately leading to instability upon fragmentation.By shedding light on these findings,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mining slope fractures and their impact on slope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landslide Failure mechanism Block structur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Soft-hard interbedding
原文传递
基于电子鼻技术对川姜黄整体气味与主要化学成分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晓宇 赵军宁 +4 位作者 吴萍 郭俊霞 张松林 李青苗 华桦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50-2855,共6页
目的:基于电子鼻技术对川姜黄气味信息值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研究,为其品质的快速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子鼻对川姜黄药材粉末气味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对姜黄素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参照药典方法测定挥发油含量;对其电子鼻... 目的:基于电子鼻技术对川姜黄气味信息值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研究,为其品质的快速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子鼻对川姜黄药材粉末气味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对姜黄素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参照药典方法测定挥发油含量;对其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值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传感器P40/1的响应值与姜黄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T30/1的响应值与总姜黄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18根传感器的响应值与挥发油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该研究可通过电子鼻传感器P40/1、T30/1的响应值快速判定川姜黄中姜黄素、总姜黄素的含量,为中药性状鉴别的现代化、标准化提供新方法,为构建姜黄智能化感官特征鉴别体系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姜黄 整体气味 主要化学成分 相关性
原文传递
环境因子对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吴萍 郭俊霞 +4 位作者 王晓宇 李青苗 曾军秀 华桦 赵军宁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69-1972,共4页
目的:了解环境因子对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的影响,明确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2个姜黄品种在5个生态试验点种植,测定各试验点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含量、土壤化学性状及收集当地气象数据,利用支持... 目的:了解环境因子对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的影响,明确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2个姜黄品种在5个生态试验点种植,测定各试验点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含量、土壤化学性状及收集当地气象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逐步回归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姜黄产量及品质相关成分的影响,量化关键环境因子的作用程度,阐明环境因子对生产优质姜黄药材的重要性。结果:姜黄产量和品质相关成分主要受环境(E)效应的影响,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基因型(G)和G×E互作效应;姜黄产量和品质相关成分对经度、纬度、年降水量、年日照、土壤pH、土壤有机质的反应度较大,其中经度、纬度、年日照、土壤pH为姜黄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经度、年降水量、年日照为姜黄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纬度、土壤有机质为挥发油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环境因子对姜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很大,通过对重要环境因子的筛选,可为姜黄优质高产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 环境因子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基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白芷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吴萍 王晓宇 +3 位作者 李青苗 郭俊霞 张松林 方清茂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240,共8页
【目的】为获得白芷转录组序列信息,了解不同产地间白芷的差异表达基因情况。【方法】以白芷根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 X Ten平台对不同产地白芷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对其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川白芷产地间... 【目的】为获得白芷转录组序列信息,了解不同产地间白芷的差异表达基因情况。【方法】以白芷根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 X Ten平台对不同产地白芷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对其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川白芷产地间、亳白芷产地间及川白芷与亳白芷间的差异基因总数分别为2686、1704、11549条,分别被GO富集注释11038、434、5604条,差异基因的主要功能与细胞组成、细胞、细胞器、结合、催化活性、细胞过程及代谢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类显示,差异表达基因被分为4大类,24个小类,所在通路主要与代谢过程相关。与白芷主要化学成分香豆素和挥发油合成相关的4-香豆酸连接酶、丙氨酸氨解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在川白芷中表达量升高,1-脱氧-D-木糖-5-磷酸合成酶、脱氢多萜醇焦磷酸合成酶在川白芷中表达量降低。【结论】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不同产地白芷根基因差异表达状况,为白芷药材道地性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刺五加多糖纳米乳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向辉 黄慧 +4 位作者 周延州 闫盼盼 李清苗 黄莲菊 马霞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00,共5页
为给兽医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免疫增强剂,本试验通过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检测其免疫器官指数、脾细胞增殖活性、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等来研究刺五加多糖纳米乳(ASPS-NE)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显... 为给兽医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免疫增强剂,本试验通过建立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检测其免疫器官指数、脾细胞增殖活性、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等来研究刺五加多糖纳米乳(ASPS-NE)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显示:与CTX模型组比较,ASPS-NE高、中、低剂量组[100、50 mg/(kg·bw)和25 mg/(kg·bw)]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脏器指数,极显著增强刀豆球蛋白A(ConA)和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提高NK细胞的杀伤率(P<0.01),尤其以ASPS-NE中剂量效果最佳(P<0.01)。结果表明ASPS-NE可增强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力,发挥免疫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纳米乳 刺五加多糖 免疫抑制 增强
下载PDF
姜黄根茎不同部位的理化指标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萍 郭俊霞 +2 位作者 王晓宇 李青苗 张松林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11期1857-1862,共6页
目的:研究姜黄根茎不同部位外在物理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姜黄药材的等级划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姜黄道地产区收集样品,每份样品按母姜、子姜一级、子姜二级进行分类,分别测定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颜色值[明亮度(L... 目的:研究姜黄根茎不同部位外在物理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姜黄药材的等级划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姜黄道地产区收集样品,每份样品按母姜、子姜一级、子姜二级进行分类,分别测定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颜色值[明亮度(L)、红绿度(a)和黄蓝度(b)]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挥发油含量。结果:不同部位姜黄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折干率差异较大,其中宽度、厚度、质量在鲜品和干品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姜二级的折干率显著低于母姜与子姜一级。姜黄不同部位颜色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姜黄鲜品断面颜色值a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b次之,颜色值L最小,姜黄干品粉末颜色值b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L、a变异系数较小。姜黄不同部位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子姜一级的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含量均高于母姜和子姜二级。结论:综合以上指标,姜黄子姜一级的理化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 根茎 不同部位 理化指标 双去甲氧基姜黄素 去甲氧基姜黄素 姜黄素
下载PDF
丹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及质量评价 被引量:17
7
作者 方文韬 邓爱平 +9 位作者 康利平 南铁贵 唐金富 张燕 赵玉洋 李青苗 任振丽 郭兰萍 黄璐琦 詹志来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2期188-201,共14页
目的:重新制订丹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采用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产地及市场药材商品调查,梳理当前市场丹参药材规格等级现状,提炼丹参药材商品分级的规律及核心要素,针对这些划分要素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重新制订丹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采用外观性状与内在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产地及市场药材商品调查,梳理当前市场丹参药材规格等级现状,提炼丹参药材商品分级的规律及核心要素,针对这些划分要素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所收集的多批次样品进行系统地定性与定量比较分析。结果:产地对丹参质量影响较小,丹参的直径与丹酚酸类成分含量呈正相关,与丹参酮类成分含量呈负相关,与多糖类成分相关性不大,硫熏可致酚酸类成分发生变化。结论:制订了丹参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即按产地划分“川丹参”“山东丹参”与“其他产区”3个规格,各规格项下根据直径和长度分为不同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商品规格 质量评价 丹参酮 丹酚酸
下载PDF
^(60)Co-γ辐射对半夏愈伤组织成苗及植株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中莹 李青苗 +5 位作者 田孟良 杨小倩 康瑶 邱玉洁 张庆玲 刘帆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2-151,共10页
为探究不同^(60)Co-γ射线对半夏愈伤组织成苗率及植株特性的影响,确定^(60)Co-γ辐射半夏的半致死剂量。试验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半夏愈伤组织进行照射,分析比较不同辐射剂量下的分化率、成苗率、死亡率及植株生长、变异情... 为探究不同^(60)Co-γ射线对半夏愈伤组织成苗率及植株特性的影响,确定^(60)Co-γ辐射半夏的半致死剂量。试验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对半夏愈伤组织进行照射,分析比较不同辐射剂量下的分化率、成苗率、死亡率及植株生长、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在0-30 Gy范围内,芽分化率与辐射剂量成负相关;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半致死剂量为22.34 Gy;辐射后的部分再生植株株高、块茎大小低于对照组再生植株,且辐射后的部分再生植株块茎鲜重、叶型、珠芽着生位置、珠芽数目、叶绿素含量、酯酶同工酶均发生不定向变异。综合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共筛选出变异植株13株,在25 Gy处理下突变频率最高,获得变异植株5株,与半致死剂量接近,为最佳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愈伤组织 ^(60)Co-γ射线 半致死剂量
下载PDF
基于B/S架构的四川省中药资源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冰 李青苗 方清茂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10期1329-1333,共5页
目的:设计并建立四川省中药资源信息系统。方法: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以及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各项普查工作中所累积的基础数据和成果为基础,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以及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对普查工作的基础... 目的:设计并建立四川省中药资源信息系统。方法: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以及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各项普查工作中所累积的基础数据和成果为基础,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以及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对普查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类,通过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建设,完成各个模块的建设和整体系统的构建。结果:实现了四川省中药资源普查各项成果的信息化建设。结论:该系统推进了四川省中药资源的信息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普查 信息系统 浏览器/服务器架构
下载PDF
基于游戏训练法的听障儿童韵母训练方案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葛晓妍 李青苗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2年第6期471-473,共3页
本文探讨基于游戏训练法的听障儿童韵母学习训练方法,以/ü/为例,展示出适用于听障儿童的游戏训练内容。将语言学原理与游戏训练相结合,把有效的训练方法灵活应用于各种有趣的言语游戏中,在游戏中帮助听障儿童正确构音。训练过程在... 本文探讨基于游戏训练法的听障儿童韵母学习训练方法,以/ü/为例,展示出适用于听障儿童的游戏训练内容。将语言学原理与游戏训练相结合,把有效的训练方法灵活应用于各种有趣的言语游戏中,在游戏中帮助听障儿童正确构音。训练过程在家长的辅助下进行,训练内容包含发音原理、听辨训练、发音诱导、发音练习和综合巩固5大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障儿童 语音训练 韵母 游戏训练
下载PDF
广义中药学概论——从中医“治未病”到中药大健康产业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军宁 华桦 +9 位作者 杨安东 张翼冠 戴瑛 李青苗 鄢良春 李晓鲁 李莉 曾瑾 任思冲 王剑波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4177-4181,共5页
在系统总结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及大品种培育、产业发展最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广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与科学内涵,构建全新的广义中药学学术体系、中药材大品种培育体系与大健康产业应用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观念和理论上把中药理论、临... 在系统总结中药资源普查成果及大品种培育、产业发展最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广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与科学内涵,构建全新的广义中药学学术体系、中药材大品种培育体系与大健康产业应用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从观念和理论上把中药理论、临床应用、综合开发、产业发展、健康服务、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相关要素整合为一,在整合的前提下对中药的全技术链、全产品链、全产业链进行综合性创新,以指导中药大品种培育和推进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这种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广义中药学,可以避免知识日益专业化、精细化而使得中药学的前景趋向狭窄,必将在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中药大健康产业进步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中药学 广义中药学 中药材大品种 中药大健康产业
原文传递
道地药材药理学与道地药材标准构建新思路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军宁 华桦 +9 位作者 戴瑛 方清茂 李青苗 蒋舜媛 谢春光 杨思进 鄢良春 谭鹏 杨安东 王曙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9-714,共6页
道地药材药理学(Dao-di herbs pharmacology)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道地药材的性质、性能、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道地药材药理学是道地药材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桥梁科学,对于客... 道地药材药理学(Dao-di herbs pharmacology)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道地药材的性质、性能、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道地药材药理学是道地药材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桥梁科学,对于客观描述道地药材药效作用规律,科学阐释道地药材药效机制,探索建立基于生物效应和临床疗效的道地药材标准和方法,为道地药材的药性理论、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价值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作者提出基于疗效而非产地的道地药材标准构建新设想,道地药材标准应源于传统,前提是基于传统产区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通过环境、遗传、性状、化学、药理等特征的提取,形成新的道地药材技术标准。这种标准源于传统,但高于传统,可能已不具有严格意义的行政区划的产地含义,但更能体现道地药材药理学特征和优良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地药材 药理学 品质评价 技术标准
原文传递
川产道地药材标准体系构建与标准化实践 被引量:7
13
作者 蒋舜媛 赵军宁 +6 位作者 王红兰 李青苗 华桦 杜玖珍 贺莉 徐涛 莫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5-719,共5页
道地药材因为具有明确的地域性等特征为中医药区别于其他民族医药的特色之一,四川道地药材品种资源丰富,受制于标准滞后与时代发展和客观需求,近几十年来川产道地药材产业发展规模有限和效益不彰。该文从道地川药产业全过程及全产业链... 道地药材因为具有明确的地域性等特征为中医药区别于其他民族医药的特色之一,四川道地药材品种资源丰富,受制于标准滞后与时代发展和客观需求,近几十年来川产道地药材产业发展规模有限和效益不彰。该文从道地川药产业全过程及全产业链的角度,阐述了标准化对道地川药质量保障体系、道地川药产业健康发展和道地川药产业做大做强的重大意义。目前,四川已全力推进道地川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实践,以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引领和推进道地川药产业快速高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产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产业 标准体系 标准化实践
原文传递
基于顶空进样GC-MS技术研究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川芎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汤依娜 郭俊霞 +1 位作者 李青苗 易进海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6-683,共8页
鉴于川芎挥发油是川芎的重要药效部位,为建立川芎药材及饮片产地加工的适宜方法,该研究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以16种挥发性成分为指标,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综合加权评分法,考察洗/未洗、晒、炕、不同温度烘... 鉴于川芎挥发油是川芎的重要药效部位,为建立川芎药材及饮片产地加工的适宜方法,该研究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以16种挥发性成分为指标,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综合加权评分法,考察洗/未洗、晒、炕、不同温度烘及远红外干燥等不同加工方式,对川芎药材及切片(鲜品先经部分干燥再切制烘干)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工前对药材的快速冲洗不会影响川芎挥发性成分。干燥方式上,结合产地生产实际,烘干优于晒、炕和远红外干燥。对于0.3~0.4 cm厚度的川芎切片,建议适宜烘干温度为50℃,鲜品先经部分干燥再切制烘干的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不会造成挥发性成分的明显损失;对于整药材,适宜烘干温度为60℃,不宜高于60℃,而60℃以下烘干使加工时间延长,同样对挥发性成分有不利影响。该研究可为川芎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产地加工"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川芎产地加工过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稳定药材和饮片品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产地加工 挥发性成分 GC-MS 顶空进样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综合加权评分
原文传递
前作和稻草覆盖对川芎栽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5
作者 郭俊霞 张松林 +4 位作者 王晓宇 李青苗 吴萍 汤依娜 张鑫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751-2757,共7页
目的 通过前作和稻草覆盖对川芎栽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筛选川芎生态种植适宜前作和稻草覆盖,为川芎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前作A(大豆、水稻、川芎),副因素为稻草覆盖B(未盖草、稻草覆盖栽种行、... 目的 通过前作和稻草覆盖对川芎栽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研究,筛选川芎生态种植适宜前作和稻草覆盖,为川芎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前作A(大豆、水稻、川芎),副因素为稻草覆盖B(未盖草、稻草覆盖栽种行、稻草厢面全覆盖),对川芎的整个生长发育期栽培土壤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 前作、稻草覆盖、前作和稻草覆盖对川芎栽培土壤理化性质有影响。在川芎的整个生育期,前作大豆、水稻、川芎的土壤含水量均>20%,孔隙度均>50%,土壤容重接近1.2 g/cm^(3),前作大豆的土壤全氮、速效氮高于前作水稻和川芎(除茎叶发生生长期);有机质和有机碳含量高于前作水稻和川芎(抽茎期、采收期)。在三种前作类型下,稻草覆盖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有机碳的含量。结论 前作大豆的土壤化学性质优于前作水稻和川芎,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覆盖稻草优于未盖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前作 稻草覆盖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丹参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涛 罗春梅 +7 位作者 张松林 黄志芳 汤依娜 刘玉红 刘云华 陈燕 李青苗 易进海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4634-4640,共7页
关于丹参的干燥方式古今研究尚未达成共识,新鲜丹参中酚酸成分的含量还存在较大争议,为进一步探明新鲜丹参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及其干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该实验以主要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新鲜丹参的处理方式、干燥方法、脱水率与成... 关于丹参的干燥方式古今研究尚未达成共识,新鲜丹参中酚酸成分的含量还存在较大争议,为进一步探明新鲜丹参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及其干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该实验以主要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新鲜丹参的处理方式、干燥方法、脱水率与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等进行研究,并在丹参干燥过程中设置密封与不密封的平行对照进行验证试验。采用UPLC波长切换法测定丹参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亚甲基丹参醌、丹参酮ⅡA7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新鲜丹参中酚酸成分的含量较低,干燥过程中随着脱水增加,酚酸成分含量显著增加,而丹参酮成分的含量变化不大;3种干燥方法,50℃烘干优于晒干,晒干优于阴干,50℃烘干为丹参的最佳干燥方法。通过验证试验和SPSS软件分析丹参脱水与酚酸成分含量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脱水率与酚酸成分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为丹参药材产地加工及干燥方法提供参考,对提升丹参质量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干燥 化学成分 含量 动态变化 UPLC
原文传递
川楝子道地性本草考证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阔澍 李青苗 +5 位作者 方清茂 詹志来 文跃强 杨文钰 李军 肖特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74-877,共4页
川楝子用药历史悠久,为常用理气止痛中药材,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之功效,各地习用品多,为正本清源,对川楝子名称进行了考证,对历代本草所记载川楝,按照果实、叶、花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川楝子Toosend... 川楝子用药历史悠久,为常用理气止痛中药材,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之功效,各地习用品多,为正本清源,对川楝子名称进行了考证,对历代本草所记载川楝,按照果实、叶、花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川楝子Toosendan Fructus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果实,并对川楝子历代产地变迁、品质评价及道地性进行了概括,为川楝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子 道地性 本草考证 产地变迁 品质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立体几何学的岩体结构面产状取值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柯宇 赵建军 +3 位作者 李清淼 赖琪毅 代欣然 邓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2年第1期96-101,共6页
现场测量岩质高边坡岩层产状存在一定困难,常采用倾斜摄影来辅助测量。以往大多数研究选用解析几何中的向量关系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平面的方法来求解结构面产状的三点问题,而本文基于传统的三点法原理,利用立体几何学的基本逻辑法来推导... 现场测量岩质高边坡岩层产状存在一定困难,常采用倾斜摄影来辅助测量。以往大多数研究选用解析几何中的向量关系和最小二乘法拟合平面的方法来求解结构面产状的三点问题,而本文基于传统的三点法原理,利用立体几何学的基本逻辑法来推导倾角、倾向的计算公式求解上述问题。首先,基于选取点的经纬度建立两点之间距离和方位角的表达式。然后推导出以三点之间平距和高差为变量的倾角代数表达式和三点之间平距、高差及三点连线的方位角为变量的倾向代数表达式。用Python编程语言对计算方法程序化并建立简单的用户窗口界面。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计算方法对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几何学 倾斜摄影 岩体产状 Python GU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