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锡林河流域草原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1
作者 刘廷玺 赵心毓 +3 位作者 段利民 王怡璇 黎明扬 李媛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4-618,共15页
为系统地量化环境因子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其对生物量时空格局的调控,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测量了2020年5月—9月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以及气象因子(包括降水量和气温)、地形因子(包括高程)、土壤因子(包括土壤含水量、干密度、... 为系统地量化环境因子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其对生物量时空格局的调控,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测量了2020年5月—9月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以及气象因子(包括降水量和气温)、地形因子(包括高程)、土壤因子(包括土壤含水量、干密度、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和pH)等三大类共8个环境因子,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了地上生物量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时间维度上,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在生长季初期稳定增长,在水热条件最好的7月,植被地上生物量增长最为迅速,在9月3日地上生物量达到峰值,此时流域上、下游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09.12、147.19 g/m^(2);空间维度上,上游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下游(显著性水平p<0.05),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从东南向西北整体减小的趋势。2)整个生长季中,气象因子(降水量和气温)是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对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的解释率在60.0%以上;生长季末期,除气象因子外,土壤pH也成为影响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3)生长季各阶段,各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关系。生长季初期,降水量和土壤干密度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最大;生长旺期及末期,随着土壤含水量达到较高水平,土壤干密度与其他环境因子(降水量、气温、pH)的交互作用对流域植被地上生物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河流域 草原 地上生物量 环境因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植被与水文要素的时空协同演变
2
作者 陈永喆 崔艳红 +8 位作者 张才金 崔英杰 王怡璇 白亮亮 郭建英 刘廷玺 卢静 徐于月 龙笛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 为了探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区植被和水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集成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再分析数据集与模型模拟数据,得到了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降水、蒸散发、径流、表层土壤含水率、陆地总水储量变化信息,解析了2003—2018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植被与水资源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植被与各水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东部森林植被覆盖度的提升促使蒸散发增加,年均蒸散发量和径流量之和较降水量高16.5 mm,导致土壤水和地下水储量下降;农田年平均净灌溉耗水量为101.3~108.9 mm,并因农田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大而增加;虽然草地区域年均蒸散发和径流量之和低于降水量,但草地植被覆盖度的持续增大导致水分盈余量显著降低,草地的耗水正接近其生态水文阈值;陆地总水储量等效水高以(7.5±1.9)mm/a的速率下降,区域地下水呈现亏缺趋势;降水的年际波动对植被覆盖度和蒸散发的影响逐渐减弱,对森林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水文要素 生态恢复 时空演变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
下载PDF
Transformation among precipitation,surface water,groundwater,and mine water in the Hailiutu River Basin under mining activity
3
作者 LI Qian MA Long liu tingx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620-636,共17页
Coal mining has changed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river basins,and studying how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 body has chan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al mi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 Coal mining has changed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river basins,and studying how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 body has chan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al mi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gional hydrological cycle.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ydr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the Hailiutu River Basin(HRB),China with a mixed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1)human activity(e.g.,coal mining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causes considerable changes in the hyd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urface water in and around the mining areas,and leads to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Na^(+)and SO_(4)^(2-);(2)precipit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of water vapour in the HRB.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the natural watershed is mainly affected by precipitation;and(3)in the mining areas,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rates of precipitation to the recharge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creased by 2.6%-7.9%and 2.7%-9.9%,respectively.Groundwater in the Salawusu Formation constitutes up to 61.3%-72.4%of mine water.Overall,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for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coal mining on local hydrological cycles.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local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mine water GROUNDWATER surface water transformation mode
下载PDF
沙地潜水含水层不同时间段抽水降深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生辉 刘廷玺 +2 位作者 段利民 冀如 刘小勇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58,共8页
抽水降深过程是计算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的重要观测资料,为揭示毛乌素沙地海流兔河流域第四系潜水含水层不同时段的水文地质特征,明晰沙地潜水含水层降深差异的主控因子,本文对同一口井不同时间的4次抽水降深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基于抽... 抽水降深过程是计算区域水文地质参数的重要观测资料,为揭示毛乌素沙地海流兔河流域第四系潜水含水层不同时段的水文地质特征,明晰沙地潜水含水层降深差异的主控因子,本文对同一口井不同时间的4次抽水降深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基于抽水井附近的逐小时监测水位,首次将Bland-Altman法引入了对抽水降深过程间的差异性辨析,并利用配线法和水位恢复法求解了第四系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来进行差异性佐证。最后,本文以流域尺度为研究系统,通过对含水层厚度、水力坡度、地下水储量变化和降水补给分析,辨析了抽水降深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得到毛乌素沙地海流兔河流域第四系潜水含水层导水系数变化范围为3.00~4.85 m^(2)·h^(-1),且抽水前降水对包气带的下渗补给是产生抽水降深差异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降深 差异性 潜水含水层 水文地质参数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水库周边不同地类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及溯源
5
作者 吴越 卢俊平 +2 位作者 刘廷玺 张晓晶 王怡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9-674,共6页
了解土壤重金属浓度、分布特征及来源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水源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河口水库周边4种不同地类——草地、林地、耕地和沙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壤样品,测定重金属浓度。采用地累... 了解土壤重金属浓度、分布特征及来源对于生态脆弱地区的水源地保护和土地利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河口水库周边4种不同地类——草地、林地、耕地和沙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壤样品,测定重金属浓度。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土壤进行风险评价,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6种重金属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0~555(Mn)、18.82~210.11(Ni)、11.11~22.87(Pb)、2.13~23.76(Cu)、0.048~0.238(Cd)、28.96~64.50(Zn)mg/kg,其中Ni浓度受土壤母质和农业活动的影响,远高于内蒙古土壤元素背景值;(2)沙地的综合污染负荷最高,其次为草地、耕地、林地。Ni和Cd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污染元素,其余4种元素基本属于无污染状态;(3)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有4个来源:自然成土过程、工业活动、放牧活动和农业活动。其中Mn、Ni、Zn和Cu主要来源于自然成土过程和农牧业活动,而Pb和Cd受工业活动的影响较大,同时农业活动也是Cd的另一个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农牧交错带 重金属 风险评价 PMF模型
下载PDF
西北盐湖流域地下水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
6
作者 艳艳 高瑞忠 +2 位作者 刘廷玺 房丽晶 王银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217-4228,共12页
为探究西北内陆盐湖流域地下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以内蒙古吉兰泰盐湖盆地重金属风险区域为研究对象,采集地下水样并测试分析pH、TDS、8种离子等物化指标及Cr^(6+)、Cu、Zn、As、Cd和Pb等重金属含量,揭示重... 为探究西北内陆盐湖流域地下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以内蒙古吉兰泰盐湖盆地重金属风险区域为研究对象,采集地下水样并测试分析pH、TDS、8种离子等物化指标及Cr^(6+)、Cu、Zn、As、Cd和Pb等重金属含量,揭示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解析重金属分布控制因素,评价重金属污染风险水平,检验离子同源性及判别健康风险程度.结果表明,盐湖流域地下水中重金属元素平均浓度大小依次为Cr^(6+)>Zn>Cu>As>Pb>Cd,其中局部区域出现Cr^(6+)和As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水标准限值;地下水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高值区主要集中流域西北侧和盐湖盆地西南侧;流域地下水总体处于安全清洁的状态,仅在东南部分区域出现轻度污染,不存在中度和重度污染;Cr^(6+)、Cr和Cu具有一定的同源性,Zn、Cd和Pb来源相似或迁移转化过程相近,地下水重金属的分布主要受岩土矿物、气象和水文因素等天然因素的影响,多种离子成分因相似的环境地球化学作用控制而迁移演化;化学致癌重金属通过饮水途径对人体健康风险超过非致癌物,儿童接触重金属后导致的健康风险比成人高;区域Cr^(6+)健康风险值6.2×10−5 a−1小于美国环保署(US EPA)但大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非致癌物重金属平均健康风险呈现出Cu>Pb>Zn,均远低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盆地 地下水 重金属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锡林河流域植被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2
7
作者 段利民 李玮 +3 位作者 罗艳云 刘廷玺 Buren Scharaw 于长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4-231,共8页
为了摸清欧亚大陆大草原重要的组成部分锡林河流域在外界环境和人类活动干扰下植被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响应关系,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及基于大气阻抗植被指数(ARVI)的统计模型,反演了1985—2015年4个典型代表年份的LAI,从长时... 为了摸清欧亚大陆大草原重要的组成部分锡林河流域在外界环境和人类活动干扰下植被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响应关系,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及基于大气阻抗植被指数(ARVI)的统计模型,反演了1985—2015年4个典型代表年份的LAI,从长时间尺度上分析了LAI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 a,锡林河流域LAI总体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值为0.8~1.5,从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植被恢复状况空间差异明显,主要发展态势为恢复。LAI在0.78~0.82,0.82~0.86所占面积比例随着海拔、坡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东南方向上的面积占比大于其他方向;LAI在0.92~1.5,1.5~3.0所占面积比例随着海拔、坡度的升高而增大,在西、西南方向上的面积占比大于其他方向。高程对LAI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438,远大于坡度和坡向对LAI的影响。本研究可为草原型流域陆面过程及生态水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对于天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等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地形因子 转移矩阵 趋势分析
下载PDF
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识别 被引量:4
8
作者 曹文梅 刘廷玺 +3 位作者 王喜喜 王冠丽 李东方 童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6-535,共10页
为了实现基于单独光学遥感数据对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LULC)类型的识别,选用2018年64景Sentinel-2影像,结合影像分割技术,利用植被物候信息和生境特征,建立了基于群落水平的LULC决策树识别规则,总体分类精度为0.91,Ka... 为了实现基于单独光学遥感数据对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LULC)类型的识别,选用2018年64景Sentinel-2影像,结合影像分割技术,利用植被物候信息和生境特征,建立了基于群落水平的LULC决策树识别规则,总体分类精度为0.91,Kappa系数为0.89。分类结果显示:研究区旱地分布面积最大,占33.79%,灌木群落次之,占25.03%,高多样性半灌木群落和乔木林相近,分别为14.54%和10%,低多样性半灌木群落、草甸地和流动沙地分别占5%左右,剩余类型的总占比小于5%。该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反映研究区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还能给出不同覆被类型的生长发育状况,可为该区域物质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该区域历史LULC识别提供阈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与覆被 多尺度分割 决策树 分类 哨兵2号卫星 多时相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内蒙古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虹雨 马龙 +1 位作者 刘廷玺 梁珑腾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51,90,共6页
利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70个气象站1951~2014年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等方法,对内蒙古近64年气候干旱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64年来除西部年际、春、秋、冬季,中部春、秋季及东部春、冬季气候趋于湿润外,其他均趋于干... 利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70个气象站1951~2014年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等方法,对内蒙古近64年气候干旱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64年来除西部年际、春、秋、冬季,中部春、秋季及东部春、冬季气候趋于湿润外,其他均趋于干旱。中、东部年际、植(作)物生长期SPI在2001年和1990年左右发生突变,东部突变后趋于干旱并在2006年左右又发生明显转折后趋于湿润。西部在1960s干旱严重,中、东部在1990s至2000s干旱严重。西部年际SPI由西北向东南、东部由南向北干旱趋势速率呈阶梯状下降,中部干旱趋势速率较西、东部快;植(作)物生长期SPI空间变化与年际一致,但西、中部干旱趋势明显的区域有所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事件 干旱趋势 标准化降水指数 内蒙古地区
下载PDF
多重情景下半干旱地区人工杨树林光合生理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利民 闫雪 +2 位作者 刘廷玺 王冠丽 童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3-220,226,共9页
深刻剖析多重情景下主要防风固沙树种的光合生理特征,对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半干旱典型区科尔沁沙地人工杨树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活体测量生长季不同月份、嫩叶与成熟叶、... 深刻剖析多重情景下主要防风固沙树种的光合生理特征,对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与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半干旱典型区科尔沁沙地人工杨树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活体测量生长季不同月份、嫩叶与成熟叶、上午与下午以及不同CO2浓度和光强下杨树叶片的光响应和CO2响应曲线,进一步对比分析这些情景下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光强和CO2浓度下,生长旺盛期杨树叶片的Pn高于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嫩叶与成熟叶的Pn、Tr、WUE差异明显,嫩叶的蒸腾作用相对较强,成熟叶的光合作用相对较强。研究结果对开展半干旱地区人工杨树光合生理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响应曲线 CO2响应曲线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内陆河流域径流的时序演变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瑞忠 白勇 +2 位作者 刘廷玺 王喜喜 王威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7,共8页
高原内陆河在我国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认识其演变特征及进行模拟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内陆河流域——巴拉格尔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9-201... 高原内陆河在我国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认识其演变特征及进行模拟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内陆河流域——巴拉格尔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9-2015年的水文、气象和社会经济等数据,采用双累积曲线法、累积距平法、改进的M-K趋势检验法和小波变换法对流域径流序列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解析,并通过细化降水特征因素影响和以社会经济指标量化人类活动影响,运用统计相关检验法筛选径流时序演变模拟的主要输入要素,以改进的BP神经网络实现了水文年、季尺度下径流的时序演变模拟。结果表明:巴拉格尔河流域径流量在年、季尺度下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径流变化的突变年份为1998年,在这之前受到气候变化为主的影响,而在这之后为加入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年、枯水季径流序列均存在6a和30a周期,而丰水季径流在分析序列内无明显周期变化;降水指标中的降水量、降水天数和降水次数,气候因素中的蒸发和相对湿度,以及人类活动的所有指标是与径流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在无法实现分布式水文模拟时,改进的BP神经网络可以较好地模拟该流域径流的时序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演变 径流 改进的BP神经网络 小波变换法 高原内陆河
下载PDF
林草交错带县域景观格局粒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雅楠 高瑞忠 +1 位作者 刘廷玺 樊丽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5-682,共8页
林草交错带作为生态系统过渡带,具有景观格局演替敏感、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粒度效应的研究、识别景观格局研究的适宜粒度是建立合理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呼伦贝尔林... 林草交错带作为生态系统过渡带,具有景观格局演替敏感、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对其景观格局粒度效应的研究、识别景观格局研究的适宜粒度是建立合理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鄂温克自治旗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类型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粒度下各景观指数的时间演替特征,并综合信息损失法识别区域的适宜研究粒度,分析不同景观指数的粒度敏感性,为进一步明晰不同景观指数适用范围提供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林草交错带景观指数粒度变化特征可以分为Ⅰ型(随着粒度的粗化逐渐下降)、Ⅱ型(随着粒度的粗化逐渐升高)和Ⅲ型(先增加后下降的波动变化)指数,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敏感性差异显著,结合景观指数时空粒度效应分析和信息损失法确定区域景观格局研究适宜粒度为200 m,粒度效应的影响远远高于时间尺度对于景观指数变化趋势的影响,由此可见粒度效应对于景观指数应用的影响不容忽视,而根据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敏感性选取低敏感指数不失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手段.本研究推荐粒度敏感性较差的景观指标TA、PAFRAC、AWMPFP、SHDI、SHEI、COHESION作为评价研究中的优选指标,而粒度敏感性高的MPI、MNN、MPS和IJI 4个指标在评价应用时要谨慎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效应 适宜粒度 景观指数 敏感性分析 林草交错带
下载PDF
寒旱区草地不对称增温现象对蒸散发的影响分析
13
作者 王国强 王立波 +2 位作者 刘廷玺 薛宝林 段利民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27-637,共11页
选取1981—2020年海拉尔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结合水文数据,利用适用于植被稀疏下垫面的BTOP(Block-wise use of TOPMODEL)分布式水文模型估算区域蒸散发量,进而在不对称增温现象影响下,分析其对蒸散发的影响特征。结果表... 选取1981—2020年海拉尔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结合水文数据,利用适用于植被稀疏下垫面的BTOP(Block-wise use of TOPMODEL)分布式水文模型估算区域蒸散发量,进而在不对称增温现象影响下,分析其对蒸散发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①流域内1981—2020年不对称增温现象显著,主要表现为因夜间温度升幅较大为主的昼夜不对称增温及地表温度升幅较大为主的地气不对称增温;②影响蒸散发的主要气象因子依次为相对湿度、风速、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和昼夜温差,且相对湿度、昼夜温差及地气温差与蒸散发量变化趋势相反,其中相对湿度及风速影响强度年际变化平稳,温度因子影响强度则逐年增强;③不对称增温对于流域蒸散发量的影响逐年增强,地表增温速率的增强是造成地气不对称增温的主要原因,在此影响下,区域蒸散发呈现减小趋势,故在探究蒸散发量变化原因时,温差变化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增温现象 蒸散发 Block-wise use of TOPMODEL分布式水文模型 寒旱区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landsat数据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邬亚娟 刘廷玺 +3 位作者 童新 罗艳云 段利民 王冠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672-8682,共11页
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过渡带区域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1987—2017年多时相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解译分类为基础,参考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3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法... 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过渡带区域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1987—2017年多时相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解译分类为基础,参考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3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法在复杂下垫面不同覆被类型的同步识别效果较好,所有影像分类精度均达到88%以上,分类效果较好,其中2017年分类精度最高为95.24%,达到了分类研究的要求;(2)研究区存在着"半灌丛-草甸地-灌丛"的植被结构特征,且整体表现为"南进北退"的变化趋势。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涉下,研究区整体上遵循了半干旱区植被条件改善的一般规律,侧面反映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不稳定性和脆弱性;(3)研究区覆被类型发生变化的总面积达到2623.59 hm^(2),总变化强度为63.76%。其中正向演替的比例为52.61%,以半灌丛面积的持续减小与沙地草甸面积的持续扩张为主要变化特征。但同时,半灌丛转为沙地的面积为184.95 hm^(2),表明以放牧为主的研究区同时发生着局部的逆行演变;(4)质心迁移结果反映了1987—2017年间,除人为影响较大的林地、草地以及耕地向北迁移外,其他植被类型的质心都有很明显的南迁,主要植被类型重心迁移距离依次由大到小为耕地>半灌丛>灌丛>沙地草甸>湿地草甸>林地。研究通过记录科尔沁沙地连续扩展的时空模式,展示了遥感—生态和时间序列影像在30 m分辨率下跟踪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潜力,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效率,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 土地利用/覆被 Landsat TM/OLI 土地利用动态度 质心迁移
下载PDF
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干旱区玉米农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程功 刘廷玺 +2 位作者 李东方 段利民 王冠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04-1014,共11页
为了研究生物炭及秸秆还田对干旱区玉米农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玉米农田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分别施入生物炭0 t·hm^-2(CK)、15 t·hm^-2(C15)、30 t·hm^-2(C30)、45t·hm^-2(C45)... 为了研究生物炭及秸秆还田对干旱区玉米农田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玉米农田为试验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分别施入生物炭0 t·hm^-2(CK)、15 t·hm^-2(C15)、30 t·hm^-2(C30)、45t·hm^-2(C45)及秸秆还田(SNPK)的土壤进行温室气体(CO2、CH4 和N2O)通量的原位观测,并估算生长季CH4 和N2O 的综合增温潜势(GWP)与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能够显著减少土壤CO2 和N2O 的排放量,并促进土壤对CH4 的吸收作用。其中处理C15 对CO2 的减排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CO2 排放量降低21.16%。随着施入生物炭量的增加,生物炭对N2O 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处理C45 对减排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N2O 排放量降低86.25%。处理C15 对土壤吸收CH4 的促进效果最好, CH4 吸收量增加56.62%;处理C45 对CH4 的排放有促进作用,使生长季土壤吸收CH4 减少81.36%。SNPK 对温室气体的减排作用接近处理C15。添加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提高玉米产量和降低农田GWP 与GHGI 均有显著效果,施用生物炭及秸秆还田均有效提高了科尔沁地区的玉米产量,且玉米产量随着施入生物炭含量的增大而提升。从GWP 上来看,施用15 t·hm^-2 生物炭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整体效果最好。从GHGI 上来看,施用生物炭及秸秆还田均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减排意义,其中施用15 t·hm^-2 生物炭的综合效益最高。因此综合经济效益与环境因素,建议科尔沁地区农田在种植玉米时添加15 t·hm^-2 生物炭,如不具备购买生物炭条件,可以考虑秸秆还田来实现玉米增产与温室气体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玉米 农田 温室气体 秸秆还田 干旱区
下载PDF
科尔沁不同类型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宇祥 刘廷玺 +2 位作者 段利民 童新 王海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134,142,共11页
为了深入探究半干旱地区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原位观测、数值模拟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沙丘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变异性、水平衡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深入探究半干旱地区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原位观测、数值模拟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沙丘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变异性、水平衡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丘土壤水分在垂直剖面呈现出由半流动沙丘“镜像S”形逐渐过渡为阴坡固定沙丘“S”形的趋势,在时间尺度上呈“正态分布”形;半流动、半固定和阴坡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变异性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半阳坡固定沙丘呈“S”形分布,最大变异系数为75.45%,均属中等变异;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水分主要消耗于深层渗漏,分别占总水量的57.35%和54.56%,半阳坡固定和阴坡固定沙丘水分主要消耗于植被蒸腾,分别占总水量的77.15%和54.88%;沙丘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具有差异性,容重、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和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半流动、半固定和半阳坡固定沙丘土壤水分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有机质、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和饱和导水率是阴坡固定沙丘土壤水分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半阳坡固定沙丘小叶锦鸡儿易消耗深层土壤水,造成土壤干燥化,草本和半灌木有利于深层土壤水分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US-1D 土壤贮水量 变异性 水平衡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半干旱草原型流域土壤入渗过程及转换函数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黎明扬 刘廷玺 +3 位作者 罗艳云 段利民 张俊怡 周亚军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36-946,共11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半干旱草原砂质草甸地土壤入渗过程与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厚栗黄土、草甸沼泽土、草原风沙土、石灰性草甸土、淡黑土等5种土壤类型下设置38个土壤入渗试验点以及62个土壤生态调查点,测... 为了进一步探究半干旱草原砂质草甸地土壤入渗过程与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厚栗黄土、草甸沼泽土、草原风沙土、石灰性草甸土、淡黑土等5种土壤类型下设置38个土壤入渗试验点以及62个土壤生态调查点,测定了各点位土壤的粒径、容重、有机质、含水率、地下生物量等理化特征。使用Green-Ampt、Philip、Kostiacov、Horton、Mezencev及USDA-NRCS等6种入渗模型模拟入渗过程,结果显示Horton和USDA-NRCS模型模拟效果最好,Adj-R^2分别为0.975和0.911,并利用模拟效果最好的Horton模型计算稳定入渗率,对土壤入渗特性和入渗影响要素进行了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土壤转换函数,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研究区的土壤稳定入渗率进行了1 km×1 km精度的面尺度拓展。研究表明,半干旱草原型流域的土壤入渗主要受到土壤物理属性与外界环境两种要素的影响,使用相关性显著的影响要素建立的土壤转换函数可以较好地模拟半干旱草原型流域的土壤入渗特征值,在小流域尺度上使用土壤转换函数的预测效果相较入渗模型的面尺度拓展更加精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模型 土壤入渗 土壤转换函数 锡林河流域 稳定入渗率
下载PDF
矿区流域不同水体同位素时空特征及水循环指示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龙 刘廷玺 +2 位作者 段利民 张文瑞 郑国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5-815,共11页
为了探究平朔矿区所在流域不同水体同位素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采煤活动下区域水循环规律,于2020年8月和12月对流域内地表水、地下水和矿井水进行采样,测试样品的D和^(18)O同位素组成,并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计算了矿井水不同来源... 为了探究平朔矿区所在流域不同水体同位素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采煤活动下区域水循环规律,于2020年8月和12月对流域内地表水、地下水和矿井水进行采样,测试样品的D和^(18)O同位素组成,并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计算了矿井水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①地表水和矿井水δD和δ^(18)O夏季较冬季高;地下水δD和δ^(18)O季节差异不明显。地表水氢氧同位素值沿程呈增加趋势,但局部受到矿井水的补给,出现贫化;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值沿径流方向呈逐渐增加趋势。②采煤区氢氧同位素值较非采煤区明显增加。受季节效应影响,在空间分布上8月浅层地下水氢氧同位素高值区域较12月明显增多。③δ^(18)O与δD关系图表明,地表水在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之后受到了蒸发分馏作用的影响;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源较复杂,深层地下水由于采煤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受到了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矿井水受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补给。④MixSIAR模型揭示出深层地下水是矿井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占61.60%~67.20%,且补给比例冬季大于夏季;浅层地下水对矿井水的补给存在明显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氢氧同位素 地表水 地下水 矿井水 MixSIAR模型 平朔矿区
下载PDF
锡林河流域径流变化规律及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威娜 高瑞忠 +2 位作者 王喜喜 刘廷玺 白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3,共7页
多种原因导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草原流域草地退化及环境恶化,定量分析其径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于流域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内蒙古锡林河流域1963—2015年水文、气象和社会经济等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法、改进的... 多种原因导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草原流域草地退化及环境恶化,定量分析其径流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于流域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内蒙古锡林河流域1963—2015年水文、气象和社会经济等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法、改进的M-K趋势检验法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等方法,从年代、水文年及季时间尺度剖析了锡林河流域径流演变的规律,定量计算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锡林河径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锡林河流域径流量在各时间尺度均为显著(p<0.05)减少趋势,而各气候要素的波动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流域内社会经济变化显著;径流量在21世纪初达到最小,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减少了54.9%;流域内降水、径流变化的突变年份均为1998年,1998年前后气候波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仅为30.34%,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达到69.66%,人类活动是引起径流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变化规律 驱动因素 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锡林河流域
下载PDF
半干旱草原型流域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传递函数及遥感反演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黎明扬 刘廷玺 +4 位作者 罗艳云 段利民 张俊怡 周亚军 Scharaw Buren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100,共11页
为了进一步探究遥感与表层土壤导水率的联系,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对厚栗黄土、草甸沼泽土、荒漠风沙土、石灰性草甸砂土、淡黑土5种土壤类型下的表层土壤进行采样,测定其粒径组成、容重、有机质、饱和导水率等理化特征。使用Sax... 为了进一步探究遥感与表层土壤导水率的联系,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对厚栗黄土、草甸沼泽土、荒漠风沙土、石灰性草甸砂土、淡黑土5种土壤类型下的表层土壤进行采样,测定其粒径组成、容重、有机质、饱和导水率等理化特征。使用Saxton、Cosby、Wosten三种土壤饱和导水率传递函数及非线性多元经验回归模型对点尺度上0~30 cm表层土壤每10 cm土层的饱和导水率进行拟合,并利用这些点的土壤参数均值进行验证,结果显示Saxton模型效果最好,拟合及验证结果与实测值的拟合系数R^2分别为0.985、0.988。在此基础上,利用Radarsat-2四极化后向散射数据将模型中的表层土壤参数均值进行了8 m精度的面尺度扩展,并对遥感影像研究区范围内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土壤传递函数可以很好地刻画半干旱草原型流域表层土壤的饱和导水率,且土壤传递函数的结果与模型中包含的参数个数并不存在直接联系,人类活动对研究区表层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影响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林河流域 土壤传递函数 饱和导水率 遥感反演 RADARSAT-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