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北16X井二次侧钻超高温钻井液技术
1
作者 于得水 汪露 +2 位作者 刘仕银 吴修振 王旭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顺北16X井是西北油田分公司部署在顺北16号断裂带的一口四开制斜井探井,完钻层位为奥陶系鹰山组,地质预测顺北16X井井底温度为168.9℃/6680 m。该井钻至设计井深6777 m后加深钻进,加深钻进使用ENVIROTHERM NT高性能水基钻井液,卡钻回填... 顺北16X井是西北油田分公司部署在顺北16号断裂带的一口四开制斜井探井,完钻层位为奥陶系鹰山组,地质预测顺北16X井井底温度为168.9℃/6680 m。该井钻至设计井深6777 m后加深钻进,加深钻进使用ENVIROTHERM NT高性能水基钻井液,卡钻回填后采用油基钻井液进行第一次侧钻,测试未见产,再次回填采用抗高温钻井液体系。第二次侧钻实钻完钻井深7533 m(斜)/7417 m(垂),实测井底温度达209℃,钻井液密度最高为1.75 g/cm^(3),属极高温超高压地层。通过采用抗超高温钻井液体系,保障了超高温下钻井液优良的流变性和沉降稳定性,同时抗CO_(2)、盐水污染能力优良。该井第二次侧钻顺利完钻,钻井液性能稳定,井下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 CO_(2)污染 盐水污染 沉降稳定性
下载PDF
1990-2020年中国冰湖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殷永胜 王欣 +4 位作者 刘时银 郭小宇 张勇 冉伟杰 王琼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8-367,共10页
本文基于505景Landsat卫星影像,通过自动化冰湖边界提取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2000和2020年中国境内冰湖的分布与变化,并结合1990年冰湖编目数据,分析中国冰湖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902020年中国冰湖面积增加(180.... 本文基于505景Landsat卫星影像,通过自动化冰湖边界提取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2000和2020年中国境内冰湖的分布与变化,并结合1990年冰湖编目数据,分析中国冰湖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902020年中国冰湖面积增加(180.1±0.1)km^(2),增加了17.9%。其中,冰川补给湖面积扩张最显著,为22.9%,而非冰川补给湖的面积仅扩张4.9%。19902020年冰湖面积在较高海拔带呈现增长快速的趋势,其中,在海拔5500 m以上冰湖面积扩张最大,达30.5%。在区域尺度,非冰川补给湖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的影响,其中蒸发量变化对非冰川补给湖更为显著;气温升高与冰川普遍退缩则是导致冰川补给湖普遍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冰湖 冰湖编目 冰湖面积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阿拉斯加特纳冰川近期跃动特征分析
3
作者 马致远 蒋宗立 +4 位作者 刘时银 上官冬辉 王振峰 张勇 魏俊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6-467,共12页
特纳冰川是阿拉斯加地区的短周期跃动型冰川。针对该冰川的研究多基于光学遥感图像进行,未能获得详细的运动速度和表面高程变化信息,其跃动过程及控制机制仍需深入研究。本文使用Sentinel-1A、TerraSAR-X/TanDEM-X、ICESat-2、Landsat... 特纳冰川是阿拉斯加地区的短周期跃动型冰川。针对该冰川的研究多基于光学遥感图像进行,未能获得详细的运动速度和表面高程变化信息,其跃动过程及控制机制仍需深入研究。本文使用Sentinel-1A、TerraSAR-X/TanDEM-X、ICESat-2、Landsat等多源遥感数据,获取特纳冰川2019—2021年跃动期间表面流速、表面高程以及冰川末端位置变化。结果表明:特纳冰川自2018年12月—2019年7月发生微跃动,于2020年2月进入快速运动期,表面流速大幅增加,期间峰值流速达(18.85±0.05)m·d^(-1);2021年8月,冰川流速急剧下降后趋于平静。跃动期间,冰川积蓄区物质向下迁移,最大减薄约(105.18±4.18)m;下游接收区隆起,最大增厚约(60.25±4.18)m,末端向前推进(222±30)m。较高的峰值流速、较短的活跃期以及季节性流速变化证明特纳冰川可能受冰下水文机制控制。结合现有数据及文献,特纳冰川距上次跃动时间间隔约为6年。北流线距末端约27 km的类凹槽底部地形结构以及冰瀑布(LN≈23 km)使得冰川积蓄区物质在跃动后可快速积累;冰川末端接海很可能使得冰川末端发生崩解或底部消融加快,从而导致接收区加速减薄。推测降水丰富引起的较高物质积累率以及底部地形结构导致特纳冰川积蓄区快速恢复、接收区迅速减薄,从而导致其跃动周期极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跃动 冰川表面流速 偏移追踪 冰川表面高程 特纳冰川
下载PDF
1980—2019年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冰川物质平衡模拟
4
作者 肖乐天 吴坤鹏 +7 位作者 刘时银 杨威 申怡园 高永鹏 谢福明 田汉强 魏金月 青鑫沂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9-1839,共11页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中国海洋性冰川发育最为集中的藏东南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帕隆藏布流域冰川亏损显著。利用全球开放冰川模型(OGGM)模拟了1980—2019年藏东南地区帕隆藏布流域1554条冰川物质平衡,发现1980—2019年帕隆藏布流...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中国海洋性冰川发育最为集中的藏东南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帕隆藏布流域冰川亏损显著。利用全球开放冰川模型(OGGM)模拟了1980—2019年藏东南地区帕隆藏布流域1554条冰川物质平衡,发现1980—2019年帕隆藏布流域全域冰川物质平衡呈现不断亏损的状态,为-0.41 m w.e.·a^(-1),在2000—2019年物质平衡亏损更为严重,达到-0.56 m w.e.·a^(-1)。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流域东南部和流域西北部是冰川亏损最为严重的区域,流域中部和西部冰川亏损相比较少。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轻微减少是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原因。通过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分析,气温上升1℃,流域71.75%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在-1000~-500 mm w.e.·a^(-1);降水减少20%,62.81%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在-450~-300 mm w.e.·a^(-1),相较于降水,冰川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通过分析国家气象站及再分析数据,发现1980—2019年气象站气温上升均超过1.5℃,波密站2000—2019年总降水相较于前20年,减少了10%,流域降水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气温的持续升高和降水的轻微减少导致帕隆藏布流域冰川处于持续亏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模型 物质平衡 气候变化 帕隆藏布
下载PDF
1990-2018年干城章嘉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序列模拟数据集
5
作者 张法刚 魏俊锋 +3 位作者 刘时银 张勇 王欣 蒋宗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340-351,共12页
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冰川普遍退缩,不同属性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呈现差异特征。干城章嘉流域发育冰川呈现表碛覆盖、末端入湖等多种属性,长时间日尺度冰川物质平衡序列数据,可为不同属性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差异性响应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 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冰川普遍退缩,不同属性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呈现差异特征。干城章嘉流域发育冰川呈现表碛覆盖、末端入湖等多种属性,长时间日尺度冰川物质平衡序列数据,可为不同属性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差异性响应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本研究基于校正后的中国气象驱动数据集,采用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模型,通过估算不同高程带表碛覆盖/裸冰区域的冰川物质积累和消融分量,重建了干城章嘉流域1990–2018年日尺度的冰川物质平衡序列,并利用大地测量法获取的冰川高程变化数据集对模型估算结果进行了检校,获取成果与已发表研究成果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基于ITS_LIVE冰川表面流速数据集,提取和分析了1989–2018年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并利用非冰川区地表运动统计特征对冰川表面流速数据成果进行了评估。本数据集可为研究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冰湖变化及其溃决风险等冰川水文效应和灾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物质平衡 冰川变化 冰川物质平衡模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阿尼玛卿山冰川跃动基本特征研究
6
作者 郭万钦 上官冬辉 +5 位作者 蒋宗立 刘时银 康世昌 魏俊锋 郭小军 陈立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0-496,共17页
已有研究表明阿尼玛卿山地区有4条跃动冰川,其中西坡晓玛沟冰川的跃动已经造成4次冰川垮塌灾害。基于1977年以来Landsat和2015年以来Sentinel-2等卫星影像,以冰川末端和表面典型地物变化为主要参考,研究了阿尼玛卿山地区跃动冰川的分布... 已有研究表明阿尼玛卿山地区有4条跃动冰川,其中西坡晓玛沟冰川的跃动已经造成4次冰川垮塌灾害。基于1977年以来Landsat和2015年以来Sentinel-2等卫星影像,以冰川末端和表面典型地物变化为主要参考,研究了阿尼玛卿山地区跃动冰川的分布和跃动事件发生、持续时间以及跃动周期等基本特征。结果显示,阿尼玛卿山地区有多达11条跃动冰川(包括分支冰川),条数和面积分别占2022年该地区冰川总条数和总面积的约10%和约66%。1986年以来,阿尼玛卿山地区已经发生了17次冰川跃动事件,其中曲什安22号和切木曲23号冰川的跃动目前仍在进行中。西坡晓玛沟冰川2000年以来的频繁跃动已造成5次不同规模的冰川垮塌灾害事件,其中2021年的跃动和垮塌事件此前未被报道。此外,尚有7条冰川在1986年以来某些时段有微弱前进现象,疑似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跃动,条数和面积分别占2022年阿尼玛卿山地区冰川总条数和总面积的约6%和约13%。研究结果还显示,阿尼玛卿山冰川的跃动表现为以慢速跃动为主的特征,并且多具有50年以上的跃动周期。在1990年以来的气候变暖背景下,维格勒当雄冰川和哈龙冰川的跃动特征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表现为跃动幅度变小、跃动速度降低。同时,多条冰川积累区陡峭后壁产生大范围冰崩,冰川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暖还可能已导致玛卿岗日冰帽稳定性的降低,对晓玛沟和维格勒当雄等外溢冰川的跃动和垮塌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尼玛卿山 冰川跃动 冰川垮塌灾害 集群分布
下载PDF
藏东南尼都藏布流域冰湖水量变化及潜在溃决诱因评估——以塔弄错为例
7
作者 祁苗苗 刘时银 +6 位作者 高永鹏 谢福明 潘兮然 张子凡 姚晓军 张晨扬 朱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5-1219,共15页
藏东南尼都藏布流域冰雪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研究团队于2021年10月对流域内的塔弄错进行了水深测量和周边地貌环境调查。同时,利用短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监测了尼都藏布流域的地表形变速率,以识别冰湖... 藏东南尼都藏布流域冰雪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研究团队于2021年10月对流域内的塔弄错进行了水深测量和周边地貌环境调查。同时,利用短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监测了尼都藏布流域的地表形变速率,以识别冰湖周边的潜在滑坡体、崩塌体等诱灾因素。最后,基于数值模型RAMMS和波浪传播模型,评估了不同情景下崩塌体入湖和水量变化对冰湖溃决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塔弄错的最大水深为29.45 m,平均水深为15.21 m,水量为1820842 m^(3)。塔弄错周边5个不稳定区域的平均形变速率远高于其他区域,将来可能会成为触发塔弄错溃坝的外界诱因。模型模拟显示,塔弄错在入湖崩塌体质量增加或水量增加情况下,产生的洪峰流量、溃口深度和坝顶承受的压力均显著增加。因此,建议在冰湖溃决风险评估工作中重点关注周边有崩塌隐患点且水量持续增长的冰湖,并实时观测崩塌区的动态变化,为下游及时做好冰湖溃决洪水的避险提供预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水深测量 水量变化 崩塌体入湖 涌浪 尼都藏布流域
下载PDF
同步录播系统在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8
作者 赵冰清 刘施吟 +1 位作者 苏超颍 谭颖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3年第3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同步录播系统在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00名学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试验组采用同步录播系统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期结束后两组均采用技能操作考试和调查问卷形... 目的:探讨同步录播系统在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00名学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试验组采用同步录播系统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期结束后两组均采用技能操作考试和调查问卷形式的评估方法。结果:分别比较两组的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卷满意度,除教学内容外,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同步录播系统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技能实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临床技能 实训教学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s in glacier velocity in the High Mountain Asia region during 2015–2020
9
作者 ZHANG Zhen XU Yangyang +2 位作者 liu shiyin DING Jing ZHAO Jinbiao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637-648,共12页
Veloc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lacier dynamics and directly reflects the response of glaciers to climate change.As a result,an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seasonal variation in glacier velocity is very important... Veloc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lacier dynamics and directly reflects the response of glaciers to climate change.As a result,an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seasonal variation in glacier veloc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annual variation in glacier dynamics.However,few studies of glacier velocity in the High Mountain Asia(HMA)region were done.Along these lines,in this work,based on Sentinel-1 glacier velocity data,the distribution of glacier velocity in the HMA region was plotted and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s during 2015-2020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sed.The average glacier velocity in the HMA region was 0.053 m/d,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lacier area and slope.Glaciers in the Karakoram Mountains had the fastest average flow velocity(0.060 m/d),where the glaciers exhibited the largest average area and average slope.Moreover,glaciers in the GangdisêMountains had the slowest velocity(0.022 m/d)and the smallest average glacier area.The glacier flows were the fastest in spring(0.058 m/d),followed by summer(0.050 m/d),autumn(0.041 m/d),and winter(0.040 m/d).In addition,the glacier flows were the maximum in May,being 1.4 times of the annual average velocity.In some areas,such as the Qilian,Altun,Tibetan Interior,Eastern Kunlun,and Western Kunlun mountains,the peak glacier velocities appeared in June and July.The glacier velocity in the HMA region decreased in midsummer and reached the minimum in December when it was 75%of the annual average.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role of meltwater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glacier flows in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The seasonal velocity variation of lake-terminating glacier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land-terminating ones,but the former flowed faster.The velocity difference close to the mass balance line between the lake-and land-terminating glaciers was obviously greater in spring than in other seasons.In summer,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ke-and land-terminating glaciers at a normalized distance of 0.05-0.40 from the terminus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of other seasons.The velocit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ke-and land-terminating glacie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ariable of ice thickness,and also to the frictional force of the terminal base reduced by proglacial lakes.Thu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glacier thickness and viscosity,the variation of glacier water input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glacier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velocity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High Mountain Asia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offset-tracking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基于延时摄影监测冰川表面运动过程的研究
10
作者 秦彩霞 刘时银 +5 位作者 吴坤鹏 高永鹏 潘兮然 段仕美 张晨扬 张子凡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3-845,共13页
延时摄影因可靠、高效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冰川监测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对于获取冰川表面连续变化信息而言。本文基于2020年3月—2021年9月物候相机拍摄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末端照片及多期无人机影像,利用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和互相关算法,提取... 延时摄影因可靠、高效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冰川监测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对于获取冰川表面连续变化信息而言。本文基于2020年3月—2021年9月物候相机拍摄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末端照片及多期无人机影像,利用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和互相关算法,提取了日尺度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结果表明:通过物候图像获取的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分辨率高,从海拔2 880~3 150 m a. s. l.,冰川总位移介于(129.38±7.76)~(669.95±247.88) m,年均表面运动速度达(79.14±4.74)~(412.86±152.75) m·a-1,呈从中间向两侧减缓的空间分布特征。冰川表面运动速度随季节变化,夏季流速[(0.13±0.06)~(1.99±0.37) m·d-1]快于冬季流速[(0.07±0.06)~(1.35±0.37) m·d-1]。与冬季流速相比,夏季流速受降水和气温升高的影响不稳定。根据流速分离结果,明永冰川末端底部全年处于融化或压融状态,底部滑动对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贡献介于76%~93%。冬季底部滑动占表面流速高达82%,夏季底部滑动对冰川运动起绝对主导作用。本文采用的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季风海洋型冰川的运动机制提供了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相机 无人机 冰川运动速度 底部滑动 明永冰川
下载PDF
2000-2020年喀喇昆仑山洪扎河流域冰川高程变化数据集
11
作者 吴坤鹏 刘时银 朱钰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376-386,共11页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高山区冰川普遍处于退缩状态,而喀喇昆仑山大部分冰川保持稳定或前进,即“喀喇昆仑异常”。洪扎河流域位于西喀喇昆仑山,是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冰川集中分布区,冰川物质平衡对该地区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有重...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高山区冰川普遍处于退缩状态,而喀喇昆仑山大部分冰川保持稳定或前进,即“喀喇昆仑异常”。洪扎河流域位于西喀喇昆仑山,是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冰川集中分布区,冰川物质平衡对该地区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0年2月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和2020年1–2月的资源三号立体像对影像,利用大地测量法,获取了洪扎河流域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集(Geo 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30 m)。大致空间范围在36°N–37°N,74°E–76°E内,覆盖面积达7600 km^(2)。稳定地形区残差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高程变化总体精度约为1.1 m。结果显示,21世纪初洪扎河流域冰川表面高程呈减薄状态,且空间差异显著。表碛覆盖、冰裂隙、冰面湖/冰前湖、冰崖及冰川跃动对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数据集可作为喀喇昆仑山冰川物质平衡分析的基础数据,支撑中巴经济走廊地区水资源利用、冰川灾害预警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扎河流域 大地测量法 冰川高程变化 资三立体像对 21世纪初
下载PDF
探讨健康中国背景下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定位与需要
12
作者 何乃峰 刘施吟 +1 位作者 卢嫚 井珊珊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第13期232-235,共4页
自2015年底,教育部在本科增加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后,各高校此专业开设率明显增加,但在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表现出较大差距性,往往呈现出轻实践、重理论情况,从而无法获得明显教学效果,体现出专业课程的开设价值。对此,本... 自2015年底,教育部在本科增加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后,各高校此专业开设率明显增加,但在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然表现出较大差距性,往往呈现出轻实践、重理论情况,从而无法获得明显教学效果,体现出专业课程的开设价值。对此,本文就当前部分学校在实施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呈现出的系列问题展开对应性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意义显著。在实践教学专业定位方面、人才定位方面以及就业方向定位展开针对性论述,就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需求予以探讨,以确保在学科设置期间,可以充分体现实践教学意义,充分培养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健康中国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定位分析 需求分析
下载PDF
“健康服务与管理导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13
作者 何乃峰 刘施吟 +1 位作者 卢嫚 井珊珊 《中国卫生产业》 2023年第9期253-256,共4页
本文以健康服务与管理导论课程为例,在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思路,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整合,形成了一套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教学方案。该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 本文以健康服务与管理导论课程为例,在对该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思路,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整合,形成了一套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教学方案。该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该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服务与管理导论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下载PDF
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高永鹏 姚晓军 +4 位作者 刘时银 祁苗苗 段红玉 刘娟 张大弘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13-1325,共13页
基于修订后的河西内流区第一、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对河西内流区1956-2017年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西内流区现有冰川1769条,面积976.59km^2,冰储量约49.82km^3。冰川面积以介于0.1~... 基于修订后的河西内流区第一、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对河西内流区1956-2017年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西内流区现有冰川1769条,面积976.59km^2,冰储量约49.82km^3。冰川面积以介于0.1~10km^2的冰川为主,数量以<0.5km^2的冰川为主。祁连山是该区域冰川集中分布区,其冰川数量、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该区域冰川相应总量的98.47%、97.52%和97.53%。(2)疏勒河流域(5Y44)冰川数量、面积及冰储量最多(最大),冰川平均面积为0.81km^2,石羊河流域(5Y41)最少(最小)。从四级流域来看,宁掌等流域(5Y445)冰川最为发育,冰川数量、面积及储量均最大,宰尔莫合流域(5Y446)冰川平均面积最大(1.80km^2),夹道沟-潘家河流域(5Y422)最小,仅有0.05km^2。(3)近60年河西内流区冰川数量减少556条,面积减少417.85km^2,冰储量损失20.16km^3。面积介于0.1~0.5km^2之间的冰川数量与面积减少最多(457条和-117.49km^2),海拔4400~5400m区间是冰川面积集中退缩的区域(98.55%),北朝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多(-219.92km^2)且冰川退缩速率最快(-3.61km^2·a^-1)。(4)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各流域冰川面积均呈退缩态势,区内冰川变化呈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但有3条冰川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气温升高是该区域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冰川编目 气候变化 河西内流区
下载PDF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探究
15
作者 刘仕银 《英语教师》 2023年第21期128-131,共4页
介绍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及特点。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即有利于构建整体语言框架、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 介绍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及特点。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即有利于构建整体语言框架、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提出立足核心素养,构建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主题情境,形成单元教学框架;开展多元活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 单元整体教学
下载PDF
2000-2013年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冰川区数字高程模型及表面高程变化数据集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宗立 刘时银 郭万钦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8年第4期24-31,共8页
阿尼玛卿山集中分布了黄河源区81.3%的冰川,该区域冰川变化对黄河源区气候变化指示及冰川水资源评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应用2013年10月31日的TanDEM-X/TerraSAR-X双基站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与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ical Mission)DEM... 阿尼玛卿山集中分布了黄河源区81.3%的冰川,该区域冰川变化对黄河源区气候变化指示及冰川水资源评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应用2013年10月31日的TanDEM-X/TerraSAR-X双基站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与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ical Mission)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进行差分干涉获得了阿尼玛卿山冰川的数字高程模型及近13年冰川表面高程平均变化数据。本数据集覆盖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全部冰川,TanDEM数字高程模型的水平方向像素大小10 m、高程相对误差小于2 m,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集水平方向像素大小为30 m、高程精度为3.7 m。因雷达图像的阴影与叠掩区域干涉相干度很低,高程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高程及变化数据集剔除了阴影和叠掩等不可靠区域。本数据集是黄河源区冰川变化及冰川水资高程源评估的重要基础数据,是后续该区域冰川表面高程变化研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尼玛卿山 TanDEM-X/TerraSAR-X 数字高程模型 冰面高程变化
下载PDF
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 被引量:22
17
作者 祁苗苗 姚晓军 +3 位作者 刘时银 朱钰 高永鹏 刘宝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3-586,共14页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仅对环湖周边区域气候起着天然调节器的作用,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准确、及时地掌握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对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732018年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和1961201...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仅对环湖周边区域气候起着天然调节器的作用,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准确、及时地掌握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对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732018年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和19612017年实测水位资料,对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及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面积、水位及气象数据讨论了影响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近45年来青海湖岸线发生变化最大的区域是东岸的沙岛,西岸的鸟岛、铁布卡湾及北岸沙柳河入口区域.尤其自2004年以来,鸟岛地区岸线后退距离最大(5.52 km),鸟类栖息地扩张约97.94 km^2,为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2)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长度以0.88 km/a的速率逐渐延长.1997年之前岸线长度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1997200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4年之后呈剧烈波动增加趋势,岸线曲折性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3)总体上岸线长度和曲折性受水位和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不同的水位情况下,二者对青海湖动态变化做出不同的响应.尤其当水位小于3193.3 m或面积小于4249.3 km^2时,岸线曲折性会随着水位和面积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而水位高于3193.3 m时,岸线曲折性一直在增加,且水位上升速率越大则曲折性年际变化越大.(4)19732004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造成湖岸线变化的直接成因,人类活动及草场退化加速了湖泊岸线的变迁.2004年之后,随着青海湖水位回升与面积扩张,岸线逐渐后退,尤其在20172018年岸线后退距离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鸟类栖息地变化 湖岸线长度 岸线曲折性
下载PDF
跃动冰川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万钦 张震 +5 位作者 吴坤鹏 刘时银 上官冬辉 许君利 蒋宗立 王欣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54-970,共17页
冰川跃动是多种冰川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近年来与冰川跃动相关的冰崩、冰川垮塌、冰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使其成为国际国内冰川学研究的热点。依据对现有文献的统计发现,全球总计约有1850条跃动冰川,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 冰川跃动是多种冰川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近年来与冰川跃动相关的冰崩、冰川垮塌、冰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使其成为国际国内冰川学研究的热点。依据对现有文献的统计发现,全球总计约有1850条跃动冰川,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和亚洲高山区,其中我国西部约有跃动冰川146条。跃动冰川可通过其特殊的表面形态标志,跃动前后冰川末端位置、表面高程和运动速度的变化,以及跃动产生的地貌学和沉积学特征来进行鉴别。跃动冰川的特殊运动模式主要由其内部和底床特性决定,包括冰内/冰下的热力学、水力学与形变等参数及变化过程等。现有大多数跃动冰川研究是基于各类遥感技术,主要着眼于跃动冰川表面变化,并据其对冰川跃动的可能机制进行分析。由于遥感方法精度有限且受天气、地形条件等的制约,同时无法获取冰内/冰下关键参数,因此野外现场观测在这些参数获取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限于冰内/冰下参数野外观测数据的缺乏,目前对冰川跃动机理的认识仍局限于早期提出的水力学和热力学两种机制,无法解释同一区域具备不同跃动机制的冰川共存,以及部分冰川跃动从冰川下部发起等问题。同时,在气候变化对跃动冰川的影响研究以及冰川跃动的模拟和预测等方面还有较大欠缺,需要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跃动冰川 分布 鉴别 机理 展望
下载PDF
东喀喇昆仑山昆常冰川近期跃动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婧睿 蒋宗立 +4 位作者 刘时银 王欣 张勇 张震 魏俊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32-1745,共14页
研究冰川跃动过程及特征是理解冰川跃动机理的重要途径,目前仍然缺乏详细的冰川跃动过程观测。利用Envisat-1/ASAR、Sentinel-1A、TerraSAR-X/TanDEM-X等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获得了东喀喇昆仑山昆常冰川详细的表面流速与表面高程变化。结... 研究冰川跃动过程及特征是理解冰川跃动机理的重要途径,目前仍然缺乏详细的冰川跃动过程观测。利用Envisat-1/ASAR、Sentinel-1A、TerraSAR-X/TanDEM-X等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获得了东喀喇昆仑山昆常冰川详细的表面流速与表面高程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2年冰川中部隆起,平均增厚(10.19±1.79)m,冰川接收区以消融为主,平均减薄(39.71±1.79)m;2012—2014年冰川主干中部隆起向下迁移,平均增厚(8.21±1.37)m;2018年后积蓄区厚度平均减薄(9.77±3.38)m,接收区平均增厚(19.67±3.38)m。冰川主干表面流速从2007年起增加,并且在2017—2018年内经历过两次快速运动期,两个阶段的最高流速分别达到2.36m·d^(-1)和2.12m·d^(-1)。根据表面高程变化以及流速变化特征,认为昆常冰川在2007—2019年间发生跃动。时序流速表明,昆常冰川很可能是积蓄区发生微跃动/雪崩形成隆起(跃动前锋),并且两次快速运动后突然减速发生在夏末,很可能是冰下水文通道打开排水使得冰下静水压力减弱从而导致跃动停止,属于阿拉斯加型跃动。结合ITS_LIVE流速数据分析,初步确定其近两次跃动的间隔约为30年。同时对比时间序列的Landsat图像发现,2004—2005年间昆常冰川南分支发生跃动,致使分支末端的小冰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跃动 冰川表面流速 TerraSAR-X/TanDEM-X ICESat-2/ATLAS 东喀喇昆仑山
下载PDF
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吴坤鹏 刘时银 郭万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5-1125,共11页
基于地形图和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等数据,利用目视解译和波段比值法提取1980年、2000年和2015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分析研究区近35年冰川变化,探讨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面积... 基于地形图和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等数据,利用目视解译和波段比值法提取1980年、2000年和2015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空间分布数据,分析研究区近35年冰川变化,探讨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面积持续减小并呈加速退缩的趋势,近35年共减少了(75.23±4.67)km^(2),占1980年冰川总面积的(25.2±1.6)%,年平均面积减小率为(0.73±0.05)%。研究区东南坡冰川面积变化速率大于西北坡,在不同流域、海拔及朝向上,冰川变化差异较大。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表碛十分发育,表碛覆盖冰川面积变化率小于裸露冰川,表碛覆盖对冰川消融具有抑制作用。南迦巴瓦峰地区在气温显著升高的背景下,虽然降水量有所增加,但冰川对气温更加敏感,因气温升高引起冰川消融所带来的物质损失超过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导致南迦巴瓦峰地区冰川普遍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峰 冰川变化 气候响应 表碛覆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