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历资料,对资料完整并获得36个月以上有效随访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女各11例;平均年龄(54.1±10.2)岁;平均病程(5.3±1.9)个月。均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记录并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止痛药用量、卧床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结核治愈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满意率等指标。结果 2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平均(41.9±2.5)个月。虽然术后3个月病变节段后凸角度并未改善( t=0.3546,P=0.7029),但术中失血量少[(30.5±7.9) ml],术后止痛药用量低[(0.3±0.1) g],卧床时间短[(1.5±0.3) d ]。22例患者术后结核病灶均获得治愈且无复发。除1例患者外,其余21例(95.5%)患者植骨均达到2级以上融合。术前存在神经放射痛的患者术后均明显缓解,3例术前D级患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术后1和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SF36各项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早期生活质量优秀。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9.0%,患者对治疗过程及疗效满意。结论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病灶清理、异体骨植骨联合经皮内固定可能是很有潜力的脊柱结核治疗方法,可作为其他治疗措施的有力补充,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历资料,对资料完整并获得36个月以上有效随访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女各11例;平均年龄(54.1±10.2)岁;平均病程(5.3±1.9)个月。均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病灶清除、异体骨植骨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记录并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止痛药用量、卧床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结核治愈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满意率等指标。结果 2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平均(41.9±2.5)个月。虽然术后3个月病变节段后凸角度并未改善( t=0.3546,P=0.7029),但术中失血量少[(30.5±7.9) ml],术后止痛药用量低[(0.3±0.1) g],卧床时间短[(1.5±0.3) d ]。22例患者术后结核病灶均获得治愈且无复发。除1例患者外,其余21例(95.5%)患者植骨均达到2级以上融合。术前存在神经放射痛的患者术后均明显缓解,3例术前D级患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术后1和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SF36各项评分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早期生活质量优秀。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9.0%,患者对治疗过程及疗效满意。结论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微创病灶清理、异体骨植骨联合经皮内固定可能是很有潜力的脊柱结核治疗方法,可作为其他治疗措施的有力补充,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