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 of dynamic seepage of tight/shale oil under matrix fracture coupling
1
作者 DU Meng YANG Zhengming +10 位作者 LYU Weifeng li Zhongcheng WANG Guofeng CHEN Xinliang QI Xiang YAO Lanlan ZHANG Yuhao JIA Ninghong li haibo CHANG Yilin HUO X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403-415,共13页
A physical simulation method with a combination of dynamic displacement and imbibition was established by integrat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nd CT scanning.The microscopic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ight/shale ... A physical simulation method with a combination of dynamic displacement and imbibition was established by integrat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nd CT scanning.The microscopic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ight/shale oil in pore throat by dynamic imbibi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dynamic imbibition were analyzed.The dynamic seepage process of fracking-soaking-backflow-production integration was simulated,which reveals the dynamic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enhancing oil recovery(EOR).The seepage of tight/shale reservoi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strong displacement and weak imbibition as oil produced rapidly by displacement from macropores and fractures,weak displacement and strong imbibition as oil produced slowly by reverse imbibition from small pores,and weak displacement and weak imbibition at dynamic equilibrium.The greater displacement pressure results in the higher displacement recovery and the lower imbibition recovery.However,if the displacement pressure is too high,the injected water is easy to break through the front and reduce the recovery degree.The higher the permeability,the greater the imbibition and displacement recovery,the shorter the time of imbibition balance,and the higher the final recovery.The fractures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imbibition contact area between matrix and water,reduce the oil-water seepage resistance,promote the oil-water displacement between matrix and fracture,and improve the oil displacement rate and recovery of the matrix.The soaking after fractur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imbibition replacement and energy storage of the fluid;also,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carrying of the backflow fluid and the displacement in the mining stage is the key to enhancing oi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oil shale oil physical simula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T scanning dynamic imbibiti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EOR
下载PDF
基于岩心分析的稠油火驱过程中组分转化路径
2
作者 孙新革 杨凤祥 +3 位作者 李海波 展宏洋 高成国 袁士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0,共6页
针对火驱现场原油组分转化不明确的问题,以新疆油田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运用红外光谱和GC-MS方法,结合岩心分析结果与稠油反应机理,认为稠油组分反应变化分为烃类分子氧化、稠油组分化学键断裂和芳环自由基缩合生焦变化。将研究成果... 针对火驱现场原油组分转化不明确的问题,以新疆油田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运用红外光谱和GC-MS方法,结合岩心分析结果与稠油反应机理,认为稠油组分反应变化分为烃类分子氧化、稠油组分化学键断裂和芳环自由基缩合生焦变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稠油组分转化路径的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阶段,稠油组分反应最集中,以缩聚和热裂解反应为主;燃烧阶段,芳环自由基聚合生焦,C-H键断裂加氧形成OH、CHO、CO等官能团;高温氧化阶段,为焦炭和重质组分(胶质、沥青质)的燃烧。研究内容验证了火驱过程中焦炭燃烧使稠油升温降黏、稠油组分转化为焦炭启动燃烧的结论,加深认识火驱过程中燃料形成和转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稠油 氧化反应 热反应 转化路径 岩心分析
下载PDF
益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海波 周汨 +5 位作者 董洁 王振中 曹亮 姚新生 于洋 肖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70-1887,共18页
益智作为药食两用的常用中药,具有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的功效,主治肾虚脾寒所致疾病。益智化学成分丰富,主要含有挥发油194个、萜类121个(其中倍半萜111个)、二苯基庚烷类19个、黄酮类10个、碱基与核苷类10个、甾体类4个、糖苷类... 益智作为药食两用的常用中药,具有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的功效,主治肾虚脾寒所致疾病。益智化学成分丰富,主要含有挥发油194个、萜类121个(其中倍半萜111个)、二苯基庚烷类19个、黄酮类10个、碱基与核苷类10个、甾体类4个、糖苷类8个以及小分子有机酸类成分13个,其具有抗AD/PD、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本文就益智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智 化学成分 倍半萜类 二苯基庚烷类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吉林特低渗油藏长岩心CO_(2)驱替微观动用规律研究
4
作者 张辉 李忠诚 +4 位作者 祝孝华 李金龙 李海波 姚兰兰 肖前华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_(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_(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l... 针对松辽盆地莫里青油田特低渗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开展长岩心CO_(2)驱替研究。结果表明:岩样CO_(2)驱替驱油效率介于72.30%~80.40%。大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33.65%,小孔喉(<33 ms)平均赋存占比为18.01%;1 PV的CO_(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80.67%,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17.45%;5 PV的CO_(2)驱替后,岩样大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95.68%,小孔喉平均相对采出程度为39.82%,大PV驱替可有效动用小孔喉的油。研究成果可为莫里青油田储层CO_(2)驱替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同类油藏开展注气先导试验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核磁共振 CO_(2)驱替 采出程度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影响
5
作者 荐志洁 乔香瑞 +6 位作者 李海波 姚果林 郭华峰 刘辉 吴岳 杨健 成乐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两次及以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T2DM住院患者,根据FIB中位数将受试者分为高FI...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关系。[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两次及以上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T2DM住院患者,根据FIB中位数将受试者分为高FIB组和低FIB组。比较高、低FIB两组间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FIB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关系。[结果]共纳入患者145例,高FIB组73例,低FIB组72例,两次CCTA中位随访时间为25(18,40)个月。高FIB组年龄、女性比例及斑块狭窄率进展高于低FI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与斑块狭窄率变化呈正相关(r^(2)=0.308,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及其他多种临床指标后,FIB水平为T2DM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危险因素(OR=5.25,95%CI:1.97~14.02,P<0.001)。[结论]基线高FIB水平是T2DM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FIB水平有利于T2DM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2型糖尿病 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率
下载PDF
新形势下航天装备环境试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6
作者 吴建国 李海波 +1 位作者 冯国林 姚艺豪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34-40,共7页
从航天装备面临的实战化考核、数字化建设和低成本控制等新形势与新要求出发,梳理了环境试验技术在航天装备试验鉴定中存在的实战化考核能力不足、全寿命周期环境效应考核不充分等技术难题,结合航天装备环境试验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系统... 从航天装备面临的实战化考核、数字化建设和低成本控制等新形势与新要求出发,梳理了环境试验技术在航天装备试验鉴定中存在的实战化考核能力不足、全寿命周期环境效应考核不充分等技术难题,结合航天装备环境试验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航天装备环境试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试验环境综合化、试验设计一体化、试验手段数字化在提升航天装备环境试验水平、缩短装备试验周期、降低试验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也是航天装备环境试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试验 实战化 数字化 一体化 低成本
下载PDF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复合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7
作者 张笑 李海波 梁森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0期116-118,共3页
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拓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开拓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结合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更新... 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拓展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开拓学生的知识广度,培养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结合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加实践任务环节,兼顾课程思政育人,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质量及芥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李海渤 冯慧敏 +2 位作者 杨春亚 梁秀荷 朱云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3-24,共12页
【目的】紫妃芥菜(Purple leaf mustard)是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叶水东芥(Green leaf Shuidong mustard)杂交选育的高花青素芥菜新品种,其施肥技术有待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被认为是土壤改良、作物增产提质较为有效的施肥措施,... 【目的】紫妃芥菜(Purple leaf mustard)是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叶水东芥(Green leaf Shuidong mustard)杂交选育的高花青素芥菜新品种,其施肥技术有待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被认为是土壤改良、作物增产提质较为有效的施肥措施,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性质及芥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指导芥菜科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灵芝菌渣堆肥为供试有机肥,以绿叶水东芥、紫妃芥菜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以单施化肥(常规仅施复合肥)为对照(CK),设置化肥减量3/4条件下,配施低(T1,7.90 g)、中(T2,15.80 g)、高(T3,31.60 g)量菌渣堆肥3个处理,测定芥菜采收后土壤pH值、物理性黏粒(PC,<0.01 mm)、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以及芥菜株高(PH)、鲜质量(FW)、根长(RL)、叶绿素(Chl)、花青素(Ant)、可溶性糖(SS)和维生素C(Vc)含量等13个指标,并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性质及芥菜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随着菌渣堆肥用量的增加,两种芥菜除土壤pH值和PC含量外,其他11个指标均呈增加趋势,3个处理土壤OM含量及芥菜RL、SS和Vc含量均高于CK,AN含量低于CK;T3处理土壤AP、AK含量及芥菜FW、Chl、Ant含量高于CK,其PH与CK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T2和T1处理。与CK相比,T3处理下绿叶水东芥和紫妃芥菜土壤OM、AP和AK含量分别提高13.24%、14.28%,6.74%、6.06%,6.43%、6.04%,AN含量降低0.81%、1.45%;两种芥菜FW、RL、Chl、SS和Vc含量分别提高0.33%、6.64%,34.65%、43.29%,11.03%、6.53%,53.36%、44.45%,16.66%、15.44%。同一处理下,紫妃芥菜的PH、RL、FW、Chl、Ant、SS、和Vc含量均显著高于绿叶水东芥。【结论】菌渣堆肥替代部分化肥有助于土壤改良、芥菜增产提质,以T3处理表现最佳。同等肥力下,紫妃芥菜的长势、色素含量和品质均优于绿叶水东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土壤 水东芥 紫妃芥菜 花青素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面向新能源消纳的需求侧灵活性资源聚合响应分析
9
作者 李昂 何嘉泰 +2 位作者 李海波 张蕾 史新涛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4,162,共9页
新型电力系统中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有研究对大量负荷参与新能源消纳的需求侧响应改善效果与影响机制研究不足。首先分析了需求侧资源提供灵活性的机理,提出了需求侧灵活性资源可调节空间的计算方法;然后,考虑可平移... 新型电力系统中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有研究对大量负荷参与新能源消纳的需求侧响应改善效果与影响机制研究不足。首先分析了需求侧资源提供灵活性的机理,提出了需求侧灵活性资源可调节空间的计算方法;然后,考虑可平移负荷、可转移负荷和可削减负荷约束条件,构建面向新能源消纳的多类型需求响应聚合协同优化运行模型;最后,以某省级电网算例开展仿真研究,分析了各种类型需求响应的改善效果与机制。结果表明:负荷响应配合机组启停可以得到超过响应量的新能源消纳量,提出的多类型需求响应协同优化运行模型能够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侧响应 新能源消纳 可平移负荷 可转移负荷 可削减负荷
下载PDF
基于六向搜索A^(*)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10
作者 刘建娟 李海博 +2 位作者 刘忠璞 姬淼鑫 许强伟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10,共5页
针对移动机器人利用传统A^(*)算法在复杂环境中进行路径规划时,存在着扩展节点数多导致的搜索效率低,以及路径平滑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六向搜索的A^(*)算法。首先,在传统A^(*)算法启发函数的基础上利用曼哈顿距离进行加权,减少... 针对移动机器人利用传统A^(*)算法在复杂环境中进行路径规划时,存在着扩展节点数多导致的搜索效率低,以及路径平滑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六向搜索的A^(*)算法。首先,在传统A^(*)算法启发函数的基础上利用曼哈顿距离进行加权,减少了算法的搜索时间和扩展节点数;其次,对传统A^(*)算法搜索策略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六向搜索策略,进一步减少算法扩展节点数,并同时提升路径平滑性;最后,利用路径平滑策略来对规划出来的路径进行平滑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六向搜索的A^(*)算法在不同地图规模的仿真环境中都能获得较高的搜索效率,且扩展节点数更少、转折角度更小、更有利于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规划 改进A~*算法 移动机器人 曼哈顿距离 搜索邻域
下载PDF
空间电场结合茶多酚对冰温贮藏哈氏仿对虾肌肉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李海波 吴玉婷 +2 位作者 苗家明 李小燕 张海玲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3期85-90,共6页
以哈氏仿对虾(Pneumatophorus hardwickii)为研究对象,讨论空间电场结合茶多酚对对虾冰温贮藏品质的影响。设置CK组(不做处理)、T1组(3000 V/50 Hz空间电场处理)、T2组(1%茶多酚保鲜剂处理)和T3组(空间电场结合茶多酚处理),对虾肉贮藏... 以哈氏仿对虾(Pneumatophorus hardwickii)为研究对象,讨论空间电场结合茶多酚对对虾冰温贮藏品质的影响。设置CK组(不做处理)、T1组(3000 V/50 Hz空间电场处理)、T2组(1%茶多酚保鲜剂处理)和T3组(空间电场结合茶多酚处理),对虾肉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值、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盐溶性蛋白含量和Ca^(2+)-ATP酶活性进行研究,结合变异系数权重法综合计算评价不同处理的虾肉肌肉品质。结果显示,随冰温贮藏时间的延长,4组虾肉的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逐渐上升,盐溶性蛋白含量和Ca^(2+)-ATP酶活性逐渐下降。贮藏期间T1、T2和T3组各指标与CK组差异明显,T1、T2组之间各指标差异较小,T3组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值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始终低于CK、T1和T2组,而盐溶性蛋白含量和Ca^(2+)-ATP酶活性在贮藏中后期(4~8 d)显著高于CK、T1和T2组(P<0.05)。CK、T1、T2和T3组肌肉品质综合评价分数分别为-2.41、0.10、0.25和2.07,说明3000 V/50 Hz空间电场结合1%茶多酚保鲜剂能够更有效地延缓对虾冰温贮藏期间虾肉品质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氏仿对虾 茶多酚 电场保鲜 冰温贮藏 品质特性
下载PDF
思维导图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2
作者 李爱峰 李霞 +1 位作者 李海波 薛庆旺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22期191-196,共6页
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复杂的公式、庞大的信息量、繁多的知识点、错综复杂的关系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巴赞提出的一种视觉化的思维组织工具。笔者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将思维导图用于公式的整理... 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复杂的公式、庞大的信息量、繁多的知识点、错综复杂的关系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心理学家巴赞提出的一种视觉化的思维组织工具。笔者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将思维导图用于公式的整理,解题思路的梳理,章节内容的总结,知识的横向比较及知识框架的构建,实践结果表明无论是对于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思维导图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启迪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本文对思维导图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为分析化学教学及思维导图在学习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分析化学 教学
下载PDF
绿色建筑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
作者 赵丽 闫丽 +2 位作者 李海波 王晨 郑春蕾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4期20-23,28,共5页
为推动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加强绿色建筑供应链的建设与管理,确保供应链形成良好的网络韧性是关键。围绕WSR方法论,构建绿色建筑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研究表明,在绿色建筑... 为推动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加强绿色建筑供应链的建设与管理,确保供应链形成良好的网络韧性是关键。围绕WSR方法论,构建绿色建筑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研究表明,在绿色建筑供应链韧性评价中,事理方面的影响最为显著,物理方面的影响程度最小。针对各因素对绿色建筑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程度,为绿色建筑供应链的优化提供指导,丰富绿色建筑供应链领域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R系统方法论 层次分析法(AHP) 熵权法 绿色建筑供应链韧性
下载PDF
基质裂缝耦合下的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流实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猛 杨正明 +10 位作者 吕伟峰 李忠诚 王国锋 陈信良 亓翔 姚兰兰 张育豪 贾宁洪 李海波 常艺琳 霍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6,共11页
基于核磁共振和CT扫描技术建立了动态驱渗结合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吸微观孔喉动用机制及影响动态渗吸开发效果的因素,模拟了致密油/页岩油压裂—焖井—返排—开采一体化的动态渗流过程,明确了不同开发阶段的... 基于核磁共振和CT扫描技术建立了动态驱渗结合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致密油/页岩油动态渗吸微观孔喉动用机制及影响动态渗吸开发效果的因素,模拟了致密油/页岩油压裂—焖井—返排—开采一体化的动态渗流过程,明确了不同开发阶段的生产动态特征及对采出程度的贡献。研究表明:致密油/页岩油储层的渗流可分为大孔隙与裂缝间驱替快速产出的强驱替弱渗吸、小孔隙逆向渗吸缓慢采出的弱驱替强渗吸、动态平衡时的弱驱替弱渗吸3个阶段。驱替压力越大,驱替采出程度越高,渗吸采出程度越低,但驱替压力过大注入水易突破前缘,降低采出程度。渗透率越高,渗吸、驱替采出程度越大,渗吸平衡时间越短,最终采出率越高。裂缝可有效加大基质与水的渗吸接触面积,降低油水渗流阻力,促进基质、裂缝间的油水置换,提高基质排油速度和采收率。压裂后进行焖井有利于流体的渗吸置换与增能蓄能,有效利用返排液的携带、开采阶段的排驱置换作用是提高采收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页岩油 物理模拟 核磁共振 CT扫描 动态渗吸 生产动态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热脱附对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秉泽 张文文 +3 位作者 刘昭玥 马福俊 李海波 谷庆宝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热脱附技术被广泛用于污染场地修复,但其对多环芳烃(PAHs)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综合影响仍不清楚。选用PAHs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模拟土壤,探究热脱附温度(220~400℃)和停留时间(5~60 min)对土壤中PAHs的影响,分析空气与氮气气氛下热脱附... 热脱附技术被广泛用于污染场地修复,但其对多环芳烃(PAHs)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综合影响仍不清楚。选用PAHs和重金属复合污染模拟土壤,探究热脱附温度(220~400℃)和停留时间(5~60 min)对土壤中PAHs的影响,分析空气与氮气气氛下热脱附温度(310、340和370℃)对土壤中重金属Cu、Pb、As和Cd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热脱附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土壤中PAHs去除率显著增加;低环PAHs占比逐渐减少,而高环PAHs占比逐渐增加。在2种气氛热脱附后,Cu、Pb和As弱酸提取态占比略有增加,而Cd弱酸提取态占比显著降低;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的转化趋势具有差异性。随着热脱附温度的升高,Cu、Pb、As和Cd 4种重金属的残渣态占比均逐渐增加,说明热脱附有利于4种重金属的固定。相较于空气,氮气条件下4种重金属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占比均增加;Cu和Pb可还原态占比显著降低,而As可还原态占比有所降低,Cd可还原态占比变化不大。氮气更有利于Cu、Pb和Cd的稳定;相反,空气更有利于As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脱附 多环芳烃(PAHs) 重金属 形态转化
下载PDF
夹层型页岩油储层CO_(2)驱替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兰兰 杨正明 +4 位作者 李海波 周体尧 张亚蒲 杜猛 侯海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动用困难的问题,利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页岩油注CO_(2)驱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大,中孔与大孔驱油效率贡献也增大,绝对驱油贡献率均在60%以上;增大驱替流量可以显著提高基质渗透率较小的岩样驱油效率;岩样赋存状态以游离油为主,饱和原油后体积分数为40.51%~62.40%,驱替过程中游离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在50%以上;随着驱替流量的增大,游离油/吸附油相对驱替体积分数减小;干样渗透率越大,渗透率随驱替流量的增长速率也越大。研究成果为页岩油有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驱替 核磁共振 驱替特征 赋存状态 储层动用
下载PDF
油菜—富硒水稻—富硒甘薯轮作对土壤养分及甘薯的影响
17
作者 李海渤 徐守俊 冯慧敏 《长江蔬菜》 2024年第16期50-54,共5页
为掌握油菜—富硒水稻—富硒甘薯轮作种植模式(T)与传统冬闲—水稻—甘薯种植模式(CK)的差异,特开展种植试验,分析甘薯收获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有效锌和有效硼的含量,甘薯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以及... 为掌握油菜—富硒水稻—富硒甘薯轮作种植模式(T)与传统冬闲—水稻—甘薯种植模式(CK)的差异,特开展种植试验,分析甘薯收获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有效锌和有效硼的含量,甘薯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以及大米和甘薯的硒元素含量。结果表明,与CK相比,T处理的土壤肥力和甘薯品质明显提升,其中0~20 cm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有效锌和有效硼分别提升21.8%、3.2%、5.4%、28.4%、34.6%、42.5%、300.0%,20~40 cm土壤则分别提高22.8%、5.6%、14.0%、32.6%、38.0%、104.4%、325.0%;甘薯总糖、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125.09%、16.34%。另外,通过施用富硒肥,T处理的大米和甘薯硒元素含量分别达到0.14、0.15 mg/kg。因此,油菜—富硒水稻—富硒甘薯轮作种植模式(T)可实现油菜绿肥还田及水稻、甘薯秸秆还田,达到改良土壤、提升甘薯品质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绿肥油菜 水稻 甘薯 绿肥还田 秸秆还田
下载PDF
五倍子单宁酸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孔秋宏 袁菁菁 +3 位作者 周贤君 王秀龙 李海波 龙希洋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1-463,共1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五倍子单宁酸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450尾体重为(10.23±0.05)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添加0(F0组,作为对... 本试验旨在研究五倍子单宁酸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450尾体重为(10.23±0.05)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添加0(F0组,作为对照组)、0.05%(F1组)、0.10%(F2组)、0.15%(F3组)、0.20%(F4组)五倍子单宁酸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与F0组相比,F2和F3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升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各组之间肝体比(HSI)、摄食率(FR)和存活率(SR)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之间全鱼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灰分和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各组之间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之间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5)与F0组相比,其他各组肠道绒毛增多,排列紧密;在前肠组织中,F1组和F2组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F0组(P<0.05)。6)与F0组相比,其他各组肠道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有所下降,肠道菌群稳态指数均有所升高,且F3组肠道菌群稳态指数显著高于F0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五倍子单宁酸可以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组织结构,优化肠道菌群,保护肠道健康;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大口黑鲈饲料中五倍子单宁酸的适宜添加量为0.10%~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单宁酸 大口黑鲈 生长性能 肠道健康
下载PDF
梵净山不同海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盛杨 张蓝月 +4 位作者 陈敬忠 陆祥 李海波 廖小锋 谢元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68,共9页
[目的]阐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海拔分布模式及其影响机制对评估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稳定性至关重要。[方法]在梵净山900~2100 m海拔梯度下采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借助干湿筛法和冗余分析(RDA)方法探讨了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团... [目的]阐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海拔分布模式及其影响机制对评估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稳定性至关重要。[方法]在梵净山900~2100 m海拔梯度下采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借助干湿筛法和冗余分析(RDA)方法探讨了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在0—6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主要以>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平均含量为86.78%;在0—20 cm土层各海拔梯度差异显著,且中海拔1 500~1 800 m处显著高于1 800~2 100 m(p<0.05)。土壤团聚体MWD,GMD和D与海拔存在显著相关性,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团聚体MWD和GMD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模式,在中海拔1 500~1 800 m处达到峰值;且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1 500~1 800 m的MWD和GMD分别为5.03,3.64和4.79,3.52,显著高于900~1 200 m和1 800~2 100 m(p<0.05)。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沿海拔梯度变化主要受土壤SOC和pH值的影响,解释度分别为76.3%和1.3%,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梵净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沿海拔梯度具有明显差异,土壤化学性质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团聚体稳定性 海拔梯度 梵净山
下载PDF
香榧藻斑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20
作者 刘艾涛 叶碧欢 +4 位作者 陈友吾 宋其岩 李海波 沈建军 张昕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19,共9页
【目的】探明香榧藻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对香榧藻斑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香榧藻斑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香榧主产区采集藻斑病病叶,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从病叶中分离获得的香榧... 【目的】探明香榧藻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对香榧藻斑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香榧藻斑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香榧主产区采集藻斑病病叶,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从病叶中分离获得的香榧绿藻进行鉴定,明确病原藻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筛选防治香榧藻斑病的优良药剂。【结果】1)从香榧藻斑病病叶中分离获得3种病原绿藻类群,结合藻株形态学特点以及SSU-ITS区间序列分析,3种绿藻类群分别被鉴定为链带藻、软克里藻和Tritostichococcus corticulus,均为香榧病原新记录种。3种香榧绿藻的培养条件相似,均适宜在初始pH 11、温度25℃、光照/黑暗为12 h/12 h光周期下的BG-11培养基中生长。2)以混合藻为靶标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显示,12%松脂酸铜悬浮剂灭藻效果最好,EC50可达8.33 mg·L^(-1),显著低于其他药剂(P<0.05),其后依次为33.5%喹啉铜悬浮剂、80%波尔多液、20%噻菌铜悬浮剂和45%石硫合剂。林间防治试验表明,施药30天后,12%松脂酸铜和33.5%喹啉铜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8.11%和71.62%。【结论】从浙江省香榧上新发现3种病原绿藻类群,藻群生物学特性类似。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12%松脂酸铜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香榧藻斑病有较好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 藻斑病 鉴定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林间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