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EL:a semantically enhanced hardware-friendly entity linking method
1
作者 亓东林 CHEN Shudong +2 位作者 DU Rong TONG Da YU Yo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With the help of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the accuracy of the entity linking task has made great strides in recent years.However,most models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 require fine-tuning on a large amount of train... With the help of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the accuracy of the entity linking task has made great strides in recent years.However,most models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 require fine-tuning on a large amount of training data using large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s,which is a hardware threshold to accomplish this task.Some researchers have achieved competitive results with less training data through ingenious methods,such as utilizing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model.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semantic-enhancement-based entity linking approach,named semantically enhanced hardware-friendly entity linking(SHEL),which is designed to be hardware friendly and efficient while maintaining good performance.Specifically,SHEL's semantic enhancement approach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1)semantic compression of entity descriptions using a text summarization model;(2)maximizing the capture of mention contexts using asymmetric heuristics;(3)calculating a fixed size mention representation through pooling operations.These series of semantic enhancement method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odel's ability to capture semantic information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ardware constraints,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model's convergence speed by more than 50%compared with the strong baseline model proposed in this paper.In terms of performance,SHEL is comparable to the previous method,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on six well-established datasets,even though SHEL is trained using a smaller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 as the enco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ity linking(EL) pre-trained models knowledge graph text summarization semantic enhancement
下载PDF
RotatS:temporal 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 based on rotation and scaling in 3D space
2
作者 余泳 CHEN Shudong +3 位作者 TONG Da qi donglin PENG Fei ZHAO Hua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23年第4期348-357,共10页
As 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graph(KG)is deepened and widely used,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KGC)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from researchers,especially in scenarios of in-telligent search,social networks ... As 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graph(KG)is deepened and widely used,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KGC)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from researchers,especially in scenarios of in-telligent search,social networks and deep question and answer(Q&A).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pletion of static knowledge graphs,and the temporal information in temporal knowl-edge graphs(TKGs)is ignored.However,the temporal information is definitely very helpful for the completion.Note that existing researches on temporal 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 are difficult to process temporal information and to integrate entities,relations and time well.In this work,a rotation and scaling(RotatS)model is proposed,which learns rotation and scaling transformations from head entity embedding to tail entity embedding in 3D spaces to capture the information of time and rela-tions in the temporal knowledge graph.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RotatS model have been evaluated by comparison with several baselines under simila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space com-plexity on four typical knowl good graph completion datasets publicly available online.The study shows that RotatS can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terms of prediction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owledge graph(KG) temporal knowledge graph(TKG) 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KGC) rotation and scaling(RotatS)
下载PDF
1961—2020年青海省饱和水汽压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素雲 祁栋林 +3 位作者 温婷婷 史飞飞 乔斌 肖建设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3-181,共9页
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作为蒸散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能够反映大气从地表获取水分的能力,厘清VPD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干湿程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Mann-Kendall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 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作为蒸散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能够反映大气从地表获取水分的能力,厘清VPD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干湿程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Mann-Kendall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1961—2020年VPD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61—2020年青海省平均VPD呈上升趋势,且在1998年发生突变;其季节平均值和对应的气候倾向率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不同的功能区,VPD平均值表现为:柴达木盆地>东部农业区>青海湖地区>青南牧区,对应的气候倾向率表现为: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青南牧区>青海湖地区。多年平均VPD在空间上呈“鞍形场”分布格局,且除了青南牧区东北部的贵南站呈减少趋势,其余地区均为增加趋势。VPD突变前后的气象主导因子有所差异,但总体主要为最高温度和相对湿度。春、夏、秋3个季节以及多年VPD变化过程中,海拔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经度;冬季海拔贡献率依旧最高,其次为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水汽压差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青海省
下载PDF
青海高原1960—2019年冬半年降水变化特征及重心迁移研究
4
作者 张帅旗 鄂崇毅 +2 位作者 李晓东 祁栋林 周磊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8-130,共13页
冬半年降水对农业、交通、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青海高原是我国冬半年强降水量、降水日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利用重心模型来分析青海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迁移,旨在揭示青海高原多年的... 冬半年降水对农业、交通、生态安全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青海高原是我国冬半年强降水量、降水日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利用重心模型来分析青海高原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迁移,旨在揭示青海高原多年的冬半年降水的时空分配格局。结果显示:(1)空间上青海高原冬半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冬半年降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时间上整体呈增加趋势,年代周期内呈现“少-多-少-多-少-多”的趋势。(2)不同等级冬半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青海高原冬半年降水量的变化整体以大量级的增加为主,尤其在中南部地区,增加速率更大。(3)青海省的冬半年降水量重心的纬度和经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重心点坐标呈现向西南方向逐渐移动的趋势。青海高原冬半年降水量重心的空间位置集中分布于兴海县附近,最北边可到达共和县,最南边可迁移至玛沁县,青海高原多年降水重心的标准差椭圆的方位角度数为55.8°,冬半年降水量重心主要分布于东北至西南的方向上。(4)青海高原各等级冬半年降水量的经、纬度时间变化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且经度的变化速率较纬度的高。各降水量级的标准差椭圆的方位角大小相差十几度,但均为东北至西南方向分布,且主要分布在兴海县附近,轴长和椭圆圆心坐标存在较大差异。冬半年降水重心量级越小离散性越小,且平均降水量的重心离散程度和分布也是小量级降水量的贡献较大。可以利用冬半年降水重心的南北移动方向来判断青海高原大量级降雪范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冬半年降水 重心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ERA-interim气温、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适用性评估
5
作者 陈奇 祁栋林 +2 位作者 霍金虎 李甫 张娟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1期69-76,共8页
利用1999—2018年逐月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选取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15个气象站点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采用误差和相关性分析,对比两种资料时间和站点空间变化规律,并对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评估。结果表明:ERA-interi... 利用1999—2018年逐月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选取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15个气象站点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采用误差和相关性分析,对比两种资料时间和站点空间变化规律,并对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评估。结果表明: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平均气温、5和15 cm土壤温度均低于观测值,分别偏低3.5、4.3和4.5℃;观测值与订正前后的再分析资料月际和季节变化基本一致,空间变化均表现出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减小的趋势,而且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站点完全一致。近20年来,观测值与再分析资料平均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5和15 cm土壤温度观测值表现为升高趋势,而再分析数据呈减小趋势。与订正前相比,订正后的再分析资料与观测值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同时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年际变化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年内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呈现“M”型,最大值均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12或1月。东部农业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是再分析资料比观测值偏低的主要原因,利用回归方程实现平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的订正,有效降低了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的偏差,提高再分析数据评估的准确性,提升再分析资料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农时农事服务及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 青海东部农业区 气温 土壤温度
下载PDF
青海省1961—2018年侵蚀性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6
作者 霍金虎 向艳平 +2 位作者 祁栋林 高贵生 陈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4期87-94,共8页
利用青海省1961—2018年41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统计逐年降水量(日数)、侵蚀性降水量(日数),分析青海省降水和侵蚀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年降水量、降水日数、侵蚀性降水量、侵蚀性降水日数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 利用青海省1961—2018年41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统计逐年降水量(日数)、侵蚀性降水量(日数),分析青海省降水和侵蚀性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年降水量、降水日数、侵蚀性降水量、侵蚀性降水日数之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空间分布均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三江源地区年降水量最高,为469.3 mm,柴达木盆地最低,为99.4 mm;侵蚀性降水量柴达木盆地最低,为25.1 mm,东部农业区最高,为155.5 mm。1961—2018年青海省年降水量和侵蚀性降水量分别以8.1、4.7 mm/10 a的速率增加,年降水日数表现为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侵蚀性降水日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5、0.2 d/10 a。侵蚀性降水量和侵蚀性降水日数突变分别发生在2004和2001年,突变后侵蚀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较突变前分别增加22.4 mm和0.7 d。1961—2018年青海省侵蚀性降水量和侵蚀性降水日数的贡献率平均为32.7%和6.5%,并分别以0.59%和0.21%呈显著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侵蚀性降水 时空变化 青海生态区
下载PDF
冷湖赛什腾山天文台址风特性分析
7
作者 相守贵 余培林 +2 位作者 祁栋林 樊万珍 罗庆云 《青海科技》 2023年第1期143-148,共6页
利用2020年9月~2022年8月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区域自动站小时风向风速数据,按照年、季节、月、昼夜分别统计分析赛什腾山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规律;同时按照季节、月分析了赛什腾山大风日数的出现频次和出现占比。结果表明:赛什腾山全年盛行... 利用2020年9月~2022年8月青海省冷湖赛什腾山区域自动站小时风向风速数据,按照年、季节、月、昼夜分别统计分析赛什腾山的风向和风速变化规律;同时按照季节、月分析了赛什腾山大风日数的出现频次和出现占比。结果表明:赛什腾山全年盛行风以W-NW为主,次盛行风为S-SW,偏东风的次数较少;春季盛行风向是SSW-WSW方向;夏季盛行风向为NE,次盛行风为SSW-WSW;秋季风向频率最高为SSW,次主导风为WNW-NNW;冬季风向所占比例最高为W-WNW。昼夜盛行风差异较大,夜间盛行风以西北风为主,白天盛行风以西南风为主。赛什腾山平均风速逐月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10月份开始风速逐步增大,至5月达最大,以后风速逐步减小。季节排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冷湖地区与赛什腾山风速月际、季节和日变化不相同,可能是赛什腾山和冷湖站地形、海拔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什腾山 风向 风速 大风
下载PDF
近60年来柴达木盆地降水季节性变化分析
8
作者 余倩 祁栋林 +1 位作者 刘海娟 滕文豪 《青海科技》 2023年第2期147-154,共8页
文章选取柴达木盆地所在的9个国家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分析1961-2020年柴达木盆地降水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a柴达木盆地降水呈现显著增多趋势,以7.2 mm/10a的速率增长,21世纪以来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各季降水量最大在夏季,占全年... 文章选取柴达木盆地所在的9个国家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分析1961-2020年柴达木盆地降水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a柴达木盆地降水呈现显著增多趋势,以7.2 mm/10a的速率增长,21世纪以来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各季降水量最大在夏季,占全年降水的63.3%;冬季最少,仅有4%;春季、秋季分别为18.7%和13.9%。降水月分布不均匀,平均月降水量在0.9~24.0 mm之间,呈现单峰型,峰值出现在7月(24.0 mm),6月次之。降水变化存在地区差异,年降水量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各季节降水百分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春、秋两季为弱的下降趋势,冬季为弱的上升趋势。柴达木盆地平均年降水量在2001年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季节性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Semantic-aware 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 on multi-hop paths for link prediction
9
作者 彭斐 CHEN Shudong +2 位作者 qi donglin YU Yong TONG Da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23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Knowledge graph(KG) link prediction aims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missing multiple valid triples in KGs. Existing approaches either struggle to efficiently model the message passing process of multi-hop paths or lack... Knowledge graph(KG) link prediction aims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missing multiple valid triples in KGs. Existing approaches either struggle to efficiently model the message passing process of multi-hop paths or lack transparency of model prediction principles. In this paper,a new 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 path semantic-aware 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PSGCN) is proposed to achieve modeling the semantic information of multi-hop paths. PSGCN first uses a random walk strategy to obtain all-hop paths in KGs,then captures the semantics of the paths by Word2Sec and 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 models,and finally converts them into a potential representation for the 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GCN) messaging process. PSGCN combines path-based inference methods and graph neural networks to achieve better interpretability and scalability. In addition,to ensure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the value of the path thresholdKis experimented on the FB15K-237 and WN18RR datasets,and the final results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owledge graph(KG) link prediction graph convolution network(GCN) 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KGC) multi-hop paths semantic information
下载PDF
青海省冬春季风蚀气候侵蚀力和起沙风日数的区域变化差异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祁栋林 韩廷芳 +2 位作者 赵全宁 赵慧芳 苏文将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0,36,共9页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43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和统计了青海省和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冬、春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和起沙风日数,以此分析研究了风蚀气候侵蚀力和起沙风日数的基本变化...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43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选择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风蚀气候因子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和统计了青海省和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冬、春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和起沙风日数,以此分析研究了风蚀气候侵蚀力和起沙风日数的基本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和4个生态功能区冬、春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和起沙风日数整体上呈现显著减小趋势;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和起沙风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完全一致,均整体呈现出从西部向东部减小的分布特点。以大柴旦、格尔木、曲麻莱和杂多为界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的C值和起沙风日数大部分分别在40,10 d以下,以诺木洪、天峻和刚察为中心分别向南向北逐渐减小;西区的C值和起沙风日数均分别大于40,10 d以上,从西向东逐渐减小;冬春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和起沙风日数分别在1992年、1997年发生突变,且分别在1995年和1999年进入显著下降趋势;影响青海省和4个生态功能区冬、春季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气象因素存在差异,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干旱的柴达木盆地主要受制于风速的作用,东部农业区和环青海湖区则受风速和降水量的影响,三江源地区和全省则受风速、温度和降水等的共同作用与影响;青海省和4个生态功能区气候呈暖湿化发展、植被覆盖缓慢上升及风速显著下降趋势,将为防治风蚀气候因子指数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气候侵蚀力 起沙风日数 相对贡献率 MANN-KENDALL检验 不同生态功能区 青海省
下载PDF
2004—2017年青海省降尘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被引量:15
11
作者 祁栋林 赵全宁 +2 位作者 赵慧芳 韩廷芳 苏文将 《干旱气象》 2018年第6期927-935,共9页
为研究青海省大气降尘量的地域性分布和变化特征,探讨大气降尘的气象影响因素,利用青海省8个监测站点2004—2017年降尘量和气象数据,分析青海省降尘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大气降尘量总体呈下降... 为研究青海省大气降尘量的地域性分布和变化特征,探讨大气降尘的气象影响因素,利用青海省8个监测站点2004—2017年降尘量和气象数据,分析青海省降尘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大气降尘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降尘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降尘量主要集中在3—4月,冬春季节多、夏秋季节少,降尘主要受来自西北面的沙尘输送以及局地扬尘的影响。(3)青海省各站点及生态功能区降尘量和变化趋势差异较大,最高和最低年降尘量分别出现在西宁和瓦里关本底台。降尘量在较大空间尺度上的分布受气候背景影响,在局部区域则受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地方性因素控制;区域气象条件是影响青海省降尘的外来因素。(4)降尘量的变化主要受相对湿度的影响,降水日数的变化也影响降尘量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尘量 生态功能区 相对贡献率 青海省
下载PDF
基于ERA-Interim资料的青海省空中云水资源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海宏 石明明 +2 位作者 吴昊 祁栋林 权晨 《干旱气象》 2021年第4期569-576,共8页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2009—2018年青海省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玉树南部、果洛东南部和祁连山区为云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夏秋季节云水资源最为...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2009—2018年青海省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玉树南部、果洛东南部和祁连山区为云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夏秋季节云水资源最为丰富,可达60~70 g·m^(-2)。从云水资源的垂直分布来看,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随海拔高度增高呈先增多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云液水含量在海拔4~6 km高度较多,云冰水含量在海拔7~8 km高度较多,云冰水含量峰值所在高度高于云液水含量峰值所在高度。夏秋季节,青南高原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垂直变化幅度大,柴达木盆地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垂直变化幅度小。从年际变化趋势来看,2009—2018年青海省大部地区云液水含量、云冰水含量呈增多趋势,且秋季增多趋势最为显著。从月际变化看,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9月最高,1月最低。柴达木盆地云液水含量和云冰水含量的月际差异最小,东部农业区云液水含量月际差异最大,青南高原云冰水含量月际差异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云液水含量 云冰水含量
下载PDF
1980-2017年青海省玉树地区季节冻土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全宁 严应存 +2 位作者 刘彩红 祁栋林 铁吉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9-906,共8页
利用玉树地区5个气象台站1980-2017年逐月温度和最大冻土深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玉树地区最大季节冻土深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探讨,在分析冻土深度与气温及地表温度变化关系的基础上... 利用玉树地区5个气象台站1980-2017年逐月温度和最大冻土深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玉树地区最大季节冻土深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探讨,在分析冻土深度与气温及地表温度变化关系的基础上给出最大冻土深度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1980-2017年玉树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以10 cm·(10a)^(-1)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年代际间变化则表现出"减-增-减-增"波动特征,年内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在时间上存在一定滞后性;最大冻土深度空间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温度变化对局地季节性冻土的影响有一定差异性,除平均最高地温外其余各温度因子与最大冻土深度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冻土影响最大的是平均地温,其次为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季节性冻土对气温变暖的响应呈现为退化状态。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温度影响因子主成分回归表明,近年来气温和地温的显著升高是玉树地区冻土退化的最大驱动力,响应模型对估算玉树地区未来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 季节性冻土 温度 响应
下载PDF
三江源区近60年不同气候态极端气温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梦凡 赵彤 +4 位作者 颜亮东 李英年 温婷婷 祁栋林 苏文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616-5629,共14页
利用1961—2020年三江源区23个国家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资料,通过划分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和1991—2020年4个气候态(分别记做第Ⅰ、Ⅱ、Ⅲ、Ⅳ气候态),分析不同气候态中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事件的阈... 利用1961—2020年三江源区23个国家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资料,通过划分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和1991—2020年4个气候态(分别记做第Ⅰ、Ⅱ、Ⅲ、Ⅳ气候态),分析不同气候态中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事件的阈值、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索其变化原因。空间分布上,极端温度阈值基本表现为海拔越高阈值越低且东西向逐渐降低,不同气候态存在一定的非对称性增温的特征。极端高温频次和强度的空间分布区域性和规律性均优于极端低温,表现为第Ⅰ、Ⅱ气候态自西向东递减,第Ⅲ、Ⅳ气候态自西向东递增的径向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变化上,极端高温频次和强度均呈现弱增加-迅速增加-增速放缓的整体增加趋势,而极端低温不同气候态中频次和强度时间变化趋势特征并非全部一致,表现为频次显著增加极端性降低-频次增加极端性增加-频次显著减少极端性显著降低,极端性的下降与三江源区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保持一致。进一步归因分析后发现,极端气温与多个环流系统遥相关且存在较好的因果关系,国省碳排放也对极端气温时间序列变化有较好的滞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温度 气候态 三江源 变化特征
下载PDF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站址环境及部分观测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剑琼 祁栋林 薛丽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84-2092,共9页
本文介绍了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地理环境特征,总结分析了近年来该站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1994年—2017年该站CO2、CH4、CO和地面O3等观测数据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站大气CO2、CH4和地面O3本底浓度年平均值逐渐增加,而CO浓度呈现略... 本文介绍了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地理环境特征,总结分析了近年来该站的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1994年—2017年该站CO2、CH4、CO和地面O3等观测数据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站大气CO2、CH4和地面O3本底浓度年平均值逐渐增加,而CO浓度呈现略微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CO2受陆地生物周期生长过程的影响,其季节变化表现出与国外观测结果及全球分布特点一致的冬春季偏高,夏秋季偏低的特征.CH4、CO的变化趋势与北半球的总体变化状况基本相符,但各年的增长率波动与全球平均状况有区别.地面O3受地形、长距离传输和平流层输入的影响表现出特有的季节变化特征,春末夏初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该站冬春两季主要以北部和东北部气流输送为主,夏季以西部气流输送影响居多,而秋季作为夏季向冬季转化的过渡季节,各种天气系统交替影响,轨迹的空间分布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里关 全球本底站 本底浓度 后向轨迹
原文传递
近32年隆宝高寒湿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史飞飞 周秉荣 +4 位作者 颜亮东 祁栋林 乔斌 石明明 陈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2-1294,共13页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长江源区隆宝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提取1986-2017年隆宝的地表类型信息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气候角度出发对影...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长江源区隆宝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随机森林方法提取1986-2017年隆宝的地表类型信息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从气候角度出发对影响湿地演变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进行定量辨识,最后构建湿地面积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模型以用于后期湿地演变规律预测。结果表明:(1)近32年隆宝湿地演变特征受地势影响在空间上存在非均一性,在时间上湿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在2002年前后出现由增至减的转折,高寒湿地逐渐向高寒草甸平稳演替;(2)近32年隆宝气候呈现气温显著升高,而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风速和蒸发量显著增大,相对湿度和积雪日数显著减少,地表温度显著升高,最大冻土深度在年际波动中逐步变浅,在2002年后区域内气候整体呈现明显的暖干化趋势;(3)隆宝湿地面积演变依次与风速、气温、地表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响应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宝湿地 随机森林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分析思路的油滴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亓东林 鲍祎楠 +3 位作者 张师平 裴艺丽 王荣明 吴平 《物理与工程》 2018年第6期91-94,99,共5页
本文基于大数据分析思路,提出了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一种优化的公约数数据处理方法,即最大概率比值法。该方法是将实验所得到的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两两相比,并将比值接近整数比的数据提出,找出出现频次(概率)最大的公约数并取平均,在不... 本文基于大数据分析思路,提出了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中一种优化的公约数数据处理方法,即最大概率比值法。该方法是将实验所得到的密立根油滴实验数据两两相比,并将比值接近整数比的数据提出,找出出现频次(概率)最大的公约数并取平均,在不使用元电荷公认值的情况下,得到最终的元电荷的实验值。这样,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干扰,同时处理的数据量越大,越容易得到更为精确的数据处理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立根油滴实验 数据处理 优化公约数法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韩廷芳 祁栋林 +5 位作者 陈宏松 相守贵 石秀云 刘成丰 李妮燕 吴双桂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第2期69-75,共7页
利用柴达木盆地11个国家气象站(2017年3月—2018年2月)及28个区域气象站(2017年6—8月)月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回归订正法和比值订正法推算柴达木盆地的年降水量,进一步分析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柴达木... 利用柴达木盆地11个国家气象站(2017年3月—2018年2月)及28个区域气象站(2017年6—8月)月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回归订正法和比值订正法推算柴达木盆地的年降水量,进一步分析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呈单峰性,峰值出现在7月,5—9月(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的87.4%。季节差异非常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2)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各地差异极为显著,降水量整体表现为从东向西逐渐减少。最大值出现在天峻,最小值出现在冷湖。用2种方法推算的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祁连山南麓的木里镇,其次在格尔木市南部出现了两个相对的大值中心,中间区域(93°~97°E)由四周山区向盆地中心逐渐减少的形势表现得更加清晰。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完全一致。(3)国家气象站模型中降水量分布只受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而线性回归法和比值订正法模型中降水量的分布不仅受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还受纬度的影响,三者的贡献率由大到小的排序是经度>海拔高度>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空间分布 回归法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青海省海东市1961—2015年气温变化趋势和演变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裴玉芳 祁栋林 +1 位作者 张启发 赵全宁 《农学学报》 2018年第7期15-21,共7页
为了研究近55年来青海省海东市气温变化的特点及其规律,利用海东市5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逐月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累积距平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5年来海东市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 为了研究近55年来青海省海东市气温变化的特点及其规律,利用海东市5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逐月气温资料,使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累积距平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5年来海东市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年际增长率分别为0.33℃/10 a、0.33℃/10 a和0.43℃/10 a,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在1990年之后(1980s—1990s)增暖趋势明显;四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增温趋势,存在着非对称性变化的特点,以最低气温增温更明显,冬季增温对年平均气温增高贡献最大,三者增温的强弱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表现出不一致性;海东市年平均气温突变开始的具体时间是1996—1997年,最高气温于1993年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突变检验 海东市
下载PDF
京藏高速青海东部地区汛期路面水膜厚度变化特征及预报模型构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代青措 保广裕 +4 位作者 祁栋林 李永花 刘佳茹 张静 李宝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14-1823,共10页
利用2018—2020年汛期(5—9月)京藏高速青海省公路沿线交通自动监测站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研究路面水膜厚度变化特征,构建水膜厚度与气象因子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京藏高速公路高庙桥站和汉庄村站逐小时路面水膜厚度主要分布均在0.0... 利用2018—2020年汛期(5—9月)京藏高速青海省公路沿线交通自动监测站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研究路面水膜厚度变化特征,构建水膜厚度与气象因子的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京藏高速公路高庙桥站和汉庄村站逐小时路面水膜厚度主要分布均在0.0~0.2 mm之间,频率分别为66.0%和63.0%,大于0.5 mm以上的路面水膜厚度频率均较小(10.0%),2站均属于强变异性地区。(2)采用相对阈值法统计分析,发现2站路面水膜厚度在0.1 mm以内的比例分别为33.8%和36.3%,路面水膜厚度在0.1~0.6 mm之间的比例分别为59.2%和56.0%,路面水膜厚度大于0.7 mm以上即易发生水滑,引起车辆失稳、失控等危险的比例分别为7.0%和7.6%。(3)路面水膜厚度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明显。高庙桥站和汉庄村站水膜厚度的月变化均呈弱双峰性,2站的月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高庙桥站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02:00—06:00,低谷出现在14:00—16:00,汉庄村站日变化峰值出现在06:00,低谷出现在16:00。(4)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平均水膜厚度均遵循幂函数关系迅速增加;在降水强度0.00~1.75mm·h^(-1)之间时,平均水膜厚度增加趋势明显,降水强度大于1.76 mm·h^(-1)平均水膜厚度变化有增有减。(5)采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建立依据气象因子和不同降水强度下分别构建的水膜厚度模型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可在实际业务工作中推广应用。(6)不同降水强度下构建的水膜厚度模型计算值明显高于季天剑模型和罗京模型,本文模型与罗京模型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水膜厚度随降雨强度增加增长趋势明显,季天剑模型水膜厚度计算值随降雨强度增加增长趋势缓慢。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高原环境雨天车速管理和路面交通安全管理,能够为公路设计人员或运营管理人员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膜厚度 降水量 预报模型 京藏高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