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油储集层二氧化碳吞吐纳米孔隙原油微观动用特征 被引量:28
1
作者 黄兴 李响 +2 位作者 张益 李天太 张荣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7-564,共8页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进而对弛豫时间(T_(2))与孔径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页岩CO_(2)吞吐核磁共振实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注气压力、焖井时间和裂缝对页岩孔隙中原油动用... 采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分析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等参数,进而对弛豫时间(T_(2))与孔径间的转换系数进行标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页岩CO_(2)吞吐核磁共振实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注气压力、焖井时间和裂缝对页岩孔隙中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定量评价了孔径小于等于50 nm的小孔和孔径大于50 nm的大孔的动用程度。结果表明:非混相条件下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快速升高,混相条件下注入压力的增加对大孔采出程度的影响减弱;无论是否混相,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加基本保持线性增长,且随着注气压力的增大,CO_(2)可动用孔径下限不断降低;随着焖井时间的增加,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逐渐降低,小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增速呈先升后降趋势,实验条件下最佳焖井时间约为10 h;裂缝的存在能够大幅提高小孔和大孔中原油的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吞吐 核磁共振 微观孔隙结构 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CO_2驱沥青质沉积量对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琛 李天太 +3 位作者 高辉 高媛 赵金省 窦亮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7-111,共5页
为揭示CO_2驱过程中沥青质沉积量对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的影响机理,选取3种不同沥青质含量的原油样品及相同渗透率的石英砂环氧树脂胶结人造岩心,模拟实际地层的温度、压力进行室内驱替实验,并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沥青质沉积对不同尺度... 为揭示CO_2驱过程中沥青质沉积量对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的影响机理,选取3种不同沥青质含量的原油样品及相同渗透率的石英砂环氧树脂胶结人造岩心,模拟实际地层的温度、压力进行室内驱替实验,并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沥青质沉积对不同尺度孔喉中原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中沥青质含量越大,驱替过程中其沉积量越大;同时,岩心样品中的沥青质沉积量也随着CO_2注入量的增加而增加;驱替实验的最终采收率受沥青质沉积量的影响,沉积量越大,采收率越低。核磁共振技术测试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对较大孔喉(2.0~200.0 ms)的采收率无明显影响。但是,对于较小孔喉(0.1~2.0 ms),沥青质沉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堵塞效应,导致剩余油难以采出,最终影响整体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CO2驱 沥青质沉积 采收率 核磁共振技术 影响机理
下载PDF
CO_2驱沥青质沉积对岩心的微观伤害机理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琛 李天太 +3 位作者 高辉 赵金省 高媛 窦亮彬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2-606,共5页
为研究CO_2驱沥青质沉积对不同渗透率储集层的微观伤害机理,选取低渗、中渗和高渗岩心进行CO_2驱室内实验,并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分析驱替后岩心孔喉空间的堵塞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混相驱阶段,沥青质沉积率明显高于非混相驱阶段,且... 为研究CO_2驱沥青质沉积对不同渗透率储集层的微观伤害机理,选取低渗、中渗和高渗岩心进行CO_2驱室内实验,并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分析驱替后岩心孔喉空间的堵塞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混相驱阶段,沥青质沉积率明显高于非混相驱阶段,且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的沉积率基本相同;渗透率伤害率与沥青质沉积率呈正相关,且岩心渗透率越大,渗透率伤害率越小;在混相驱阶段,低渗岩心孔喉堵塞严重,较小孔喉(0.01~1 ms)的堵塞率达到38.19%,高渗岩心的较小孔喉(0.1~5 ms)堵塞率仅有9.59%,显著小于低渗岩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沥青质沉积 微观伤害机理 孔喉堵塞率 渗透率伤害率 核磁共振技术
下载PDF
CO_2-地层水-岩石相互作用对特低渗透砂岩孔喉伤害程度定量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琛 李天太 +2 位作者 高辉 赵金省 高媛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2,共7页
为明确CO_2驱过程中CO_2-地层水-岩石的相互作用对特低渗透砂岩不同尺度孔喉的伤害情况,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计算驱替后砂岩岩心的孔喉堵塞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产出液的pH值低于实验前的地层水,且离子浓度的变化反映长石和碳酸... 为明确CO_2驱过程中CO_2-地层水-岩石的相互作用对特低渗透砂岩不同尺度孔喉的伤害情况,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计算驱替后砂岩岩心的孔喉堵塞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产出液的pH值低于实验前的地层水,且离子浓度的变化反映长石和碳酸盐矿物发生了溶解;在驱替时间为60 h,T2值在0.1~10.0 ms内的较小孔喉有11.21%~13.25%被堵塞;反应时间为120 h,较小孔喉平均堵塞程度达到25.25%;而T2值在10.0~1 000.0 ms内的较大孔喉始终未发生明显堵塞。CO_2与矿物的溶解反应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明显高于对孔隙度的伤害,且伤害程度与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与CO_2注入压力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特低渗透砂岩 CO2、水、岩间的作用 孔喉堵塞率 定量评价
下载PDF
浅层大位移井井眼清洁效果评价及优化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程仲 李宁 +4 位作者 丁翔翔 陈玉山 韩雪银 李天太 张菲菲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66,96,共8页
由于岩屑存在,浅层大位移井井漏频发、扭矩传递困难,对其安全、高效钻进构成严重威胁。在动态岩屑运移模型基础上,考虑到岩屑分布对浅层大位移井ECD和摩阻扭矩的影响,建立了井眼清洁效果评价模型。结合某实钻大位移井对ECD和扭矩进行了... 由于岩屑存在,浅层大位移井井漏频发、扭矩传递困难,对其安全、高效钻进构成严重威胁。在动态岩屑运移模型基础上,考虑到岩屑分布对浅层大位移井ECD和摩阻扭矩的影响,建立了井眼清洁效果评价模型。结合某实钻大位移井对ECD和扭矩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裸眼段的延长和井筒内岩屑的增加,ECD和井口扭矩增幅可能为清洁状态下的一倍或数倍,井漏风险加大;为了减小浅层大位移井钻进风险,需要对钻井设计和钻井施工方案进行全面优化,控制井筒内岩屑,进而降低井筒内ECD和扭矩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眼清洁 大位移井 效果评价 优化方法 浅层海域
下载PDF
Microscopic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rude oil in nano-pores of shale oil reservoirs during CO_(2)huff and puff 被引量:5
6
作者 HUANG Xing li Xiang +2 位作者 ZHANG Yi li tiantai ZHANG Rongj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3期636-643,共8页
The parameters such as pore size distribution,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shale rock samples are analyzed by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and then the conver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ela... The parameters such as pore size distribution,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shale rock samples are analyzed by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and then the conversion coefficient between relaxation time(T_(2))and pore size is calibrated.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xperiments of CO_(2)huff and puff in shale sample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gas injection pressure,soaking time and fractures on the oil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le pores from the micro scale.The recovery degrees of small pores(less than or equal to 50 nm)and large pores(greater than 50 nm)ar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overy degree of crude oil in large pores increases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pressure under immiscible conditions,and the effect of injection pressure rise on recovery degree of large pores decreases under miscible conditions;whether miscible or not,the recovery degree of crude oil in small pores basically maintains a linear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pressure,and the lower size limit of pores in which oil can be recovered by CO_(2)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gas injection pressure;with the increase of soaking time,the recovery degree of crude oil in large pores increases slowly gradually,while the recovery degree of crude oil in small pores increases faster and then decelerates,and the best soaking time in the experiments is about 10 h;the existence of fractures can enhance the recovery degrees of crude oil in small pores and large pores noticeab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CO_(2)huff and puf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icro-pore structur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fluence factor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40
7
作者 黄兴 李天太 +4 位作者 王香增 高辉 倪军 赵金省 王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7-567,共11页
可动流体参数是评价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的重要指标。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对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不同小层下的6块典型致密岩心样品进行了可动流体特征研究,并以毛细管压力曲线为基础,将核磁共振T_2谱分布换算为孔喉半径... 可动流体参数是评价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特征的重要指标。基于核磁共振可动流体测试原理,对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油层组不同小层下的6块典型致密岩心样品进行了可动流体特征研究,并以毛细管压力曲线为基础,将核磁共振T_2谱分布换算为孔喉半径分布,确定了可动流体的最小孔喉半径。利用铸体薄片、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及纳米CT扫描等技术,分析了可动流体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研究区长8油层组致密储层的核磁共振T_2谱形态主要表现为4种类型:右峰发育型、单峰型、右峰微发育型、左右峰相当型;可动流体主要赋存于大孔隙和中孔隙内,部分微—小孔隙中也赋存有一定量的可动流体;可动流体百分数为6.89%~70.09%,可动流体孔隙度为0.39%~5.62%,可动流体所占的最小孔喉半径为0.024~0.555μm,其分布范围广,反映了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可动流体参数与储层孔隙度的相关性较差。造成长8油层组中可动流体参数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渗透率、孔喉结构特征、黏土矿物的含量及赋存方式、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及孔喉连通性、微裂缝发育程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8油层组 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 孔喉半径
原文传递
页岩储层脆性评价分析及可压裂性定量评价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窦亮彬 杨浩杰 +3 位作者 XIAO YingJian 高辉 李天太 孙恒滨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6-584,共9页
目前绝大部分可压裂性模型以弹性参数脆性指数法为基础评价页岩储层可压裂性,然而通过岩石应力应变特性、岩石力学测试统计结果和矿场压裂实例分析可知,通过弹性参数评价页岩脆性缺乏理论依据,且与实验测试、压裂效果等相悖.针对页岩储... 目前绝大部分可压裂性模型以弹性参数脆性指数法为基础评价页岩储层可压裂性,然而通过岩石应力应变特性、岩石力学测试统计结果和矿场压裂实例分析可知,通过弹性参数评价页岩脆性缺乏理论依据,且与实验测试、压裂效果等相悖.针对页岩储层可压裂性定义不统一、不全面的问题,综合分析了影响页岩体积压裂过程中压碎难度、缝网的复杂度、获得较高改造体积的概率以及压裂后导流能力等方面,给出了新的且全面的可压裂性定义.基于可压裂性科学内涵,综合考虑页岩脆性、围压、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断裂韧性和抗压强度,建立了页岩可压裂性评价新模型及归一化指数模型,此模型通过室内试验测试和现场测井数据可分别实现室内和矿场储层可压裂性的定量表征.本文所建立地可压裂性模型在页岩典型井中开展了应用分析,并与已有可压裂性评价模型进行了对比,其评价结果与压后产能监测数据相一致,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可压裂性 脆性 抗压强度 断裂韧性 天然裂缝
原文传递
致密轻质油藏不同CO_(2)注入方式沥青质沉积及储层伤害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黄兴 李响 +3 位作者 何梦卿 何晓明 李天太 张荣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65-1674,共10页
致密轻质油藏注CO_(2)会引发沥青质沉积现象。为厘清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的伤害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储层轻质原油为例,在明确CO_(2)注入量和压力对沥青质沉淀量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不同注入压力下C... 致密轻质油藏注CO_(2)会引发沥青质沉积现象。为厘清不同CO_(2)注入方式下沥青质沉积特征及其对储层的伤害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储层轻质原油为例,在明确CO_(2)注入量和压力对沥青质沉淀量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不同注入压力下CO_(2)吞吐和驱替实验,辅以核磁共振在线扫描技术,研究了不同注气方式下沥青质在岩心中的沉积特征,定量评价了不同注气方式下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物性、润湿性和孔隙结构的伤害程度,从微观孔隙尺度剖析了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的伤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主要在岩心入口端大量沉积,且越接近岩心出口端沉积量越小,驱替方式下的沥青质沉淀量和沉积区域大于吞吐方式;两种注入方式下孔隙度变化率相差较小,但驱替方式下的渗透率伤害率远高于吞吐方式;沥青质沉积引发岩石润湿性向亲油反转,润湿反转指数随注入压力的升高而增大,且驱替方式下的润湿反转指数大于吞吐方式;微观尺度下沥青质主要在大孔隙中沉积,但吞吐方式下大孔隙(0.092μm≤T_(2)<4.500μm)堵塞率随注入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小孔隙(0.009μm≤T_(2)<0.092μm)堵塞率则先下降、后上升;驱替方式下小孔隙和大孔隙堵塞率均随注入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轻质原油 沥青质沉淀 CO_(2)驱替 CO_(2)吞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