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寨沟M_S7.0地震前跨断层水准前兆异常与震后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希 贾鹏 +1 位作者 李瑞莎 惠旭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01-1106,共6页
利用2017-08-08九寨沟MS7.0地震前震区北侧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以及震后8月、9月两期加密复测结果,综合观测曲线、异常时空演化特征及特征强度指标,分析九寨沟地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及震后变化。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前1a... 利用2017-08-08九寨沟MS7.0地震前震区北侧青藏块体东北缘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以及震后8月、9月两期加密复测结果,综合观测曲线、异常时空演化特征及特征强度指标,分析九寨沟地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及震后变化。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前1a多西秦岭至六盘山构造区异常比较集中;震前1~3个月西秦岭构造区及其附近(震区周边300km范围内)短期异常增多,异常特性以逆断性突跳为主,对该次地震有中短期-短期前兆反映;震后1个月西秦岭构造区多数异常调整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跨断层短水准 特征强度指标 前兆 震后变化
下载PDF
基于形变资料开展地震预测研究需关注的问题及展望 被引量:5
2
作者 武艳强 陈长云 +4 位作者 季灵运 李瑞莎 马栋 占伟 赵静旸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11-1219,1226,共10页
总结基于形变资料的与地震预测相关的物理模型发展过程,并对当前形变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给出基于形变资料的强震综合预测思路及需要关注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建议从形变监测角度解决典型构造区密集... 总结基于形变资料的与地震预测相关的物理模型发展过程,并对当前形变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给出基于形变资料的强震综合预测思路及需要关注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建议从形变监测角度解决典型构造区密集观测与通用大地测量模型的构建问题;从科研角度开展高分辨率应力/应变场获取方法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深入研究并获得我国地壳粘滞性结构分布,强化研究活动地块/典型构造区的变形机理,开展断层滑动速率、闭锁程度/滑动亏损分布的可靠获取方法及模型研究,强化典型部位连续观测异常模式识别及机理研究。监测和科研的核心问题是为断层变形机理提供有效的观测约束并构建定量力学模型,相关工作是深入理解地震过程和推进强震物理预测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近场密集观测 强震孕育过程 断层闭锁 物理模型
下载PDF
川滇地区近期断层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贾鹏 唐红涛 +1 位作者 李瑞莎 张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1,共9页
通过对川滇地区的跨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多条重要断裂的形变资料进行了速率合成计算,并对这些场地的短水准和短基线在芦山地震、汶川地震等几次强震前后速率合成结果和张压趋势变化进行分析,最后结合2011—2015年川滇地区GPS... 通过对川滇地区的跨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多条重要断裂的形变资料进行了速率合成计算,并对这些场地的短水准和短基线在芦山地震、汶川地震等几次强震前后速率合成结果和张压趋势变化进行分析,最后结合2011—2015年川滇地区GPS资料的面膨胀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总结该地区近年活动形变特征。结果表明:(1)大多数断裂保持正常幅度的张、压变化,而在地震前1~3年的变化幅度会明显异于常年;(2)可能的地震前异常变化在短水准和短基线形变中反映并不完全一致;(3)大地震后会对该地区及其附近的构造应力场产生深远影响,加快断层的运动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率合成 川滇地区 跨断层形变 地震 断裂带
下载PDF
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强震复发概率模型及强震潜势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庞炜 谢超 +2 位作者 李瑞莎 张佩 路珍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2-282,共11页
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发育多条重要活动断裂,多年来已积累较丰富的古地震研究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史地震数据等,从定量化强震复发间隔T与平均复发间隔T_(a)入手,将其比值(T/T_(a))进行数学处理,借鉴NB模型的思路,... 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发育多条重要活动断裂,多年来已积累较丰富的古地震研究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史地震数据等,从定量化强震复发间隔T与平均复发间隔T_(a)入手,将其比值(T/T_(a))进行数学处理,借鉴NB模型的思路,建立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模型,进而对强震潜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内未来可能的强震发生地点是榆木山北缘断裂芦泉河-九个泉段和榆木山东缘断裂梨园河口-黑河口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 强震 概率分布 T/T_(a)值
下载PDF
基于GPS速度场的四川地区1999~2018年应变场特征演化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白卓立 张学刚 +3 位作者 薛二峰 张希 李瑞莎 秦珊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15-1326,共12页
基于1999~2018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并分析了四川“Y”形构造区各周期网格速度场、地壳应变率场,并讨论了近20年尺度的地壳应变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2008年汶川地震前1999~2007期GPS速度场相对稳定,整体“Y”型构造区地壳运... 基于1999~2018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解算并分析了四川“Y”形构造区各周期网格速度场、地壳应变率场,并讨论了近20年尺度的地壳应变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2008年汶川地震前1999~2007期GPS速度场相对稳定,整体“Y”型构造区地壳运动变化不大,但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发生较大变化,由4.0 mm/a增至10.0 mm/a。2)1999~2007年,整个四川“Y”型构造区应变场演化特征微弱,而汶川地震之后的两个周期,最大剪应变自龙门山山前断裂向西到汶川一带,形成了由高到低、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梯度带。龙门山断裂带以ES或EES向的主压应变为主,其量值变化范围为5.0×10^-8/a^12.0×10^-8/a;鲜水河断裂由震前主拉应变,改为震后近EW向的主压应变特征。面膨胀结果则显示龙门山断裂带由震前低密度梯度带瞬间变为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高密度变化区。3)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是最为重要的时刻分割点。近20年的应变率场变化,更似一个“时间—地壳构造运动”的大轮回,目前四川“Y”型构造区整体处于2008年汶川地震前较为稳定的活动周期。龙门山断裂带仍值得我们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速度场 主应变 最大剪应变 面膨胀 演化特征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Computation Method of Fault Motion Coordination Ratio and Analysis of Earthquake Cases
6
作者 li ruisha Zhang Xi +1 位作者 Jia Xiaodong Tang Hongtao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1期54-61,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the fault motion coordination ratio( FCR),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starting point on the result of FCR calcul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FCR using the sl...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the fault motion coordination ratio( FCR),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starting point on the result of FCR calcul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FCR using the sliding window and the index for evaluating the dispersion. Earthquake cases analysis shows that at the Lijiang site across the fault: the FCR value varied greatly and its distribution was dispersive before the MS7. 0 Lijiang earthquake,while the value was stable and less dispersive after the earthquake,which reflects the strain accumulation of the fault during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and the poor movement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motion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After the earthquake,the fault was in a free activity state,the accumulated strain energy released,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was coordinated mutually. At present,FCR dispersion of Lijiang is at a low value,and fault strain accumulation is at a low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jiang earthquake Fault motion coordination ratio (FCR) Cross-faultmeasurement DISPER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