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rse flight spotlight mode 3-D imaging of spaceborne SAR based on sparse spectrum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被引量:2
1
作者 ZHOU Kai li daojing +7 位作者 CUI Anjing HAN Dong TIAN He YU Haifeng DU Jianbo liU Lei ZHU Yu ZHANG Runni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1年第5期1143-1151,共9页
The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sparse flight 3-D imaging technology through multiple observations of the cross-track direction is designed to form the cross-track equivalent aperture,and achieve the third... The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sparse flight 3-D imaging technology through multiple observations of the cross-track direction is designed to form the cross-track equivalent aperture,and achieve the third dimensionality recognition.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riple star orbits,a sparse flight spaceborne SAR 3-D imaging method based on the sparse spectrum of interferometry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is presented.Firstly,interferometric processing is utilized to reach an effective sparse representation of radar image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Secondly,as a method with simple principle and fast calculation,the PCA is introduced to extract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image spectrum according to its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Finally,the 3-D image can be obtained by invers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spectrum by the PCA.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4.84 km equivalent cross-track aperture and corresponding 1.78 m cross-track resolution verify the effective suppression of this method on high-frequency sidelobe noise introduced by sparse flight with a sparsity of 49%and random noise introduced by the receiver.Meanwhile,due to the influence of orbit distribution of the actual triple star orbits,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sparse flight with the 7-bit Barker code orbits are given as a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to illuminate the significance of orbit distribution for this reconstruction results.This method has prospects for sparse flight 3-D imaging in high latitude areas for its short revisit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sparse flight sparse spectrum by interferometry 3-D imaging
下载PDF
CROSS-TRACK THREE APERTURES MILLIMETER WAVE SAR SIDE-LOOKING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2
作者 Teng Xiumin li daojing +2 位作者 li liechen liu Bo Pan Zhouhao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2012年第5期375-382,共8页
The airborne cross-track three apertures MilliMeter Wave (MMW)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side-looking three-Dimensional (3D) imaging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ree aperture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cross-... The airborne cross-track three apertures MilliMeter Wave (MMW)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side-looking three-Dimensional (3D) imaging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ree apertures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cross-track direction, and three virtual phase centers will be obtained through one-input and three-output. These three virtual phase centers form a sparse array which can be used to obtain the cross-track resolution. Because the cross-track array is short, the cross-track resolution is low. When the system works in side-looking mode, the cross-track resolution and height resolution will be coupling, and the low cross-track resolution will partly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height uncertainty. The beam pattern of the real aperture is used as a weight to improve the Peak to SideLobe Ratio (PSLR) and Integrated SideLobe Ratio (ISLR) of the cross-track sparse array. In order to suppress the high cross-track sidelobes, a weighting preprocessing method is proposed. The 3D images of a point target and a simulation scene are achieve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the imaging result of the real data obtained by the cross-track three-baseline MMW InSAR prototype is presented as a beneficial attem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Sparse array Side-looking imaging Three-Dimensional (3D) imaging
下载PDF
专职卒中救治团队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丽霞 于香利 +4 位作者 张朋 李道静 齐子有 郝永楠 张爱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67-675,共9页
目的探讨专职卒中救治团队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卒中绿色通道给予静脉溶栓和介入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20月5月31日即... 目的探讨专职卒中救治团队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卒中绿色通道给予静脉溶栓和介入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20月5月31日即专职卒中救治团队成立前的2年内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355例及介入取栓患者85例;2020年6月1日开始成立专职卒中救治团队,由脑血管病专业方向的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急诊护士及神经内外科护士组成,有全职科主任和护士长,独立的病房,专门收治需静脉溶栓和(或)介入取栓治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以自成立专职卒中救治团队至2022年5月31日2年内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757例及介入取栓患者277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率、就诊至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DNT)、就诊至介入取栓股动脉穿刺时间(DPT)、DNT≤60 min达标率、DPT≤90 min达标率、静脉溶栓并发症发生率、介入取栓并发症发生率、介入取栓患者住院病死率、介入取栓血管再通率等。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355例,同期首诊的发病14 d内住院脑梗死患者为5877例,静脉溶栓率为6.0%;观察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为757例,同期首诊的发病14 d内住院脑梗死患者为7306例,静脉溶栓率为10.4%;观察组静脉溶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826,P<0.01)。观察组静脉溶栓DNT为(44±23)min,较对照组DNT[(55±25)min]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6,P<0.01);对照组DNT≤60 min达标率为51.5%(183/355),观察组DNT≤60 min达标率为69.4%(525/7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54,P<0.01)。对照组静脉溶栓发生并发症共15例,分别为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8例,尿道出血2例,舌体出血2例,口唇肿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观察组静脉溶栓并发症共21例,分别为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消化道出血15例,尿道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观察组静脉溶栓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8,P<0.01)。观察组介入取栓DPT为(86±30)min,较对照组DPT[(96±27)min]有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4,P<0.01);对照组DPT≤90 min达标率为40.0%(34/85),观察组DPT≤90 min达标率为50.9%(141/27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2,P<0.01)。对照组介入取栓并发症共发生7例,分别为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动脉夹层1例和血管再栓塞1例,发生率为8.2%;观察组介入取栓并发症共发生9例,分别为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动脉夹层1例、再灌注损伤1例和血管再栓塞1例,发生率为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1,P<0.01)。观察组介入取栓治疗患者病死率为2.5%(7/277),低于对照组病死率5.9%(5/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2,P<0.01);观察组介入取栓血管再通率为93.9%(260/277),高于对照组介入取栓再通率[85.9%(7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6,P<0.01)。结论专职卒中救治团队能有效地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率,缩短DNT、DPT,并降低介入取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静脉溶栓及介入取栓患者住院病死率,提高介入取栓血管再通率,提高急性脑梗死救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救治团队 卒中绿色通道
下载PDF
成像探测相干激光雷达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道京 高敬涵 +1 位作者 崔岸婧 吴疆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共6页
相干激光雷达采用激光本振相干探测并通过平衡探测器实现混频和共模抑制,具有探测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文中阐述了相干探测体制激光雷达的优势和技术特点,介绍了基于单元探测器/面阵探测器开展的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AL)、逆合... 相干激光雷达采用激光本振相干探测并通过平衡探测器实现混频和共模抑制,具有探测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文中阐述了相干探测体制激光雷达的优势和技术特点,介绍了基于单元探测器/面阵探测器开展的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AL)、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ISAL)研究进展,讨论了相干激光雷达波形选择、偏振选择、信号处理方法、扩束下的作用距离方程和探测性能、探测器形式和系统灵敏度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基于衍射光学系统的激光雷达的特点和激光/红外复合成像探测的需求,并展望了相干激光雷达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相干探测 激光成像 目标探测 衍射光学系统 阵列探测器
原文传递
星载10m合成孔径相干成像望远镜和波前估计
5
作者 吴疆 李道京 +2 位作者 崔岸婧 高敬涵 周凯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6,共14页
针对天文观测和深空探测需求,提出了星载10 m合成孔径相干成像望远镜概念和形式。给出了波长可调谐激光本振相干探测器形式,分析了大口径衍射薄膜镜的双波段实现方式和系统主要参数。提出了基于子镜结构的光学合成孔径相干成像算法,给... 针对天文观测和深空探测需求,提出了星载10 m合成孔径相干成像望远镜概念和形式。给出了波长可调谐激光本振相干探测器形式,分析了大口径衍射薄膜镜的双波段实现方式和系统主要参数。提出了基于子镜结构的光学合成孔径相干成像算法,给出了基于相位恢复的阵列形变误差波前估计仿真结果,由于多个子镜所接收复信号的成像处理在计算机软件中完成,相比传统望远镜,可降低对微调机构等硬件的精度要求。该望远镜在短波红外1.45~1.65μm光谱范围内的中心波长角分辨率为0.15μrad;在中波红外4.55~4.75μm光谱范围内的中心波长角分辨率为0.46μrad,其探测灵敏度在原理上是传统10 m口径望远镜的约2.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合成孔径 相干成像 波前估计 衍射光学系统 红外光谱 天文观测
下载PDF
脑脊液实验室检测指标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李道静 穆玄玄 +1 位作者 郑旭 戴媛媛 《安徽医学》 2023年第8期914-917,共4页
目的 统计分析梅毒患者脑脊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探讨其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2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梅毒患者脑脊液标本相关资料,对患者脑... 目的 统计分析梅毒患者脑脊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探讨其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2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梅毒患者脑脊液标本相关资料,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脑脊液生化检测,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脑脊液实验室检测指标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121例梅毒患者中,58例被确诊为神经梅毒。该58例患者脑脊液TPPA均阳性,其中TRUST阳性29例(50.0%),白细胞升高49例(84.5%)、蛋白升高35例(60.3%)、免疫球蛋白IgG升高56例(96.6%)、IgA升高32例(55.2%)、IgM升高41例(70.7%)。与非神经梅毒患者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生化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G诊断神经梅毒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效能最高,其次为脑脊液白细胞计数、IgM、生化蛋白和IgA。结论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在神经梅毒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脑脊液TRUST阴性的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生化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则可以作为神经梅毒的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检查 神经梅毒 实验室检测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激光雷达信号相位误差对合成孔径成像的影响和校正 被引量:7
7
作者 胡烜 李道京 +1 位作者 田鹤 赵绪锋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77,共12页
针对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SAL),分析了信号相位误差对合成孔径成像的影响。建立了激光信号模型,分析了激光信号相干性对SAL方位分辨率的影响,给出通过本振信号延时处理保证相干性的解决方案。分析了LFM信号非线... 针对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SAL),分析了信号相位误差对合成孔径成像的影响。建立了激光信号模型,分析了激光信号相干性对SAL方位分辨率的影响,给出通过本振信号延时处理保证相干性的解决方案。分析了LFM信号非线性失真对距离分辨率的影响,为同时解决激光LFM信号调制放大过程引入的脉冲间随机初相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参考通道的LFM信号非线性失真和脉冲间随机初相位定标校正方法。给出了实验和仿真数据处理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相干性 相位误差 合成孔径成像 激光雷达 非线性失真 定标校正
原文传递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光学系统和作用距离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道京 胡烜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3-274,共12页
该文对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SAL)光学系统和作用距离进行了分析。根据SAL成像特点,提出了SAL使用非成像衍射光学系统的概念,并引入相控阵模型对其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在压缩光路中馈源和主镜两处使用二元光学器件... 该文对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SAL)光学系统和作用距离进行了分析。根据SAL成像特点,提出了SAL使用非成像衍射光学系统的概念,并引入相控阵模型对其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在压缩光路中馈源和主镜两处使用二元光学器件,在口径300 mm条件下将2°接收视场信号收入光纤,对所需的相位参数和对应的波束方向图进行了计算仿真。给出了SAL作用距离方程,分析了相干探测和信号积累增益,明确了SAL具有良好的微弱信号探测能力的结论。针对实际应用需求,给出了一个远距离高分辨率机载SAL系统参数和工作模式。5 cm分辨率时,在连续条带成像模式下,其作用距离可达5 km,幅宽可达1.5 km;在滑动聚束成像模式下,作用距离可达10 km,幅宽可达1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 合成孔径成像 衍射光学系统 雷达方程 相阵天线
下载PDF
基于方向图和多普勒相关系数的天基阵列SAR通道相位误差补偿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潘洁 王帅 +1 位作者 李道京 卢晓春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58-1765,共8页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要求SAR系统能够同时实现高分辨率和宽测绘带,天基阵列多通道SAR结合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各个通道之间相位误差会很大程度上降低DBF的性能,常规通道误差补偿方法估计精度不足...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要求SAR系统能够同时实现高分辨率和宽测绘带,天基阵列多通道SAR结合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各个通道之间相位误差会很大程度上降低DBF的性能,常规通道误差补偿方法估计精度不足,应用场景受限。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方向图和多普勒相关系数的天基阵列SAR通道相位误差补偿方法,不仅利用天线方向图先验信息,还充分利用场景不同多普勒相关性信息,通过最小化天线方向图和多普勒的组合差异,实现对通道之间相位误差的估计。结合RADAR-SAT数据的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多通道 相位误差 天线方向图 多普勒相关系数
下载PDF
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处理和快速成像稀疏阵列设计 被引量:5
10
作者 田鹤 李道京 祁春超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6-386,共11页
该文研究工作包括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数据处理和用于快速安检成像的稀疏阵列设计两部分。首先基于柱面扫描成像模型,采用巴克码随机稀疏采样方式减少成像所需数据量;提出一种基于干涉处理和频域压缩感知的3维成像算法,利用干涉... 该文研究工作包括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数据处理和用于快速安检成像的稀疏阵列设计两部分。首先基于柱面扫描成像模型,采用巴克码随机稀疏采样方式减少成像所需数据量;提出一种基于干涉处理和频域压缩感知的3维成像算法,利用干涉处理使人体复图像在频域具备稀疏性,建立频域压缩感知测量模型并重建图像频谱,进而实现稀疏采样下人体安检图像3维重建。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数据采集量减少约50%条件下,可获得接近满采样对应的图像分辨率和成像效果,稀疏采样前后的图像相关系数优于0.9。其次基于频域稀疏成像方法、巴克码稀疏采样方式和收发分置工作模式,设计了用于快速安检成像的稀疏阵列布局,在保证人体成像质量前提下,稀疏率高达94.6%。该方法用于实际安检成像系统中可大幅增加安检通过速率、减少辐射单元数量和系统复杂度,在大人流量、高安检要求场所安全检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成像 3维成像 稀疏采样 稀疏阵列 干涉处理 人体安检
下载PDF
面向薄壁零件的黏滞阻尼器设计及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甜甜 李道靖 +2 位作者 张素燕 刘争 杨毅青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73,共6页
薄壁零件刚性差,在铣削过程中极易出现颤振,且随着材料的快速去除,其动力学特性快速变化导致切削稳定性多变。研究基于黏滞阻尼原理的被动抑振技术,以增加薄壁零件阻尼、提升切削稳定性。以空气为例作为填充介质,对所设计阻尼器进行模... 薄壁零件刚性差,在铣削过程中极易出现颤振,且随着材料的快速去除,其动力学特性快速变化导致切削稳定性多变。研究基于黏滞阻尼原理的被动抑振技术,以增加薄壁零件阻尼、提升切削稳定性。以空气为例作为填充介质,对所设计阻尼器进行模态测试和激振试验。模态测试表明该阻尼器能大幅提升薄壁件阻尼,振动峰值下降约60%,且对多阶振动模态具有抑制作用;激振试验表明薄壁圆筒零件振动加速度下降3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件 铣削 阻尼 黏滞阻尼
下载PDF
基于频域稀疏压缩感知的星载SAR稀疏重航过3维成像 被引量:7
12
作者 田鹤 于海锋 +5 位作者 朱宇 刘磊 张润宁 袁莉 李道京 周凯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21-2028,共8页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稀疏重航过3维成像技术通过交轨向的多次飞行观测,获得观测场景的第3维分辨。该文给出了单颗卫星SAR稀疏重航过轨道分布,为有效缩短重访时间,同时给出了编队双星SAR轨道分布,对应的交轨向等效孔径长度为20 km。提...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稀疏重航过3维成像技术通过交轨向的多次飞行观测,获得观测场景的第3维分辨。该文给出了单颗卫星SAR稀疏重航过轨道分布,为有效缩短重访时间,同时给出了编队双星SAR轨道分布,对应的交轨向等效孔径长度为20 km。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涉处理和频域压缩感知(CS)的稀疏3维成像方法,利用稀疏重航过中的部分回波形成参考3维复图像,对待重建SAR 3维图像信号进行干涉处理,使信号在频域具备稀疏性。在大轨道分布范围下,建立频域距离向-交轨向线性测量矩阵,利用CS理论联合求解稀疏表征下的图像频谱,避免交轨向和距离向的回波信号耦合。将求解所得频谱逆变换至空间域,可得到观测场景的3维图像重建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在稀疏采样率74.4%条件下,仍可获得与满采样成像性能相当的结果,验证了干涉处理频域稀疏方法在星载SAR 3维成像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SAR 稀疏重航过 编队卫星 压缩感知 干涉处理
下载PDF
衍射光学系统的激光应用和稀疏成像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道京 朱宇 +4 位作者 胡烜 于海锋 周凯 张润宁 刘磊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5-203,共9页
近年来衍射光学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衍射器件(如二元光学器件和膜基透镜)相当于微波天线的固定移相器,微波相控阵天线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应可用于其性能分析。激光SAR和激光通信都具有单色且波长较长的特点,特别适合采用非成像衍射光学系... 近年来衍射光学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衍射器件(如二元光学器件和膜基透镜)相当于微波天线的固定移相器,微波相控阵天线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应可用于其性能分析。激光SAR和激光通信都具有单色且波长较长的特点,特别适合采用非成像衍射光学系统,通过衍射器件实现信号波前控制,减小焦距并有利于系统的轻量化。基于衍射光学系统,研究激光SAR和激光通信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该文给出了衍射光学系统的相控阵解释,介绍了基于衍射光学系统已开展的机载激光SAR和星载激光SAR研究工作。提出了艇载1 m衍射口径激光通信和干涉定位系统概念并分析了其性能,该系统在10 m短基线下,其作用距离将达到4×108 km,对应的定位精度在6 km量级,可用于深空探测。该文同时探讨了稀疏采样激光成像问题,在激光照射目标条件下,提出用傅里叶透镜将激光图像信号变换到频域,在低频区域利用小规模探测器实施稀疏采样,等效进行2维低通滤波处理,再用计算机重构目标图像的设想,给出了一些初步的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射光学系统 激光雷达 激光通信 合成孔径成像 干涉测角定位 稀疏成像
下载PDF
基于数字电视信号的无源雷达参考通道多径杂波抑制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绪锋 李道京 胡烜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9-535,共7页
无源雷达利用第三方辐射源信号进行运动目标检测,在现在和未来电子战中具有重要作用。该体制雷达通常采用相关检测方法,但参考信号中常伴随多径杂波干扰。仿真表明,参考通道存在多径杂波干扰使目标检测性能下降,增加虚警并抬升检测基底... 无源雷达利用第三方辐射源信号进行运动目标检测,在现在和未来电子战中具有重要作用。该体制雷达通常采用相关检测方法,但参考信号中常伴随多径杂波干扰。仿真表明,参考通道存在多径杂波干扰使目标检测性能下降,增加虚警并抬升检测基底。抑制多径杂波,提纯参考信号是主要问题。结合数字电视信号特性,给出利用k-前向预测算法抑制多径杂波的原理,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实现滤波。仿真和实测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源雷达 参考通道 多径杂波抑制 相关处理 k-前向预测算法
下载PDF
薄膜衍射消热差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烨菲 程艳萍 +2 位作者 姚园 李道京 于潇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2-428,共7页
设计了一种薄膜衍射消热差红外光学系统。此光学系统口径为200 mm,焦距为200 mm,相对孔径为1,全视场角为3°,工作波段为10.7~10.9μm。该系统采用薄膜衍射镜作为主镜,厚度为微米量级,具有口径大、重量轻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红外光学... 设计了一种薄膜衍射消热差红外光学系统。此光学系统口径为200 mm,焦距为200 mm,相对孔径为1,全视场角为3°,工作波段为10.7~10.9μm。该系统采用薄膜衍射镜作为主镜,厚度为微米量级,具有口径大、重量轻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红外光学系统重量和口径无法调和的矛盾。利用含有衍射面的折衍混合透镜进行校正主镜带来的强色散,有效解决薄膜衍射主镜成像视场小、谱段范围窄等问题。采用薄膜衍射主镜、折衍混合透镜,很好地利用了衍射面良好的消热差特性,再结合透镜材料的选择,对光学系统消热差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且,衍射面的使用为系统设计优化过程中增加了自由度。薄膜衍射消热差红外光学系统重量轻、成像质量好、消热差性能优良,在红外遥感成像探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衍射光学 薄膜 消热差
下载PDF
衍射光学系统红外光谱目标探测性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凯 李道京 +2 位作者 王烨菲 姚园 乔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1-168,共8页
衍射光学系统具有大口径轻量化的优点,但其光谱范围较窄,能利用的红外信号能量较小,通常认为采用后会使红外相机的探测信噪比降低。基于衍射光学系统,分析了对地观测红外相机的目标探测性能,结合一个非制冷红外相机信噪比计算示例,明确... 衍射光学系统具有大口径轻量化的优点,但其光谱范围较窄,能利用的红外信号能量较小,通常认为采用后会使红外相机的探测信噪比降低。基于衍射光学系统,分析了对地观测红外相机的目标探测性能,结合一个非制冷红外相机信噪比计算示例,明确了在地物背景和目标光谱特性不同的条件下,基于衍射光学系统的红外相机仍可能具有良好的目标探测性能。同时将红外相机等效噪声功率与激光和电子学系统进行对比,提出了红外探测系统的性能还可能进一步提高的观点,给出了一种引入激光本振结合电子学滤波细分红外光谱降低等效噪声功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探测 衍射光学系统 信噪比 等效噪声功率 光谱特性 激光本振
原文传递
基于分布式压缩感知的高分宽幅SAR动目标成像技术 被引量:3
17
作者 潘洁 王帅 +1 位作者 李道京 卢晓春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6-173,共8页
高分宽幅SAR动目标成像对目标跟踪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天基多通道SAR技术要实现高分宽幅动目标成像需要通道数量巨大,系统复杂度过高,而且图像在方位向存在成对回波,形成虚警。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压缩感知的高分宽幅... 高分宽幅SAR动目标成像对目标跟踪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天基多通道SAR技术要实现高分宽幅动目标成像需要通道数量巨大,系统复杂度过高,而且图像在方位向存在成对回波,形成虚警。针对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压缩感知的高分宽幅SAR动目标成像技术,在通道数量较大时,通道数量相比常规高分宽幅动目标成像构型通道数量约降低1倍,利用动目标稀疏特性和杂波背景非稀疏特性构建分布式压缩感知观测模型,采用先方位1维分布式压缩感知重建再距离方位2维分布式压缩感知重建,实现杂波背景和稀疏动目标的重建,并抑制多通道SAR动目标成像中的成对回波。结合RADAR-SAT数据的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多通道 高分辨率宽测绘带 分布式压缩感知 运动目标显示
下载PDF
激光本振红外光谱干涉成像及其艇载天文应用展望(特邀)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道京 周凯 +4 位作者 郑浩 高敬涵 孙艳玲 崔岸婧 吴疆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2,共12页
本文分析了红外干涉成像现状和难点,介绍了激光本振红外相干探测的原理,阐述了基于电子学的红外光谱细分和干涉成像原理,讨论了激光本振红外阵列探测器形式。激光本振和相干探测器的设置,可保证两个望远镜的红外信号相位的正确传递,在... 本文分析了红外干涉成像现状和难点,介绍了激光本振红外相干探测的原理,阐述了基于电子学的红外光谱细分和干涉成像原理,讨论了激光本振红外阵列探测器形式。激光本振和相干探测器的设置,可保证两个望远镜的红外信号相位的正确传递,在电子学实施窄带滤波形成的窄带红外信号有利于实现长基线干涉成像。在此基础上,类似微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通过不同空间位置的多个较小孔径,组合形成一个大的光学口径,以红外光谱“射电”望远镜形式实现高分辨率天文成像,可大幅降低红外成像系统的复杂度和体积重量。介绍了平流层飞艇平台的特点,该平台为长基线大衍射口径望远镜的安装提供了有利条件,且可大幅减少大气对天文观测的影响,有望成为天文观测的新型平台。给出了10 m基线、2 m衍射口径红外光谱干涉成像望远镜的布设方案,分析了其探测和成像性能,讨论了关键技术及其可能的技术途径。分析表明,基于平流层飞艇平台,3个2 m衍射口径望远镜的组合在10 m基线下可等效实现口径10 m望远镜的红外天文观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干涉成像 激光本振 衍射光学系统 平流层飞艇 天文观测
下载PDF
基于三维成像处理的稀疏阵列天基雷达运动目标探测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洁 李道京 姜文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1,共6页
利用阵列天线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能够实现目标三维成像。对于天基雷达,通过对天线进行稀疏化,在空间分辨率要求高、设备体积质量约束条件多的工作环境中具有显著优势。在此基础上,文中进一步开展稀疏阵列天基雷达运动目标探测方法的研究,... 利用阵列天线合成孔径雷达技术能够实现目标三维成像。对于天基雷达,通过对天线进行稀疏化,在空间分辨率要求高、设备体积质量约束条件多的工作环境中具有显著优势。在此基础上,文中进一步开展稀疏阵列天基雷达运动目标探测方法的研究,基于在交轨向应用大型稀疏线阵、顺轨向采用合成孔径技术、距离向发射线性调频信号的工作机制,提出对获取的回波信号分别进行修正均匀冗余阵列正反编码空间调制和干涉处理来实现运动目标探测。仿真表明:相比于直接三维成像结果,应用文中方法得到的三维图像分辨率虽然有所降低,但是能够有效地实现运动目标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阵列 修正均匀冗余阵列编码 干涉处理 运动目标探测
原文传递
IMAGING AND MTI PROCESSING BASED ON DUAL-FREQUENCIES DUAL-APERTURES SPACEBORNE SAR 被引量:1
20
作者 Yin Jianfeng li daojing Wu Yirong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2009年第1期38-44,共7页
Based on dual-frequencies dual-apertures spaceborne 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 new SAR system with four receiving channels and two operation mode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AR imaging and Moving Target Ind... Based on dual-frequencies dual-apertures spaceborne 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 new SAR system with four receiving channels and two operation mode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SAR imaging and Moving Target Indication (MTI) are studied in this system.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with wide swath is implemented by the Mode Ⅰ, and MTI is completed by the Mode Ⅱ. High azimuth resolution is achieved by the Displaced Phase Center (DPC) multibeam technique. And the Coherent Accumulation (CA) method, which combines dual channels data of different carrier frequency, is used to enhance the range resolution. For the data of different carrier frequency, the two aperture interferometric processing is executed to implement clutter cancella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couple of clutter suppressed data are employed to implement Dual Carrier Frequency Conjugate Processing (DCFCP), then both slow and fast moving targets detection can be completed, followed by moving target imag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validity of the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of this new SA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born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Dual-frequencies dual-apertures Enhancing range resolution Slow and fast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Moving target imag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