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外卷叶突变体ocl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1
作者 任志奇 薛可欣 +8 位作者 董铮 李小湘 黎用朝 郭玉静 刘文强 郭梁 盛新年 刘之熙 潘孝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目的】适度卷叶可增强叶片的光合效率,提高水稻的产量,筛选和鉴定水稻卷叶突变体有助于解析水稻叶片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280 GY钴^(60)γ射线对籼稻品种玉针香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出一个外卷叶突变体,暂命名为ocl1(outcurved l... 【目的】适度卷叶可增强叶片的光合效率,提高水稻的产量,筛选和鉴定水稻卷叶突变体有助于解析水稻叶片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280 GY钴^(60)γ射线对籼稻品种玉针香进行诱变处理,筛选出一个外卷叶突变体,暂命名为ocl1(outcurved leaf 1)。考查了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和农艺性状,并利用ocl1突变体与02428杂交的F2群体定位目标基因,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卷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从分蘖期到成熟期,突变体的叶片表现外卷和披垂;在农艺性状方面,突变体的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产量显著降低;叶片的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外卷叶表型主要是由于相邻维管束之间的泡状细胞变大引起的;遗传分析表明,ocl1的突变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OCL1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SSR标记RM19575与InDel标记ID02612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27 kb;定位区间内的测序结果表明,其中一个基因(LOC_Os06g10600)的内含子-外显子连接处发生单碱基突变,导致异常剪接,进而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该基因编码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蛋白,与卷叶相关基因ROC8和URL1等位;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泡状细胞发育相关基因ROC5和LAC17在ocl1突变体中下调表达,而XTH11则在ocl1突变体中上调表达。【结论】OCL1基因突变通过影响泡状细胞的发育导致叶片外卷,同时引起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外卷叶 选择性剪接 泡状细胞
下载PDF
水稻裂颖突变体sh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孝武 刘文强 +7 位作者 黎用朝 熊海波 盛新年 段永红 余亚莹 赵文锦 魏秀彩 李小湘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3-330,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定位和克隆水稻裂颖基因,为解析水稻裂颖性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从籼稻品种湘早籼6号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裂颖突变体(split husk 1, sh1),观察突变体的花器官和浆片形态,利用突变体与02428的F2群体定位目标基因... [目的]本研究旨在定位和克隆水稻裂颖基因,为解析水稻裂颖性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从籼稻品种湘早籼6号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裂颖突变体(split husk 1, sh1),观察突变体的花器官和浆片形态,利用突变体与02428的F2群体定位目标基因,进一步通过定量 PCR 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sh1 突变体的颖花形态与野生型基本一致,能正常开花,但不能正常闭颖,裂颖的主要原因是浆片不能在开颖后正常萎蔫。sh1突变体的有效穗数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遗传分析表明,sh1的裂颖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SH1 基因定位在ID19827与ID19884两个InDel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10 kb。定位区间测序发现,突变体中丙二烯氧化合酶编码基因OsAOS1发生单碱基突变,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SH1基因的突变显著降低了花器官中的茉莉酸含量,进而影响了茉莉酸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SH1基因通过影响茉莉酸的合成和信号转导调控水稻闭颖,OsAOS1可能是 SH1基因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颖花闭合 浆片 基因定位 茉莉酸
下载PDF
水稻蜡质稀少突变体wax1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被引量:2
3
作者 潘孝武 黎用朝 +7 位作者 刘文强 熊海波 董铮 薛丹 盛新年 赵文锦 魏秀彩 李小湘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蜡质是植物表面的一种重要保护物质,筛选和鉴定水稻蜡质相关突变体有助于解析水稻蜡质形成的遗传机制。【方法】利用EMS诱变籼稻品种湘早籼6号,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蜡质稀少的突变体wax1,考查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利... 【目的】蜡质是植物表面的一种重要保护物质,筛选和鉴定水稻蜡质相关突变体有助于解析水稻蜡质形成的遗传机制。【方法】利用EMS诱变籼稻品种湘早籼6号,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蜡质稀少的突变体wax1,考查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利用突变体与02428杂交的F2群体定位目标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与野生型相比,wax1突变体具有叶片短小皱褶、叶表面蜡质晶体减少、穗长变短等形态特征;在农艺性状方面,突变体的株高、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但有效穗数显著高于野生型;遗传分析表明,wax1的突变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WAX1基因定位在第10染色体上SSR标记RM5806与InDel标记P1之间,物理距离约为49.8 kb;定位区间内的测序结果表明,突变体中β-酮脂酰-CoA合酶的编码基因发生单碱基突变,导致催化活性中心的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WAX1基因的突变显著提高了同源异型盒基因OSH6的表达,同时引起部分IAA基因的差异表达。【结论】WAX1基因突变引起叶表面蜡质晶体的减少,同时通过影响茎尖分生组织和生长素的信号转导引起植株生长发育等多方面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蜡质 基因定位 生长素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QTLs and Validation of qCd-2 Associated with Grain Cadmium Concentrations in Rice 被引量:6
4
作者 LIU Wenqiang PAN Xiaowu +6 位作者 LI Yongchao DUAN Yonghong MIN Jun LIU Sanxiong LIU Licheng sheng xinnian LI Xiaoxiang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42-49,共8页
Cadmium(Cd) is one of heavy metals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As rice is the main staple food in Asia and Cd is easily contaminated in rice, the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Cd accumulation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Cadmium(Cd) is one of heavy metals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As rice is the main staple food in Asia and Cd is easily contaminated in rice, the molecular regulation of Cd accumulation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a recombinant inbre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Xiang 743/Katy was grown in Cd-polluted fields and used to map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 for Cd accumulation in rice grains. We identified seven QTLs distributed on chromosomes 2, 3, 6, 7, 8 and 10. These QTLs displayed phenotypic variances of 58.50% and 40.59% in 2014 and 2015, respectively. Two QTLs, qCd-2 and qCd-7, were identified in both the two years. qCd-2 was detected on the interval of RM250–RM207 on chromosome 2, with an LOD of 2.51 and a phenotypic contribution of 13.75% in 2014, and an LOD of 3.35 and a phenotypic contribution of 14.16% in 2015. qCd-7 co-localized with the cloned qCdT7 on chromosome 7 and may represent the correct candidate. The other five QTLs were detected only in one year. To further confirm the effects of qCd-2, a residual heterozygous line designated as RHL945, with a heterozygous interval of RM263–RM207 on chromosome 2, was selected from the recombinant inbred population and used to develop an F2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155 individual plants. By incorporating furth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into the segmental linkage map of the target region, qCd-2 was delimited in the interval of RM5404–RM3774, with an LOD value of 4.38 and a phenotypic contribution of 15.52%. These results reflected the genetic regulation of grain Cd in rice and paved the way for the future cloning of qC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MIUM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RICE simple sequence REPEAT
下载PDF
应用剩余杂合体衍生的近等基因系定位水稻株高QTL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先富 刘文强 +6 位作者 潘孝武 董铮 刘三雄 刘利成 阳标仁 盛新年 李小湘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9期1-5,共5页
为挖掘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水稻株高新基因,以来源于‘Katy’/‘湘743’且在第1染色体RM11383-RM1198 区间杂合的一个剩余杂合体 RHL1030 (F;)为材料,遗传分析 RHL1030 衍生群体,显示在该区间鉴定到控制株高QTL,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湘743... 为挖掘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水稻株高新基因,以来源于‘Katy’/‘湘743’且在第1染色体RM11383-RM1198 区间杂合的一个剩余杂合体 RHL1030 (F;)为材料,遗传分析 RHL1030 衍生群体,显示在该区间鉴定到控制株高QTL,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于‘湘743’。应用SSR标记检测,从RHL1030衍生群体筛选杂合区间分别为RM3411-RM11782和RM6703-RM1198的两个单株,自交一代形成2个F;群体,验证并界定株高 QTL 在 RM6703-RM1198 区间。从 RM6703-RM1198 区间分离群体筛选 RM6703-RM8085 区间杂合的3个单株和RM5389-RM1198区间杂合的1个单株,自交一代形成4个F;群体,从群体中分别筛选母本纯合型、父本纯合型和杂合型单株各 40 株构成近等基因系进行方差分析,最终界定株高 QTL 在RM11782-RM5389 区间,物理位置 34.17M~35.73 Mb。本研究定位到一个新的控制株高 QTL,为改良水稻株型提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杂合体 近等基因系 株高 水稻 数量性状位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