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聚类的海水质量状况评价方法研究:以大亚湾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赵连玲 刘华雪 +3 位作者 饶义勇 廖秀丽 戴明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是开展海洋环境管理的依据,而海洋环境评价的精度取决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水平。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准确分析目前大亚湾西部的海水质量状况,通过改进灰色关联度聚类,将其与层次聚类结合起来,在大亚湾核...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是开展海洋环境管理的依据,而海洋环境评价的精度取决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评价水平。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准确分析目前大亚湾西部的海水质量状况,通过改进灰色关联度聚类,将其与层次聚类结合起来,在大亚湾核电海域开展了海水质量评价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水质量状况相对评价中,一类站点占比20.83%,二类站点占比66.67%,三类站点占比12.5%,总体结果表现良好。将4个季节进行对比发现,平均绝对关联度为夏季(0.7479)>冬季(0.7345)>春季(0.7290)>秋季(0.7097),夏季海水质量状况相对较好,秋季表现较差。根据评价结果可将大亚湾24个站点分成3个区域,而这3个区域的划分与大亚湾周边实际生产生活状况及实地踏勘情况相符,体现了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海水质量评价 灰色关联度 层次聚类
下载PDF
浮筏式牡蛎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功能结构的影响——以大鹏澳为例
2
作者 饶义勇 赵美榕 +2 位作者 旷泽行 黄洪辉 谭萼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83,共15页
牡蛎养殖的环境生态效应存在争议,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机理缺乏清晰认识。本研究于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在大鹏澳浮筏式牡蛎养殖区及邻近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和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监测。2个航次共获得大型底... 牡蛎养殖的环境生态效应存在争议,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机理缺乏清晰认识。本研究于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在大鹏澳浮筏式牡蛎养殖区及邻近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和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监测。2个航次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3种,种类组成以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类物种占优势。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在季节间(秋季和冬季)和区域间(养殖区和对照区)具有显著差异。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群落参数高于秋季,对照区高于养殖区。生物性状分析(biological traits analysis,BTA)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性状组成仅在季节间具有显著差异。牡蛎养殖区和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性状组成差异不显著,但生物扰动方式、个体大小、摄食类型等性状在区域间仍有一定的差别。牡蛎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功能丰富度(functional richness,Fric)低于对照区,但功能均匀度(functional evenness,Feve)和功能分散度(functional divergence,Fdiv)在区域之间的差异不大。表层水体的叶绿素a、悬浮物、营养盐以及沉积物的有机碳、硫化物和中值粒径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和性状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摄食类型、栖息方式以及幼体发育方式等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比较密切,物种丰富度(d)和功能丰富度指数具有较高的环境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牡蛎养殖 物种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生物性状分析
下载PDF
考洲洋人工种植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环境响应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小雨 蔡立哲 +5 位作者 饶义勇 杨德援 林靖翔 陈昕韡 傅素晶 周细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505-5516,共12页
2017年以来,广东省惠州市在考洲洋潮间带开展了大规模人工种植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但考洲洋人工种植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环境响应未见报道。根据2018—2019年四个季节在考洲洋盐洲大桥附近红树种植1—2年(X断面)和5—6年(Y断面... 2017年以来,广东省惠州市在考洲洋潮间带开展了大规模人工种植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但考洲洋人工种植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环境响应未见报道。根据2018—2019年四个季节在考洲洋盐洲大桥附近红树种植1—2年(X断面)和5—6年(Y断面)的两处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取样数据,分析了人工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格局及其环境响应。方差分析表明,Y断面冬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以及夏季的栖息密度均随潮高(海平面高程)降低而增加;而Y断面冬季的均匀度指数(J)、夏季的H′和J则是随潮高降低而减少。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冬季和夏季X断面和Y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低,而春季和秋季X断面和Y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冬季和夏季最大潮高、潮差、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H′和d较春季和秋季的高。红树种植1—2年的X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H′和J低于种植5—6年的Y断面。上述结果证实潮汐和红树种植年限影响考洲洋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环境响应 红树林湿地 考洲洋
下载PDF
夏季广东省鲎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银康 鲍虞园 +3 位作者 林吴颖 KWAN Kit Yue 饶义勇 颉晓勇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1期83-94,共12页
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 广东省划设有6个鲎保护区,但对鲎种群具体分布位置、数量及趋势数据几近空白,阻碍了科学管理策略制定和保护行动推进。为此,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分别对该6个鲎保护区幼鲎资源现状展开调查,并对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6个鲎保护区中仅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和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发现有幼鲎分布,其中徐闻圆尾鲎保护区内幼鲎丰度极低,调查整个保护区仅发现2只幼鲎;遂溪中国鲎保护区幼鲎丰度为6.45 ind·100m^(-2),但低龄期幼鲎个体数量明显低于高龄期。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分析显示,遂溪大型底栖动物以浮游生物食者为主,徐闻以植食者为主,浮游动物、微藻类以及浮游植物等天然饵料资源充足,符合幼鲎的摄食习性。此次鲎保护区资源调查表明广东省鲎资源现状严峻,鲎保护区管理亟待改善。提升鲎的保护等级、科学的人工放流、行之有效的保护区管理措施等行动已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调查 保护区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群
下载PDF
九龙江口潮下带春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优势类群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傅素晶 饶义勇 +3 位作者 林和山 赵小雨 陈丙温 蔡立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小型底栖动物世代周期短,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指示生物,其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分布格局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有效工具.为了解福建省九龙江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多样性,于2018年4月(春季)在九龙江口潮下带沿着盐... 小型底栖动物世代周期短,对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是海洋环境质量评估中重要的指示生物,其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分布格局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有效工具.为了解福建省九龙江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多样性,于2018年4月(春季)在九龙江口潮下带沿着盐度梯度设置11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密度以及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简称海洋线虫)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共鉴定出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动吻类、端足类、介形类、双壳类、纽虫,以及其他类.小型底栖动物和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分别为(323±404)ind/(10 cm^(2))和(292±414)ind/(10 cm^(2)).此外共鉴定出海洋线虫58属,主要优势属有Daptonema、Desmodora、Sabatieria、Parodontophora、Spilophorella和Neochromadora.海洋线虫主要摄食类型为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和刮食者.地理位置接近的站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也较相似,部分站位平行样间呈现较高的群落结构空间异质性.根据海洋线虫的各项生物变量进行九龙江口生态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近河口和远河口的环境受到污染或扰动较大.盐度低的站位其生物多样性指数也低,盐度可能是影响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生物多样性 九龙江口
下载PDF
大亚湾西部海域海地瓜的空间分布及其栖息环境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俊伟 饶义勇 +2 位作者 廖秀丽 戴明 黄洪辉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6-293,共8页
本研究于2020年1月(冬季)、3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西部海域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空间分布和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室内养殖实验,分析了海地瓜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栖息特性。结果表明:①海地瓜最高... 本研究于2020年1月(冬季)、3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大亚湾西部海域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空间分布和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室内养殖实验,分析了海地瓜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栖息特性。结果表明:①海地瓜最高生物量达到170 g/m^(2),其栖息生境为粘土质粉砂和砂质粉砂,低温季节具有较高生物量。②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有海地瓜分布的站位环境特征表现为较大的水深、盐度和溶解氧浓度,以及较低的水温、叶绿素a含量和较细的底质。③海地瓜的埋栖特征表现为口部向下、尾部朝上,以粘土质粉砂层下的黑色胶泥为食。④经组织切片观察,海地瓜体壁表层无管足,口部有15个触手。海地瓜体表运动器官缺乏,附着能力较弱。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亚湾西部海域适宜海地瓜栖息的底质为粘土质粉砂,常出现在盐度较高、温度较低的深水区域。冬季和春季的调查数量高于其他季节,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生活史以明确其在不同时期内的生活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海地瓜 空间分布 栖息环境 大亚湾西部海域
下载PDF
两种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滨海核电站冷源系统的风险指数 被引量:2
7
作者 蔡立哲 饶义勇 +4 位作者 赵小雨 杨德援 林靖翔 傅素晶 周细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5-662,共8页
大型底栖动物是滨海湿地常见生物类群,有报道属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a)等堵塞滨海核电厂冷源系统。本研究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大亚湾潮下带52个站位用采泥器获得的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数据,以及2021年3... 大型底栖动物是滨海湿地常见生物类群,有报道属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a)等堵塞滨海核电厂冷源系统。本研究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大亚湾潮下带52个站位用采泥器获得的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数据,以及2021年3月在大亚湾潮下带4个站位底拖网获得的海地瓜数据,建立了2种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滨海核电站冷源系统的风险指数,即采泥器法风险指数(grappler method risk index,GMRI)和底拖网法风险指数(bottom trawl risk index,BTRI)。在大亚湾7种大型底栖动物中,除了冬季和春季的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以及夏季的短吻铲荚螠(Listriolobus brevirostris)的GMRI超过50%外,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冠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cristata)、波纹巴非蛤(Paratapes undulatus)、海地瓜和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等的GMRI均小于50%,即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2021年3月大亚湾潮下带D13站位海地瓜的BTRI为65%,处于高风险等级,而D11、D21和D31站位海地瓜的BTRI分别为31%、19%和33%,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采泥器法的优点是可定量计算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出现频率,不足的是类似海地瓜这种形态特征的动物较难采集到。底拖网法的优点和不足恰好是采泥器法的不足和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大型底栖动物 滨海核电站 冷源系统 风险指数 大亚湾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he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ith and Without Horseshoe Crab Presence in the Crocodile Island Intertidal Zone,Xiamen,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CAI Lizhe ZHAO Xiaoyu +6 位作者 PENG Wenqing LIN Jingxiang YANG Deyuan rao yiyong FU Sujing CHEN Xinwei CAO Wenzh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573-582,共10页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ith and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horseshoe crabs,the benthic macrofauna,sediment grain size,chromium(Cr),cobalt(Co),nickel(Ni),polycyclic a...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ith and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horseshoe crabs,the benthic macrofauna,sediment grain size,chromium(Cr),cobalt(Co),nickel(Ni),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s),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were seasonally investigated at site A(with horseshoe crab presence),sites B and C(without horseshoe crab presence)in the Crocodile Island intertidal zone in Xiamen from June 2018 to July 2019.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community parameters of benthic macrofauna,population parameters of common benthic macrofauna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the sites with horseshoe crab versus non-horseshoe crab sites.A two-way ANOVA test showed that the densities of 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 and Sigambra hanaokai had significant site variation.Cluster and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analysis showed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benthic macrofauna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three sampling sites over four seasons.The mean sand content at site A(64.32%)was higher than those at site B(36.01%)and site C(18.86%).Conversely,the mean contents of silt,clay,Cr,Co,Ni,organic carbon,organic nitrogen,phenanthrene,and pyrene at site A were lower than those at site B and site C.These observ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cted preferences of horseshoe crabs to live in areas with 60%sand content,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abundant and edible clamworms in the Crocodile Island intertidal zone,Xia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thic macrofauna Crocodile Island horseshoe crab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tertidal zone
下载PDF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Oligochaete Density and Biomass in Subtropical Mangrove Wetlands of China
9
作者 CHEN Xinwei CAI Lizhe +1 位作者 ZHOU Xiping rao yiy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925-931,共7页
Oligochaet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utrient cycling and energy flow in benthic food webs as well as in mangrove wetlands. However, they have not been as extensively studied as other macrofaunal groups such as poly... Oligochaet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nutrient cycling and energy flow in benthic food webs as well as in mangrove wetlands. However, they have not been as extensively studied as other macrofaunal groups such as polychaetes, gastropods, bivalves, and crustaceans.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oligochaete density and biomass obey specific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subtropical mangrove wetlands of China, we investigated these two parameters in the Luoyang Estuary of Quanzhou Bay, Zhangjiang Estuary and Gaoqiao mangrove wetlands. A geographical gradient in oligochaete density was present in Aegiceras corniculatum and Kandelia obovata habitats, whereby it decreased from lower latitudes to higher latitudes. Further, ANOVA tests on oligochaete distribution revealed that both oligochaete density and biomass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region, season and region × season at the A. corniculatum and K. obovata habitats. The annual average oligochaete density and biomass at the A. corniculatum habitat were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K. obovata habitat, in both the Luoyang and Zhangjiang estuari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oligochaete density and biomass and sediment particle size parameters, confirming that sand, silt, and clay contents were the ke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oligochaete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bitat season geographical biomass Biomass subtropical affecting nutrient winter richne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