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亏缺灌溉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曹正鹏 刘玉汇 +6 位作者 张小静 沈宝云 秦舒浩 刘震 王丽 李朝周 张俊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4-123,共10页
为了解析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探讨不同品种对水分需求量的差异,该研究在大田遮雨棚滴灌下,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大西洋’为材料,参考西北区和本试验区的年平均降雨量,设置5个水分处理,将参考试验区年平均降雨量的值... 为了解析马铃薯不同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探讨不同品种对水分需求量的差异,该研究在大田遮雨棚滴灌下,以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和‘大西洋’为材料,参考西北区和本试验区的年平均降雨量,设置5个水分处理,将参考试验区年平均降雨量的值划分为正常灌水(A),逐级调亏灌水量的值划分为轻度(B)、中度(C)、重度(D)和特重度(E)亏缺灌水处理,研究灌水量对不同品种马铃薯植株生长(株高、茎粗、叶面积)、生物量与分配、叶片相对含水量、产量与构成因素、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灌水下,‘青薯9号’株高增长速度大于‘大西洋’,且测定期内持续增高,但‘大西洋’叶面积快速扩增期的扩增速度大于‘青薯9号’;2个品种各器官干质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大西洋’各器官干质量呈增长趋势,‘青薯9号’茎叶和根干质量呈前期增长后期下降、块茎干质量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且‘青薯9号’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最高值为57.96%,仅是‘大西洋’最高值的67.43%;2个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大西洋’单株结薯数、单株产量、公顷产量、商品薯率高于或显著高于亏缺灌溉(P<0.05),‘青薯9号’仅商品薯率和大薯率高于或显著高于亏缺灌溉(P<0.05),其他指标则显著低于轻度亏缺灌溉(P<0.05),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效率分别为152.62kg/(hm^2·mm)和130.70%。亏缺灌溉下,随水分亏缺度加重,‘大西洋’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扩增的抑制大于‘青薯9号’,2个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生物量积累的增速和绝对值降低、产量和大薯率显著下降(P<0.05),且‘青薯9号’上述指标的降幅小于‘大西洋’,其中轻度亏缺灌溉下,‘青薯9号’单株结薯数和公顷产量具有补偿效应,较正常灌水分别增加22.79%和11.7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48%、灌水效率提高60.05%,抗旱系数为1.12。因此,‘青薯9号’轻度亏缺灌溉,可控制其地上部旺盛生长,利于块茎形成和膨大,‘大西洋’应保证充足水分供给,不宜亏缺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作物 亏缺灌溉 水分利用 马铃薯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质量及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宋佳承 王天 +3 位作者 闫士朋 张俊莲 沈宝云 李朝周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0-499,共10页
为探究轮作藜麦、玉米及连作对马铃薯根系生理及根系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比较了3种种植模式(轮作藜麦、轮作玉米及连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环境、根系生理、根系发育及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减轻马铃薯连作障碍、筛选较好的轮作模式提... 为探究轮作藜麦、玉米及连作对马铃薯根系生理及根系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比较了3种种植模式(轮作藜麦、轮作玉米及连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环境、根系生理、根系发育及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减轻马铃薯连作障碍、筛选较好的轮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轮作藜麦、玉米明显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肥力相关酶的活性,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和细菌与真菌数量比值(B/F),降低真菌数量,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环境,对植株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表现在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单株薯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2)轮作藜麦、玉米使得马铃薯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减少,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表明通过轮作藜麦和玉米使得连作对马铃薯植株造成的胁迫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3)轮作藜麦、玉米显著提高了马铃薯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根尖数,说明轮作藜麦及玉米促进了马铃薯根系的生长发育,这与轮作藜麦及玉米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及促进马铃薯地上部分的发育相对应。比较轮作藜麦及轮作玉米的整体表现,以轮作玉米调控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轮作 根际土壤 根系生理 根系形态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不同基追肥比例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沈宝云 康小华 +6 位作者 张宗雄 刘玉汇 张俊莲 王海龙 胡静 郭谋子 李志龙 《中国马铃薯》 2018年第5期283-292,共10页
等养分量条件下,设置全基肥、全追肥及不同基追肥比例,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基追肥比例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养分变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生育期进程基本同步,植株生长指标(出苗率、茎粗、主茎数、分枝数)无显... 等养分量条件下,设置全基肥、全追肥及不同基追肥比例,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基追肥比例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养分变化、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生育期进程基本同步,植株生长指标(出苗率、茎粗、主茎数、分枝数)无显著差异,但对经济指标(产量、单株块茎数、商品薯率和经济效益)影响显著,基追肥比例对产量的贡献大小表现为基追肥处理>全追肥处理>全基肥处理。从产量、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指标综合考虑,试验条件下的T5处理为最佳处理,即基施15%氮钾和60%磷条件下,折算公顷产量、商品薯率和产投比最高,分别为49 243 kg/hm2、90.33%和1.87。建立了基于T5处理模式下品种‘大西洋’叶柄氮钾养分快速评价指标,即开花期至成熟期叶柄NO3--N和K+含量为390.00~1 333.33 mg/L(NO3--N)和5 033.33~7 566.67 mg/L(K+),对大田马铃薯生产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滴灌 基追肥 生长发育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早熟藜麦新品种条藜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0
4
作者 沈宝云 胡静 +8 位作者 郭谋子 李志龙 张俊莲 张世辉 王海龙 康小华 陈霞珍 马绍丽 袁海丽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7-139,140,共4页
条藜2号(大白藜)是甘肃条山农林科学研究所系统选育而成早熟藜麦新品种,于2016年通过甘肃省认定。在2015年进行的多点生产试验中,条藜2号5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2 994.0 kg·hm^(-2),比对照增产13.3%。该品种2016年和2017年平均产量... 条藜2号(大白藜)是甘肃条山农林科学研究所系统选育而成早熟藜麦新品种,于2016年通过甘肃省认定。在2015年进行的多点生产试验中,条藜2号5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2 994.0 kg·hm^(-2),比对照增产13.3%。该品种2016年和2017年平均产量分别为2 921.6 kg·hm^(-2)和2 994.5 kg·hm^(-2),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产特性。条藜2号为早熟白藜品种,生育期110~115 d,株高121~156 cm。籽粒为乳白色圆形药片状,千粒重3.9~4.6 g。籽粒粗蛋白含量为14.84%~17.16%,赖氨酸含量为0.43%~0.61%,品质优。条藜2号在田间表现为中抗霜霉病,综合抗病能力较强。条藜2号植株抗倒伏,适应性广,适宜在甘肃省天祝、山丹、景泰等海拔1 600 m以上同类型的生态区域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早熟品种 条藜2号 系统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U-Pb Isotope Geochronology of Syntectonic Granites from Hainan Island,South China:Constraints on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Paleo-Tethys Ocean 被引量:4
5
作者 ZHOU Yang YAN Yi +5 位作者 LIU Hailing CAI Jianxin ZHOU Mengfei ZHANG Xinchang WANG Yin shen baoyu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315-1330,共16页
Sinc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dosinian orogeny in northern Vietnam,Triassic orogens have been widely identified around the 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boundaries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The paleo-Tethys sutures stretch... Sinc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dosinian orogeny in northern Vietnam,Triassic orogens have been widely identified around the 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boundaries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The paleo-Tethys sutures stretch from west to southeast,from Jinshajiang-Ailaoshan via NE Vietnam to Hainan Island;these sutures exhibit and develop voluminous Permian-early Triassic magmatism and numerous high-strain shear zones.As ophiolites related to the paleo-Tethys are lacking on Hainan Island,the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Indosinian orogeny and subduction and closure time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 on Hainan Island remain controversial.Here,an integrated kinematic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on two shear zones,called the Xiaomei and Mangsan shear zones.U-Pb zircon dating yields an age of early Triassic(252-251 Myr)for Xiaomei syntectonic granites which formed in the same tectonic setting and presented the similar nanoparticles to the Indosinian granites from Ailaoshan ductile shear zone,including the strawberry-like and flower-like nanoparticles.The NE-trending Mangsan shear zone represented by the gneissic granites with middle Permian ages(264-262 Myr)formed in the same tectonic setting as the Wuzhi-shan granites that were proposed as I-type granites.These middle Permian gneissic granites with arc affinity may represent an arc setting related to the NW subduction of the paleo-Tethys.The analyses reveal that granites with late Triassic ages(235-232 Myr)in the Xiaomei shear zone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ype granites.The late Triassic extensional events on Hainan Island may be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beneath the East Asian contin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osinian orogeny Hainan Island Xiaomei shear zone Mangsan shear zone syntectonic granites PALEO-TETHYS
下载PDF
海南岛小妹韧性剪切带纳米颗粒发育阶段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印 刘海龄 +3 位作者 张雪芬 沈宝云 朱荣伟 周洋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32-1541,共10页
为了探讨韧性剪切带中纳米颗粒的发育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而厘定纳米颗粒对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和应力机制的指示作用,选取了在小妹韧性剪切带里发育的3种岩石样品(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石英片岩),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中的纳米颗粒结构及... 为了探讨韧性剪切带中纳米颗粒的发育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而厘定纳米颗粒对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和应力机制的指示作用,选取了在小妹韧性剪切带里发育的3种岩石样品(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石英片岩),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中的纳米颗粒结构及纳米颗粒的聚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存在2种基本形态——球形的粒状和长条形的柱状,粒状纳米粒子(纳米粒)在3种岩石中都广泛发育,而柱状纳米颗粒(纳米棒)则在花岗质片麻岩中最发育.对纳米颗粒聚集形态研究,可将发育阶段分为:粒化阶段-异化阶段-成层堆积阶段.再次活动时,首先是经过活化阶段,形成复体颗粒,然后再重复上述阶段.结合纳米颗粒形态变化过程,其形成机制可能为脆-韧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妹韧性剪切带 纳米粒 纳米棒 复体 扫描电镜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