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密砂岩油藏纳米乳液渗吸增产作用机理
1
作者 袁帅 周福建 +3 位作者 李源 梁星原 梁天博 姚二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纳米乳液作为一种纳米级胶体分散体系,因其优异的界面性能以及提高采收率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藏开发。基于低能乳化法制备了水包油型纳米乳液体系,通过室内实验明确纳米乳液静态吸附性能、润湿反转性能以及自发渗吸的内在联系,并... 纳米乳液作为一种纳米级胶体分散体系,因其优异的界面性能以及提高采收率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藏开发。基于低能乳化法制备了水包油型纳米乳液体系,通过室内实验明确纳米乳液静态吸附性能、润湿反转性能以及自发渗吸的内在联系,并分析纳米乳液在致密砂岩油藏中的渗吸增产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纳米乳液的平均粒径小于10nm,满足进入致密砂岩绝大部分孔喉的粒径要求,在致密孔喉内能充分扩散运移,从而扩大渗吸作用范围。纳米乳液的临界胶束质量分数为0.015%,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2 mN/m左右。纳米乳液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其润湿反转机理以吸附机理为主。纳米乳液能够增溶原油,并通过乳化作用进一步分散原油,减小乳状液中油滴尺寸,减弱油滴通过孔喉时的贾敏效应,降低渗流阻力。岩心润湿性会影响渗吸采收率,随着岩心亲水性增强而增加,不同润湿性岩心自发渗吸时孔隙动用程度存在差异,加入纳米乳液能显著提高油湿岩心内小孔渗吸采收率。同时,增加纳米乳液浓度与边界开放程度可以提高渗吸采收率,这主要是由于致密砂岩自发渗吸受毛细管力主导,边界开放程度增加能够扩大纳米乳液接触面积,纳米乳液浓度增加能够增强润湿反转作用与乳化作用,从而增强自发渗吸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纳米乳液 润湿反转 静态吸附 自发渗吸
下载PDF
微流控模型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俊键 苏航 +5 位作者 姜汉桥 于馥玮 梁天博 赵玉云 高亚军 HOSSEIN Hejazi 《石油科学通报》 2018年第3期284-301,共18页
在过去的30年内,微流控技术在包括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细胞分析、材料化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航空航天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开展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油气田开发领域,1952年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Alfred Chateneve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 在过去的30年内,微流控技术在包括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细胞分析、材料化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航空航天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开展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油气田开发领域,1952年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Alfred Chateneve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John C.Calhoun, JR最先利用微观模型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本文介绍了1952年至今,微流控模型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目前,针对不同的研究目标,可制造不同材质的模型。模型中的流体分布情况、流动路径分析可用共聚焦显微镜、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图像粒子测速系统)、CCD相机(Charge Coupled Device Camera,电荷耦合摄像机)等设备来观察和实现。微流控技术所带来的精准、定量、快速、安全的可视化研究将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油气水在裂缝、微尺度基质、纳尺度基质中的渗流规律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模型 微观剩余油 可视化模型 油气田开发
原文传递
乳液在多孔介质中的微观赋存特征及调驱机理 被引量:8
3
作者 苏航 周福建 +5 位作者 刘洋 高亚军 成宝洋 董壬成 梁天博 李俊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1249,共9页
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同步岩心驱替实验直观呈现乳液在人造砂岩岩心中的赋存状态,并通过一系列定量化图像处理方法,对孔隙中乳液的赋存特征以及调驱机理进行评价。实验研究表明:①乳液在岩心中呈球形分布,其球形度与剩余... 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同步岩心驱替实验直观呈现乳液在人造砂岩岩心中的赋存状态,并通过一系列定量化图像处理方法,对孔隙中乳液的赋存特征以及调驱机理进行评价。实验研究表明:①乳液在岩心中呈球形分布,其球形度与剩余油具有显著差异,可以将球形度作为特征参数对乳液进行识别;②特定尺寸的乳液更倾向于在特定尺寸的孔隙中赋存,当乳液体积小于孔隙占有率下限与对应孔隙体积乘积时将无法有效滞留在孔隙中发挥调剖作用,在进行乳液调驱时,需要根据储集层孔隙分布设计合理的乳液粒径;③实验岩心条件下,通过乳液调驱作用,后续水驱结束后可将动用孔隙数量比例从水驱的23.1%提高至59.3%,并将平均孔隙驱油效率从22.9%提升至75.8%;④乳液调驱后,簇状剩余油和滞留乳液中的油相是后续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动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乳液驱 赋存特征 调驱机理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基于孔隙矿物和流体分布的致密油储层润湿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梁星原 周福建 +4 位作者 魏韦 刘晓东 梁天博 赵续荣 韩国庆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1-657,674,共8页
基于孔隙周围矿物分布和不同大小孔隙内流体分布特征研究致密油储层岩石整体及不同大小孔隙的润湿性。首先基于扫描电镜实验研究了致密油储层中不同尺寸孔喉周围的矿物分布特征,其次借助自发渗吸和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了不同流体进入致密... 基于孔隙周围矿物分布和不同大小孔隙内流体分布特征研究致密油储层岩石整体及不同大小孔隙的润湿性。首先基于扫描电镜实验研究了致密油储层中不同尺寸孔喉周围的矿物分布特征,其次借助自发渗吸和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了不同流体进入致密油储层孔隙后的分布状态,最后基于孔隙周围的矿物分布特征,通过岩石分别在水相和油相中自吸后的自吸曲线和核磁T_(2)谱分布判断岩石整体及孔喉润湿性。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岩心大孔隙周围以碳酸盐岩矿物为主,小孔隙周围以黏土矿物和硅酸盐矿物为主;自发渗吸和核磁实验相互验证显示岩石整体偏水湿,具体为大孔隙偏油湿,小孔隙偏水湿。该研究为评价致密油岩石整体及不同大小孔隙的润湿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润湿性 扫描电镜 渗吸作用 核磁共振
下载PDF
变黏滑溜水性能评价及吉木萨尔页岩油藏矿场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梁天博 苏航 +4 位作者 昝晶鸽 柏浩 赵龙昊 姚二冬 周福建 《石油科学通报》 2022年第2期185-195,共11页
非常规油气储层需要大规模压裂改造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从而实现经济开发的目的。滑溜水是该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压裂液体系,但其黏度低,携砂性能差,砂堵风险高。变黏滑溜水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该体系通过浓度的变化,即可实现低黏和高黏的转... 非常规油气储层需要大规模压裂改造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从而实现经济开发的目的。滑溜水是该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压裂液体系,但其黏度低,携砂性能差,砂堵风险高。变黏滑溜水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该体系通过浓度的变化,即可实现低黏和高黏的转换,在简化施工工艺与降低降阻剂用量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管路摩阻损失,增加压裂液携砂效率与压裂液体效率。通过流变性能评价、室内降阻性能测试及室内悬砂等一系列性能评价实验,以常规滑溜水作对比分析,对变黏滑溜水的降阻及携砂性能进行了评价。室内实验表明:通过控制降阻剂的浓度,可实现大范围连续变黏的效果。0.6wt%及以上浓度的变黏滑溜水在高剪切状态下仍可保持50 mPa·s以上黏度,而在0.1wt%浓度下的变黏滑溜水与常规滑溜水区别较小,均低于5 mPa·s。0.1wt%的变黏滑溜水管内流速达到11 m/s以上,降阻率可达到77.5%,与常规滑溜水表现相近。0.6wt%的变黏滑溜水管内流速达到10 m/s以上,降阻率可达到60%以上。相比同浓度常规滑溜水,其室内悬砂实验没有明显的砂堤形成且砂粒较为均匀的填充至整个裂缝,携砂能力显著提升。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应用效果显示,使用变黏滑溜水体系的压裂试验井降阻率最高可达81%,改造后增产效果显著,最高日产油接近90 t/d,80天累产油高达4000 t,最高为常规压裂液体系施工井产量的4倍,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变黏滑溜水 降阻率 悬砂性 水力压裂
原文传递
Integrated hydraulic fracturing techniques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from tight rocks 被引量:1
6
作者 ZHOU Fujian SU Hang +4 位作者 liang Xingyuan MENG Leifeng YUAN Lishan LI Xiuhui liang tianb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5期1065-1072,共8页
Two main challenges exist in enhancing oil recovery rate from tight oil reservoirs,namely how to create an effective complicated fracture network and how to enhance the imbibition effect of fracturing fluid.In respons... Two main challenges exist in enhancing oil recovery rate from tight oil reservoirs,namely how to create an effective complicated fracture network and how to enhance the imbibition effect of fracturing fluid.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through modeling experiment in laboratory and evaluation of field application results,a set of integrated efficient fracturing and enhanced oil recovery(EOR)techniques suitable for tight oi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been proposed.(1)Fracturing with temporary plugging agents to realize stimulation in multiple clusters,to form dense fracture network,and thus maximizing the drainage area;(2)Supporting induced fractures with micro-sized proppants during the prepad fluid fracture-making stage,to generate dense fracture network with high conductivity;(3)Using the liquid nanofluid as a fracturing fluid additive to increase oil-water displacement ratio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massive injected fracturing fluid and maximize the oil production after hydraulic frac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OIL hydraulic FRACTURING IMBIBITION RECOVERY temporary plugging agent micro-sized PROPPANT nanofluid surfactant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Pore-scale investigation on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formance control mechanisms of emulsion in porous media
7
作者 SU Hang ZHOU Fujian +5 位作者 LIU Yang GAO Yajun CHENG Baoyang DONG Rencheng liang tianbo LI Junji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6期1430-1439,共10页
Microscopic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is used to visualize microscopic flow in sandstone core samples during emulsion flooding.The images obtain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are processed quantitatively with a series of... Microscopic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is used to visualize microscopic flow in sandstone core samples during emulsion flooding.The images obtain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are processed quantitatively with a series of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oil recovery enhancement mechanisms of emulsion.(1)The emulsion is distributed in the cores in spherical shape,and its sphericity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remaining oil.Sphericity can be taken as a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to identify emulsion.(2)The emulsion with specific size prefers to stay in pores with matching sizes;when the emulsion volume is smaller than the product of the lower limit of pore occupanc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re vol-ume,it will not be able to effectively trap in the pore to achieve conformance control.In the process of emulsion displacement designing,we need to design emulsion with suitable particle size according to the pore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rvoir.(3)Mobi-lization ratio of the pores can be increased from 23.1%to 59.3%by emulsion flooding after subsequent water flooding,and the averag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t the pore-scale can be increased from 22.9%to 75.8%under the test conditions;(4)After emulsion flooding,the clustered remaining oil and the oil phase in the trapped emulsion are the main targets for further E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T emulsion flooding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 conformance control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水锁机理与助排表面活性剂的优选原则 被引量:19
8
作者 梁天博 马实英 +2 位作者 魏东亚 周福建 梁星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5-752,共8页
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之后,压裂液进入岩石基质会造成水锁伤害,从而降低基质渗透率。由于低渗透岩石具有孔喉小、毛细管力大、原油动用深度浅等特征,毛细管末端效应会加剧毛细管力滞留侵入压裂液所产生的水锁伤害。明确这种水锁形式的伤... 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之后,压裂液进入岩石基质会造成水锁伤害,从而降低基质渗透率。由于低渗透岩石具有孔喉小、毛细管力大、原油动用深度浅等特征,毛细管末端效应会加剧毛细管力滞留侵入压裂液所产生的水锁伤害。明确这种水锁形式的伤害程度与作用时长,有利于正确评估水平井单井产能在返排过程中的恢复程度,并依此合理地优化现场"焖井"处理时机与压裂液中助排剂的使用。利用CT扫描实时监测下的岩心流动实验,明确了低渗透岩石中毛细管末端效应造成的附加水锁伤害,及其伤害程度与作用时长随岩石渗透率与水侵深度的变化规律。该附加伤害从程度和时长上,都大于原油生产对应毛细管数下残余水饱和度对基质渗透率的水锁伤害,其作用时长随岩心物性参数■的减小而线性增加,随水侵深度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增加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渗吸作用解除水锁伤害对致密储层的效果甚微,需要依靠在压裂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助排剂)辅助压裂液返排而进行提产。通过对比3种能够实现跨越5个数量级油水界面张力(10-4~23 mN/m)的表面活性剂体系,揭示了水湿低渗透油藏中助排剂的显著效果,以及油湿低渗透储层中润湿性反转优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提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锁伤害 低渗透油藏 毛细管末端效应 表面活性剂 返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